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华山松疱锈病,又名五针松疱锈病或松疱锈病,其是华山松林最具毁灭性病害的一种。华山松染病后,溃疡斑环绕树干,直接造成受害林木大量死亡,目前华山松疱锈病防治效果较差。本文基于华山松疱锈病的发病症状和规律,从加强检疫、营造林措施、化学防治、加强林分抚育等方面入手,分析华山松疱锈病的综合防治对策,希望能够为华山松疱锈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华山松疱锈病是危害华山松林分最为严重的一类病害,其渍疡斑常环绕树干造成松树大面积死亡,目前防治华山松疱锈病的方法收效甚微,以华山松疱锈病为例,就如何防治松疱锈病提出了切实有效的防治技术,为有效防止松疱锈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蒙进芳  普晓兰 《林业调查规划》2007,32(1):146-149,153
主要介绍华山松疱锈病的危害情况及目前的研究水平.分析现有的DNA分子标记应用特征及其在松属植物研究中的应用,提出采用DNA分子标记辅助筛选华山松疱锈病抗性基因,利用抗病基因来控制华山松疱锈病危害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华山松疱锈病调查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山松疱锈病(Cronartium sp.)在陕西省的留坝、南郑、宁陕、洛南、太白、户县及甘肃省的兴隆山林区和武都县均有分布,是危害华山松枝干部的毁灭性病害,也是世界性林木病害之一。在国内仅见到红松和樟子松疱锈病的研究报道,关于华山松疱锈病尚未见正式的研究资料和文献。1982年以来,我们在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对该病进行了调查研究。由调查得知,华山松疱锈病在该林区平均发病率为13.1%,感病指数为7.5,并有逐年发展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华山  相似文献   

5.
华山松疱锈病发生与林分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云南巧家县和东川区二二二林场华山松疱锈病发病高峰期,通过典型抽样调查,经数据处理后得出影响华山松疱锈病发生的主导林分因子,在巧家县为:林木长势,林内卫生状况,样地内松树密度,郁闭度;在东川二二二林场为:林木长势,坡位,郁闭度,两地病害发生的主导林分因子有一定的差异,为两地采用针对性的林业技术防治措施,可持续控制病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茶藨生柱锈菌致病性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交互接种的方法对华山松疱锈病、红松疱锈病的病原菌茶藨生柱锈菌的致病性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红松疱锈病的病原菌锈孢子只能侵染其本地的转主寄主植物东北茶藨子;(2)华山松疱锈病的病原菌锈孢子能转主侵染多种不同地区的茶藨子植物;(3)所有华山松疱锈病病原菌的锈孢子均不能转主侵染东北茶藨子;(4)初步认定马先蒿属植物不是华山松疱锈病病原菌的转主寄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来自云南4个华山松疱锈病典型发病区的122份华山松针叶样本的解剖结构研究,发现华山松的感病组与健康组之间在针叶表皮结构上有显著差异,其中主要差异为表皮细胞厚度和角质膜厚度,有抗病特性的植株具有显著加厚的针叶表皮结构,抗病的健康组比感病组的角质膜和表皮分别增厚达30.5%和8.0%,而气孔数量和内皮层厚度上差异不明显.结果支持疱锈菌感染华山松是通过主动侵入机制从表皮进入针叶,角质膜厚度和表皮厚度对华山松抵抗疱锈菌感染有重要作用.这一结果为弄清疱锈菌侵入华山松的途径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五针松疱锈病发生及流行,除了需要足够数量的病原菌和大量的感病寄主外,关键在于气候条件是否适合病害的发生,即锈孢子和冬孢子萌发均需要20℃以下的温度是限制病害发生、流行及分布的关键因子,本文结合全国的气象资料,初步拟定出五针松疱锈病在我国的适生区。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疱锈病是我省马尾松中幼林分的毁灭性枝干病害。经系列实验证明马尾松疱锈病菌的转主寄主为芍药科的山芍药( Paeonia obovata Haxim ),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 Cronartium flaccidum ( Alb. et Schw .) W inter)。  相似文献   

10.
华山松主要病虫害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决林业生产中华山松主要病虫害(华山松疱锈病、华山松腐烂病、华山松木蠹象、华山松球蚜)综合治理的技术难题,首次提出了华山松主 虫害综合治理技术。该技术以华山松为保护对象,以4种主要病虫害为治理对象,做好预测预报,采取以预防为主,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生物防治为主导,在阈值原理调控下,科学地采取生物、物理、化不防治等治理措施,逐渐增加华山松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其结构逐渐趋向合理,最终达到华山松主要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和华山松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平衡发展,为华山松生产谋取最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1.
1983—1989年在大兴安岭地区采集到12个树种的病害标本,鉴定出61种病害,其中为害比较严重的有松苗立枯病、樟子松落针病、松针红斑病、樟子松松针锈病、樟子松疱锈病、樟子松瘤锈病、落叶松早期落叶病、落叶松癌肿病、落叶松心材腐朽和杨叶锈病。  相似文献   

12.
据笔者1982年以来对陕西秦岭南坡宁陕县境内的火地塘林区(北纬33°17′-33°38′,东径108°20′-108°38′,海拔750—2400米)的林木病害调查,华山松疱锈病(Cronartiu-m Sp)和油松落针病(Lophodermium pina-stri)是该林区的主要病害。这两种病害的发生发展,严重威胁着该林区华山松和油松的生长。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 GM(1,1)模型,对这两种病害的未来病情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华山松疱锈病检疫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工接种的华山松带疫实生苗和自然感病立木为材料,用植物显微化学方法从自配或改制的24种染色液配方中,经两个发病年度的初选.复选及再选试验,得到了以苯胺兰、红花红、亮绿、孔雀石绿及苯酚品红等为主要原料的染剂配方,用它们检测华山松罹病组织中的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 ribicola具有特异性强,分色性好,配方简单.使用方便,快速准确等优点,便于基层检疫人员掌握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以人工接种的华山松带疫实生苗和自然感病立木为材料,用植物显微化学方法从自配或改制的24种染色液配方中,经两个发病年度的初选、复选及再选试验,得到了以苯胺兰、番红花红、亮绿、孔雀石绿及苯酚品红等为主要原料的染剂配方。用它们检测华山松罹病组织中的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ribicola具有特异性强、分色性好、配方简单、使用方便、快速准确等优点,便于基层检疫人员掌握应用。  相似文献   

15.
华山松疱锈病和华山松球蚜复合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华山松有害生物生态系统中,华山松疱锈病和华山松球蚜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间有着复杂的互作关系,如果应用单目标对象的防治指标,常常会顾此失彼,出现材积损失率超出经济损害水平的危险。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本文就昆明市东川区二百二林场华山松疱锈病和华山松球蚜对华山松的复合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疱锈病危害级代表值和华山松球蚜危害级代表值与华山松材积损失率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它们间的这种  相似文献   

16.
重大园林植物病害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重大的园林植物病害:松材线虫病、榆树荷兰病、五针松疱锈病、观赏植物冠瘿病、香石竹尖镰孢枯萎病和菊花叶枯线虫病, 综述了这些病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樟子松疱锈病重寄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疱锈病是樟子松枝干上的主要病害,为利用重寄生菌对樟子松疱锈病进行生物防治,对其病原菌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Alb.et Schw.)Wint.的重寄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得到重寄生菌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 Sherb.、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并测定ITS序列,获得基因登录号。经显微观察发现接种重寄生菌后锈孢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存在两种不同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8.
红松疱锈病     
红松疱锈病是一种危险性较大,曾在北美等地造成白松大面积死亡的病害,这个病的病菌,认为原产苏联的巴尔提克省,1854年首先在茶藨子(Ribes)上发现,1861年在芬兰也采到,以后渐渐蔓延到中欧,1883年遍及整个欧洲,并传到了北美,这个病在欧洲发生并不严重,但引入北美之后,却成了五针松类的一个毁灭性病害。这个病在我国的分布是陕西、黑龙江仅在茶藨子发现在《森林保护手册》一书中提到另一种疱锈病,症状相同,但病原菌不同(是松芍柱锈菌Cronatriium flaccidum wint),我区仅在哈巴河(白哈巴)、布尔津(喀纳斯)等地发现。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运用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PRA)的方法,综合评价了松疱锈病的危险性。结果表明:松疱锈病菌对我省是高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建议加强检疫监管,防治蔓延。  相似文献   

20.
Cronartium ribicola 引起的五针松疱锈病,是危险性病害,在欧洲曾泛滥115年之久,使大面积白松几乎全部毁灭,对于这种病害,林学界和病理界都很重视。我局从1977年开始研究红松疱锈病,曾经采取修枝、涂干、清除中间寄主等措施进行防治,但成本偏高,部分药剂产生药害,效果不明显,近几年来,在我局这种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1981年5月份调查,青山经营所30、31、32、33林班发病率最高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