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退牧还草工程重点县草原植被长势遥感监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基于MODIS数据,对我国4大主要草地类型区的退牧还草工程县的草原植被长势进行了监测,主要结论如下:1)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区2005年草原植被长势虽然差于2004年的面积有上升趋势,但是总体长势良好,明显好于2004年;2)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区2005年草原植被长势较差,虽然生长季节草原植被长势差于2004年的面积呈上升趋势,但总体相对比较稳定;3)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区2005与2004年相比长势持平的草地面积所占比重大,比较稳定,呈现出长势好差交替的时序变化格局;4)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区2005年草原长势好于2004年的草地面积占本区总草地面积的48.07%,长势差于2004年的草地面积占本区草地总面积的32.56%,与2004年持平的占19.37%,由此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区草原长势明显好于2004年同期,长势差和长势好于2004年的草原面积波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西藏那曲地区植被覆盖状况与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利用2004和2005年4-10月极轨气象卫星的AVHRR逐月归一化植被指数资料和同期西藏那曲地区气候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区域内的草原、草甸、灌丛植被覆盖特征以及长势与气候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度、长势与降水、气温因子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植被覆盖度越低,对降水的依赖性越强,那曲东部各等级植被覆盖面积与温度和累积降水的相关系数都大于中部和西部。  相似文献   

3.
《新疆畜牧业》2012,(9):21-22
一、植被长势分析 全疆天然草原牧草植被总体长势正常偏好,但南北疆差异较大,南疆今年夏季雨水充沛,牧草生长旺盛,植被长势明显好于去年。北疆山区降水与去年变化不大,植被长势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大部分地区平原区降水少,平原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植被盖度、草群高度均低于常年同期,但进入7月后旱情有所缓解,植被长势趋好。从主要牧区看,7月下旬,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博州、昌吉州平原区和前山植被长势明显差  相似文献   

4.
<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采取地面观测、卫星遥感和结合气象资料分析的方法,对今年6月全国草原植被生长状况进行了监测。监测显示:6月份全国草原植被生长状况好于常年但同比略差,内蒙古东部等地草原旱情严重。3月份以来,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正常偏高,其中内蒙古东部大部分草原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以上;在降水方面,全国草原地区入春以来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但空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运用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的方法,结合国家气象中心的气象监测信息,对今年6月全国草原植被生长状况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6月份全国大部分草原降水充沛,植被生长状况总体较好。6月份,全国草原地区总体呈现出西热东凉的气温格局,除东北地区北部、内蒙古大部、西藏中部等地气温略低外,其他大部分草原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热量条件对全国草原植被生长总体有利。入夏以来,除新疆南部、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采取地面观测、卫星遥感监测和结合气象资料分析的方法,对今年8月全国草原植被生长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全国草原植被生长状况好于常年同期。入春以来,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与常年持平或略高。8月份,除内蒙古中东部、新疆西部等地气温略低于常年同期外,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高于常年,有利于植被生长。在降水方面,8月份,除内蒙古西部降水偏少外,内蒙古东部、新疆  相似文献   

7.
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采取地面观测、卫星遥感监测和结合气象资料分析的方法,对今年7月全国草原植被生长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7月份,全国草原植被生长状况好于常年同期,但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等地由于降水偏少、植被生长状况较差。一、气象状况温度方面:3月份以来,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与常年持平或略高,有利于植被生长;新疆北部和东部、内蒙古大部、东北地  相似文献   

8.
黑河下游额济纳旗植被动态遥感监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001~2010年的MODIS NDVI数据,采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黑河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植被10年来年度NDVI变化趋势、波动程度、植被指数差值的变化区间、面积等植被特征,分析植被指数的变化状况和地表植被长势。结果显示,10年来额济纳旗植被总体趋于好转。年度NDVI平均值趋于增加;NDVI介于(0,0.091)之间的低覆盖度植被面积趋于减少,NDVI介于(0.1,0.59)之间的高覆盖度植被面积趋于增加;空间上,约98.15%的植被长势基本保持不变,1.47%的草原面积植被状况趋于好转,0.38%的草原面积植被状况趋于恶化。  相似文献   

9.
田海静  王林  石俊华 《草业科学》2020,(11):2165-2174
草原是我国陆地上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其中北方草原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40.72%。本研究利用2000-2019年卫星植被指数分析了近20年我国北方草原植被长势动态。结果表明:1) 2000-2019年,北方草原植被指数呈现显著性增长趋势(P <0.01),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年均增长幅度为0.002 9,近20年来稳定性增长比例为24%;2) 2000-2019年,北方草原呈现整体植被恢复、局部地区植被退化的现象,植被恢复区域占北方草原总面积的52.22%,退化区域占0.86%,退化区域呈点状零星分布;3)在低纬度地区和湿润半湿润地区,草原恢复更加明显,而植被恢复不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干旱区;4)国家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加之有力气象条件,促进了草原生态质量的提升,但是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生态修复难度大,未来更应注重草原保护修复工程的长效性和连续性建设。  相似文献   

10.
郑信 《草业科学》2007,24(6):13-13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对2007年春季全国草原气象条件和牧草长势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2007年入春以来,我国草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也多于去年同期,且降水时段分配比较均匀,3月以来气温呈前春偏低、仲春以来偏高的态势,总体热量条件优于常年,由于水热匹配,水分条件有利于牧草返青生长,牧草长势好于去年和常年。气象条件评价:1)水分条件。自3月份以来,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出现了近年来少见的多雨(雪)过程,降水量明显多于常年同期,部分地区比常年偏多5成以上,为牧草返青提供了良好墒情,有利于牧草返青生长。其中内蒙古东北部和西部、…  相似文献   

11.
通辽地区已垦草原现状与退耕还草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草原总面积334.67万hm2,其中已垦草原142.27万hm2,占草原总面积的42.5%.2004-2010年规划总投入993 563.2万元,对85.87万hm2的已垦草原实施围封改良、退耕还草工程,占已垦草原面积的60.36%,植被盖度增加到60%.年产风干草增加37.52亿kg,草食家畜饲养量增加514.0万个羊单位.风干草直接效益达18.01亿元,饲养草食家畜产值达15.42亿元.  相似文献   

12.
苜蓿、无芒雀麦混播及单播草地产草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探讨了科尔沁地区不同苜蓿品种 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产草量动态.结果表明:苜蓿在孕蕾~盛花期、无芒雀麦在拔节~初花期单播草地产草量增长最快,以后增长缓慢,到成熟期产草量达到最大.混播延长了种群产草量积累时间,混播草地最高产草量出现时期晚于单播草地.种群产草量的净积累主要发生在生育前期(苜蓿开花前).混播群落中3个杂花苜蓿 无芒雀麦群落的绝对生长率高于敖汉苜蓿 无芒雀麦群落.同种苜蓿混播与单播草地产草量快速积累期相同,不同种群产草量快速积累期有所差异.不同草地产草量的最大相对生长率出现时期相同,均出现在苜蓿孕蕾至开花期(无芒雀麦孕穗至抽穗期).播种当年混播草地产草量高于单播草地,以后二年混播草地产草量明显低于单播草地.  相似文献   

13.
刘秀梅  魏光  韩国栋 《草地学报》2010,18(2):302-307
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滩地草场1985-2005年天然草地产量与各年3-7月份降雨量、温度、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的关联度进行分析,以探讨气候因子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为草地合理管理和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降雨量和温度与草产量的关联度高,是影响该地区天然草地产量的主要生态因子;其中3月份降雨量与草地产量的关联度最高;5、6、7月份在降雨量和温度均较好的情况下,日照时数是影响草地产量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不同天然草地开垦年限下土壤特性对CH4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江红  焦燕  徐柱  那日苏 《草地学报》2010,18(2):148-153
通过培养实验,称取过2mm筛的风干土样50g于300mL的培养瓶中,调节含水量至25%(W/W)后密封,在(25±1)℃条件下恒温培养一周,探讨内蒙古锡盟太仆寺旗典型草原天然草地转变为农田后,在相同的水分温度条件下,不同开垦年限(5、10、50年)农田的土壤特性对CH4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草地转变为农田后降低了土壤吸收CH4的能力,开垦年限对CH4吸收有显著影响(F=20.998,P<0.001),CH4的吸收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4个样地土壤CH4的吸收量按大小顺序为:天然草地>开垦5年的农田>开垦10年的农田>开垦50年的农田,以天然草地为对照,开垦5年、10年、50年后农田土壤CH4的吸收量分别降低了17.1%、44.1%、50.1%;CH4的累积吸收量随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降低而降低,单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影响土壤CH4吸收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Mapping large-scale spatial patterns of grassland community properties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and learning how they are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vital to understand grassland changes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y. We collected data on six grassland community properties across 198 sample plots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eight, coverage, aboveground biomass (AGB), belowground biomass (BGB), soil bulk density (SBD), and species number (SN). We then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and a rang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ing elevatio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AT),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 10 C annual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humidity index,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using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we undertook a multifactor model using ArcGIS, in which different weights were assigned to each factor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fitness between the estimated results and measured data. We then mapp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assland community properties in Inner Mongolia. We foun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all of the grassland community propert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measured (P < 0.01). In terms of spatial patterns, SN, height, coverage, AGB, and BGB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ransition from desert grassland to meadow grassland. The community properties model provided good results, with average accuracies of 53.05–90.21% and R2 values of 0.40–0.68 (P < 0.01) across the six grassland community properties. The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model provide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edicted results and measured data. Therefore, this could be used as a basis for future studies on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s and to underst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grassland in response to human activity and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6.
恢复阶段退化草地资源与营养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娜  桂荣  呼和 《草业科学》2011,28(8):1522-1528
摘要: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达来诺日镇典型草原区封育7年恢复中天然放牧草地,于2008年6-10月对草地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和调查,分析草地生产力、草地资源以及草地营养物质动态变化并对草地牧草饲用价值进行评价,进而探讨草地理论载畜能力,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围封恢复草地(原)放牧管理体系以及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经过7年的围封恢复,退化至冷蒿(Artemisia frigida)+小禾草阶段的草原生态系统基本恢复到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为主的草原群落,整个生长期群落平均盖度37.5%,密度184.6株/m2,平均自然高度18.3 cm,平均鲜草生物量154.3 g/m2,最高产量达到358.6 g/m2;在整个牧草生长期,草群保持着较高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可消化总养分(TDN)和代谢能(ME)含量,平均分别为12.06%、1.87%、57.4%和8.31 MJ/kg,体现出封育后草地牧草较高的饲用价值;根据草地牧草产量估算得出的暖季产量载畜量为0.656 hm2/羊单位,根据牧草与绵羊营养指标(CP、ME、TDN)供需关系估算出草地营养载畜量分别为0.513、0.802和0.774 hm2/羊单位。试验区草地经过7年围封,生态恢复效果明显,草地承载力提高,优等饲用牧草种类增多,营养价值高,家畜亦喜食,适于牛羊适度放牧利用。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天然草地生产潜力及其限制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构建了"光、温、水、土与草地利用"草地生产潜力5级订正模型,利用ArcGIS软件,以1 km×1 km栅格为单元,根据1980—2001年间气象观测资料,定量计算了对内蒙古6种天然草原的光合、光温、气候、土地和自然生产潜力,揭示了各级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找出了天然草地生产力形成的主要限制因子。结果表明:从光合、光温、气候、土地到自然生产潜力,各种草地类型的生产潜力逐级降低;内蒙古草原生产潜力的分布范围在454~12323 kg/hm2;空间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不同地域、不同草地类型生产潜力的主导限制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内蒙古地区198个草地样地地下生物量调查测定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进行草地地下生物量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等6个生态因子间的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拟合方程,借助ArcGIS平台进行单因素插值,并通过插值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拟合程度赋予各因素不同的权重,加权叠加估算,并综合插值出内蒙古草地地下生物量1 km×1 km栅格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草地地下生物量平均值为1364.06 g/m2,其中温性草原类草地的地下生物量最大,为1916.64 g/m2,温性荒漠类最小,为80.39 g/m2;草地地下生物量与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均有着极显著的相关性;空间格局上,自东北向西南方向草地地下生物量呈现由高向低过渡的趋势,呼伦贝尔盟和锡林郭勒盟东部地区的地下生物量最高,阿拉善盟大部分地区地下生物量较低;内蒙古草地植被地下生物量空间插值数据通过了检验,预测精度为66.62%。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内蒙古草地生长季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变化及其与干旱的关系,本文通过趋势变化和相关性计算对2001-2015年内蒙古草地NPP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地生长季NPP平均增长率为2.20 g C·m-2·a-1,其中草甸草原为3.73 g C·m-2·a-1,典型草原为1.69 g C·m-2·a-1,荒漠草原为0.30 g C·m-2·a-1。NPP均值整体上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其中草甸草原最高,其次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最低,年均NPP分别为387.90 g C·m-2·a-1,291.26 g C·m-2·a-1,133.70 g C·m-2·a-1。NPP整体上与SPEI-1相关性最强,其中,草甸草原与SPEI-1最强相关性最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与SPEI-3相关性最强。干旱对荒漠草原的影响最大,对典型草原的影响次之,对草甸草原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