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简述了玉米螟的发生和为害特点,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面总结了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玉米螟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在我国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其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综述了我国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分别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对玉米螟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每年因玉米螟危害造成的玉米损失约在10%左右。近几年,由于加强了玉米螟防治,其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为了预防玉米螟大面积发生,进一步减少其危害,必须加强玉米螟联防,其联防技术主要有白僵菌封垛、赤眼蜂防螟、统一防治。一、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综述了玉米螟防治方法,着重介绍玉米螟的农业防治、抗虫育种、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分析目前防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的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玉米螟的危害程度也比较严重,寻求绿色有效防治方法是当务之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具有安全、无毒、使用方法简单、省工、防治成本低、防治效果好等优点。本文介绍了玉米螟及其在黑龙江省的发生情况,继而阐述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并针对齐齐哈尔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情况,总结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及技术,分析了其成本及效益,以期为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合绥化市防治玉米螟的最佳药剂,通过采用新型喷药机械进行了几种不同药剂防治玉米螟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阿维·高氯氟防治玉米螟效果最好,其次为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建议大面积推广2%阿维·高氯氟和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玉米螟。  相似文献   

8.
张凤  王宏鸣  王俏 《现代农业科技》2009,(19):187-187,189
介绍了玉米螟的生活习性和对玉米的危害症状,分析了玉米螟的发生规律,由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玉米螟的有效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建昌地区最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的80%。近几年,玉米螟为害逐年加重,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适应绿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建昌农业中心试验地开展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试验,探索建昌地区玉米螟防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瑞丽市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城市,在区域玉米种植过程中,主要害虫为亚洲玉米螟。该文根据瑞丽市玉米螟发生特点,通过性诱捕剂释放、化学药剂喷施等方式,在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开展了玉米螟综合防治田间试验,对瑞丽市玉米螟田间防治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并提出了几点瑞丽市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瑞丽市玉米螟防控管理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玉米螟是危害玉米较重的常发性害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平均减产10%,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危害日益加重,因此做好玉米螟防治工作对提高粮食生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以两个转Bt抗虫基因玉米品系G03-2396、G03-2739和1个常规对照品种苏玉16为材料,研究其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和实验种群消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两个转基因玉米材料的心叶组织对玉米螟低龄幼虫的毒性很强,1龄幼虫取食这两个转基因玉米心叶组织后8 d死亡率超过97%;2龄幼虫取食心叶组织8 d后死亡率超过80%;1~4龄幼虫或全部死亡不能化蛹,或平均蛹重与对照品种相比显著降低,仅5龄幼虫各测定指标与对照品种相比差异不显著;两个转基因玉米材料的雌穗组织对玉米螟幼虫的毒性较低,即使低龄幼虫取食8 d后的死亡率与对照苏玉16相比差异也不显著.②玉米螟高龄幼虫取食两个转基因抗虫玉米心叶后,存活的部分幼虫化蛹羽化后的成虫寿命明显缩短,单雌产卵量显著下降,甚至卵的孵化率也有所降低.表明所选的两个转Bt基因玉米品系对玉米螟的毒性具一定的后续效应.  相似文献   

13.
杀虫剂防治糯玉米田玉米螟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糯玉米吐丝期,开展了6种药剂喷灌"4腋1顶"防治糯玉米田玉米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喷灌25 g/L多杀菌素悬浮剂800倍液、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 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46%杀单.苏云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15%茚虫威悬浮剂2 000倍液,雌穗被害率均被控制在3%以下,防治效果达95%以上。建议生产上优先选用这些药剂用于糯玉米田玉米螟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控制秸茬内玉米螟虫源是综合防治玉米蚁的主要措施之一。1982~1988年我们进行了应用敌敌畏在秸秆垛内滞留熏杀玉米螟成虫试验。结果表明,敌敌畏气体对玉米螟成虫熏杀作用极强,接触气体1min死亡率100%。1m~3秸秆垛放敌敌畏10ml剂量,垛内熏杀效果接近100%,田间大面积防治效果50~60%。具有成本低、简便易行、安全、不污染环境、效益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480g·L-1毒死蜱乳油和Bt可湿性粉剂3种药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对3种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及挽回产量损失率测定。结果表明:3种药剂处理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88%、92.51%和88.2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是9.52%、9.30%和8.48%,3种药剂均可有效防治亚洲玉米螟。  相似文献   

16.
对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结构的确定、主要合成方法(碳链增长合成策略和碳链缩短合成策略)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对山东省10多个玉米主产区的玉米越冬害虫种类和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天敌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查明了玉米越冬害虫有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高粱条螟( Chilo acchariphagus)。大部分地区越冬害虫以亚洲玉米螟为主,但也有个别地区个别年份例外。同时显示亚洲玉米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有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等。白僵菌在各地均有发生,以费县为最高,寄生率在60%以上。苏云金杆菌在各地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腰带长体茧蜂在滨州、商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白僵菌感染率相对较低的栖霞、即墨两地,厉寄蝇的寄生率则相对较高,分别为32.58%、17.89%,而在济宁、商河则未发现。  相似文献   

18.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以为玉米螟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评价玉米抗虫(玉米螟)品种,为玉米螟绿色防控及害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比分析第一代玉米螟和第二代玉米螟的田间百株落卵量、百株幼虫量、百秆为害蛀道长及被害株率等指标,评价新疆47个主栽玉米品种的抗螟性差异。【结果】供试主栽玉米品种抗虫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6W2T118的田间为害最轻、抗虫能力最佳,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被害株率依次为25头/百株、90 cm/百株、20%,其次分别是华美1号、DK517、九圣禾692抗螟性较好,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及被害株率依次为40头/百株、265 cm/百株、40%,50头/百株、245 cm/百株、40%,60头/百株、250 cm/百株、45%。五谷310、KWS6333、富友968、宁玉525等品种抗螟性一般。金庆202则为害最为严重、抗虫水平最低,其百株幼虫量、百株为害蛀道长、被害株率依次为195头/百株、875 cm/百株、90%。金庆1号、新玉29号等品种的抗螟性整体较差。【结论】参试的47个品种中16W2T118、DK517、九圣禾692、华美1号等品种抗虫综合表现较优,金庆1号、新玉29号等品种抗虫水平较差,生产上可优先选择种植抗螟较优的品种,避免种植抗螟较差的品种,可较好的实现玉米螟的自然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