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膜荚黄芪传粉昆虫的种类及其传粉特点,为膜荚黄芪的育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膜荚黄芪为研究对象,调查膜荚黄芪传粉昆虫的种类及访花形为。[结果]膜荚黄芪访花昆虫共有16种,其中,红光熊蜂、明亮熊蜂、蜜蜂、狭带贝食蚜蝇和斑缘豆粉蝶为主要传粉昆虫;主要传粉昆虫的日活动规律出现单峰型、双峰型和直线型3种,活动高峰期有一定交错;昆虫的传粉频率与停留时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昆虫访花行为对植物与传粉者相互作用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对于理解植物的多样性与生殖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百子莲的传粉昆虫及其访花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续2年对百子莲引种地的访花昆虫和昆虫访花行为进行了观察和检测,共发现访花昆虫23种,分属于5目、17科.其中传粉昆虫有10科13种,主要有中华蜜蜂、熊蜂、玉带凤蝶、菜粉蝶和黑带食蚜蝇.访花频率在不同昆虫之间差异显著.在不同花期(始花期、盛花期)间差异不显著.各昆虫单日的访花频率存在一定规律.其中蝶类传粉活动集中在上午,蜂类传粉持续时间长,7:00~17:00均有出现.昆虫访花频率和虫体解剖镜观察表明.蜂类的传粉效率明显高于蝶类和蝇类.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入侵植物白花鬼针草的繁育机制及对其进行有效防控,采用定点调查、图像采集、视频、鉴定等方法,对白花鬼针草的访花昆虫种类、访花频率、日活动规律等行为特点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白花鬼针草的访花昆虫共有5目9科14种,其中东方蜜蜂(Apis cerana)、中国芦蜂(Ceratina chinensis)、绿芦蜂(Pithitis smaragdula)、菜粉蝶(Pieris rapae)、黄钩蛱蝶(Polygonia caureum)、东亚豆粉蝶(Golias poliographus)为主要访花昆虫;它们的日活动规律差异不大,在高温时段数量均下降;东方蜜蜂具有访花频率高,花朵停留时间短,花间移动距离短,携粉量高等特点,为白花鬼针草的最佳传粉者;中国芦蜂与绿芦蜂访花频率及访花行为特征相近,但中国芦蜂停留时间较短,两者花间移动距离在0.3~8.5 m;鳞翅目的蝶类访花频率最低,花朵停留时间长,黄钩蛱蝶和东亚豆粉蝶花间最大移动距离均超过8.5 m,菜粉蝶次之,在0.5~8.2 m。最大移动距离超过2.0 m的访花昆虫占总数的61.67%。  相似文献   

4.
杨甫  王凤鹤  徐希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11-10713
[目的]综合评价明亮熊蜂、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3蜂种对温室草莓的授粉效率,更有效地利用蜜蜂为大棚草莓授粉。[方法]采用2m×2m样方观测3种授粉蜂的行为,测定其出巢温度、日活动时间、访花频率、单花停留时间、花粉移出率、柱头花粉沉降数目及授粉效果等,并对3种授粉蜂的授粉成本进行比较。[结果]整个花期3种蜂均十分活跃,明亮熊蜂较快适应环境,意大利蜜蜂阴天不访花;活动起点温度明亮熊蜂和中华蜜蜂的低于意大利蜜蜂;日活动时间明亮熊蜂和中华蜜蜂较长;花粉移出率明亮熊蜂比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的高,但访花频率中华蜜蜂比意大利蜜蜂和明亮熊蜂的高;3种蜂的柱头花粉沉降数目没有显著区别;明亮熊蜂与中华蜜蜂授粉后的草莓平均单产、平均畸形果率差异不显著,而与意大利蜜蜂的差异极显著;意大利蜜蜂、中华蜜蜂成本基本相同,显著比明亮熊蜂成本低。[结论]中华蜜蜂为冬季及早春温度较低状态下大棚草莓授粉最佳。  相似文献   

5.
李子属异花授粉果树,昆虫是其重要的传粉媒介,为了解李子花期的访花昆虫种类组成及特点,对李子花期访花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李子访花昆虫共计5目25科30种,主要以膜翅目、鞘翅目、双翅目昆虫为主,其中,膜翅目访花昆虫共有11种,以叶蜂科李实蜂为主,其次为蜜蜂科;鞘翅目访花昆虫以瓢虫科为主;双翅目访花昆虫以食蚜蝇科为主。李子不同花期访花昆虫的种类组成不同,其中,初花期访花昆虫主要以条蜂科和叶蜂科访花昆虫为主;盛花期主要以蜜蜂科和叶蜂科访花昆虫为主,少见条蜂科访花昆虫。访花昆虫日活动规律监测结果表明,蜜蜂科、土蜂科、条蜂科和瓢虫科访花昆虫主要于上午活动;叶蜂科和食蚜蝇科访花昆虫多于中午活动。环境条件对李子访花昆虫组成和数量影响明显,可利用的野生传粉昆虫有地蜂科和条蜂科访花昆虫。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访花行为特点,为进一步利用传粉蜂资源和提高凤丹牡丹产量奠定基础,采用目测、拍照和秒表计时等方法研究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访花行为。结果表明,地熊蜂在凤丹牡丹上的单次访花时间平均为(10.99±0.59)s。单次访花间隔时间平均为(6.25±0.17)s。单花访问时间较长,平均为(61.51±5.92)s。访花间隔时间平均为(10.27±0.65)s。地熊蜂平均每分钟访花(0.92±0.79)朵。访花量与上柱头量有极显著相关性。在晴朗天气,地熊蜂在6:30—6:40、温度为11.2~12.8℃时出巢活动,在8:30达到日活动高峰期。10:30以后,温度高于26.1℃时,地熊蜂访花不活跃,部分开始回巢。地熊蜂授粉的凤丹牡丹结籽率平均为(54.67±3.25)%,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地熊蜂为凤丹牡丹传粉能提高凤丹牡丹的结籽率。  相似文献   

7.
勋章菊花大色艳属于典型的虫媒花,为探究勋章菊主要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访花行为,选用5个勋章菊品种:星白、红纹、苏1、红·吻以及中国勋章菊以直接观察法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苏州地区勋章菊的主要传粉昆虫有9种,分属3目6科,传粉昆虫以蜂类和蝶类居多且不同种类的传粉昆虫访花行为不同;蜂类的访花时间与食蚜蝇类昆虫相比较短,但传粉效率高于食蚜蝇类;蜂类与蝶类相比,访花目的除了采集花蜜还有采集花粉;访花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它的访花行为密切相关,单花受各类昆虫访问频率为9.1±6.2次·h-1;不同传粉昆虫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蜂类对勋章菊种群内小范围的传粉作用较大,而对较大范围内的传粉主要靠蝶类的访花活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南京地区早春植物二月兰( Orychophragmus violaceus)的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行为特点,采用捕捉、鉴定、视频、图像采集等方法,对二月兰访花昆虫的种类、访花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二月兰的访花昆虫有23种,分别隶属5目、13科,其中东方蜜蜂( Apis cerana)、黄胸木蜂( Xly ocopa appendiculata)、长木蜂( Biluna tranquabarorum)、赤足木蜂(Xylocopa rufipes)、黑颚条蜂(Anthophora mle anognatha)、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及暗脉菜粉蝶( Piersi naip )为主要访花昆虫;它们的日活动规律分为单峰型和双峰型2种;黑颚条蜂弹花频率最高,东方蜜蜂的弹花频率最低;黄胸木蜂、长木蜂以及赤足木蜂在开花盛期的弹花频率高于开花末期,东方蜜蜂和黑颚条蜂在开花末期的弹花频率高于开花盛期;黑颚条蜂的每花停留时间最短,东方蜜蜂的停留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桔梗花期访花昆虫群落结构和传粉昆虫种类及行为,本试验采用马来氏网取样法和目测法对当年生桔梗田昆虫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桔梗花期访花昆虫类群主要有双翅目(D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半翅目(Hemi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分别占昆虫总数的52.68%、21.38%、17.01%、3.10%、3.28%。桔梗花期主要访花昆虫有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淡脉隧蜂(Lasioglossum sp.)、梯斑墨食蚜蝇(Melanostoma scalare)、切叶蜂(Megachile sp.)和熊蜂(Bombus sp.),其中意大利蜜蜂访花个体数量、访问花朵数量和访花时间均最大,分别为12.54只、31.29朵和285.65 s。在桔梗花期,多样性高、有传粉功能的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的数量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
广玉兰是常见的园林绿化树种,花大且芳香浓郁。2010年4-6月对河南省驻马店市黄淮学院内种植的广玉兰的访花昆虫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广玉兰的访花昆虫有多数隶属于膜翅目、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和缨翅目;不同种类访花者的访花目的及访花行为有所不同,在植物传粉中的作用有很大差异;西方蜜蜂(Apismellfiera)为广玉兰的主要传粉者,其种群数量大,平均访花频率高。同1d内不同时间,访花昆虫的访花频率有差异,一般是11:00-l4:00的访花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黄芪干根中HPLC-UV法测定黄芪甲苷的方法,同时比较蒙古黄芪、野生黄芪和膜荚黄芪3种不同来源样本的黄芪甲苷含量。[方法]采用HPLC-UV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250 mm×4.6 mm),流动相为乙腈∶水(32∶68),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03 nm。[结果]黄芪甲苷在0.05~0.50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回收率为98.216%(RSD=2.85%);不同来源黄芪甲苷含量比较结果为野生膜荚≈蒙古。[结论]建立的HPLC-UV法测定黄芪甲苷含量相对稳定,方法简便,为今后黄芪干根中黄芪甲苷含量的测定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中药材的分子水平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从汉城细辛、北细辛、蒙古黄芪和荚膜黄芪中提取基因组DNA,使用200个随机引物进行RAPD扩增,并通过聚类分析研究药材间的亲缘关系。[结果]129条引物有扩增产物,占总引物数的64.5%,其扩增片段大小为250~2 000 bp。筛选出19条扩增出清晰条带、重复性好的引物。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种内相似性大于种间相似性,汉城细辛和北细辛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蒙古黄芪和荚膜黄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该研究在DNA水平上证明了汉城细辛和北细辛与蒙古黄芪和荚膜黄芪是不同品种的药材,而细辛和黄芪存在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3.
利用醇提药渣提取黄芪多糖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从醇提药渣中提取黄芪多糖的最佳试验条件。[方法]采用水为提取溶剂,用搅拌回流方法提取黄芪经乙醇提取后所得药渣中的黄芪多糖(APS)。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提取温度、固液比及提取时间对APS提取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黄芪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温度100℃,固液比1∶16,提取2 h;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提取次数为3次,乙醇沉淀APS的最佳浓度为70%。与直接从黄芪生药中提取多糖相比,从醇提药渣中提取得到的黄芪多糖粗提物得率有所降低(从24.58%下降到12.93%),但纯度却大大提高(从74.87%提高到93.27%)。[结论]该方法能综合利用黄芪中的有效成分,减少中药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4.
蒙古黄芪的组织培养及辐射诱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蒙古黄芪的组织培养技术及辐射诱变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方法]以蒙古黄芪无菌苗的不同外植体(叶片、子叶、下胚轴)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并对子叶和下胚轴进行辐射诱变研究。[结果]3种外植体分别在MS+6-BA 2.0 mg/L+NAA 2.0 mg/L、LS+6-BA 2.0 mg/L+NAA 0.1 mg/L、MS+6-BA 2.0 mg/L+NAA 2.0 mg/L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 下胚轴和子叶的最佳诱变时间均为15 min 随辐射诱变时间的增加,下胚轴愈伤组织的长势增强,但超过一定的诱变时间愈伤组织长势减弱且诱导率降低。[结论]该研究为蒙古黄芪的组织培养和诱变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砷胁迫对药用植物黄芪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揭示砷毒害植物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药用植物黄芪为材料,分别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愈创木酚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以及硫代巴比妥酸法研究不同浓度砷胁迫下对药用植物黄芪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影响以和丙二醛(MDA)的浓度变化。[结果]随着砷浓度升高,黄芪叶片中这3种酶的活性能够维持,特别是POD活性显著增加。从时间动态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黄芪叶片中的CAT活性先升高再降低,POD活性增加,SOD活性变化不显著;MDA含量先升后降,第8天达到最大值。[结论]该研究可为中药材重金属含量控制和药理活性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杨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317-9319,9422
[目的]研究苯丙氨酸、草酸和油酸等前体对黄芪细胞生长和黄芪多糖合成的影响.[方法]在细胞培养的第O天,向细胞悬浮培养液中加入3种前体,测定细胞干重增殖倍数和黄芪多糖的含量.[结果]添加2 mmol/L的草酸可以明显地促进黄芪细胞中黄芪多糖的积累,其含量为对照组的1.80倍;较低浓度苯丙氨酸能有效促进黄芪细胞中黄芪多糖的合成;当苯丙氨酸浓度为1.Ommol/L,黄芪多糖的含量达最大,为33.429 mg/g,为对照组的1.70倍;当油酸添加浓度由0.1mmol/L增加至2 mmol/L时,细胞中黄芪多糖的含量逐渐提高;2 mmol/L的油酸使黄芪多糖的含量达37.565 mg/g,为对照组的1.91倍.[结论]前体的添加可有效促进黄芪悬浮培养细胞中黄芪多糖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4种药剂防治黄芪蚜虫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5%吡蚜酮悬浮剂1 25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5%啶虫脒乳油4 000倍液、20%百虫净乳油800倍液对黄芪蚜虫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5%溴氰菊酯施药后1d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具有速效性.药后7 d25%吡蚜酮、20%百虫净处理的防治效果均在93%以上,具有持久性.4种药剂处理对黄芪茎粗影响不显著,但20%百虫净处理对黄芪株高影响显著(P<0.01).25%吡蚜酮和20%百虫净对黄芪高效、安全,环境兼容性好,毒性较低,是防治黄芪蚜虫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8.
黄芪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万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493-4493
[目的]研究黄芪根中多糖的含量。[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膜荚黄芪中多糖的含量,以葡萄糖为对照品,以苯酚-浓硫酸为显色剂,在波长486 nm处测定样品溶液的吸光度。[结果]标准曲线为A=51.654C+0.0372,r=0.9998,RSD1为1.28%,RSD2为1.5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黄芪甲苷和黄芪多糖能否诱导RIMVECs分泌IFN-γ,为黄芪及有效成分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方法】以体外培养的RIMVECs为模型,用ELISA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黄芪甲苷和黄芪多糖在不同时间诱导RIMVECs分泌IFN-γ的表达量。【结果】25μg/mL和50μg/mL黄芪甲苷能诱导RIMVECs表达IFN-γ,且随着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升高,24h时达到峰值,具有明显的富集效应;25μg/mL和50μg/mL黄芪多糖也能诱导RIMVECs表达IFN-γ,随着时间延长RIMVECs细胞上清液中IFN-γ表达量逐渐增多,25μg/mL组IFN-γ表达量24h达到峰值;50μg/mL组IFN-γ表达量12h达到峰值,随后表达量降低。【结论】结果提示,黄芪甲苷和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RIMVECs分泌IFN-γ来实现,为黄芪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