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汶上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利用作物秸秆栽培双孢菇和平菇等食用菌,再利用菌糠栽培鸡腿菇,可使生物产量提高近1倍,从而使物质能量逐级得到利用,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效解决了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鸡腿菇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腿菇又名毛头鬼伞,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一种新菇。该菇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备受广大群众青睐。经常食用有助于消化、增加食欲、降低血糖、治疗痔疮等作用。可利用大田作物秸秆与各种食用菌栽培后的废料。具有栽培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易管理,出菇可人为控制(有不沾士不出菇之特点.菌丝长满后在一定范围内可较时间避免而不衰老,  相似文献   

3.
陈宗云 《种子科技》2023,(12):85-87
随着我国经济与农业持续发展,相关人员对夏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栽培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玉米秸秆还田后的小麦栽培技术应用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玉米秸秆还田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讨了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栽培技术的应用要点,包括强化土壤养分、优化土壤结构、控制秸秆数量、提高整地质量、管理土壤肥量、量化控制等,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对鸡腿蘑发育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秸秆资料提供有效途径;【方法】设四个不同秸秆用量的培养基配方,通过单因子试验分析秸秆对鸡腿蘑菌丝长速与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在发菌时间,出菇时间,菇产量以及子实体形态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其中玉米秸秆含量为35%的配方菌丝长势旺,生长快,菇体生物学效率最高;【结论】鸡腿蘑可以利用玉米秸秆中营养物质,秸秆中添加适量的腐叶土栽培鸡腿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高菊霞 《种子科技》2024,(5):128-130
农作物秸秆基质化栽培食用菌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的附加值,还能减少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基于此,探讨农作物秸秆基质化栽培食用菌的高产技术,包括选择菌种、建设出菇棚、配置培养料、消毒培养料、发菌培养、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控、采收等多个方面,以期为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玉米秸秆、小麦秸秆、食用菌菌渣及由锯末、餐厨废油和牛粪组成的混合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摸清其有氧高效堆肥腐解规律,对4种材料进行了有氧堆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小麦秸秆、食用菌菌渣和混合材料组均经历了升温、高温和降温期,温度峰值分别达到74.7、63、58.5、64.1℃,高温期分别维持了24、20、16、22天;含水率方面,玉米秸秆和混合材料整个腐解过程均不需加水;小麦秸秆堆制前吸水特别困难,第一次翻堆加水后吸水变得很容易。食用菌菌渣较易吸水,但失水较快,在翻堆时也需要加水;腐解完成后食用菌菌渣和混合材料体积变化较小,得到产品较多;玉米秸秆最少腐解2周,小麦秸秆、混合材料和食用菌菌渣最少需要腐解3周才可以作为基质使用;腐解后的基质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含量各不相同,均可安全使用。该试验摸清了各材料腐解规律和堆腐方法,为生产高效稳定的生物肥基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温昕明  唐健  邓善初 《种子科技》2024,(2):95-97+133
农作物秸秆曾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种生物质资源,在传统农村发电、生产天然气等环节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农村发电等环节有了更加高效的方法,农作物秸秆开始出现季节性、地区性过剩等问题,农作物秸秆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废弃物。基于此,总结了农作物秸秆基料化栽培食用菌生产技术的要点,包括栽培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菌丝培养、出菇管理及采收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玉米青贮饲料是将含水率为65%-75%的玉米全株或玉米秸秆经切碎后,在密闭缺氧的条件下,通过乳酸菌的发酵作用,而得到的一种优质粗饲料。青贮后的玉米全株或玉米秸秆,不仅能有效地保存原有的营养成分,而且能有效地杀死秸秆中病菌、虫卵,破坏杂草种子的萌发能力,减少其对家畜及下茬农作物的危害。[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郭雷 《山东蔬菜》2006,(2):44-45
夏季6-8月份,许多日光温室(冬暖大棚)和种植鸡腿菇、灵芝、双孢菇的菌棚闲置起来,为提高其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2002 年,平阴县蔬菜局在李沟乡进行了草菇的大面积科技开发,获得了成功,每100 kg栽培料出草菇30 kg左右。草菇生长周期短,整个  相似文献   

10.
张菊红 《种子科技》2011,29(3):43-44
玉米生物覆盖即玉米秸秆覆盖。它是利用玉米秋收后废弃不用的秸秆,通过人工或机械操作,把秸秆按不同形式覆盖地表,并综合采用少耕或免耕、选用良种、平衡施肥、防治病虫、模式化栽培等多项配套技术,实现蓄水保墒、改土培肥,减少水土流失,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目前,  相似文献   

11.
玉米免耕(少耕)栽培技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种玉米栽培方式比较试验,探讨了玉米免耕(少耕)栽培的技术效果。结果表明免耕移栽覆盖秸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正>1品种特性及生长条件1.1栽培品种双孢菇品种为AS2796。1.2培养料双孢菇是一种腐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配料时,在作物秸秆(麦草、稻草)中加入适量的农家粪肥(如牛、鸡粪),还须加入适量的氮、磷、钾、钙、硫等无机养分。合理的配方是获得高产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紫色土旱地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紫色土旱地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示范研究表明,聚土垄厢,垄沟栽地膜玉米、垄厢免耕植小麦,秸秆覆盖的栽培模式,可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抗旱能力、改善土壤性状,提高作物产量。聚土覆盖小麦产量达5190kg/hm^2,比对照小麦增产18.2%,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土、保肥、能蓄能排的旱地节水农业夺取作物高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不同品种、栽培密度、施肥配方及油菜秸秆还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完善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组装配套 ,为玉米最佳栽培模式提供依据 ,特进行了试验研究。1试验材料及方法1 1试验材料1 1 1 杂交玉米组合安单 136、黔单 10、高油 115及绵单 4号。1 1 2 其它材料生物有机复合肥 (总有效养分 2 4 % ,N∶P∶K =7 5∶6∶10 5 ,有机质含量 2 5 % ) ;赤天化尿素 (有效养分 4 6 % )。1 2 试验地点试验选择在本县冯三镇马江村肖万军家责任土中进行 ,前茬油菜 ,肥力中等。1 3 试验方法试验采取 4因素 4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 ,共计 16个处理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田实验,研究了玉米在不同栽培模式奈件下对玉米产量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在免耕秸秆覆盖栽培条件下产量达6969kg/hm^2,产值达9756.6元/hm^2,纯收入达4926.6元/hm^2,投入产出比1:2.02,与玉米翻犁不覆盖秸秆相比,产量和纯收入分别增加了13.5%和14%,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玉米免耕秸秆覆盖技术促进产量产值的增加,且具有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减轻病虫害和劳动强度等优点,充分体现了玉米免耕秸秆覆盖栽培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改善西北地区黄沙土壤的性状,结合秸秆还田及玉米栽培配套技术,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创造出一种易于推广的土壤修复技术即“深翻深松 + 秸秆还田 + 冬灌 + 专利”的地力提升“黄变黑”技术。通过实施该技术可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团粒结构,打破犁底层,将黄沙土壤改良为近似黑土地,为改善西北地区黄土地找到了可行的方法。该技术能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玉米产量,避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7.
鸡腿菇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据报道,鸡腿菇中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粗蛋白含量高达25.4%,有益脾胃、清心安神、治痔等功效。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笔者利用木糖醇渣进行鸡腿菇栽培试验,并应用于菇棚生产,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具有原料成本低(比用棉籽壳节省成本50%左右)、操作简单、转化率高(100%左右)等特点。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北方低温地区秸秆难以降解的问题,应用秸秆降解菌剂对秸秆进行快速分解,起到有效利用秸秆资源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通过模拟秸秆还田的培养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对比了3种不同秸秆降解菌在不同培养阶段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降解菌能够加快秸秆降解,尤其是施加混合菌剂的处理,在培养100 d时降解率达到了86%,明显高于无菌处理;同时,施入秸秆降解菌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其中脲酶活性的提高最为明显,在培养末期,低温菌剂、常温菌剂和混合菌剂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是培养初期的1. 2,1. 3,1. 7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过氧化氢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各个处理的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CK和无菌对照S;各个处理中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和pH值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均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因此,低温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降解菌可以明显提高玉米秸秆降解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  相似文献   

19.
2017-2019年调查了辽宁春玉米产区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主要病害发生为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不还田旋耕栽培模式相比,秸秆覆盖还田后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为害最重,茎腐病发病率增加68.77%,穗腐病发病率增加20.01%,大斑病病情指数增加39.54%;秸秆碎混旋耕还田后茎腐病发病率增加48.20%,大斑病病情指数增加16.84%;秸秆田外堆置腐解后深翻还田可有效降低玉米茎腐病和穗腐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茎腐病发病率降低41.66%,穗腐病发病率降低30.00%;秸秆还田配套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对玉米主要病害发生为害有一定的叠加影响,免耕栽培会加剧病害发生,而深翻栽培可降低病害发生。由此可见,秸秆直接还田,特别是覆盖还田会加重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为害,而秸秆经充分腐解处理后再还田能有效降低玉米主要病害,尤其茎腐病和穗腐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玉米“一深两增”高产栽培模式是以深耕或深松为基础,以增施有机肥及秸秆还田为保证,以增加种植密度为核心,加以其他必要配套技术的中晚熟耐密型玉米高产栽培模式.通过2年来的试验示范,该模式不仅可以培肥地力、改善耕层土壤结构,而且能够有效提升玉米生产技术水平,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