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采用流冰与片冰对银鲳保鲜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流冰和片冰均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缓pH值、TVB-N值和K值的上升,减缓质构特性及感官品质的降低,且银鲳用流冰贮藏比用片冰贮藏更具有保鲜效果,其菌落总数、大肠菌群、pH值、TVB-N值和K值均低于片冰组。依据水产行业标准,以TVB-N值作为评价指标,流冰组银鲳的TVB-N值在冷藏17d时为31.3 mg·100g-1,货架期为17d;而片冰组银鲳其TVB-N值在15d时为32.2 mg·100g-1,货架期为15d,流冰贮藏比片冰贮藏更具有延缓感官品质的降低和延长货架期的功能。本研究表明流冰应用于银鲳保鲜具有一定应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茶多酚结合辐照对鲈鱼冷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延长鲈鱼的货架期并维持其品质,以新鲜鲈鱼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条件下,0.3 g·kg~(-1)茶多酚、辐照及0.3 g·kg~(-1)茶多酚结合辐照处理对鲈鱼品质的影响;并通过测定鲈鱼肉的菌落总数(TVC)、剪切力、硫代巴比妥酸值(TBA)、挥发性盐基氮值(TVB-N)、表面疏水性等指标筛选出最佳处理方式。结果表明,茶多酚结合辐照的保鲜效果优于0.3 g·kg~(-1)茶多酚和辐照单独处理。剪切力在0.3g·kg~(-1)茶多酚结合2 k Gy处理的鲈鱼中最好,其他各项指标均在0.3 g·kg~(-1)茶多酚结合4 k Gy处理组中最好。在0.3 g·kg~(-1)茶多酚结合4 k Gy的条件下冷藏10 d,鲈鱼肉菌落总数小于10 CFU·g~(-1),剪切力、TVB-N、TAB和表面疏水性的变化率分别为44.62%36.07%、5.63%和3.92%。本研究延长了鲈鱼的货架期,为鲈鱼的贮藏保鲜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复合生物保鲜剂在南美白对虾防黑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解决南美白对虾易腐易黑变问题,延长其货架期,通过响应面优化方法,利用植酸、壳聚糖和ε-聚赖氨酸进行复配。结果表明,该复配保鲜剂最佳配比为植酸0.07%;壳聚糖1.5%;ε-聚赖氨酸0.1%(质量分数)。利用该保鲜剂处理南美白对虾,在(4±1)℃条件下,通过对虾体进行感官、pH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菌落总数和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指标的测定,表明了复合保鲜剂能够有效地保持南美白对虾的品质,使南美白对虾在(4±1)℃的货架期由原来的3~4d延长至7~8d,细菌总数在第10天才达到5.7lg(CFU/g),为生物保鲜剂的优化及南美白对虾保鲜技术的推广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伽马辐照对冰藏大黄鱼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探索伽马辐照处理对冰藏鲜鱼的保鲜效果,试验分析了大黄鱼冰藏期间微生物、生化指标和感官指标的变化,探讨了低剂量辐照处理(1 kGy和2 kGy)对大黄鱼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后大黄鱼的菌落总数、假单胞菌和产硫化氢细菌数量显著减少;在贮藏期间辐照处理的大黄鱼各种菌数量始终比对照组少;辐照处理可显著减缓大黄鱼挥发性盐基氮和三甲胺的增加;但会促进脂肪的氧化,2 kGy组大黄鱼在贮藏后期能闻到脂肪酸败的味道,而 1 kGy组和对照组大黄鱼始终没有闻到这种味道。辐照处理可增加大黄鱼的货架期,对照组货架期为17 d,而辐照剂量为1 kGy和2 kGy的货架期可延长至30 d和26 d。本试验为辐照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物保鲜剂结合气调包装对带鱼冷藏货架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延长带鱼冷藏货架期,以空气包装组为对照,在(4±1)℃冷藏条件下,采用复合生物保鲜剂涂膜及保鲜剂结合气调包装对带鱼进行保鲜试验。以感官评分、细菌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值(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pH值、硫代巴比妥酸值(the 2-thiobarbituric acid,TBA)和汁液流失率为指标,测定带鱼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空气包装组带鱼冷藏货架期为4 d,复合生物保鲜剂(1.0%壳聚糖+0.4%茶多酚)具有良好的抑菌保鲜作用,高浓度CO2气调包装带鱼汁液流失较为严重,生物保鲜剂结合60%CO2+10%O2+30%N2气调包装组保鲜效果最为显著,冷藏贮存20 d,带鱼的细菌总数为5.59 lg(cfu/g),TVB-N值为19.39 mg/100 g,仍处在带鱼二级鲜度之内,可将冷藏带鱼货架期延长至20d,是对照组的5倍,且能较好地维持新鲜带鱼感官品质,以期为带鱼的保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真空包装冷却猪肉低剂量辐照后的理化和感官特性变化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研究真空包装冷却猪肉经保鲜液处理或未经保鲜液处理,再分别经0 kGy、0.5 kGy、1 kGy和2 kGy低剂量辐照后的理化和感官特性变化,进而确定最佳的辐照处理方式以延长冷却猪肉的货架期。结果表明:经2 kGy辐照的真空包装冷却猪肉在(3±1)℃下贮存21 d时,TVB-N值、TBARS值和汁液流失率分别为20.17 mg/(100 g)、0.347 mg/kg、9.69%;而同样条件下,冷却猪肉首先用保鲜液处理,再经2 kGy辐照,其TVB-N值、TBARS值和汁液流失率分别为17.43 mg/(100 g)、0.237 mg/kg和9.18%。试验说明保鲜液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辐照效果。在本试验设定的辐照剂量范围内,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冷却猪肉的色泽逐渐变红,当辐照剂量达到2 kGy时,冷却猪肉的色泽达到最佳的鲜红状态,而且在贮存过程中鲜红色泽始终保持稳定,但其TBA值比对照组高(α<0.05),不过大大小于1.0 mg/kg的脂肪氧化酸败临界范围值。冷却猪肉经过保鲜液处理+真空包装+2 kGy剂量辐照+冷藏,可以最大程度地延长冷却猪肉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7.
以食用槟榔为研究对象,研究辐照对其杀菌效果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对食用槟榔杀菌效果明显,当辐照剂量为3.65kGy时,食用槟榔的菌落总数由初始的5.8×105CFU·g-1降低到1.1×103CFU·g-1,霉菌数小于10CFU·g-1,大肠菌群数由4.6×102MPN·g-1降低到3 MPN·g-1以下;当辐照剂量为8.45kGy时,菌落总数、霉菌和大肠菌群均未检出。辐照对食用槟榔中水分、灰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对总糖、总酚含量和pH值的影响显著。9.77kGy以下的辐照剂量不会对食用槟榔的色泽、气味、滋味与口感及可接受性产生明显的影响。4~10kGy的辐照剂量能够很好的满足食用槟榔产品的卫生要求。  相似文献   

8.
低剂量辐照对淡腌大黄鱼贮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艳  杨宪时  李学英  郭全友 《核农学报》2012,26(3):490-493,499
为探索伽马辐照对淡腌大黄鱼的保鲜效果,以感官、菌落总数(TVC)、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BARS)为指标,探讨1kGy低剂量辐照对常温(25℃)贮藏淡腌大黄鱼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剂量辐照处理可延长淡腌大黄鱼的货架期,对照组货架期分别为9和11d,而试验组的货架期可分别延长至16和20d;辐照处理后淡腌大黄鱼的菌落总数显著减少,在贮藏期间试验组数量始终比对照组少;辐照处理可显著减缓淡腌大黄鱼挥发性盐基氮的增加;对脂肪氧化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海产品辐照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几种保鲜剂搭配组合处理余庆桃,包括30 mg·L~(-1)亚硫酸钠-0.5 g·L~(-1)赤霉素混合溶液,30mg·L~(-1)亚硫酸钠-0.3 g·L~(-1)水杨酸混合溶液,2 g·L~(-1)抗坏血酸-2 g·L~(-1)柠檬酸混合溶液。室温下贮藏5 d,每隔一天测定好果率、失重率、硬度、还原糖含量等指标。初步结果:3个处理组均能降低失重率;30 mg·L~(-1)亚硫酸钠-0.3 g·L~(-1)水杨酸组能够保持较好的硬度;30 mg·L~(-1)亚硫酸钠-0.5 g·L~(-1)赤霉素混合溶液对抑制还原糖含量增加的效果最佳。综合来看,30 mg·L~(-1)亚硫酸钠-0.3 g·L~(-1)水杨酸混合溶液处理组的保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花椒籽粗蛋白酶解产物对冷鲜猪肉的保鲜效果,配制0.5%、1.5%、2.5%的粗蛋白酶解液,以0.04%的乳酸链球菌素(Nisin)溶液和无菌超纯水分别作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组,测定各组在不同时间的菌落总数、感官评价值、p H值、挥发性盐基氮值(TVB-N)、硫代巴比妥酸值(TBA)和汁液流失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花椒籽粗蛋白酶解产物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的增长,延缓p H值、TVB-N值和汁液流失率的上升,降低脂质氧化速度,各指标均显著优于阴性对照,保鲜效果与阳性对照相近。综合各指标发现,采用2.5%的粗蛋白酶解液处理冷鲜猪肉,贮藏至第9天,菌落总数为5.48 lg(cfu·g-1),pH值为6.71,TVB-N值为19.8 mg·100g~(-1),其保质期比阴性对照延长6d。本研究表明花椒籽粗蛋白酶解物是一种成本低廉、效果明显、具有开发价值的新型天然保鲜剂。  相似文献   

11.
设施蔬菜种植中存在不合理施肥现象,土壤养分严重失调。为了解设施蔬菜地高氮肥力水平下不同氮素水平对磷素的养分吸收影响,2004—2007年在山东寿光进行不同氮素水平调控和秸秆还田试验,并于2007年冬春季进行裂区淋滤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氮素调控影响磷素含量变化,空白(NN)、有机肥(MN)、有机肥+秸秆(MN+S)供氮水平下土壤全磷含量逐年下降,降幅NNMNMN+S,全磷增幅传统氮素(CN)传统氮素+秸秆(CN+S)氮素优化+秸秆(SN+S)氮素优化(SN)。CN、CN+S供氮水平下土壤速效磷含量达到213.7、225.4 mg·kg-1,增长了17.1%、23.5%,磷素累积明显;其他供氮水平下速效磷含量逐年下降,降幅NNMNMN+SSN+SSNCNCN+S,减少氮素供应有利于减缓磷素累积,促进磷的吸收利用。除NN供氮水平下土壤有机磷含量下降外,其他处理均不同程度增加,CN、CN+S供氮水平下土壤有机磷含量累积明显(308.4、331.4 mg·kg-1),分别增长了28.5%、38.2%。SN+S供氮水平下磷的吸收系数(P2O5,mg·100 g-1)达到了1 571,增长了143.6%;CN、CN+S供氮水平下磷的吸收系数出现了负增长,CN供氮水平下达到了416(P2O5,mg·100 g-1),下降了35.5%。添加小麦秸秆极大地提高了磷的吸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减缓土壤速效磷的累积。淋溶液中全磷含量SNSN+S,有机磷含量SNSN+S,秸秆还田对阻控有机磷素淋溶有一定的作用,但整个冬春生长季渗滤液中全磷含量在2.6~12.0 mg·L-1,有机磷含量在0.42~4.1 mg·L-1,淋出液水质仍超过了国家安全水质标准。因此,在高肥力水平下进行氮素调控,优化氮素供应量,促进了磷素的吸收利用,对农民在高肥力水平下施肥具有指导意义。建议农民在以后的种植中减少氮肥供应量及添加高碳源秸秆进行还田,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氮磷对土壤及水体的污染。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杨树对土壤锶污染的修复能力,以白杨、俄罗斯杨和青杨为试材,在100 mg·kg~(-1)Sr~(2+),15mg·kg~(-1)柴油,15 mg·kg~(-1)柴油+100 mg·kg~(-1)Sr~(2+)条件下处理60 d,通过测定杨树的生长指标及各器官Sr~(2+)富集浓度,探讨比较不同种的杨树对土壤Sr~(2+)的富集特征和富集能力差异。结果表明,单一Sr~(2+)胁迫能够促进俄罗斯杨和青杨幼苗的生长,对白杨的生长表现出一定抑制效应;而柴油污染胁迫对杨树的生长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白杨对柴油胁迫的耐受性优于俄罗斯杨和青杨。单独Sr~(2+)胁迫下3种杨树幼苗各器官Sr~(2+)富集为叶根茎,其中白杨的总富集浓度最高,达到2.369 mg·g~(-1)DW,青杨最低,为1.203 mg·g~(-1)DW。在柴油和Sr~(2+)的复合胁迫下,白杨、俄罗斯杨和青杨对Sr~(2+)的富集浓度明显减小,分别为1.344、1.145和0.604 mg·g~(-1)DW;但白杨和俄罗斯杨富集特征变化不大,青杨Sr~(2+)富集浓度最大的器官由叶变为根。此外,柴油的施加对3种杨树转运能力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白杨的转运能力增强了15.76%,青杨显著降低了61.83%,说明杨树对土壤Sr~(2+)及其与柴油复合污染胁迫都有较好的耐受及Sr~(2+)富集能力,其中白杨更适合作为污染治理树种。本研究结果为锶及柴油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选择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农场3种类型农田进行20cm表层土壤砷(As)含量检测。第1种为新开垦原生地,第2种为20年耕种地,第3种为50年耕种地,检测As含量分别为16.29、14.90、14.04 mg·kg-1。3种土壤As含量均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25 mg·kg-1)和绿色食品标准(20mg·kg-1)。多年耕种并没有造成农田表层土壤As积累。农田灌溉用河水中未检出As。生产中使用的22种农药、肥料均检测到As,其中15种杀虫剂、杀真菌剂、除草剂、植物激素等,每年输入土壤As 4 513.59 mg·hm-2;7种肥料每年输入土壤As 258015.24mg·hm-2。施肥是土壤中As输入的重要来源,最主要的输入源是磷酸二铵,占到50%;其次为复合肥、鸡粪和有机肥。每年随作物输出As总量为4 380 mg·hm-2。模拟田间灌溉,进行土壤柱淋漓试验,农田20 cm表层土壤每年随灌溉淋漓输出As为245 230.65 mg·hm-2,这与随着肥料、农药输入量几乎相等。表层土壤As处在一个输入、输出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从土壤中输出的As,随灌溉水输入到水系统中,继而造成水系统As的积累,最终将影响到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查阅和采样分析,建立华北农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土壤重金属输入、输出数据库,分析不同重金属输入源所占比例;通过模型计算不同情景下土壤中不同重金属元素累积速率和累积速率的频率分布,分析土壤不同重金属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本轮作体系和条件下,Cu、Zn、Cd、Ni、Pb、Cr 6种重金属元素的主要输入源为畜禽粪便有机肥,其占总输入量的比例分别是:86.1%、83.8%、76.6%、72.5%、64.3%和46.3%;Hg、As的主要输入源为磷肥,其分别占总输入量的比例是52.6%和49.5%;大气沉降也是农田土壤中Hg的重要输入源之一。华北农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秸秆还田和地下水灌溉条件下土壤重金属元素累积速率的中位值分别为:Cd0.00238mg·kg-1·a-1,As 0.0298mg·kg-1·a-1,Hg 0.001 09 mg·kg-1·a-1,Pb 0.050 7mg·kg-1·a-1,Cr0.0502 mg·kg-1·a-1,Cu 0.110 mg·kg-1·a-1,Zn0.348mg·kg-1·a-1,Ni0.0393 mg·kg-1·a-1。根据我国土壤环境质量II级标准(GB 15618—1995),本体系和条件下土壤中Cd、Cr、Ni最易超标,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中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菜园土壤磷素积累特征及流失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山西省不同区域菜园土壤磷素积累以及流失情况, 本文分析了菜园土壤磷饱和度(DPS)、Mehlich3-P、Olsen-P与水溶性磷(Pw)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 山西各地菜园土壤4种磷素(土壤全磷、水溶性磷、Olsen-P和 Mehlich3-P)积累明显, 已经远远超过作物需求量; 土壤表层水溶性磷含量随着土壤磷饱和度(DPS)、Olsen-P、Mehlich3-P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且Mehlich3-P与Olsen-P、水溶性磷与Olsen-P、水溶性磷与Mehlich3-P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 6、0.923 2、0.962 0 (P<0.01); 当磷饱和度大于46.64%、Olsen-P大于81.88 mg·kg-1、Mehlich3-P大于164.59 mg·kg-1时, 水溶性磷含量上升幅度迅速增大, 由此将土壤磷饱和度为46.64%、Olsen-P 为81.88 mg·kg-1、Mehlich3-P为164.59 mg·kg-1和水溶性磷为8.05 mg·kg-1初步确定为山西省菜园土壤磷素流失的临界值.该结果将为探讨山西农田土壤磷素的养分管理和环境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有机管理对绿洲灌区土壤肥力和甜瓜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石羊河流域下游露地生产条件下,对比研究了不同年限有机管理甜瓜(Cucumis melon Linn.)田的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及甜瓜果实产量和品质,评价有机管理对绿洲灌区土壤肥力和甜瓜生产的影响。结果发现,有机管理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实施有机管理1年、2年、3年的甜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传统管理农田分别高36.48%、71.54%、124.21%。3年有机管理田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管理农田,分别高49.04 mg.kg 1、65.68 mg.kg 1、214.62 mg.kg 1。有机管理田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传统管理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也显著提高。有机管理田与传统管理田甜瓜果实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实施2年以上有机管理的甜瓜果实折光糖含量显著提高。以上结果表明,有机管理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活化土壤养分、促进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酶活性和提高作物品质。  相似文献   

17.
25年来褐土区土壤养分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褐土是中国小麦与玉米产区的重要土壤类型之一。为了探明我国褐土养分和肥力的演变特征,科学合理地指导褐土施肥,本研究分析了1988-2013年间褐土中的有机质(SOM)、全氮(TN)、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以及土壤p H值演变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了6个肥力指标对褐土综合肥力的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褐土有效磷含量从8.8 mg·kg~(-1)上升到30.9mg·kg~(-1),显著上升(P0.05)。土壤速效钾含量从监测初期70.75 mg·kg~(-1)上升到162.20 mg·kg~(-1),显著增加(P0.05)。土壤p H值下降了0.35个单位(P0.05),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也显著增加(P0.05)。褐土肥力主要贡献因子为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褐土区土壤养分含量基本呈上升趋势,说明土壤肥力总体上得到了改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是褐土区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大有机肥的投入,对提高褐土的综合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调查研究了伊犁州土壤中硒资源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富硒农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用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了新疆伊犁州6个县158个农田土壤样品的全硒含量,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伊犁州土壤硒资源的分布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伊犁州6个县土壤中全硒含量范围为0.14~2.75 mg·kg-1,几何均值为0.33 mg·kg-1,其中昭苏县土壤全硒含量均值最高,巩留县最低。所检测的土壤样品中有2.38%属于少硒土壤,78.57%属于足硒土壤(0.175~0.45 mg·kg-1),19.05%属于高硒土壤(0.45~3.00 mg·kg-1)。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与全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 H值与硒含量成显著负相关(P0.01)。伊犁州土壤中硒的含量水平偏高,可以优先考虑富硒农业的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以赤子爱胜蚓为生物载体,在蚯蚓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进行富硒蚯蚓培养试验,利用蚯蚓的生物富集作用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以存活率、硒含量为优化指标,研究5种硒浓度(20、40、60、80、100 mg·kg-1)和4种培养时间(第15、30、45、60 d)对蚯蚓生长和硒含量的影响规律,筛选存活率高、硒含量高、培养时间短的富硒蚯蚓培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蚯蚓饲料中亚硒酸钠含量越高、培养时间越长,蚯蚓的存活率越低,硒含量越高,且当硒添加量为80 mg·kg-1,培养时间为45 d时,培养条件最优,此时蚯蚓体内硒含量可达33.25 mg·k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