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生物学的角度比较和评价麦鲮和赤眼鳟作为鳜鱼养殖配套饵料鱼的适宜性,探讨以赤眼鳟代替麦鲮养殖鳜鱼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麦鲮和赤眼鳟食性相近,同属于低龄成熟的多次产卵类型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性强,比鳜鱼具有更强的耐低氧能力;一年能进行三次人工繁殖,繁殖力强,易补充亲鱼,繁殖方式和设施与四大家鱼、鳜鱼相似,人工繁殖的效率极高。采用一次放足、分批捕捞的高密度养殖方式,群体产量高,养殖成本低。因此,两种鱼都具有优秀的饵料鱼属性。但在长江流域,赤眼鳟能弥补麦鲮不能自然越冬的缺陷,繁殖期和生长期更长,养殖产量更高,以赤眼鳟代替麦鲮养殖鳜鱼是可行的。这为鳜鱼的养殖,特别是反季节养殖开辟了新的饵料鱼途径,为改进鳜鱼的养殖方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鲮鲆原产于欧洲,栖息于大西洋北部海域,是一种底栖性大型名贵比目鱼类。我国于1992年引进大鲮鲆进行人工养殖,1999年取得了全人工育苗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大批量生产性育苗的成功,使大鲮鲆成为我国一个新的水产养殖良种。大鲮鲆饵料转换量高,生长迅速,耗氧量低,非常适合高密度养  相似文献   

3.
以野生和池塘养殖的64个鲮(Cirrhinamonlitorella)10个麦鲮(C.mrigola)和10个野棱(Labeorohita)样本为材料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遗传分析,通过26个10bp随机引物扩增鲮,麦鲮和野鲮样品分别得到107,73,87个DNA片断,其多态性百分率分别为35.5%,39.7%,37.9%,鲮与野棱,麦鲮与野鲮及鲮与麦鲮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22,0  相似文献   

4.
鲮,麦鲮和野鲮之RAPD的遗传标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野生和池塘养殖的64个鲮(Cirrhinamonlitorella)10个麦鲮(C.mrigola)和10个野棱(Labeorohita)样本为材料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遗传分析,通过26个10bp随机引物扩增鲮,麦鲮和野鲮样品分别得到107,73,87个DNA片断,其多态性百分率分别为35.5%,39.7%,37.9%,鲮与野棱,麦鲮与野鲮及鲮与麦鲮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22,0  相似文献   

5.
正鲮(Cirrhinus molitorella)属鲤科(Cyprinidae)、野鲮亚科(Labeoninae)、鲮属(Cirrhinus),主要产于我国南方地区,因其产量高、易养殖、成活率高、肉质嫩滑、口味鲜美等优点而备受养殖户、消费者喜爱。食品安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溯源机制不断健全,绿色、生态产品将成为未来消费市场主要产品,生态养殖是实现产品绿色、生态最基础环节。当前,工农业生产、粗放养殖对河  相似文献   

6.
RAPD技术鉴定3种鲮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池塘养殖的鲮、麦鲮各12尾为材料,提取血液基因组DNA,利用10bp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缩短扩增反映时间和电泳时间,快速鉴定3种不同的鲮值,建立了一套DNA分子水平上的快速鉴定鱼种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柳富荣 《湖南农业》2006,(12):18-18
露斯塔野鲮简称野鲮,属底栖鱼类。鱼体呈棒状,头部侧扁,眼带红色,腹部圆,鳞片大,多数鳞片有红色斑,体色为深青绿色,背部颜色较深,腹部灰白,各鳍条粉红色。其水温低于12℃停止摄食,最低临界温度7℃,最适生长水温20℃-30℃。该鱼从泰国引进我国养殖,具有耐肥、耐低氧、抗病力强、食性杂、生长快、群体产量高及外形美观、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肌间刺少、营养丰富等特点,是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8.
《农村百事通》2001,(11):35
露期塔野鲮原产印度,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珠江、闽江等水系.1999年吴江市松陵镇特种水产场利用该鱼生长快、多次产卵、体型好等特点,进行繁殖、养殖,用作鳜鱼的活饵料鱼,获得明显的效果,可以大幅度降低鳜鱼单位成本.现将其有关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  相似文献   

9.
于业辉  张守纯  刘超 《新农业》2009,(12):17-18
蚯蚓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无脊椎动物,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作为奇特的生物资源引起广泛关注。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新西兰、印度、菲律宾及我国,相继开展人工养殖蚯蚓研究,目前已发展成工厂化养殖和商品化生产,成为前景广阔的新兴养殖业。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和麦瑞加拉鲮(Cirrhinus mrigala)对鳜(Siniperca chuatsi)的营养价值,分别测定了体质量为(5.27±1.03)g的赤眼鳟、(5.05±1.21)g的麦瑞加拉鲮和(5.19±0.92)g的鳜的化学组成,估算了这3种鱼的能量密度,以探讨赤眼鳟代替麦瑞加拉鲮养殖鳜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赤眼鳟和麦瑞加拉鲮的全鱼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鳜,水分显著低于鳜(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高达92.56%±2.31%和93.17%±0.36%,多数必需氨基酸的化学评分≥0.82。而赤眼鳟的脂肪和能量密度更高,显著高于麦瑞加拉鲮和鳜,灰分显著低于麦瑞加拉鲮(P0.05)。研究表明,这两种鱼对鳜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赤眼鳟的营养价值更高,以赤眼鳟代替麦瑞加拉鲮养殖鳜是可行的,这为转变鳜的养殖方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鲈鱼属温水性鱼类,自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广泛推广,面积迅速扩大,需求也越来越广。本文对鲈鱼淡水养殖技术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宝石鲈(Scortumbarcoo)又名宝石鱼、宝石斑,属鲈形目,原产于澳大利亚,是近年来由澳大利亚引进的优良品种。1 养殖前景宝石鲈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淡水鱼类资源中心在2 0世纪90年代开发的一个人工养殖的鱼类新品种。我国引进后试养证明:宝石鲈具有生长快、食性杂、抗病力强、耐低氧等优点,可以在室内水泥池中高密度养殖,也可以在户外池塘单养及水库网箱养殖。它同罗非鱼、胡子鲶、白鲳等鱼种对温度的要求极其类似,但它头尾的比例小,肌肉丰厚,无肌间刺,肉白细嫩,无腥味、异味,营养及口感远远不是以上鱼类所能比拟的。宝石鲈属喜温性鱼类,不耐…  相似文献   

13.
郑天龙 《农村百事通》2010,(5):40-40,81
赤眼鳟属鲤科.俗称红眼鳟、赤眼鲮、参鱼,是江河中主要优质经济鱼类之一。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其肉入药鲜用.具有暖中和胃的功效,主治反胃吐食、脾胃虚寒、作泻等症。该鱼生长快、适应性强、食性杂、养殖成本低、  相似文献   

14.
桂华鲮驯化养殖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野生桂华鲮鱼种进行池塘驯化养殖试验,放养平均体长8.2cm、平均体重9.4g的鱼种,经12个月的驯化养殖,平均体长达20.8cm,平均体重达246.3g,成活率73.2%,饵料系数为2.63。研究建立了桂华鲮的生长经验公式为W=1.450 5 e^0.4304t,P〈0.01;长与体重的相关公式为W=0.001 3 L^3.2209,P〈0.01。分析讨论了桂华鲮驯化养殖的生长特性及其环境、水质、饵料要求和研究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宇 《世界农业》1994,(8):42-43
印度的对虾养殖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信息所王宇1989年印度的对虾养殖产量估计为2.5万t,占世界对虾养殖总产量的4.2%。在1985-1989年的5年时间里,印度对虾养殖产量增加115%,平均每年约增加23%。1989年印度在世界对虾养殖生产国中排名...  相似文献   

16.
赤眼鳟,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俗称红眼棒、野草鱼、醉角眼、红眼鳟、红眼鲮等。是江河中主要优质经济鱼类之一。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该鱼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食性杂、养殖成本低、商品鱼售价高.体形酷似一龄草鱼等优点,其肉具有暖中和胃的功效,主治反胃吐食、脾胃虚寒、作泻等症。是当前淡水养殖的热门品种。  相似文献   

17.
克氏螯虾[Procambarus clarlii (Girard)]是淡水螯虾的一个种,属甲壳纲、十足目、长尾亚目、拟河虾科、河虾属.在我国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适宜它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克氏螯虾具有耐低氧、生命力强、杂食性等生活习性,理论上可以高密度养殖.池塘养殖已有较多报道,但未见在水泥池中高密度工厂化养殖的详细报道,本项目利用繁育蟹苗的水泥池进行试验,探索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克氏螯虾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8.
水产健康养殖概念最早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由我国海水养殖界提出的,后陆续向淡水养殖渗透并完善。其目的是为防止暴发性水生养殖生物疾病发生而提出的从亲体选择、苗种生产到养成阶段水质  相似文献   

19.
对虾是我国主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但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对虾流行病的大爆发,使我国的对虾数量骤减。此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对虾养殖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高位池养殖和淡化养殖、对虾封闭循环式综合养殖系统、不换水对虾养殖的生物安全性、稻田养虾环境的生态调控的评价以及对虾与鱼、贝、藻同池混养等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再次发展,但是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基于此,探索了对虾养殖的新模式,即对虾-鱼-贝-藻生态优化养殖。  相似文献   

20.
先在池塘中培育麦瑞加拉鲮(简称麦鲮)鱼苗,待规格达到1.3~2cm时,放入规格为5cm的大口鲶鱼种,经过35d培育,大口鲶全长达到12~16.5cm,成活率为86.6%。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麦鲮鱼苗作为活饵料,是培育大口鲶鱼种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