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蛋白大豆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分配对密度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高蛋白大豆冀豆12为材料研究了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和最大叶面积指数呈上升趋势,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生育进程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鼓粒期达到峰值,鼓粒期以后开始下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升高也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密度22.5万株/hm~2处理最大。密度为22.5万株/hm~2时,群体产量3 736.67kg/hm~2,为最高。  相似文献   

2.
水稻不同穗型对冠层特征及群体光分布和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研究了水稻不同穗型对冠层特征及群体光分布和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不同穗型群体在光分布、消光系数;冠层形成与发展,以及干物质生产速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与半直立或弯曲穗型群体相比,在叶面积指数相同情况下,直立穗型群体的消光系数低,群体内部光分布比较均匀,因此,在叶面积较大时,直立穗型群体的干物质生产和产量高于半直立或弯曲穗型群体。但在叶面积指数较小时,弯曲穗型群体的光吸收量相对较多,更有利于  相似文献   

3.
玉米群体冠层特征与光截获及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4  
沈秀瑛  戴俊英 《作物学报》1993,19(3):246-252
研究通过3年试验,证明了玉米群体冠层特征及群体内光分布和光合效率随种植密度和施N量而有明显变化。叶面积大小是导致冠层特征变化的主导因子。平展型单交种丹玉13的籽粒产量高限出现在最大LAI变化于4.10-4.7之间,其冠层垂直方向上最大叶面积密度趋于由中部向中上部推移。叶片倾角和消光系数调节幅-于明显增加,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4.
郑单22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郑单22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郑单22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群体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达到一定种植密度后而下降,产量随密度加大而增加,结果表明,郑单2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0~52500株/hm2。  相似文献   

5.
春玉米叶面积系数动态特征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孙锐  朱平  王志敏  丛艳霞  勾玲  方立锋  赵明 《作物学报》2009,35(6):1097-1105
为进一步明确春玉米不同密度群体叶面积系数(LAI)特征参数的密度效应,以吉单209和郑单958为材料,于2005年和2006年在东北春玉米区(吉林)分别设置4.5~10.5万株 hm-2 5个密度和3.0~12.0万株 hm-2 7个密度处理试验,应用作物高产群体相对LAI动态普适模型方程y= (a+bx)/(1+cx+dx2)模拟分析不同密度对LAI动态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群体最大LAI在3.0~12.0万株hm-2范围内随密度增加呈近似直线增大趋势,而最大LAI出现的时间随密度增加而提早;将LAI数据相对化处理后,不同密度群体的LAI差异在最大LAI之后较之前表现明显,高密度群体较低密群体LAI衰减迅速。全生育期平均LAI随密度增加呈显著线性增大趋势,而平均LAI与最大LAI的比率则随密度增加呈显著线性减小趋势。密度对模拟方程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相邻密度差异不明显,间隔3.0万株 hm-2的差异显著;不同参数变化趋势不同,其中参数a接近“0”,受密度影响不大;b、c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d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全生育期群体LAI变化速率呈“N”形变化趋势,且与群体LAI变化及生育期对应,高密度群体LAI增加及衰减的速率均大于低密度群体,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为密度响应敏感期。由此可见,密度对春玉米全生育群体LAI动态具有调节作用,尤其群体LAI变化速率、最大LAI及其到达的时间、平均LAI及其与最大LAI的比率等重要特征参数对密度响应较为敏感,可作为对春玉米群体密度调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不同密度对农大486单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方法对不同密度处理对紧凑型玉米品种农大486单株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叶面积减少,密度对单株叶面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中部叶片的影响。对单株干物质的影响主要从拨节开始,密度对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成熟期>乳熟期>吐丝期>大喇叭口期>拨节期。根数、株高、对应节闻长、基部茎粗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少,且密度越大,影响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7.
春玉米叶面积系数动态特征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锐  朱平  王志敏  丛艳霞  勾玲  方立锋 《作物学报》1963,35(6):1097-1105
为进一步明确春玉米不同密度群体叶面积系数(LAI)特征参数的密度效应,以吉单209和郑单958为材料,于2005年和2006年在东北春玉米区(吉林)分别设置4.5~10.5万株 hm-2 5个密度和3.0~12.0万株 hm-2 7个密度处理试验,应用作物高产群体相对LAI动态普适模型方程y= (a+bx)/(1+cx+dx2)模拟分析不同密度对LAI动态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群体最大LAI在3.0~12.0万株hm-2范围内随密度增加呈近似直线增大趋势,而最大LAI出现的时间随密度增加而提早;将LAI数据相对化处理后,不同密度群体的LAI差异在最大LAI之后较之前表现明显,高密度群体较低密群体LAI衰减迅速。全生育期平均LAI随密度增加呈显著线性增大趋势,而平均LAI与最大LAI的比率则随密度增加呈显著线性减小趋势。密度对模拟方程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相邻密度差异不明显,间隔3.0万株 hm-2的差异显著;不同参数变化趋势不同,其中参数a接近“0”,受密度影响不大;b、c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d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全生育期群体LAI变化速率呈“N”形变化趋势,且与群体LAI变化及生育期对应,高密度群体LAI增加及衰减的速率均大于低密度群体,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为密度响应敏感期。由此可见,密度对春玉米全生育群体LAI动态具有调节作用,尤其群体LAI变化速率、最大LAI及其到达的时间、平均LAI及其与最大LAI的比率等重要特征参数对密度响应较为敏感,可作为对春玉米群体密度调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以三系杂交组合金优253和中优315为试验材料,在两种土壤耕作方式和三种栽培密度下,研究了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栽培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明显影响。相同耕作方式不同密度下,单株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面积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其衰减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以中等密度的最大,但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免耕条件下的强化栽培水稻产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常耕条件下的产量则以中等株行距处理的最高。  相似文献   

9.
密度和播期对京单68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玉米品种京单68为研究材料,通过设置种植密度(52500,60000,67500,75000,82500株/hm2)和播期(5/15,6/13)两个处理因素,研究种植密度和播期对京单68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京单68的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随生育进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吐丝期。随种植密度增加,京单68的群体LAI和群体光合势呈增加趋势,但增幅逐渐减小。不同播期间,群体LAI表现为春播高于夏播,但LAI到达峰值的时间则表现为春播较夏播晚Sd。就产量而言,随密度增加,京单68的群体产量呈升高趋势,但增幅逐渐减小。不同播期间,春播条件下京单68的穗长、穗粗、穗粒数及产量均高于夏播,而秃尖长则呈相反趋势。密度和播期处理对京单68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穗粒数和千粒重方面。  相似文献   

10.
赵小光  赵鹏涛  翟周平  尚毅 《中国种业》2024,(2):103-106,113
为给陕垦 224 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在不同密度水平下测定了小麦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片光合相关性状、干物质积累量等光合指标,并对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密度的增加一直下降,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 CO2 浓度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旗叶面积、总叶面积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升后降,叶面积指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一直升高;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着密度增加而下降,折合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着密度增加先升后降;有效穗数随着密度增加先升后降,穗粒数和千粒重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综合各指标的变化规律,陕垦 224 的适宜种植密度在 15 万 ~20 万株 /667m2。研究结果为陕垦 224 的高光效利用和高产栽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和灌浆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以超试1号(晚熟型)、郑单958(中熟型)为材料,研究了5个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和子粒灌浆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25万~11.25万株/hm2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但增幅越来越小,最佳种植密度为6.75万~9万株/hm2.随着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种植密度对玉米单粒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前期的灌浆速率,不同品种单粒重的差别是灌浆持续期和平均灌浆速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小麦冠层结构与分光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87 ̄1989年分别在江苏沐阳和南京卫岗进行了小麦冠层结构与光分布及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的高度及叶倾角影响光在冠层内的分布,消光系数的垂直分布可反映叶面积和光的空间分布状况。低产群体的最高叶面积指数小于4.0,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部低较低,消光系数分布均匀,但漏光严重,光能利用率低;过旺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过大,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部位较高,消光系数呈上大  相似文献   

13.
不同肥密因素下酿造高粱产量及品质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肥密因素对酿造高粱龙杂5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施肥量因子5个水平,副处理密度因子4个水平。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酿造高粱产量及品质影响显著。随密度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叶面积指数提高,产量增加,子粒淀粉含量下降,子粒单宁含量上升。随施肥量增加,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子粒淀粉含量均下降,子粒脂肪含量上升。在施肥量375kg/hm 2条件下,随钾肥比例的增加,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均增加。本研究认为15.4万株/hm 2的种植密度、375kg/hm 2(N∶P∶K=1∶0.7∶1.6)的施肥量是高产优质的合理组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群体棉花生育期、光合有效辐射(PAR)分布、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累积特征值的差异。【方法】供试品种为转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杂交种中棉所75(CCRI 75)和常规品种鲁棉研28(SCRC 28),2012和2013年密度处理为1.5万、5.1万和8.7万株·hm~(-2)。【结果】不同密度群体在棉花不同生育期PAR存在显著差异,且冠层光透射率随密度增加而减少,不同种植密度的棉花群体冠层株型结构各不相同,不同群体棉花茎叶的空间分布决定PAR的分布;LAI随生育进程呈现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不同的密度群体LAI均在播种后60 d左右开始快速增加,100 d或110 d后LAI开始急速下降;随密度增加最大生物量累计值减少,且营养器官占单株总干物质的比例增加,而生殖器官所占比例下降;密度显著影响马克隆值大小,高密度下马克隆值最大。【结论】本研究为棉花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湖南双季稻区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生产适宜的施氮水平和栽植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栽植密度为副区,研究不同氮密处理对晚稻丰源优299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水稻生育后期二者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而施氮量对生物量的增加有一定促进作用,密度增加对生物量也有显著提高作用,总体上以低氮高密处理生物量最高。光合势对水稻产量的建成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光合势随施氮量和栽植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净同化率对水稻产量的作用不明显。在物质转运方面,水稻产量与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茎叶表观输出量、茎叶表观输出率、茎鞘物质转换率及茎鞘物质输出率相关性不大,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总体随着施氮量和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以施低氮高密处理的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水稻产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同时施氮量、栽植密度对叶面积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水稻产量与叶绿素含量无直接相关性,叶绿素含量随施氮增加有所上升,栽植密度对叶绿素含量无直接影响。水稻产量与根系活力呈正相关关系,施氮量增加明显提高前期根系活力,但后期无明显作用,栽植密度有利于提高根系活力。所以,构建适宜的水稻群体对水稻高产十分重要,研究表明适宜降低施氮量和增加栽植密度能够有效形成水稻高产高效的群体结构,进而促进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花生单粒精播群体质量的影响,选用直立型大花生品种“花育22”(Huayu22,HY22)和半匍匐型大花生品种“花育9513”(Huayu 9513, HY9513),设置D1 (7.5万株hm–2)、D2 (15万株hm–2)、D3(22.5万株hm–2)3个密度,对不同密度下不同株型花生产量、光合产物累积与分配、叶面积系数、植株性状和粒叶比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随密度的增加,“花育22”荚果产量呈增加趋势,“花育9513”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花育9513”最适种植密度低于“花育22”。(2)“花育22”植株群体干重整个生育期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越大增幅越小,“花育9513”幼苗期干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花针期之后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 D2密度植株干重最大。随密度增加,根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果针的分配比例降低;“花育9513”与“花育22”收获期干重相当,但干物质向荚果的分配比例较小、经济系数和粒叶比低。花生生育前期叶面积系数、光合势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HY9513”...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玉米先玉335和郑单958生理特性、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先玉335和郑单958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叶面积指数(LAI)增大,群体光合势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升高趋势,但单株干物质积累则呈现降低趋势;产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玉米群体和个体的产量性状相对较为协调的种植密度为:先玉335为7.5万株/hm2、郑单958为6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叶片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山西地区主推玉米品种获得高产、稳产的适宜种植密度,以郑单958为材料,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净光合速率和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单株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而LAI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当种植密度为82500株/hm2时,玉米群体产量最高,为13700.85kg/hm2。因此,82500株/hm2为山西地区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作为当地玉米高产选择适宜种植密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小麦冠层结构与光分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87~1989年分别在江苏沐阳和南京卫岗进行了小麦冠层结构与光分布及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的高度及叶倾角影响光在冠层内的分布,消光系数的垂直分布可反映叶面积和光的空间分布状况。低产群体的最高叶面积指数小于4.0,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部位较低,消光系数分布均匀,但漏光严重,光能利用率低;过旺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过大,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部位较高,消光系数呈上大、中小分布,光在冠层上部递减迅速,中下部光环境差,叶片早衰,净同化率低;高产群体叶面积及其垂直分布合理,孕穗期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在相对高度0.60~0.65处,冠层中下部消光系数较大,上部较小,利于光向冠层深处透射,冠层50cm处透光率40%~60%,地面透光率2.5%~3.0%,净同化率较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盐分土壤条件下磷肥对油菜光合性状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效应,以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宁油20号’为供试品种,设置不同磷肥用量处理,测定不同生育期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以及干物重。结果表明,0~120 kg/hm2磷肥用量范围内,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苗期和初花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成熟期籽粒产量及干物质积累量也逐渐增加。不施磷肥和30 kg/hm2磷肥用量处理籽粒含油率较低,在磷肥用量达到60 kg/hm2时再增加磷肥用量籽粒含油率无显著变化。苗期叶片净光合速率随磷肥用量的变化趋势与干物重变化一致,当磷肥用量达到60 kg/hm2时进一步增加磷肥用量,初花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