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山区城市衢州城区蓄水性较差的地质条件和时间上相对集中降水特性,宜采用外蓄内滞同时结合城区内部排水系统的改造和基于低冲击开发措施的面源污染控制等措施,不仅可缓解城市的防洪压力,又可打造具有弹性的山区海绵城市. 相似文献
2.
湿地是地球上宝贵的自然资源,蕴含着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城市湿地资源若经过合理地开发利用,能成为具有生态功能的现代城市绿化景观,为城市增添游憩的空间以及旅游资源。以延安市为例,在掌握延安市湿地自然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湿地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对延安城市湿地绿化营造的方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较系统地探讨了延安市湿地公园的构建模式,以期对其他类似河谷型城市的湿地绿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4.
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进程的步伐日益加快,全国各地都在打造自己的城市品牌,以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一个拥有品牌影响力的城市才能在招商引资和储备人才方面具备优势,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具备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认真分析广安城市品牌影响力的优势与劣势,从强化城市经营理念,落实城市发展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增强广安城市品牌影响力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5.
6.
针对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邹城市为例,提出以城市林业发展带动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路,探讨了城市林业在矿业城市转型中的作用和具体措施。建议将城市林业纳入到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规划中,并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使城市林业发展与城市公众的利益密切结合,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8.
9.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湿地公园已占据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地位。植物在湿地公园的应用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对锦绣湖城市湿地公园的调研发现植物布局分区不明确,植物种类和色彩配置单一,不能满足当地人对季节性植物景观的需求。基于对植物的调查研究后,设计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锦绣湖湿地公园的植物运用提出问题并进行合理设计,力求选择因地制宜的植物进行植物造景配置,充分发挥植物在湿地公园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实用与美结合的要求,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013年青海省WPI进行计算与研究。从资源、环境、生态、社会、政治、经济等多角度,计算得出2013年青海省WPI的级别及5项分指数。通过对决定各分指数的因素进行分析,青海省的WPI与人为因素有更大的关系,且各分指数之间存在着联系,相互制约。改善人类活动和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可以将青海省城市 WPI 提升到更为安全的级别。本文对以后青海省城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13.
在城市扩张的进程中,居住区的建设呈现出大型化、综合化的趋势.本文通过正在建设的实例:辽宁盘锦利港银河新城进行剖析,针对城市大型综合居住区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适应的策略,并以多元复合、城市联动作为设计理念,对大型综合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作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当前水库移民安置模式现状与现实挑战的基础上,结合青山嘴水库工程移民迁安过程中出现的"城市楼房安置模式",探讨了青山嘴水库移民安置模式创新的背景,分析了实施"城市楼房安置模式"推进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开展的创新机理,同时对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生活补助标准和期限的确定、宅基地/房屋产权问题、移民农转居后的转型和社会适应、集体收入管理机制等限制性条件进行梳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建议,使其更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降雨径流携带的非点源污染是驱动河流水体污染变化的主要自然要素,其中降雨对河流水污染的非线性影响机制一直是水文与环境交叉学科研究的难点,降雨强度的大小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新凤河是中国首都北京市的重要生态廊道之一,河道水质受降雨影响剧烈,为了探索降雨对城市河流水体污染变化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北京市典型黑臭水体新凤河出口断面2015-2019年长序列水质和降雨资料,分析了水质变化及其对降雨的响应关系和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污染输出特征,科学阐明了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河流污染非线性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流域出口水质由劣Ⅴ类改善到Ⅲ~Ⅳ类,拐点出现在2017-2018年,其与降雨的相关关系直接反映了流域污染由点源主控变为非点源主控;(2)COD、氨氮和TP平均浓度在中雨和大雨强度下较高,暴雨和特大暴雨中较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组分浓度先上升后下降;(3)不同降雨强度下的降雨量与水质浓度呈现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水质变化取决于降雨起稀释作用或冲刷作用。研究旨在从学术上揭示城市型河流污染物与流域气象要素的响应关系,为其他城市河流的非点源污染防治提出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城市不合理的草坪灌溉以及草坪扩张导致的地表水分大量蒸散,不仅加剧了北方干旱区水资源短缺,也严重制约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节水城市的建设.以中国北方干旱区河北省张家口市典型早熟禾草坪为研究对象,通过蒸渗仪实测和基于气象和土壤水分要素构建的主成分回归模型,明确了月、日、时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草坪蒸散规律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草坪蒸散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性特征,最高/最低出现在6/2月份,平均值为5.27/0.29 mm/d;②典型日逐小时草坪蒸散呈现早晚低、中午高的单峰型变化,蒸散变化受日照时长和气温影响最大;③10 cm和20 cm深度的土壤水分消耗动态与草坪蒸散变化高度同步;④蒸散与影响因子建立主成分回归模型拟合程度较好,R2=0.70(p<0.01),与蒸散相关性大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光合有效辐射>气温>10 cm土壤含水率>空气湿度>风速>20 cm土壤含水率>30 cm土壤含水率.研究结果解析了城市草坪蒸散耗水规律,对城市节水灌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西北地区典型的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例,采用数理统计法和空间统计分析法,选取2004年、2011年和2018年3个时段分析乌鲁木齐市“三生空间”用地功能在时序方面的转型速度和方向,空间格局的分布情况和重心偏移方向,探寻导致其转移的因素及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生活生产空间呈现出集中向外急剧扩张的趋势,面积增加437.91 km2,重心位于城市中心且转移轨迹最短,前后期的开发度持续超出耗减度,占用耕地、未利用地和园地的现象较为明显,占用面积分别为131.43 km2、194.82 km2、18.47 km2。(2)生态空间整体呈现不断萎缩的态势,受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后期转出速度放缓,因自然资源的固定性和不易恢复性,致使空间内部各类用地相互转换为主要方向,有林地增长量最大为206.99 km2,空间整体处于生态恢复期,未来仍是需要着重关注的方向。(3)生产生态空间呈片状分布,后期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适当调整,面积为798.66 km2,使得耕地重心后期出现反向偏移,园地开发度急剧上升至8.30%,适度协调与生活生产空间的结构联系。生态生产空间呈零星状分布,转型速度表现为波动式下降态势。为此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下,对协调乌鲁木齐多样化的土地生态系统,提高土地资源的整体效益和可持续利用发展水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极端暴雨洪涝灾害缺乏全流程系统性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基于GIS的城市暴雨洪涝模拟分析方法,在划分子流域的基础上,以降雨—径流—淹没为序,对河南省郑州市“7·20”特大暴雨灾害进行了推演模拟,并对试验区内的建筑及交通进行了受灾评估。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卫星影像数据对比,表明其与洪涝的实际范围、深度基本吻合,可见本文所提模型能够在数据精度不高或缺失的应急情况下,快速地推演与模拟郑州市石佛镇大范围洪水淹没情况,为城市极端雨洪灾害模拟提供参考,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