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鞘氨醇单胞菌对土壤中溴氨酸降解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溴氨酸降解菌株——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N1对土壤中溴氨酸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N1对土壤中溴氨酸的降解行为遵循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高浓度的溴氨酸对N1菌有抑制作用;增大接种量能加快溴氨酸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N1菌株在土壤中降解溴氨酸的最适温度是30℃,最适pH是7.0;高温和偏碱性环境都会使N1菌株对溴氨酸的降解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生产乙草胺的农药厂排污口污泥中分离到一株乙草胺降解菌,命名为DC\|6。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其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该菌能够降解甲草胺、乙草胺和丁草胺,而对于异丙甲草胺、丙草胺和异丙草胺却没有任何降解效果,48 h对丁草胺、乙草胺和甲草胺的降解率分别为76.7%、93.6%和98.6%,对甲草胺的降解效率最高,而对丁草胺的降解效率最低,表明侧链烷基长短影响着该类除草剂的降解速率,随着侧链基团碳原子的增加以及支链的增多降解效率呈下降的趋势。通过气相色谱-质谱鉴定了该菌降解乙草胺的代谢产物并分析了乙草胺的代谢途径,发现乙草胺首先N\|脱烷基形成2\|氯\|N\|(2\|乙基\|6\|甲基苯基)乙酰胺(CMEPA),然后水解生成苯胺衍生物2\|乙基\|6\|甲基苯胺(MEA),MEA能够进一步完全降解。但苯胺类化合物降解途径中的关键酶苯胺双加氧酶没有参与MEA降解代谢,表明菌株DC\|6对MEA的降解不同于已报道苯胺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3.
鞘氨醇单胞菌株XJ对农药的降解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筛选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除虫菊酯3类农药具有降解作用,能对农药污染进行生物修复的菌株为目标,对采自广州市郊区的鞘氨醇单胞菌 Sphingomonas sp.菌株XJ,经富集培养法提高其对农药的降解效能后,用气相色谱检测了该菌株对目标农药的降解率.结果显示该菌株对5种农药的降解率分别为克百威55.58%、异丙威62.74%、辛硫磷77.55%、毒死蜱56.59%和氯氰菊酯81.8%.表明该菌株有很强的逆境生长潜能,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除虫菊酯等3类农药具有不同的降解效能,是一株具有开发价值的细菌.  相似文献   

4.
用多相分类的方法对2株生物聚合物合成菌进行了鉴定,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系统进化分析,鉴定菌株N3为泛菌属,菌株TP3为鞘氨醇单胞菌属。N3和TP3合成的生物聚合物具有协效增粘性,将这两种菌剂混合喷洒在沙土表面,能够形成致密的结皮,从而显著提高沙土的持水能力;试验第15天,N3和TP3混合处理组的含水量为2.1%,是对照的10.5倍,是N3和TP3单独处理组含水量的3倍和1.6倍。这种由混合菌剂形成的结皮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且能增加幼苗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一株具有农药降解潜能的鞘氨醇单胞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鞘氨醇单胞菌属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菌株培养、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和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1株具有农药降解潜能的鞘氨醇单胞菌XJ进行鉴定。[结果]XJ菌株在LB和MAC培养基上的生长、革兰氏染色反应、氧化酶和TSI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非肠道菌;对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中的95种供试碳源,XJ不能利用的碳源有37种(包括多羟醇和菊糖),符合鞘氨醇单胞菌的生理生化鉴别特性;XJ菌株可扩增出1500bp左右的16S rRNA基因片段,且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登陆号为AF331661(Sphingomonas yanoikuyae)的菌株最接近。[结论]供试菌株被鉴定为矢野口鞘氨醇单胞菌XJ菌株(S.yanoikuyaeXJ)。  相似文献   

6.
从生产五氯苯酚(PCP)的化工厂土壤中,分离并驯化筛选出1株能降解PCP的菌株,经过生理生化与16SrDNA序列鉴定,初步确认为鞘氨醇单胞菌属.菌株降解PCP试验表明,该菌株在30℃、pH值8.0的条件下能较好地降解PCP,添加少量葡萄糖与吐温可提高降解效率,并且对金属离子有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对87株以石蜡油封藏、4℃条件保藏了16年(其中6株为9年)的豆科植物根瘤菌进行了活化,并对存活的部分根瘤菌进行了回接结瘤试验及耐旱、耐盐、耐碱等抗逆性试验.结果表明,有44株根瘤菌存活,存活率为50.6;;4株结瘤试验的根瘤菌中,只有1株结瘤,耐盐、耐旱性降低,耐碱性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
从青藏高原牦牛粪中分离出1株可降解毒死蜱的细菌,经形态和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细菌。对其进行重离子诱变并筛选出菌株Sph-25-T1,该菌株对100mg.L-1毒死蜱的72h降解率达98.44%,比出发菌株提高27.37%。对Sph-25-T1进行传代培养,第5代时其对毒死蜱的降解率依然保持在90%以上。以喷洒毒死蜱1周后的不同土壤浸出液或蔬菜叶片做培养基时,Sph-25-T1对毒死蜱的降解率达到29.68%~78.40%。  相似文献   

9.
直接用纯种菌体在适当条件下培养得到菌体,消除了生物菌体混入杂菌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海藻酸钠固定化鞘氨醇单细胞小球对COD降解的最佳条件;讨论了时间、温度、pH值、降解剂用量、摇床摇速几个单因素对海藻酸钠固定化鞘氨醇单胞菌小球降解COD的影响;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在降解COD的过程中,微生物只有借助某一载体才能表现出其最佳降解活性,微生物包埋法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污染少,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直接用纯种菌体在适当条件下培养得到菌体,消除了生物菌体混入杂菌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海藻酸钠固定化鞘氨醇单胞菌对铜生物吸附的最佳条件,并讨论单因素时海藻酸钠固定化鞘氨醇单胞菌小球对铜吸附的影响,包括时间、温度、pH值、吸附剂量、摇床摇速.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在铜的吸附过程中,微生物只有借助某一载体才能表现出其最佳吸附活性...  相似文献   

11.
疫苗是目前控制鱼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免疫学及生物工程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鱼类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基因工程疫苗克服了传统疫苗的一些缺陷和不足,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国内外水产养殖业的研究热点,近年对鱼用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鱼用基因工程疫苗在研究和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国内外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中的生态竞争性,生殖隔离距离,基因污染,对非靶生物的影响和新病原菌产生的可能性以及食品安全性中的毒性,过敏反应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等问题。并简述了基因工程作物安全性评估的原则。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杀虫细菌苏云金杆菌ICP基因构建工程菌,包括植物根际定居菌、植物疫苗、重组杀蚊蓝细菌和杆状病毒Bt重组菌等研究的历程及现状、成功的范例及存在问题.文中亦讨论了该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不同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敏  关潇 《山西农业科学》2015,(2):229-232,243
转基因作物大面积种植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释放风险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种植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综述了近年来转基因棉花、玉米和水稻等大宗农作物的种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类以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转基因作物环境释放安全评估提供指导,同时使人们能正确认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发展迅速。本人从玉林师范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和本科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开展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的策略和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大类来源尤其是以病原物抗性基因为来源的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各种病毒基因提供抗性的特点、局限性及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基因工程(genetically engineered,GE)作物育种或精准育种(precise breeding)可按人类的意愿做到基因序列、蛋白序列、功能和插入位点四精准。2016年,GE作物的全球种植面积达1.851×10~9 hm~2,30年增加了近100倍,成为农业史上发展最快的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GE作物的安全性评估和监管,30年来已积累了海量的科学数据和丰富经验,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特别是近年基因组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又提出了如何安评监管的新课题。GE育种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或手段,本身并无固有的特殊风险,与常规育种技术相比,并不增加新的风险。从科学角度看,过去30年中普遍存在监管失当或过度监管问题,没有真正做到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监管,欧盟"以技术过程为基础"的监管应当摒弃,即使美国"以产品为基础"的监管也存在需要改进的空间。安评监管必须以科学为基础,如何创新、改革已成为国际发展的共同趋势。本文对GE作物环境和食品安全性评估中的一些科学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包括评价对象,对靶生物和非靶生物的影响,转基因飘流,毒性、过敏性、营养成分及非预期效应,GE作物中的标记基因及植物病原DNA序列等。根据现有科学知识,讨论了安评监管的重点。文章最后建议按物种、基因、环境三位一体,构建"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管理框架,列出了属于低、中、高风险类别的可能产品。按物种分,重点考察基因供体或受体物种是否有长期安全食用的历史,是否含有已知的毒性物质、过敏原或抗营养因子等。按基因来源分,可分为种内转基因(intragenesis)、近缘转基因(cisgenesis)和远缘转基因(transgenesis)。种内转基因是指同种植物内的基因修饰和转移,如大多数基因组编辑技术改良的作物,将种内的某个或某些基因沉默、敲除或插入、修饰,风险极低。近缘转基因是在有性可交配物种之间转基因,风险类别低。远缘转基因则是转入有性不可交配物种的基因,风险类别中或高。按环境分类,重点考察GE作物释放环境中是否存在有性可交配的近缘野生种或杂草,是否会引起基因渐渗,导致杂种有生存竞争选择优势,以及释放环境是否为该物种的起源中心等。以上应作为GE作物风险评估和监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B.t.MP-342菌株对甜菜夜蛾的毒力,以B.t.MP-342菌株作亲株,根据MP-342菌株基因和毒蛋白的组成,采用重组DNA技术将对甜菜菜夜蛾高毒的CrylCa基因引入MP-342菌株,构建了工程菌B.t.MP-342IC-15工程菌.对该菌检测结果表明:MP-342IC-15工程菌表达两种Cry1类晶体蛋白,其分子量分别为135kD(CrylCa)和133kD(CrylAc),其CrylCa基因蛋白表达量占Cryl类晶体蛋白的35%和总晶体蛋白的29%.工程菌能良好表达CrylCa基因蛋白,且比例合适.据工程菌B.t.MP-342IC-15对甜菜夜蛾的生测表明.其毒力较亲株MP-342提高近1倍.对工程菌和亲株发酵上清液增效因子的增效活性进行了测定:工程菌上清液增效因子对小菜蛾具有一定增效作用;亲株上清液未显示对小菜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菌群之间配比协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乳酸杆菌、乳酸球菌、枯草芽胞杆菌、酵母菌、大肠杆菌等菌种进行单独培养和不同比例的混合培养,测定了发酵过程中pH值、活菌数量及光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含有25%混合菌液的发酵麸皮相比,含50%混合菌液的发酵麸皮,在发酵24 h后的需氧或厌氧活菌总数都有升高趋势(P>0.05),发酵1周后其pH值的下降趋势明显(P<0.05),说明乳酸菌数越多使pH下降越大。利用需氧(LB)和厌氧(MRS)培养液分别交叉培养需氧菌和厌氧菌,均能在相应的培养基上生长。充分说明厌氧菌和需氧菌混合培养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如果用滤菌膜过滤后的培养过乳酸菌的MRS培养基来培养需氧菌时,这些菌种均不能在滤液中生长。  相似文献   

20.
构建经基因工程改造的Ara h 2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该蛋白,鉴定其过敏原性.将花生主要过敏原Arah2基因序列进行颠换,并将颠换后的序列进行合成,再将合成后的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 -32a(+)上,然后转入Origami宿主表达菌中;利用Isopropyl β-D -1 - Thiogalactopyran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