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物茬口对缓解大豆连作危害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苜蓿、玉米和大豆3种茬口对缓解连作大豆危害的效果。结果表明:苜蓿茬连作2 a和3 a大豆产量比玉米茬连作2 a和3 a大豆产量分别增加8.4%、6.6%,比3 a和4 a连作大豆产量分别极显著增加26.7%和27.5%;玉米茬连作2 a和3 a大豆产量比3 a和4 a连作大豆产量分别增加16.9%和19.6%,差异极显著。与3 a连作大豆相比,苜蓿茬和玉米茬连作2 a大豆的株高分别极显著增加19.5 cm和13.8 cm;苜蓿茬的单株粒重比玉米茬和3a连作大豆处理增加3.6 g和4.3 g,差异极显著。与4 a连作大豆相比,苜蓿茬和玉米茬连作3 a大豆的株高分别增加23.7 cm和17.1 cm,差异极显著,苜蓿茬比玉米茬上连作3 a大豆株高显著高6.6 cm;苜蓿茬比玉米茬和4 a连作大豆处理单株粒重增加2.1 g和7.8 g,玉米茬比4 a连作大豆处理单株粒重增加5.7 g,差异均极显著。可见,苜蓿茬口对缓解大豆连作危害优于玉米茬口和大豆茬口。  相似文献   

2.
旱作条件下油菜根茬对玉米两种土传病害的生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多熟种植模式下油菜根茬对玉米土传病害的防治效应,在湖北襄阳和甘肃甘谷两地连续进行了两年的油菜—玉米、小麦—玉米轮作试验。通过对后茬玉米接种丝黑穗病原菌和纹枯病病原菌,考察两种种植模式下后作玉米土壤养分、微生物特性、土传病害发生率以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油菜根茬粉碎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效氮、磷、钾的含量,在整个试验周期,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油菜茬后作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增加,而真菌减少。调查土传病害发生情况显示,油菜根茬生物熏蒸作用降低了后作玉米两种土传病害的发生率。与小麦茬后玉米相比,油菜茬后玉米产量显著提高。说明在油菜—玉米种植模式下,油菜根茬能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微生物环境,而且油菜根茬所具有的生物熏蒸作用对玉米土传病害有抑制作用,有利于提高后作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3.
不同作物茬口对连作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利用轮作换茬措施缓解连作大豆的危害和产量损失,研究了苜蓿、玉米和大豆3种作物茬口对连作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茬3年连作大豆比玉米茬3年连作大豆增产10.4%,比4年连作大豆极显著增产26.7%;玉米茬3年连作大豆比4年连作大豆显著增产14.7%.与4年连作大豆相比,苜蓿茬和玉米茬连作3年大豆的株高分别增加16.6 cm和14.7 cm、单株粒重分别增加7.0 g和3.7 g,差异均达极显著;苜蓿茬和玉米茬处理间的株高、单株粒重差异不显著.4年连作大豆的病粒率分别比苜蓿茬和玉米茬3年连作大豆的病粒率高4.54%和6.74%,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苜蓿茬、玉米茬处理间的病粒率差异不显著.三个茬口处理之间大豆虫食粒率差异不显著.可见,对于连作大豆,苜蓿茬口优于玉米茬口和大豆茬口.  相似文献   

4.
松嫩平原的玉米主产区在玉米连作情况下,以玉米灭茬耕作代之以刨茬耕作,是保持土壤肥力平衡,实现玉米持续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根茬灭茬留地使土壤有机质归还率达50%以上,土壤腐殖质得到了更新;土壤养分释供能力和生物活性均有明显提高;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改善,从而在应用同样良种和配方施用化肥情况下,较刨除根茬的玉米持续稳产、高产、增产率达10%。  相似文献   

5.
不同茬口对小麦养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不同茬口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在测定玉米、大豆、花生、甘薯4种不同作物收获后土壤养分状况的基础上,对不同茬口下小麦植株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玉米茬相比,大豆茬的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提高,花生茬的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提高,甘薯茬的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下降;大豆、花生和甘薯茬有利于小麦植株养分的积累,并能显著提高千粒重,但甘薯茬的小麦产量显著低于玉米茬。因此,大豆和花生可作为冬小麦种植区两熟复种模式的适宜前茬作物。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吉林省最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大,连作地块多,秋收后如何及时处理好根茬为下年做好土壤准备,一直是玉米生产中重要的环节。在玉米机械化生产中如何耕整地,历来都是一项很重要技术,既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又影响土壤结构的变化,又是一项经济支出较大的措施,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一直是人们很关注的问题。耕翻、耙茬等整地措施,已往的科研成果已做出科学评价和明确生产上运用条件。本项试验从1992~1996年对机械旋耕除茬整地方法进行试验研究。旋耕除茬与耕翻对比,对玉米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表现一定增产趋势,减少支出,节省能源,经济效益有所增长。旋耕除茬为玉米节本增效机械化生产体系又增加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姜岩  王兴礼  李超 《玉米科学》1993,1(1):035-040
玉米不仅粮食产量高,秸秆、根茬的数量也很大。玉米的秸秆、根茬还田后在土壤中发挥着非腐解有机物的培肥作用,不仅成为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给源,而且使土壤中已渐老化的腐殖物质得到更新,从而保持地力常新。这对保持一个良性循环的农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农业认为刨除根茬才算“精耕细作”的观念要改变,建立根茬还田(保留根茬)的农作制度,以充分发挥玉米在农田生态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鲜食玉米—青贮玉米复种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一些地区种植作物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自然资源情况,提出了一种新型种植模式。即上茬种植鲜食玉米,下茬种植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青贮玉米。通过随机区组试验,筛选出垦粘1号为上茬鲜食玉米首选品种,郑单958为下茬青贮玉米首选品种。两茬可获得鲜穗16.34 t/hm2,鲜秸秆103.3 t/hm2。这种复种模式有利于解决畜牧业发展带来的饲草短缺的现实难题,是适应当前农业产前结构调整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1231”重迎茬大豆种植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玉米和大豆的生物学特性设计了大豆重迎茬和玉米轮作制。根据保护性耕作原理集成了以三年为一个生产周期的大豆重迎茬和玉米轮作条件下的土壤耕作制,配以精准施肥技术对大豆生长发育进行动态调控,组建了"1231"重迎茬大豆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与农民传统耕作条件下的重、迎茬大豆产量相比,"1231"重迎茬大豆模式中重、迎茬大豆产量分别增加了16.3%和11.2%;在耕作费用方面可节本三分之二左右;同时采用生态控制方法降低了病虫害的影响程度,改善了大豆产量性状。  相似文献   

10.
辽西地区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效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雯  衣莹  侯立白 《玉米科学》2007,15(5):096-099
比较研究了不同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和灭茬免耕分别比传统耕作增产12.0%、13.6%和7.8%。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株高均表现为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期低于传统耕作,在拔节期以后逐渐赶上并超过传统耕作,其单株干物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留茬覆盖>留茬免耕>灭茬免耕,平均株高整齐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灭茬免耕>传统耕作>留茬免耕>留茬覆盖。不同耕作方式玉米灌浆速率不同,其中保护性耕作方式玉米灌浆速率的优势表现在授粉15d以后。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的玉米穗行数、行粒数均优于传统耕作,其中又以留茬覆盖方式最佳,分别比传统耕作高出0.85和1.4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对再生稻间作的晚稻品种、育秧技术、头季稻栽插方式及晚稻间作规格和施肥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杂交稻头季稻收获后蓄留再生稻。同时,在再生稻行间载无稻并获得高产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2014年采用大区试验示范,研究了水稻病虫防控节药增效技术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区)及醴陵市(机插秧稻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及机插秧稻区,水稻病虫防控节药增效技术能有效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及稻飞虱的危害,对其防效分别达95.70%~100.00%、60.36%~84.84%、80.73%~90.41%、95.77%和74.31%~82.06%。此外,该技术的用药量比常规施药技术减少55.62%~78.25%,种稻效益增加209.73~289.35元/667 m2。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水稻栽培技术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栽培技术是影响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简要综述了辽宁省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育秧技术、移栽技术、节水稻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稻田综合利用技术,探讨了目前辽宁省水稻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并展望了辽宁未来稻作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The phase-out of methyl bromide for preplant soil fumigation has resulted in an increased reliance on combinations of 1,3-dichloropropene and chloropicrin in many annual and perennial cropping systems in California. However, these fumigants also can hav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consequences and considerabl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methods to minimize emission of these products from the soil to the atmosphere. To ensure that pest control efficacy is not compromised by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iques,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simultaneously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several surface seal techniques on fumigant emissions and the efficacy of soil-borne pest control with a mixture of 1,3-dichloropropene + chloropicri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iques and pest control efficacy can be complicated. For example in the 2006 trial, some surviving nematodes were observed in plots with both high (manure plus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film) and intermediate (pre-irrigation) 1,3-D cumulative emissions which suggested that emission loses are not solely responsible for some pest control failures. Weed control tended to be better with plastic film treatments and worse with pre-fumigation soil moisture manipulations but was affected less than expected by intermittent water seals. Although pest control clearly was affected by surface seal techniques, especially in shallow soil layers, some differences in nematode and weed control could not be explained solely by surface seals. These results underline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among soil moisture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application techniques, and emission reducing surface seal treatments. As new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become available to reduce fumigant emissions, we recommend that research include pest control efficacy evaluations before any emerging techniques are required by regulators or implemented by growers.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目前水稻灌溉用水浪费的几点原因,从6个方面阐述了水稻地下管道灌溉技术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对推行水稻地下管道灌溉技术的思考。通过研究探讨可知,水稻地下管道灌溉技术可以节水增效,优化低洼地域土壤环境,促进低产田改选,有利于机械化作业。  相似文献   

16.
简述江西省近30年来棉花栽培技术六大创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总结江西省近30年来棉花生产上的成功经验,归纳概述了棉花生产栽培技术上的地膜覆盖植棉技术、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优质高产配套技术、棉田高效套种技术、棉花节本栽培技术、基质育苗裸苗移栽技术六大创新。其中节本栽培技术中还包含多年免耕技术、化学除草技术、轻简施肥技术、化学调控技术和行株距配置改良技术等。  相似文献   

17.
嫁接技术在大豆生理和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嫁接技术是研究植物不同器官间信号传导、可传导信号物质性质及作用方式等重要生理问题的有效手段。在简要介绍大豆嫁接技术和嫁接组合方式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该技术在大豆生理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大豆中可传导开花物质的特性和作用方式、地上和地下部的关系、根瘤发生及共生固氮的调控机制等领域。此外,还介绍了嫁接技术在大豆育种及多年生野生大豆资源保存和利用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甘蔗地间作春花生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云南省弥勒蔗区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讨论了水浇地甘蔗间作春花生栽培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增加蔗地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针对平邑甜茶高位嫁接王林苹果,从建园整地、苗木培养、苗木定植和栽培技术等方面总结一套苹果幼树简化栽培技术,旨在为果树种植者和科研人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近几年水稻花药培养在常规杂交育种及杂交稻育种中的广泛应用,尤其在与抗病、抗虫等转基因及其它育种技术相结合中展现的成果,说明了该技术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但是目前水稻花药培养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出愈率、绿苗分化率都不够高,影响后代的基因型的充分表达,因此有待于在应用中进一步的完善。水稻花药培养是水稻育种在微观领域与宏观领域的纽带。水稻花药培养在育种中的应用,加速了各种基因材料的获得,也加速了其它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