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闽浙沿海县市海带与龙须菜轮养发展迅速,养殖面积不断扩大,获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海带与龙须菜轮养即在海带养殖结束后,利用海带养殖设施开展龙须菜养殖.海带与龙须菜的合理轮养对充分利用养殖设施,降低成本,提高单位水体的效益,促进沿海群众的增产增收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瑞义 《齐鲁渔业》2006,23(11):11-12
近年来,闽浙沿海县市海带与龙须菜轮养发展迅速,养殖面积不断扩大,获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海带与龙须菜轮养即在海带养殖结束后,利用海带养殖设施开展龙须菜养殖。海带与龙须菜的合理轮养对充分利用养殖设施,降低成本,提高单位水体的效益,促进沿海群众的增产增收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自养型、低碳、绿色的大型海藻与海参、鲍鱼等多品种轮套养模式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海带、龙须菜和海参是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品种和产业,我国南方沿海渔区,充分发挥优越的自然条件,集成海带、龙须菜海区筏式养殖和海参笼养技术,利用海带养殖筏架进行海带、龙须菜与海参轮套养,充分利用海域资源,拓展养殖空间,提高养殖效  相似文献   

4.
龙须菜南移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须菜(G.sjoestedtii Kylin)是一种温带性红藻,其含胶量是目前已知可养江属海藻中最高的一种。1988年,福建省连江县和霞浦县海区试养野生龙须菜获得初步成功,但没有进一步推广,2000年,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引进人工选育的龙须菜在湄洲湾海区试养成功,其生长期长,经济效益理想,目前已发展到1万多亩,同时也存在着群众盲目生产引起病虫害严重等问题。现对龙须菜南移栽培技术及生产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供同行参考。一、栽培模式1.筏式单养龙须菜 这是主要的栽培形式,其中大多数是在秋、冬、春三季连续栽培龙须菜3茬,少数是全年筏架不上岸,连续…  相似文献   

5.
《水产养殖》2007,28(5):7-7
为破解“赤潮”制约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现象,福建省专家经过2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成为建立“冬季用龙须莱和夏季用细基江蒿繁校变形修复海区富营养化”,“夏季用菊花江蒿和非高温季节用细基江蒿修复池塘富营养化”等轮养技术,形成覆盖全年的“不间断”修复模式。据专家介绍,龙须菜、细基江蒿、菊花江蒿是3种海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龙须菜海水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洲 《科学养鱼》2006,(12):38-39,I0001
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aformis)(图见彩中插2)是一种经济海藻,可用于提取琼胶、食用和喂养鲍鱼。但由于在龙须菜原产地生长期短,不能形成规模产量,开发利用缓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费修绠研究员对原产于青岛的龙须菜进行选育,培育出生长速度较快、适应高温环境的龙须菜KF981品系,1999年从青岛移植到广东汕头南澳岛海区进行栽培试验,获得成功。笔者自1999年至今一直从事龙须菜移植、栽培研究试验工作,总结出一套海水高产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海湾扇贝与海带轮养的理论依据是:海湾扇贝属滤食性动物,生长期为5~11月;海带属冷水性植物,生长期为11~翌年5月。两者在生长期方面无重复阶段,很适合轮养,从劳力安排上,海带收割时间为5月中旬~6月中  相似文献   

8.
由于龙须菜在南方海区难以正常渡夏,如何解决大面积养殖所需要的种苗成为关键。2002年,我区进行了龙须菜自然海区渡夏试验并获得成功,解决了我省去年第一茬龙须菜生产的用苗需求问题。现将龙须菜渡夏技术介绍如下。一、海区选择选择沙泥底质,海水比重不低于1.018,透明度不太高的海区。海区风浪要求较小,潮流畅通,且无逆撞流、涡漩流。二、筏架设置1.渡夏方式龙须菜南方渡夏主要是解决台风来临时的大风大浪袭击和水温超过龙须菜生理上限问题,我们通过对原有的单式筏架形式进行改进,增加一条浮绠为双层浮绳筏架形式,即浮球系在上层浮绠,苗绳挂…  相似文献   

9.
南澳龙须菜养殖已达规模化生产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粤东南澳岛是我国南方最早的龙须菜扩大育苗养殖基地 ,近年来 ,南澳岛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努力攻克龙须菜育苗和养殖技术难关 ,形成规模化养殖 ,初步实现产业化生产。目前 ,这个海岛县龙须菜的养殖面积已达 2 0 0公顷 ,养殖的龙须菜长势喜人 ,1月上旬已普遍收获第一批鲜菜。龙须菜原产于我国山东省沿海和日本冲绳岛。既是提取琼胶的优质原料 ,又是人类的绿色保健食品和珍稀的海洋蔬菜 ,还是养殖鲍鱼等海洋动物的优良饲料 ;栽培龙须菜还能以其特有功能 ,净化海区环境 ,减缓赤潮的发生 ,因而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和经济价值 ,产生良好的生态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贝类养殖迅猛发展,但由于养殖品种单一,加上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一些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产品规格减小,产量下降,病害增加,死亡率上升,养殖效益逐年下降。为改善这一状况,山东省莱州市金城镇海湾扇贝研究所从改善海区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出发,经过3年的实验研究,充分证明藻类植物与扇贝实行换季轮养,可充分利用扇贝养殖筏架和器材,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他们与黄海水产研究所共同协作,在金城海区实施国家“丰收计划”的课题项目——贝藻轮养,在离海岸3海里处的贝类养殖海区划出200亩水面…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国海带栽培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79年全国海带产量为27万吨,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1978年辽宁省平均台产为770公斤、最高台产达到1.2~1.3吨以上。一级品为70~80%。山东平均亩产达到1吨以上(每亩约合2.5台),荣城和长岛县平均亩产为1.5吨,很多高产社队亩产达到2.5~3吨,其质量也比以往显著提高。海带产量与质量的提高,标志着海带栽培技术有新发展。北方海区的广大海带栽培工作者,积累  相似文献   

12.
针对桑沟湾养殖海区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的超容量养殖现象,研究了该海区中标准化养殖模式和传统养殖模式的海带生长差异。结果显示,在标准化养殖模式下,海带长、宽、平均厚度、湿重、投影面积和特定生长率均高于传统养殖模式,单棵海带重量显著提高,且海带的碳、氮和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传统养殖模式,海带品质大大提升。养殖后期,标准化养殖海区养殖海带垂直投影面积之和与对应养殖海区面积之比为6.33,而传统养殖模式的比值为9.15;标准化养殖海区海带所处水层下方的光照强度显著高于传统养殖区,海带所处水层的海流流速也高于传统养殖区。研究表明,桑沟湾海带标准化养殖模式使海带养殖密度降低,海带生长速度和品质均得以提高;在标准化养殖模式下,海带重叠较小,接受的光照比传统养殖模式充足;较快的海流使标准化养殖海区营养盐更新速度更快,这两方面可能是导致2种养殖模式下海带生长和品质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南澳是广东唯一的海岛县,海区面积广阔,发展太平洋牡蛎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产的牡蛎产量高、肉质肥美,又称"南澳牡蛎",素有"海洋牛奶精品"的美誉。龙须菜则是我国沿海开展大面积栽培的重要的经济藻类,近年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结合当地龙须菜的生产,南澳在近海海湾进行太平洋牡蛎与龙须菜立体套养,不仅有效利用了单位水域的可养空间,形成了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养殖格局,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日,《海洋与渔业》记者走访了位于汕头南澳岛的太平洋牡蛎与龙须菜套养基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鲍养殖模式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的影响,于2016年5月至6月初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收获前后,选取汕头市南澳县深澳湾海域鲍单养区(A)、鲍与龙须菜混养区(GA)、过渡海区(M)和对照海区(C),对浮游植物群落及水体理化因子进行了6次高频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共记录浮游植物4门45属84种,其中硅藻为优势类群,共37属71种。时间上比较,龙须菜收获后所有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都显著高于龙须菜收获前(P0.05);各养殖区域间比较,龙须菜收获前鲍单养区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显著高于鲍-龙须菜混养区(P0.05)。龙须菜收获前,鲍-龙须菜混养区总氮(TN)、总磷(TP)、氨氮(NH_4~+-N)和叶绿素a(Chl-a)浓度最低,多样性指数(H')及均匀度指数(J')最高;龙须菜收获后各区无显著差异(P0.05)。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理化因子为TN、TP、水温和叶绿素a。该研究表明,鲍-大型海藻复合养殖模式可降低鲍养殖水体中氮、磷的浓度,并维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相对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养殖规划调整后汕头南澳海域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栽培系统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于 2021 年 4 月,龙须菜生物量最大时, 选择龙须菜栽培区(原为贝藻混合养殖区, 且常年开展牡蛎养殖)和邻近的自然海区(对照区), 调查比较了水体、沉积物、龙须菜藻体及其凋落物的细菌群落结构及环境特征, 并分离鉴定了龙须菜及其凋落物附着可培养优势细菌种类。结果发现, 龙须菜栽培区表层和底层水体细菌总数分别为 3.96× 105 copies/mL 和 4.97×105 copies/mL, 均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 沉积物细菌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 龙须菜藻体附着细菌数量和可培养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凋落物(P<0.05)。相对水体和藻体附着细菌, 龙须菜栽培区和对照区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 相对于对照区沉积物, 龙须菜栽培区沉积物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更高; 两区域水体优势菌群结构类似, 但龙须菜栽培区 Rhodobacteraceae 的相对丰度 (21.1%~29.1%)显著高于对照区(11.9%~12.1%)(P<0.05)。龙须菜及其凋落物附着优势菌以盖丝藻属(Geitlerinema)、 弧菌属(Vibrio)和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为主。可培养优势细菌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食环芳弧菌(Vibrio cyclitrophic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等。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 发现, 水体 pH、溶解氧和盐度是影响水体和藻体附着优势菌群的主导因子, 总磷含量是影响沉积物细菌优势群落组成的主导因子。综上所述, 龙须菜的生长与凋落对区域水体细菌群落结构会产生较大影响, 栽培龙须菜及其凋落物体表能形成独特的微生物区系, 影响龙须菜栽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南澳县近年来通过发展海水生态养殖的途径,利用栽培大型海藻(龙须菜)与鱼、贝类混养、间养,形成多元生态养殖模式,使养殖环境得到初步改善。本文就该岛海水养殖现状及各海区环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如何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和布局,加强养殖海区容量的研究,完善生态养殖模式,提高综合效益,以促进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鲍养殖模式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的影响,于2016年5月至6月初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收获前后,选取汕头市南澳县深澳湾海域鲍单养区(A)、鲍与龙须菜混养区(GA)、过渡海区(M)和对照海区(C),对浮游植物群落及水体理化因子进行了6次高频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共记录浮游植物4门45属84种,其中硅藻为优势类群,共37属71种。时间上比较,龙须菜收获后所有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都显著高于龙须菜收获前(P < 0.05);各养殖区域间比较,龙须菜收获前鲍单养区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显著高于鲍-龙须菜混养区(P < 0.05)。龙须菜收获前,鲍-龙须菜混养区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和叶绿素a(Chl-a)浓度最低,多样性指数(H′)及均匀度指数(J′)最高; 龙须菜收获后各区无显著差异(P>0.05)。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理化因子为TN、TP、水温和叶绿素a。该研究表明,鲍-大型海藻复合养殖模式可降低鲍养殖水体中氮、磷的浓度,并维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相对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1 施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海带在海区 NO-3-N加上 NH+4-N平均含量在100毫克/米3以上以及磷含量在4毫克/米3以上时才能正常生长,自然海区中氮、磷含量一般在这个水平以下,因此必须进行人工施肥。在肥沃海区栽种的海带生长正常、藻体色泽浓褐、个体大、叶片平直而厚,质量很好。反之,不但产量低而且质量差,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根据海带可以在一个短时间内吸收大量肥料和饥饿海带能够迅速吸收肥料的特点,避开大潮流、阴雨天、大风浪的时间进行施肥,是可行的。2 施肥的方法2.1 挂袋施肥 在塑料袋上用小针刺3~4…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2021年底荣成沿岸养殖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突发大面积病害对海带产生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及判别分析比较研究荣成沿岸4个海区(122°32’~122°40’E,37°08’~37°22’N)海带的形态特征和组织成分含量,并结合海区营养盐浓度分析了可能的致病原因。结果显示,此次海带病害以点状白烂病和绿烂病为主,由荣成湾逐渐向南蔓延,海带平均体长、体宽和鲜重分别为(617.1±310.5)mm、(124.6±70.5)mm和(46.5±44.5)g。成山和俚岛海带主要为点状白烂,叶片颜色较浅,其中受影响较早的成山海带溃烂脱落严重,平均体长、体宽和鲜重分别为(270.3±110.0)mm、(69.3±31.8)mm和(10.8±8.7)g,瓦屋石和寻山海带主要为绿烂,病情较轻。4个海带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综合判别率为94.6%。病害造成了海带色素及可溶性蛋白等组织成分含量的下降,严重发病的成山和俚岛海带与病症最轻的寻山海带相比,叶绿素a含量降低41.3%~54.3%,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26.4%~56.0%。调查海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浓度较低,分别为(0.04...  相似文献   

20.
关于海带“叶片点烂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界中,无论野生的或栽培的植物,都可能发生病害。海带(Laminaria japonicaAresch)也不例外。自开展人工养殖以来,几乎每年都有病害发生。1958年以前,大面积养殖生产还局限于水质肥沃的海区时,常常发生叶片绿烂病。1959年海带养殖在全国沿海推广以后,在水质瘠贫的海区,则常常发生各种白烂病。1959年5月和1960年4月,辽宁金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