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物轮回选择方法及其育种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笔者从作物轮回选择的主要作用 ,主要方法 ,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及标记辅助轮回选择等几个方面 ,综述了轮回选择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成果及其存在问题 ,提出了运用轮回选择进行棉花群体改良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曹景林 《湖北农业科学》2011,(21):4321-4325,4349
提出了在烟草育种中应用轮回选择方法的必要性,综述了轮回选择改良群体的理论与方法和轮回选择在烟草育种中的应用效果,同时探讨了轮回选择在烟草群体改良中的应用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轮回选择是一种有效改良玉米群体的方法,将单倍体育种技术与轮回选择相结合,可以高效地改良玉米群体并产出可以商业化的玉米自交系。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及相关的试验验证,提出了"单倍体+轮回选择"的双轮回选择玉米育种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太谷核不育小麦异交结实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轮回选择在作物育种上是创造改良群体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提高群体中具有优良基因型植株的频率,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一批极好的基础材料.目前,在玉米等异花授粉作物中,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长期以来一直是沿用自花授粉作物传统的育种方法来进行新品种选育的,自从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太谷核不育小麦被发现和鉴定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麦的传粉方式,这就为在小麦育种上开展轮回选择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1919年Hayes提出了在玉米育种中使用轮回选择的问题,1940年Jenkins再次提出此问题。轮回选择主要用于玉米的群体改良,或用于选育自交系。 美国在玉米育种中采用轮回选择法,改良了一批玉米群体,选育了不少自交系,已引起世界各国重视。目前,除玉米外,小麦、大麦、燕麦、水稻、高粱、大豆、烟草、甜菜、甘蔗、甘薯、苜蓿、三叶草等作物的育种也开始应用轮回选择法。这种方法所以受到重视,是有其原因的。首先,从轮回选择方法讲,虽然种类较多,但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从原始轮C_0中分离出后代,经过试验、选择、鉴定出优良系;优良系重组(一般采用杂交、自由授粉)产生C_1轮,同样经过试验、选择、鉴定出优良系,再经过重组产  相似文献   

6.
<正> 一、群体改良的依据群体改良的提出是为了克服目前生产用玉米杂交种的遗传基础过于狭窄,丰富选系的遗传基础,形成所谓现代育种体系(综合育种体系Fberhart,1966)。现代育种体系包括3项内容:①产生两个或更多有广泛遗传基础的群体(包括天然授粉品种、综合品种),并能表现某些群体间的杂种优势;②用几种轮回选择方法的一种或多种对每个群体施加选择压力;在改良了的群体中有效地选择出新系,为改良生产杂交种组配应用。轮回选择的方案早在1940年由Jenkins  相似文献   

7.
在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中,选择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该文系统地介绍了植物育种选择技术的多种方法的发展和原理,包括基本的单株选择法和混合选择法及其各种衍生的选择方法:单籽传法、衍生系统、改良系谱-混合法(MODPED)和混合选择法(SEL-BLK)轮回选择等。结合现代分子辅助育种和计算机模拟育种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讨论了今后植物育种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聚类轮回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矮败小麦为群体改良工具,提出了小麦聚类轮回选择育种技术.按照育种目标组建不同类群,分类群聚合同类有益基因,使基因在相对同一的趋向上进行交流和重组.实现主效基因的有效结合和微效基因的相互累加,轮回改良群体,逐渐逼近育种目标.育成了一批遗传背景丰富,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特性的小麦新品种和特异材料,为小麦的群体改良探索出了一条简易高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轮回选择法对甘蓝型油菜核不育两系恢复系的品质性状进行改良。[方法]利用显性核不育系作为轮回选择的异交媒介,导入13份常规材料的优良基因,结合自交选择改良群体的品质性状,优选恢复系材料。并对改良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增益、脂肪酸链长度及不饱和度进行分析。[结果]轮回选择方法有效改良群体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增益。通过轮回选择筛选获得9份含油量超过50%和14份蛋白含量超过30%的材料。部分材料与成熟的不育系杂交进行组合比较实验,获得11个含油量显著高于对照的组合。[结论]轮回选择是改良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恢复系群体品质的一个有效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应用轮回群体选择原理,经过16年4个阶段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群体轮回选择与群体育种相结合新方法,成功培育出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冀豆21。2010年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突出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高产稳产、抗病、早熟,适应性好。其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要点:一是掌握适宜密度,二是开花期追施适量氮肥。  相似文献   

11.
利用显性核不育水稻育种的方法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对利用Ms-P型水稻育种的途径和方法,设计了运用该水稻进行轮回选择(包括逐级轮回选择系统、阶梯式轮回选择系统)和将广亲和性基因S_5~n导入到具有较好配合力的材料中去的回交育种体系。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受单一显性不育基因(Ms-P)控制,显性不育性稳定,在轮回选择中,它是较为理想的工具材料,建议将Ms-P基因导入到一系列胞质及核质遗传背景中,构成Ms-P型水稻种质资源库。广泛地将它应用于水稻育种,对育成超高产品种,将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全姊妹轮回选择和S#-1家系轮回选择两种方案对基础群体M#-4进行了改良;对基础群体M#-5只进行了全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结果表明:对同一群体用两种方案进行改良皆有显著效果。从遗传进展比较,全姊妹轮回选择方案所取得的产量遗传进展较大,但二方案未有显著差异,其它大部分农艺性状也以全姊妹方案的遗传进展较大。从群体变异程度变化的比较,S#-1家系方案要优于全姊妹方案。不同群体采用同一种轮回选择方案,表现出变异程度大的群体,选择的遗传进展也大。多元方差分析表明,改良群体和基础群体间在产量平均数向量上皆有显著差异,全姊妹方案使群体的多元方差变小,S#-1家系方案则使群体多元方差增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体的有关性状对单株籽粒产量的影响有差别,同时其作用程度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小麦不同轮回选择方案的遗传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建立丰产、抗赤霉病轮回选择群体。针对同一基础群体C_0,分别按四种轮回选择方案在各自隔离区内进行了两年轮选。以随机交配群体作对照,对不同轮回选择方案的遗传改良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同胞家系选择法对农艺性状和抗赤霉病性的综合改良效果最好;其次为阶梯式选择法。混合选择法和半同胞交配选择法的综合改良效果相对较差;但对株高,主穗结实小穗数等单个性状的改良效果十分显著。文中对不同轮回选择方案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耗散结构理论与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耗散结构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矮败小麦育种体系的耗散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效率的途径:科学构建原始群保证系统远离平衡态;引入新种质,保持体系的开放性;保证有益基因的引入,增加负熵流是群体改良的关键。最后从育种规划学角度提出建议:矮败小麦轮回选择育种技术的深化和组装;矮败小麦轮轮回选择技术的区域布局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小麦籽粒灌浆性状的轮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1995年,利用太谷核不育基因对小麦籽粒灌浆持续期和灌浆速率进行轮回选择。结果表明,3轮选择增益显著,每轮平均增益GFD为4.77%,GFR为8.21%,对GFD和GFR的选择彼此间呈负响应,两者的相关系数r=-0.9120。在灌浆期亚群中,退化小穗数和穗粒数间接增益较大。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太谷核不育基因设计了一个小麦轮回选择育种程序,即以含太谷核不育基因的辐繁17与其它8个赤霉病抗笥来源不同的小麦品种(系)分别杂交,再互交,组成基础群体,进而选择流通 株和可育株并杂交开展轮回选择和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从第一轮回选择群体中选出一批赤霉病抗性强的单株,经系统育种程序选择和鉴定,育成了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华南T2003和华南T531,对用轮回选择和系统育种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小麦抗赤  相似文献   

17.
甘蓝的中心柱是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由14个杂交品种F1合成了C0群体,以改良中心柱性状同时兼顾单球重为目标,进行两轮轮回选择.结果显示:中心柱长以及中心柱长/球高得到了极显著的降低,分别较基础群体每轮降低0.66 cm(9.23%)和0.05(8.62%),第1轮的选择效果优于第2轮,且单球重没有明显降低.经过两轮选择,群体中目标改良性状遗传基础变窄的趋势并不明显,而优良个体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多.因此在甘蓝育种中采用轮回选择对中心柱长和单球重等性状进行群体改良是经济、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小麦抗赤霉病(抗扩展)品种轮回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采用8个品种(系),分别组建3个抗赤霉病轮回选择基础群体,制定了实施轮回选择方案和选择技术。经一轮选择,群体平均发病小穗数有所减少,群体抗赤霉性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几轮选择,从中选出了9个抗赤霉病品系,经江苏、浙江,福建建阳等地植保研究所进行自然和人工接种赤霉菌接种鉴定结果属中抗一抗级。农艺性状也有同步提高。本文还就亲本抗性稳定性,接种鉴定技术以及选择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