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洛阳地区中华松针蚧生物生态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松针蚧(SonsaucocussincnsisChert)雌雄异型,1a发生1代,雌虫2龄,终生披蜡质蚧壳,不爬出壳外。雄虫3龄若虫爬出壳外化蛹,进而羽化成虫。滞育期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各虫态出现期因海拔和气温变化而有差异。海拔高、气温低发育迟,反之发育旱。该虫主要是通过风、雨和人为活动等途径传播。化学防治的有利时机为初孵若虫期。  相似文献   

2.
日本松干蚧为吉林省森林植物主要检疫对象,对黑松、油松、赤松为害严重。该虫1 a发生2代,以1龄寄生若虫在松枝干上越冬。若虫显露期为5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基于此,根据该虫发生特点,总结出防治检疫方法。  相似文献   

3.
松突圆蚧种群动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2003年松突圆蚧上半年的虫口数量高于下半年,3月中旬到6月下旬的虫口数量高,7月上旬到10月上旬的虫口数量低,10月下旬到12月下旬的虫口数量较高.低龄若虫(1龄若虫和分化前2龄若虫)的虫口变动趋势与种群一致,是引起种群波动的重要原因.种群及其各虫态的死亡率动态基本上与虫口数量呈相反趋势,7-10月低龄若虫死亡率高是引起该阶段种群及低龄若虫数量低的主要原因.气象因子中气温对种群有着极重要的影响,高温不利于种群的扩张,对低龄若虫的影响高于高龄虫态.  相似文献   

4.
龙眼角颊木虱是龙眼的主要害虫,以成虫和若虫为害龙眼新梢嫩叶.在厦门市同安区年发生十二万亩次,笔者于1988-2000年对该害虫进行专题研究,确定该虫在本地区年发生6代,主害代为第一代3月下旬至4月中旬和第五代的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报道了该虫在不同温度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现各个世代若虫都有滞育的现象,研究分析了若虫滞育对越冬虫源、主害代虫源等种群动态的影响,并探讨了龙眼角颊木虱的药剂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冀东地区介壳虫在大樱桃上的发生种类及生活世代;并利用40%速扑蚧杀乳油、52.5%农地乐乳油、威保、劲彪和48%乐斯本5种药剂,分别在介壳虫的过冬若虫期、出蛰若虫期、卵期和初孵若虫期进行施药,研究了试验药剂对不同虫态桑白蚧的防治效果,以筛选出适宜冀东地区大樱桃上介壳虫的防治方法。结果表明:为害冀东地区大樱桃的介壳虫种类主要是桑白蚧,每年可发生2代;桑白蚧的最佳防治时期为初孵若虫期,最佳防治药剂为40%速扑蚧杀乳油,其次是48%乐斯本,防治效果可分别达到100%和99.43%。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利用日本方头甲(Cybocephalus nipponicus Endrdy Younga)控制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可能性以度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不同虫态的控制作用和捕食潜能.[方法]研究了日本方头甲成虫对不同虫态和不同密度松突圆蚧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和最佳寻找密度.[结果]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不同虫态的捕食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对松突圆蚧雌成虫、2龄和1龄若虫的日极限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1.15、71.32和185.36头;当松突圆蚧虫口密度低时,日本方头甲对雌成虫的寻找效应高,当松突圆蚧虫口密度高时,日本方头甲对1龄若虫的寻找效应高;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雌成虫、2龄和1龄若虫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5、8和17头.[结论]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不同虫态具有很大的捕食潜力,可作为防治松突圆蚧的天敌加以繁殖利用.  相似文献   

7.
壳点红蚧一年发生一代,寄主为麻(木樂)、栓皮(木樂),对放养柞蚕影响很大。每年3月下旬和4月中旬越冬的雌雄虫开始为害,5月上旬雌成虫出现,該虫不能孤雌生殖,雌雄交尾后,5月末是产卵和孵化盛期。一龄若虫固定为害,6月中旬至11月中旬滞育,11月中下旬进入二龄期,雌雄分化,分群群居越冬。对該虫的各虫态作了詳细描述和图示。通过生命表分析,提出若虫孵化期、雄虫羽化期和二龄越冬期是防治的有利时期。  相似文献   

8.
水稻褐飞虱是一种发生隐蔽的害虫。一九七四年在湖北省爆发成灾,一九七五年仍持续为害,为了弄清褐飞虱的发生规律,我们进行了系统调查观察并总结了广大群众的防治经验,现小结如下:一、发生期和发生量稻飞虱一年发生六代,晚稻田中三代(即全年中的四、五、六代)。双晚移栽后,第三代长翅型成虫由早稻田迁入双季晚稻田,产卵繁殖,成为双季晚稻飞虱的主要虫源,成虫迁入时间和若虫出现的迟早,因双晚的插期而异。早插田迁入早,若虫出现亦早,反之亦迟,成虫迁入期距插期最短4天,最长7天,平均5.4天。若虫出现期距插期最短10天,最长15天,平均12.6天。  相似文献   

9.
蒋学建  李德伟  常明山  何锦华  何容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86-10887,11004
[目的]了解利用日本方头甲(Cybocephalus nipponicus Endrdy Younga)控制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可能性以及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不同虫态的控制作用和捕食潜能。[方法]研究了日本方头甲成虫对不同虫态和不同密度松突圆蚧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和最佳寻找密度。[结果]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不同虫态的捕食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对松突圆蚧雌成虫、2龄和1龄若虫的日极限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1.15、71.32和185.36头;当松突圆蚧虫口密度低时,日本方头甲对雌成虫的寻找效应高,当松突圆蚧虫口密度高时,日本方头甲对1龄若虫的寻找效应高;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雌成虫、2龄和1龄若虫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5、8和17头。[结论]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不同虫态具有很大的捕食潜力,可作为防治松突圆蚧的天敌加以繁殖利用。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1999,(2)
据观察,板栗球蚧在浙江省奉化市一年发生一代,以若虫在板栗枝条的裂缝、叶痕、芽茎处越冬,3月下旬出现成虫,4月下旬产卵,5月初开始孵化。孵化盛期在5月10日左右,危害虫态为若虫、成虫。危害期若虫5~10月,成虫3~4月。固定在枝干及叶背面吸食汁液。11月越冬,每一雌成虫平均产卵900粒。其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杀虫剂对褐稻虱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析不同类型杀虫剂对褐稻虱的作用.褐稻虱繁殖力强,天敌作用明显,试验结果说明,广谱性杀虫剂喹硫磷,由于对天敌作用的明显干扰,干扰作用控制指效值达2.69倍。即其下代数量将为对照的2.69倍;特异性杀虫剂扑虱灵,对褐稻虱的作用明显,对其天敌比较安全,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值为0.37。即其下代数量明显下降,收到良好效果,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表达了杀虫剂对害虫种群的控制作用、包括对天敌干扰作用的总体效果。特异性杀虫剂在解决有害生物协调管理将会起着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云南松毛虫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云南松毛虫是福建省柳杉的严重害虫。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卵于翌年一月中旬孵化,幼虫七龄,历期133—174天,蛹期64—79天,成虫寿命5—12天。其发生发展与林分的林木组成,气候、天敌等因子密切相关。用2.5%溴氰菊酯乳油,50%甲胺磷乳油,90%敌百虫晶体防治幼虫,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分瓣臀凹盾蚧(Phenacaspis kentiae Kuwana)是茶花、桂花的重要害虫。其捕食性天敌昆虫4种, 隶属于鞘翅目的瓢虫科、方头甲科和草蛉科,其中日本方头甲(Cybocephalus niponicus Endrby-Yonge)为主要捕食性天敌; 寄生性天敌昆虫有4种,隶属于膜翅目小蜂总科的跳小蜂科和蚜小蜂科,其中糠片蚧恩蚜小蜂[Encarsia inquirenda (Silvestri)]为分瓣臀凹盾蚧的主要寄生蜂,其数量占寄生蜂总数的95.3%,其数量的变化也反映了寄生蜂的整体数量的消长变化。寄生蜂对分瓣臀凹盾蚧的自然寄生率为10.1%,捕食性天敌对分瓣臀凹盾蚧的自然控制率为78%。自然条件下,天敌昆虫对分瓣臀凹盾蚧的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桔潜蛾及其天敌的生态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福建农业大学生产处柑桔园桔潜蛾 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 及其天敌的分布情况,测定其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宽度、重叠和相似性比例,分析了桔潜蛾与其天敌空间上的同域性和时间上的同步性,即时间和空间上的“跟随”作用.寄生性天敌群子强于捕食性天敌群子,表明在自然环境中寄生性天敌群子对桔潜蛾的控制作用强;捕食性天敌小花蝽 Orius sauteri虽然食谱生态位宽,但生态位重叠却小,说明这种天敌尽管分布广泛,可在时间和空间上没能有效“跟随”害虫的发生,对害虫控制作用不大;寄生性天敌短腹桔啮小蜂 Citrostichus phyllocnistoides ( Narayanan)与桔潜蛾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空间上的同域性均优于其它天敌,为优势天敌,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柴胡苗期蚜虫及主要天敌瓢虫、蜘蛛的种群消长动态的系统研究,明确了蚜虫及其主要天敌的种群消长动态,表明蚜虫的种群数量变动与天敌的数量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6、0.8367。但二者之间存在时滞效应,存在明显的追随现象。认为柴胡苗期蚜虫为害可不必防治,只须充分保护利用天敌即可达到控制蚜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梨园芳香植物间作区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间作芳香植物对梨园主要害虫与天敌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以梨园设置薄荷、孔雀草、罗勒间作区和自然生草区为处理,清耕区为对照(CK),基于梨园各个间作处理区节肢动物组成和时序变化的测试,应用主成分分析、生态位及灰色关联度理论对梨园各间作区中主要害虫及天敌类群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梨园各间作处理区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个体数时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芳香植物间作区主要害虫和天敌的发生量在梨树年生长期内分别明显低于和高于清耕(对照)区;与清耕(对照)区相比梨园芳香植物间作区起主导作用的害虫及天敌的类群不同,且相对集中于有限的几个种类,害虫如梨木虱、康氏粉蚧、蚜虫、金龟子和梨网蝽,天敌如瓢虫、食蚜蝇、草蛉、蜘蛛和寄生蜂;梨园间作芳香植物比对照显著增加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生态位宽度,且使天敌的生态位宽度明显大于害虫,同时增加主要天敌如瓢虫、食蚜蝇与害虫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呈现出对害虫明显的跟随效应和控制作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进一步发现,同一害虫在不同间作区的主要天敌不同,梨园芳香植物间作区主要害虫与天敌相互关系呈现出多层次性。【结论】梨园间作芳香植物对控制梨园害虫数量,增加天敌数量,且对梨园主要害虫与天敌相互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樗蚕是樟树的一种害虫。在福建一年发生二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卵产于叶上,幼虫6龄,少数5龄。黑瘤姬蜂、绒茧蜂、广大腿蜂和家蚕追寄蝇是其主要天敌。  相似文献   

18.
克拉玛依区枸杞害虫及天敌种类的发生规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在克拉玛依区农林业综合开发区经济林大面积发生枸杞害虫,在枸杞生长季节调查枸杞害虫及其天敌种类,结果表明:枸杞害虫有5种,枸杞害虫天敌有19种,天敌昆虫对枸杞害虫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避免农药残留带来的危害,采用高压静电放电法杀灭黄瓜植株害虫—瓜绢螟。设计传统农药灭虫和高压静电放电灭虫两个试验,用于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处理后的效果。结果表明,高压静电放电法灭虫率可达63.55%~70.44%,虽低于农药灭虫,但无毒无害,且对天敌瓢虫的影响不大。通过正交优化,确定最优灭虫电压、灭虫时间和灭虫距离,在最优参数下,对瓜绢螟杀灭率可达78%。  相似文献   

20.
根据田间稻飞虱和天敌优势种群数量的调查数据,运用天敌功能指数法评估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当益害比E/P>1时,EF值随害虫和天敌数量增加而极剧增长(指数型增长).而益害比0.01<E/P<1时,EF值随害虫和天敌数量增加而增长幅度减慢,特别是益害比0.001<E/P<0.01,EF值出现水平波动曲线,但无论是哪一种动态,均表现出EF值与害虫和天敌数量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