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沿黄稻茬麦田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因子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旋耕条播是内稻茬小麦高产的最佳耕作方式,与免耕方式相比,其耕层温度高,土壤容重小,土体通过透性好,耕层绝对含水量较为适宜,肥效高而持久,并有利于提高小麦播种质量,是沿黄稻茬麦区行之有效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2.
稻茬少(免)耕麦不同播种形式的选优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稻茬免耕种麦于8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1986年以来稳定在2000万亩以上,占麦田总面积50%左右,占稻茬麦面积的80%左右。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少(免)耕种麦与常规耕翻播种相比,具有早发壮苗,穗多产量高,省工节本,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因此这项技术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但目前有些地方,由于播种方法不当和配套措施不完善,影响单产的提高。本文拟通过对当前所应用的5种不同少(免)耕种麦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结合各地区特点选优应用,以期进一步发挥少(免)耕种麦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正>少免耕种麦是指小麦播种或在生育过程中适当减少或不进行土壤耕作,以达到省工、节本、适时、减少水土流失以及抗御湿耕烂种和保墒御旱等自然灾害的一种新的种麦栽培体系,它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用于稻茬麦的栽培技术。如少免耕机条播、板茬撒播、稻田套播等,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省灌云县麦作技术的简化与改革,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益,在大面积生产上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  相似文献   

4.
看麦娘(包括日本看麦娘)是喜湿性禾本科杂草,广布于我省中性至微酸性粘质土壤的稻茬麦田。随着稻麦连作面积的扩大及免耕种麦的推广,全省受害面积发展到1000万亩以上,尤以太湖地区免、少耕麦田看麦娘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5.
稻板茬旋耕种麦由于能保证农时,省工节本,已在我县普遍推广应用。但旋耕麦田杂草增多,危害严重,已对麦子产量构成严重威胁。我站从1986年起对少免耕麦田的杂草发生特点和禾本科杂草药剂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6.
不同耕作方式机条播小麦的生长发育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灭茬免耕机条播麦田耕作层浅,肥料富集于表层,小麦植株前期氮、磷、钾吸收量明显高于耕翻机条播麦,有利于形成早发壮苗,但是根系发育差,后期植株吸收氮、磷、钾养分少,容易早衰。耕翻机条播有利于全层施肥,熟化土壤,有利于根系生长和植株吸收较多的养分,特别是在土壤含水量30%以下时较灭茬免耕有利于形成早发壮苗,但是对土壤水分含量要求较高,在苏南大部分年份难以全面实行。旋耕机条播既可解决浅播,又可避免烂耕烂种。在多数年份均可采用。在我省稻茬麦地区。必须根据土壤墒情,宜耕则耕,宜旋则旋,宜免则免,形成一个合理的稻茬麦轮耕制。  相似文献   

7.
对冬水田水旱复种连续免耕的研究表明,免耕垄作稻比常规平作稻增产,免耕2-3年比1年的水稻增产6.8%-16.2%,免耕种植绿肥,蔬菜、油菜后的垄作稻产量较高。经济效益依次为蔬菜、油菜、大麦、小麦和绿肥。  相似文献   

8.
免耕种麦在节省用工、保证农时、提高总产等方面收到显著效益,但免耕种麦又会引起杂草增多,出草数常数倍于耕翻田,对产量构成严重威胁。近几年来,关于免耕麦田除草已有不少试验报道,但其中对恶性杂草看麦娘的防除尚缺乏应变弹性,防效因受气候条件影响而不稳定。本文试图对免耕麦田的杂草(以看麦娘为代表)的发生特点进行归纳,对已发表的试验结果进行较系统的分析,并据此提出防除对策。  相似文献   

9.
长期少免耕对稻麦产量及土壤有机质与容重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5,他引:50  
 在沿江砂壤土上进行了长达12年的稻麦复种连作少、免耕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少耕的稻、麦产量与常耕基本持平,免耕小麦稳定增产,平均增产5.3%,免耕水稻平均减产2.2%,长期少、免耕产量没有明显的时间趋势变化。在经历约5年的少、免耕后,土壤有机质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全耕层有机质含量耕法间无明显差异,但在层次分布上少、免耕表现出表层富集,富集系数后7年平均分别为1.1140和1.1608。不同耕法间0~7cm、14~21cm土层容重差异不明显;7~14cm土层,常、少、免耕分别为1.348、1.412和1.410g/cm#+3,少、免耕显著高于常耕。  相似文献   

10.
稻麦双免双套连作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都地区稻麦双免双套连作3年试验,结果表明:稻套麦秸秆还田,对小麦增产的效果显著,而麦套稻秸秆还田的增产效果不明显;麦、稻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降低土壤容重,使耕层变浅,改善土质。因该连作模式节本增效明显,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在生产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稻茬小麦油菜免耕稻草覆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陕南这样的稻-麦、稻-油水旱轮作区来说,很好地解决了前作水稻收获后土壤粘温板结严重和秋季连绵阴雨导致的田湿土粘、粗耕滥种、湿害严重等问题,引进免耕技术后,经多年实践组装形成了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稻茬麦油免耕稻草覆盖技术。  相似文献   

12.
免耕、少耕种麦被认为是我省种麦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据省农村厅统计:大面积免、少耕种麦较传统种麦增产10~15%,每亩节支增收约20~30元。然而少耕、免耕种麦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其适应的条件,若不能恰当地选择方法,就难保证有早苗、齐苗、壮苗等优势。本文列陈各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应条件,以便各地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选用相适合的方法,争取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江苏少、免耕种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少、免耕方法种麦,适应农村产业结构改革的社会需要与江苏省的自然条件,平均单产明显提高,推广迅速已成为江苏主要耕种方法之一。江苏的少、免耕种麦,除了有与国内外其它地方相同的省工、节支、争取农时等共同点外,另有它的本身特色,它可以抗湿播种,並避免湿地耕作的一系列弊病。少、免耕所保持的土体构造,为改善播种质量、苗床水分、温度、养分等条件提供了前提基础,因而能促进幼苗早发、增穗、增产。此外少、免耕种麦还为除草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对上述内容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並对草害根系生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免耕机条播种麦的几个栽培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茬免耕麦和条播麦是我省两个重点推广项目,也是实现三麦由中产水平(亩产250公斤)向高产水平(亩产300公斤以上)发展和省工节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途径。近几年有不少地方已经把这两个推广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免耕、条播两种优势同时发挥,达到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的目的。根据各地实践的结果:免耕种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能够保证大面积三麦适时播种,变晚茬晚播为晚茬早播;肥力集中在土壤表层,有利于壮苗早发和苗足穗多,同时省工节本,经济效益较高;条播麦则可协调个体发育与群体发展之间的矛盾,麦苗中后期通风透光好,有利于秆壮穗大和防止倒伏,因此免耕机条播麦增产增收显著,深受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成都平原主导耕作模式的筛选和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通过5年对5个处理[CK:麦稻双旋(WRCT)、麦免+稻旋 (WNRCT)、麦稻双免(WRNT)、麦稻垄作(WRRT)、麦免+稻旋+秋作(WNRCVNT)]的大田试验研究,系统分析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各不相同:与对照相比,单免和双免耕处理降低了0-10 cm土层的容重,增加了1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的小孔隙、小孔隙的比例及0-10 cm土层的大孔隙,降低了10-20 cm的大孔隙,使土壤孔径分布得到改善。耕作措施对土壤吸湿水和土壤比重影响差异不显著,免耕降低了土壤比重。双免使土壤的渗水速率增加,不利于水稻生长,但单免能促进水稻生长。与对照相比,单免和双免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降低了0-10 cm土层的碱性,但增加了10-20 cm土层的碱性。双免耕定位5年,增加了小麦产量,但大幅降低了水稻的产量。与此相反,单免则有利于小麦和水稻共同增产。【结论】免耕形成了“上松下紧”的土壤结构,改变了土壤的通透性,尤其是在10-20 cm,打破了传统耕作的犁底层。但免耕对土壤结构的改变对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影响并不一致:长期双免耕能促进小麦增产,但对水稻生长和产量不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成都平原主导耕作模式的筛选和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通过5年对5个处理[CK:麦稻双旋(WRCT)、麦免+稻旋(WNRCT)、麦稻双免(WRNT)、麦稻垄作(WRRT)、麦免+稻旋+秋作(WNRCVNT)]的大田试验研究,系统分析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各不相同:与对照相比,单免和双免耕处理降低了0-10cm土层的容重,增加了10-2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的小孔隙、小孔隙的比例及0-10cm土层的大孔隙,降低了10-20cm的大孔隙,使土壤孔径分布得到改善。耕作措施对土壤吸湿水和土壤比重影响差异不显著,免耕降低了土壤比重。双免使土壤的渗水速率增加,不利于水稻生长,但单免能促进水稻生长。与对照相比,单免和双免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降低了0-10cm土层的碱性,但增加了10-20cm土层的碱性。双免耕定位5年,增加了小麦产量,但大幅降低了水稻的产量。与此相反,单免则有利于小麦和水稻共同增产。【结论】免耕形成了"上松下紧"的土壤结构,改变了土壤的通透性,尤其是在10-20cm,打破了传统耕作的犁底层。但免耕对土壤结构的改变对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影响并不一致:长期双免耕能促进小麦增产,但对水稻生长和产量不利。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涝灾年份稻茬麦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产量情况,对湖北省宜城市遭受涝灾后4种不同状况的稻茬麦田块采取了4种不同的播种方式。结果表明,遭受涝灾后,只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播种方式,加强田间管理,稻茬麦抗涝播种仍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稻茬麦免耕直播具有省工、节本和增产效应,在涝灾年份应因地制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三年小区定位试验,在免少耕种麦稻茬套施碳铵,小麦产量提高14.1%。实践证明采用稻茬套施碳铵是促进小麦早苗早发,形成壮苗,提高成穗率,夺取小麦高产、稳产的一项施肥技术改革。  相似文献   

19.
2004~2009年,在成都平原麦稻轮作区研究了不同周年耕作模式(周年翻耕无秸秆还田、小麦免耕稻草覆盖还田+水稻旋耕无秸秆还田、麦稻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麦稻周年垄作免耕秸秆全量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间小麦产量差异较小,水稻产量差异较大;免旋结合稻草覆盖还田模式年际间水稻产量较其他模式稳定。麦稻关键生育阶段0~30 cm土层速效养分含量模式间差异较小;免旋结合稻草覆盖利于土壤表层有机质积累。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模式20 cm处紧实度降低,渗水速率增大,保水性能下降。研究结果说明,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供给能力不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因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导致水分下渗差异是水稻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免旋结合稻草覆盖还田模式似乎更利于麦稻轮作田生产能力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项目区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鲁南稻区稻茬麦免耕田播种时间以10月8日为佳,该技术与常规机耕撒播相比,不但苗情好,群体结构合理,而且增产幅度在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