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垄体垄沟带状深松技术对重茬大豆根腐病及大豆生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莲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1,23(3):46-48,51
1995-1997年在大豆重茬条件下,进行了垄体垄沟带状深松技术对大豆根腐病及大豆生育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带状垄体垄沟深松技术能减轻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并且使大豆株高、茎粗、根数明显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加。 相似文献
2.
大豆重茬障碍研究进展:Ⅱ大豆重茬障碍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大豆重茬障碍机制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重茬障碍因素。这些因素有直接的 ,也有间接的 ,主要涉及病虫害、生物障碍、自毒作用、生理等方面 ,这些研究结果都不同程度说明了在重茬障碍中的作用。1 土传根部病虫害对重茬障碍的作用大豆土传根部病虫害主要有大豆孢囊线虫 (Het eroderaglycines)、根腐病 (Pythiumspp .、Fusariumspp .与Rhizoctoniaspp.)和根潜蝇 (Ophimyiashibasu)。在重茬大豆田中 ,这三种病虫害多是混合发生的 ,使大豆根部腐烂、纵裂、须根不发… 相似文献
3.
大豆连作土壤盆栽大豆根腐病及生长发育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腐病是引起大豆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对取自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区大豆连作16 a、轮作和休闲3个小区大豆田耕层土壤,采用盆栽方法,探讨长期连作对大豆根腐病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于大豆播种后20、30和55 d取样调查大豆根腐病发病程度、株高和鲜重,并分别在20 d和55 d时调查病原菌和胞囊数量.结果表明:大豆连作17 a土壤盆栽大豆根腐病发病程度略低于轮作,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轮作高于休闲,两者相比差异显著.播种55 d后休闲大豆株高最高,与大豆连作17 a和轮作比差异显著;其次为轮作,大豆连作17 a株高最低.休闲鲜重最高,其次为轮作,连作17 a最低,但3者之间无明显差异.从大豆根中共分离出镰孢菌和腐霉菌2种病原菌,镰孢菌分离频率明显高于腐霉菌,连作17 a和轮作无明显差异.轮作大豆根上胞囊数量高于大豆连作17 a,差异显著,休闲土盆栽大豆未发现胞囊.因此,大豆长期连作土壤盆栽大豆根腐病与轮作无明显差异,但连作17 a大豆生长发育状况较轮作稍差. 相似文献
4.
重茬大豆采取合理轮作、选择抗重茬品种、药剂拌种、深松、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措施,可有效控制大豆减产,进而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5.
大豆根腐病生态学研究──Ⅱ.不同土壤条件对大豆根腐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室内进行盆栽试验,人为控制土壤理化条件,探讨土壤不同生态条件对大豆根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干燥和湿度过大均加重根腐病的发生,随着土壤容量增加,根腐病逐渐加重,上壤偏酸有利于大豆根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农艺措施对重迎茬大豆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4-1996年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大豆联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采取缓解的各项农艺措施均可(1)减少量、迎茬大豆的产量损失,使重茬产量损失较正茬 10%以内,迎茬产量接近正茬产量;(2)对重、迎茬大豆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均志到促进作用;(3)可减轻重迎茬大豆根部病虫害。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种衣剂处理对大豆抗病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衣剂不同程度降低大豆根腐病发生、提高出苗率、增加叶绿素含量、促进植株生长和提高干物质积累。为种衣剂配方及大豆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9.
生防菌BRF-1和BRF-2对大豆根腐病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RF-1和BRF-2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农田分子生态学科组从大豆根际土壤筛选得到的2株革兰氏阳性生防细菌,为了检测它们对田间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2010年在沈阳军区龙镇农副业基地对BRF-1和BRF-2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株生防细菌均有效地抑制了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发病程度分别降低44.4%和8.8%,BRF-1菌株效果较好,在降低大豆根腐病病情指数的同时,能增加大豆植株花期、始粒期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重,提高大豆产量5.9%,是一株很有潜力的生防菌。 相似文献
10.
11.
大豆连作土壤有机化合物对大豆根腐病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田间试验、生物模拟试验及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豆连作土壤有机化合物(糖、氨基酸、有机酸)对大豆根腐病菌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连作大豆土壤糖组分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尖镰孢菌的生长多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规律,低浓度糖组分对粉红粘帚菌、尖镰孢菌生长的促进作用,连作显著高于轮作.轮作、连作土壤氨基酸组分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尖镰孢菌的生长多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轮作、连作土壤有机酸组分对上述三种病原菌生长多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但连作高浓度有机酸组分能显著抑制粉红粘帚菌生长.上述结果表明,大豆连作土壤有机化合物与根腐病发生存在极密切关系,它们是根腐病严重发生的重要物质诱因. 相似文献
12.
连作大豆根冠比增大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轮、连作大豆干物质积累量的定期测定,发现连作大豆根、冠干物质积累量均低于轮作,根冠比(R/S,干重比)增大。这主要是由于连作大豆根系病虫害加重,磷、钾等元素亏缺,水分胁迫较重,内源生长素(IAA)、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s)、脱落酸(ABA)的含量及比例变化导致冠部降低幅度大于根系,最终使根冠比增大。 相似文献
13.
大豆连作障碍中的生化互作效应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简介了生化互作效应的定义,并从该角度探讨推测了大豆连作障碍中生化互作物质的来源及其作用机理,旨在为从理论上解决该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大豆连作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结果表明,大豆连作土壤中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是:播期,成熟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以连作2年酶活性最低。而结荚期酶活性则以连作二年酶活性最高,出现了与播期,成熟期截然不同的变化趋势,结荚期酶活性几乎都高于播期,成熟期。经相关分析表明,播期,成熟期纤维素酶活性变化与土壤有机碳和pH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野生大豆根际微生物的分离及其缓解大豆连作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唯一碳源培养基筛选野生大豆根际微生物,分离获得5株分别降解邻苯二甲酸、丙二酸、乙酸、丙酸、苯等大豆化感物质的微生物,分别命名为HK14-2、HK26-2、HN31-1、HK46-2、HK53-1.通过单菌落培养、显微镜观察、革兰氏染色以及PCR-DGGE电泳试验证明,筛选的5种微生物均为细菌,HK26-2为杆菌,其余为球菌,且均为纯系.菌落平皿对峙试验证明5种细菌均可拮抗大豆立枯丝核菌;不同菌剂的大豆盆栽试验证明5种细菌均可降低大豆根腐病发生率,其中HN31-1与HK53-1复配菌剂的防效高达69.5%.统计根系的主根长以及根干重的数据表明:筛选菌剂的添加增加了大豆的主根长以及根干重,改善大豆根际微生态环境.初步认为所分离野生大豆根际细菌可以缓解大豆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6.
除草剂对大豆幼苗根腐病及其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种除草剂中,地乐胺可降低大豆幼苗、根腐病的发生,而乙草胺可国重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在施工初期(10天左右)土壤中各和睦具菌被抑制,细菌数量增加;后期地乐胺处理区Penicillium和细菌的相对数量有所增加,而乙草胺处理区Fusarium,Rhizoctonia数量有所增加,Penicillium和细菌的活性被抑制。 相似文献
17.
重茬对大豆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探讨重茬导致大豆减产的因素及解决重茬带来的生产障碍对策,采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了大豆不同茬口类型(正茬、一年重茬和两年重茬)的冠层结构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重茬大豆冠层不同层次叶面积均低于正茬大豆,并且分枝数、荚数和荚重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随重茬年限增加而加剧.正茬大豆冠层叶片上、中、下层结构分布合理,重茬一年冠层叶片分布上层较多而中、下层较少,重茬两年叶面积在不同层次均有降低.重茬一年和两年分别较正茬大豆减产13.6%和38.6%.群体质量显著降低是重茬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明确大豆根瘤内生芽孢杆菌Snb2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毒性和大豆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用菌悬液处理和对峙培养法分别测定了Snb2对两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Snb2的菌悬液能够明显抑制大豆胞囊线虫胞囊的孵化,相对抑制率达到94.9%;菌悬液处理J2 96 h时死亡率达到66.7%;Snb2菌株对4种大豆根系病原真菌表现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对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刀菌的拮抗作用最明显,抑菌圈达到10 mm左右,抑制作用可持续10 d;经细菌悬浮液浸种测定,处理后的大豆子叶节到根尖的距离为9.1±4.54 cm,较对照增加了15.19%%,对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温室盆栽防效试验,进一步表明Snb2菌悬液进行种子浸种对大豆胞囊线虫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防治效果达到62.5%. 相似文献
20.
大豆根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铸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2,(1)
大豆根腐病病原物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为Fusarium solani(Mart.)Sacc和Fusarium oxysporum var.redoles(Wollenw、)Gordon。前者除危害根和茎基部皮层外,还可侵入植株中下部维管束,引起萎蔫。后者仅引起根腐,严重时植株枯死。病田种子不带菌,病田土壤和病残体是该病侵染源。粘质土壤较砂质土壤发病重。大豆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