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棉花科学》2004,26(2)
  相似文献   

2.
10份香蕉种质对枯萎病的抗性评价(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苗期、田间抗性评价方法,对引进的10份香蕉种质(台蕉1号、台蕉3号、台蕉4号、台蕉7号、GCTCV-106、GCTCV-119、GCTCV-247、FHIA-03、FHIA-18、FHIA-25)进行枯萎病4号小种的抗性评价.结果表明:10份香蕉种质中,GCTCV-119、FHIA-18、FHIA-25抗性为高抗;台蕉1号、台蕉4号、GCTCV-247、FHIA-03抗性为抗:台蕉3号、台蕉7号、GCTCV-106抗性为中抗.  相似文献   

3.
棉花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 K leb.)系维管束、土传病害,是棉花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生与病原、品种、生态环境关系密切。不同地区的棉花黄萎病菌对抗感性不同的品种,致病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变异性较大,寄主范围较广,感病品种多,从病害流行上看,更加容易广泛流行成灾。在该病的防治领域内,尚无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狠抓种子消毒、土壤铲除、轮作换茬和选种抗病品种等几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亚麻品种资源对枯萎病的抗性评价 —0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亚麻枯萎病病圃,对508份国内外亚麻品种资源进行了抗枯萎病的鉴定和评价,按照参试品种较统 一感病对照发病率的降低率,把抗枯萎病程度划分为高抗(HR) 、中抗(MR) 、低抗(LR) 、低感(LS) 、中感(MS)和高 感(HS)共6个级别。各个级别的品种资源数分别为45、38、64、92、112 和157;分别占试验资源总数的8. 9%、 7. 5%、12. 5%、18. 1%、22. 1%和30. 9%。高、中抗资源共计16. 4%。筛选出的高抗和中抗枯萎病资源中有41份 属于首次报道,其中包括13份国外引进品种、7份国内地方品种和21份国内育成品种,一些重点抗源已成功地应 用于亚麻抗枯萎病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5.
棉花品种(系)抗枯,黄萎病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均匀一致的黄,枯萎病病圃中,分别对1259份,426份品种进行黄萎,枯萎病抗性的鉴定。结果是:黄萎病高抗材料为8份,占0.64%,抗病材料79份,占6.27%,枯萎病高抗材料3份,占0.70%,抗病材料8份,占1.88%,在重复鉴定的15材料中,134份结果一致,占88.16%。  相似文献   

6.
细菌性枯萎病是当前我国木薯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比较剪叶、针刺和喷雾等接种方法,发现剪叶法适用于大批量的种质抗性评价。采用剪叶法完成了603份木薯种质的抗性评价,结果表明高抗种质仅有6份,绝大多数种质均表现出一定的感病性。在广东省开平市进行29份木薯种质的田间发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华南系列、桂热系列等主栽种质均不抗病。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营养价值丰富,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马铃薯枯萎病在中国的各马铃薯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已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利用室内灌根接种和田间麦麸接菌相结合的方法对37份马铃薯进行抗性鉴定,以明确不同马铃薯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从而更好地为防治马铃薯枯萎病奠定基础。鉴定结果表明,高感品种共6份,中感品种共4份,中抗及以上品种共有12份,其中‘中薯10号’、‘801’、‘兴佳2号’、‘荷兰14’、‘底西芮’、‘冀张薯12号’和‘中薯13号’经鉴定为中抗品种.‘中薯14号’、‘中薯18号’、‘中薯19号’、‘中薯21号’和‘冀张薯8号’经鉴定为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8.
408份小麦品种(系)白粉病抗性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我国黄淮海以及长江流域麦区主推品种及二线材料的抗白粉病性,2008-2010年度在武汉病害鉴定圃对来自黄淮海以及长江流域的408份品种(系)进行了抗白粉病的鉴定。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表观侵染速率、毒力频率、病程曲线下面积和最后一次病指对白粉病抗性进行评价只需前两个指标即可。根据建立的评价标准,绵麦37两年均对白粉病免疫,绵麦39等15份材料两年均表现高抗,扬麦13等46份材料两年均表现中抗。  相似文献   

9.
134份四川小麦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条锈病是四川小麦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为了系统掌握四川小麦品种和后备品系的条锈病抗性水平,给四川乃至全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及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信息,利用7个条锈菌流行小种对134份四川审定品种和后备品系的苗期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品种(系)在苗期对7个条锈菌小种CYR31、Su11-7、CYR29、Su11-4、CYR32、CYR33和V26(新致病类型)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2.4%、92.5%、89.3%、89.4%、87.3%、85.0%和82.8%;其中,76份品种(系)抗所有小种,占56.0%;此外,条锈菌新致病类型V26对四川小麦品种(系)的毒性已经超过当前的优势小种CYR32和CYR33。根据抗谱分析结果,将所有品种(系)分为四大类。其中,66.4%的品种(系)为全生育期抗性,17.9%为成株期抗性,9.7%表现为苗期抗性,6.0%表现为感病。表明四川小麦品种(系)整体抗性水平较高,但抗病类型相对单一。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宽抗源,提高抗病基因的多样性;同时应逐步开展全生育期抗病基因和成株期抗病基因聚合育种,以提高品种抗病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10.
对2015-2020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区域试验的192个棉花品种(系)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分析,为棉花抗病育种及品种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参试棉花品种(系)未出现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免疫的品种;参试棉花品种(系)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较高,除2018年高抗和抗病品种(系)占比为88.2%外,其他年份均在92%以上;参试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江苏沿海棉区地处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产棉基地,而棉花种植却主要靠人工操作。近年来劳动力价格上升很快,迫切需要提高棉花机械化的水平,否则沿海棉区很可能会逐渐萎缩乃至消失。随着中国农机行业的发展,在棉花生产过程中的整地、播种、中耕、施药、追肥等环节都已完全可以通过机械化作业完成,但棉花采摘收获机械化乃是瓶颈。通过对江苏沿海棉区棉花的种植现状和发展棉花机械化种植的外在条件与限制因素分析,提出了以品种适应机械和机械适应品种两条途径的机械化种植展望。  相似文献   

12.
 在河北廊坊对10个棉花品种(系)的几种主要苗病抗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棉花品种(系)均有不同程度的苗病发生,以红腐病和炭疽病为主,伴有少量立枯病的发生;并且,不同棉花品种对苗期病害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和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棉花抗冷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关联模型,通过对影响棉花抗冷性指标因素的分析,得出各生化指标对棉花抗冷性的影响大小,为选育抗冷性强的棉花品种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产生抗性的现状和机理及治理对策等方面国内外研究的进展。随着转Bt基因棉花的大面积推广,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室内抗性筛选中,棉铃虫对Bt的抗性已经达到上千倍,但在大田自然条件下,还未发现大面积抗性的产生。棉铃虫对Bt的抗性机理包括中肠蛋白酶的改变和中肠毒素受体的改变两个方面,其中毒素的受体研究主要包括APN类受体和类钙粘蛋白受体。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棉铃虫抗性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01~2003年,在田间采用人工接菌法进行高粱抗病性鉴定和利用田间自然发生的害虫种群与人工辅助接虫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高粱抗虫性鉴定,对328份高粱种质资源进行了高粱丝黑穗病、高粱靶斑病、高粱蚜虫和玉米螟等4种病虫害的抗性同步鉴定.划清了供鉴定资源对不同病虫害的抗性等级,并筛选出单抗一种病虫资源22份,其中兼抗2种病害的双抗性资源5份, 而抗虫性资源较少.加强高粱抗病虫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对于高粱育种和病虫害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The quantitative resistance gene pi21 from Sensho was introgressed to an indica breeding line IR63307-4B-13-2, a pyramiding line IRBB4/5/13/21, and a tropical japonica line Kinandang Patong by marker-assisted backcrossing. A total of 192 improved lines at the BC_4F_3 and BC_4F_4 generations were developed and confirmed to have the gene introgression via genotyping using a pi21-specific In Del marker. Thirteen randomly selected improved lines, representing all the three genetic backgrounds, demonstrated resistance against leaf blast composites in the field and a broader spectrum resistance against individual isolates compared to the recurrent parents in the glasshouse. Specifically, the tested lines exhibited pi21-acquired resistance against 11 leaf blast isolates that elicited susceptible reactions from the recurrent parents. All the tested lines maintained a comparative heading date, and similar or improved panicle length, number of primary branches per panicle and number of total grains per panicle relative to the recurrent parents. The physical gr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urrent parents were also maintained in the 13 lines tested, although variability in the amylose content and chalkiness degree was observed. The successful marker-assisted introgression of pi21 in diverse genetic backgrounds and the resulting broader spectrum resistance of improved lines against leaf blast indicate the potential of pi21 for deployment in cultivars grown across other rice growing regions in Asia.  相似文献   

17.
籼型水稻中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布及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严重威胁着水稻的安全生产。目前,培育抗性品种是控制稻瘟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本研究利用11个主效稻瘟病抗性(R)基因(Pi2、Piz-t、Pi9、Pi54、Pik-m、Pid3、Pib、Pit、Pi5、Ptr和Pita)的分子标记对48个常规稻、15个不育系和129个杂交稻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常规稻中,Ptr和Pi5的分布频率均为35.42%,Pib、Pi2、Piz-t、Pit的分布频率介于20.0%~30.0%之间,其余均在15%以下;在不育系中,Pita的分布频率为40.0%,其余均在20%以下;杂交稻中,Pita、Pib、Pi54、Ptr和Pi5的分布频率在40.31%~55.04%之间,其余均在20%以下;Pita在各个品系中均广泛存在,频率介于35.42%~51.16%。田间抗性评价表明,R基因较多的品种具有较高的抗性。综上所述,在参试的水稻材料中,不育系中存在抗性基因较少,所有类型材料中广谱抗性基因分布较少,抗性基因聚合可以有效提高稻瘟病田间抗性。  相似文献   

18.
超级稻品种中早39的稻瘟病抗谱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采自全国12个省市、分属A~G 7个群40个生理小种的146个菌株对中早39进行了稻瘟病抗谱测定。结果显示,中早39对籼型小种的平均抗谱为82.9%,对粳型小种的平均抗谱为71.2%。中早39对不同省市的稻瘟病菌株的抗谱是不一致的,对黑龙江、辽宁、陕西等3个省份菌株的抗谱较低,均为40.0%;对陕西以南9个省(市)菌株的平均抗谱为82.8%。其中,中早39对浙江、贵州和广西的菌株抗谱分别为92.9%、93.1%、100%,说明中早39在这3个省份可以作为稻瘟病抗性育种的抗源使用。  相似文献   

19.
在走访了湖北省棉花生产、科研、教学、加工企业和纺织企业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形势下湖北省棉花产业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需求。针对湖北省棉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客观可行的措施并对其发展方向做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20.
对云光 9号等 6个优质两系杂交粳稻组合和冬繁 1号等 14个优质粳稻恢复系进行抗病鉴定 ,筛选出高抗组合云光 9号、70优 9号、70优 0 4,中抗组合云光 8号可应用于生产 ;高抗恢复系冬繁 1号、冬繁 4号、冬繁 2 3、冬繁 85 ;中抗恢复系冬繁 2号、冬繁 3号、冬繁 5号、冬繁 47、冬繁 5 4、冬繁 86用于新组合测配选优 ,为两系杂交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批优良的后备亲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