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正大豆重大病虫害通过采取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合理使用低毒、高效化学农药,将重大病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确保大豆优质、稳产和高产。增产增效情况:通过准确测报,选择高效、低毒、专用农药,适时精准防治,提高防治效果,每亩增产10%以上,增收30元以上。同时,减少施药次数,降低施用费用,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大豆害虫防治技术,大豆食心虫防治技术采取"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2006,(4):29-29
(四)大豆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通过采取农业(如抗性品种、健身栽培、水肥科学管理、减少病虫侵染源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合理使用低毒、高效化学农药,将重大病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确保大豆优质、稳产和高产。增产增效情况:通过准确测报,选择高效、低毒、专用农药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业》2006,(2):28-33
一、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该技术通过采取农业(如抗性品种、健身栽培、水肥科学管理、减少初感染源等)、物理、生物技术,协调使用化学农药的综合防治,将重大病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水平以下,确保水稻优质、稳产、高产。增产增效情况:通过准确测报,选择高效、低毒、专用化农药,适时精准防治,提高防治效果。每季稻减少施药次数1~3次,每亩省工0.5~1个、少用农药35%~50%、节省农药费4~5元、每亩增产稻谷30~35千克;同时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减轻了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技术要点:1.水稻害虫技术防治。充分利用农业、物理和生物等措施,增强…  相似文献   

4.
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为4.42万亩。5月以来,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棉铃虫、甜菜夜蛾、草地螟、玉米螟、双斑莹叶甲等害虫在平罗县、惠农区出现并为害玉米及大豆,局部为害较重。鉴于此,2022年石嘴山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保站引进不同种类高效、低毒、低残留制剂和减量助剂,进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田药剂防治试验,以期筛选出更适合防治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害虫的方法和药剂。结果表明,减量增产助剂与农药减量后的防效和产量差异不明显,防治效果较好。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推广减量增产助剂与农药混用农药量减量30%施用防治双斑莹叶甲等害虫,能达到防治害虫与农药减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大豆的病虫害对大豆的正常生长危害很大,严重时减产损失达30%以上.应该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栽培,科学管理等农业技术措施加以防治,提倡使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化学防治尽量使用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将大豆病虫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与程度内,以保证大豆的稳产、高产及优质.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水稻重大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玉米重大病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粘虫、大(小)斑病等.本技术通过采取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以重大病虫动态监测预报为先导,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基础,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经济、环境相容性好的化学农药的综合配套技术,有效控制重大病虫危害,实现水稻、玉米生产"安全、经济、高效、增产"的目的.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大豆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配合使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的综合防治措施,达到将大豆病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确保大豆优质、高产的目的,为优质禽、畜蛋白质饲料提供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8.
2018年,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在龙胜县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华南亚热带稻区特色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区域示范,主要采取农业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并配以高效低毒农药的病虫害防治方式,以及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通过1年的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水稻增产6.3%,农药施用量减幅60%以上,化肥施用量减少19.6%,节约用工成本750元/hm~2,增加收入3 360元/hm~2。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昌吉州设施蔬菜主要害虫叶螨、白粉虱、蚜虫、潜叶蝇和地下害虫等害虫危害特点以及发生条件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选用高效、低毒、安全农药为辅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旨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中央财政拨付6.5亿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用于支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推广和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是未来的必然趋势。1推广高效低毒农药的必要性当前我国农业环境问题突出,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大量和不当使用,已经造成土壤残留物超标、大气污染、地下水污染等,形成的害虫病菌抗药性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也是农村面源污染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必然要求推广高效低毒农药。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水稻重大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玉米重大病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粘虫、大(小)斑病等。本技术通过采取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以重大病虫动态监测预报为先导,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基础.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经济、环境相容性好的化学农药的综合配套技术。有效控制重大病虫危害,实现水稻、玉米生产“安全、经济、高效、增产”的目的。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大豆是黑龙江省的第一大作物,年播种面积在5000万亩左右,占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因此大豆的优质高产是关系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生产中大豆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复杂,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有效防治大豆病虫害发生,保证大豆优质高效有着现实的意义。1.大豆田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1.1大豆胞囊线虫病该病为土传病害,一旦线虫传入无病区,后患无穷,再治就难了。所以,应对所有农田进行线虫普查,查清有无与发病程度,以便  相似文献   

13.
<正>大豆害虫的防治方法,按其作用原理和应用技术可分为4类:农业防治法、药物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和物理机械防治法。实践证明,单独使用任何一类防治方法,都不能全面有效地解决虫害问题。现总结多年来防治害虫的经验,确定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完全合理。1农业防治法1.1耕作制度与害虫防治科学应用耕作技术可有效抑制害虫,作物轮作可帮助大豆生长,能有效抵抗病虫害,特别是对一些食性单一或不活跃的害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目标,开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生育期病虫草害防治农药减量试验。结果表明,麦收后灭茬处理、合适的除草方式,以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的处理试验区比常规防治用药区可减施农药1次,每亩农药减少用量50g左右,减量约30%,大豆、玉米分别比常规防治区增产11%、7%以上。  相似文献   

15.
小麦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充分利用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等手段.如施用生物农药,优先选择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物,保护好害虫的天敌生物,以及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农药的施用次数及施用量,控制病虫害的危害等.在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方面做到绿色防控,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16.
1995年以来,广西开展应用高效、低毒、广谱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稻瘿蚊、蚜虫等重大害虫的试验、示范及应用推广,不断探讨、开发吡虫啉防治应用新技术,推进防治技术进步.1995~2002年实践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水稻重大病虫害主推防治技术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推荐了水稻的几种重大病虫害最新的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以及高效、低毒、环保型化学农药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正>大豆菌核病是由大豆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的病害,在大豆产区加强菌核病的防治非常的重要。在防治上,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确保大豆绿色、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在种植的过程中,要把长效治理和应急防治结合在一起,尽量以农业防治为主,还可以使用一些化学或者是生物防治。尽可能的减少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确保大豆绿色、高产、优质、高效,优质高效。1大豆菌核病发病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地下害虫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害虫,隐蔽性强,不容易引起农牧民的重视。化学药剂防治仍是目前地下害虫防治公认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地下害虫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这4各方面就地下害虫的绿色防控进行了综述。对地下害虫而言,绿色防控技术的宗旨是以农业防治技术为根本,在此基础上优先利用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大豆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作为当前我国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其可以为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经济效益的获取提供有效的保障。在大豆种植期间,要想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益,则必须要注重大豆栽培技术要点的把握,确保其在合理的利用之下,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大豆病虫害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施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化学防治方法,将病虫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确保农业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文章就简要对此加以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