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捕捞作业调整思路是当前海洋渔业研究领域的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作者结合闽中地区海洋捕捞作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大闽中地区海洋捕捞作用结构的调整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七五”期间东海区三省一市对海洋捕捞作业进行了调整。现根据调查资料对东海区海洋捕捞作业调整与资源利用问题作一探讨.鉴于“七五”期间国营海洋渔业的捕捞作业方式无大变化,故本文主要探讨东海区群众海洋捕捞作业调整与资源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十一月渔事     
海洋捕捞:舟山渔场冬季带鱼汛开始,汛期11月~翌年2月,投产机帆船控制在3,000左右,产量25万~40万吨;闽东、闽中渔场大黄鱼汛开始,汛期11月~翌年1月,以大围缯作业为主,捕捞大黄鱼和带鱼,投产机帆船,闽东渔场200对,闽中渔场400对,产量约5万吨。  相似文献   

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日益成为海洋捕捞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而海洋捕捞作业调整将为其契入新的增长方式,以推进海洋捕捞业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由此,海洋捕捞作业调整已成为海洋捕捞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作者针对目前海捕业作业调整现状和趋势,从目标、资源、技术、投入、市场、管理等方面对“作业调整”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1995—2007年水产统计资料和近期海洋捕捞作业结构,应用Schaefer和Fox数学模型得出汕头市拖、围可持续产量和最适捕捞力量,并提出汕头近海近期捕捞结构和捕捞力量调整意见。  相似文献   

6.
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近几年来,随着东海区大黄鱼资源的衰退,我省大黄鱼成了众矢之的,闽东、闽中渔场的越冬大黄鱼承受了越来越大的捕捞压力,1979年冬汛投产机围作业单位(包括上海、浙江渔船),多达2,000对,产量达80.4万担。此外,其它作业如定置作业和拖网也捕获了相当数量的大黄鱼。  相似文献   

7.
商金发 《海洋渔业》1993,15(3):125-129
<正> 一、舟山海洋捕捞的现状和问题海洋捕捞历来是舟山渔业主体,其产量占渔业总产量97%以上。近年来虽然传统渔业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广大渔民采取跟踪资源变化、调整作业结构等措施,使舟山海洋捕捞生产仍有较大的发展。1991年全市海洋捕捞产量达到了49.27万吨,捕捞产值13.23亿元,为历史最高。  相似文献   

8.
蟹笼是用饵料引诱捕捞对象入笼而捕获蟹类等渔获物的一种被动性渔具,在海洋捕捞分类上属笼壶类渔具。蟹笼作业具有能耗低、效率高、渔获价位高、渔具简单、操作方便、对渔民适应性较强等特点,在福建省有一定的规模。国内对蟹笼的报道也较集中在捕捞技术、选择性、渔获试验分析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闽中海域做过蟹笼作业渔具渔法方面的研究报道。对于蟹笼作业渔获组成,仅见洪明进等人有过简单报道,缺乏对其优势种的报道。据“福建省渔业统计年鉴(2009)”,  相似文献   

9.
海洋捕捞历年来居我市渔业经济的主体。1991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5.79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22.51万吨,占87%。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海洋捕捞业有很大的发展,13年年平均递增9.7%,略高于全省8.1%和大大高于全国5.1%的增长水平。目前主要有拖网、灯围、钓、定置和流刺等五大作业类型。近年来,由于受到水产资源、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海洋捕捞渔船发展变化时起时伏,作业结构畸轻畸重。本文对泉州市海洋捕捞业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为调整优化作业结构,改善经营管理,以及九十年代的海洋捕捞的发展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海洋捕捞结构调整对渔业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持续发展福建省海洋捕捞业,必须实施海洋捕捞产量“负增长”的战略,并对现有的海洋捕捞结构进行调整。随着产量的减少,渔获品种的变化,海洋捕捞业的经济效益必定受到影响,如何在产量减少的情况下,保持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增长,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以福建省海洋捕捞业为例,分析了海洋捕捞业产量“负增长”及作业结构调整对渔业经济的影响,提出海洋捕捞结构调整后,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对策及思路。  相似文献   

11.
黄渤海鱼类资源丰富,渔业生产历史悠久,一直是我国海产品的重点产区之一,其海洋捕捞产量约占全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自70年代后期,由于酷渔滥捕,黄渤海区部分主要鱼类品种遭到严重破坏,资源呈衰退趋势,但海区各级生产管理部门并没有因此动摇对海洋捕捞生产的领导,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生产结构和捕捞作业结构调整,使海洋捕捞逐步冲出低谷,渔业生产出现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局面。笔者认为,“七五”期间作业调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福建近海越冬大黄鱼生长及其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是我国海洋重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我省海洋鱼类的佼佼者。我省自六十年代末期起,大黄鱼越冬群体成为主要捕捞对象,主要分布在闽东和闽中渔场。  相似文献   

13.
闽中地区单拖作业捕捞能力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拖作业是福建省闽中地区重要的作业渔具之一。在捕捞生产过程中渔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对渔具捕捞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给捕捞力量的量化计算和管理带来困难。为了了解各因子对单拖作业捕捞能力发挥的影响程度,本文选择影响单拖捕捞能力发挥的12个因子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可将影响单拖捕捞能力发挥的诸多因素归并为网具结构、渔船作业能力、船龄、渔民捕捞技能4个公共因子,它们在单拖捕捞过程中所做的贡献率依次为网具结构52.87%,渔船作业能力24.46%,船龄7.05%,捕捞技能4.73%。本文还计算和讨论了各样品船的因子得分,通过各因子的得分和综合得分,可对各样品船的捕捞能力发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渔业生产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发挥闽中渔场海洋渔业优势,充分开发利用底层经济鱼类资源,平潭县水产科技人员在平潭县科委、水产局直接领导下,在渔业调整中紧密配合渔区广大渔民技术员,开展了海洋捕捞技术改革和科学试验,其中暗礁流刺网的试验推广工作,经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见效显著,受到广大渔民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5.
三十多年来,海洋捕捞业在我省渔业中其年产量均占我省水产品总量的三分之二,而近海捕捞产量占海洋捕捞总量的88%。可谓近海捕捞业是我省海捕业的台柱。改善近海捕捞业依然是我省海洋捕捞方面的重要工作。本文拟对我省调整近海作业问题,谈些粗浅的意见。 (一) 三十多年来,我省海洋捕捞业经历了发展——徘徊——发展的过程。1953年至1966  相似文献   

16.
当前海洋捕捞业面临着较严峻的形势。一方面,随着捕捞强度的加大,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大多数渔船面临无鱼可捕的境地。另一方面.《联合国海洋法公的》生效后,国际间的海洋划界工作正在进行。尤其是随着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陆续签署和生效,传统的外海作业渔场将大幅减少,海洋捕捞将面临近海资源衰退和外海作业渔场面积减少的双重压力。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海洋捕捞向何处去,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在这种情况下,调整海洋捕捞结构,积极培植新的增长点,开辟新渔场,开发新资…  相似文献   

17.
近海捕捞渔业油价补助政策在缓解生产成本攀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与已有的相关渔业政策执行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欠协调性。近海捕捞渔业油价补助政策实施后,衍生具有成为渔业行政执法部门的管理工具、激发海洋渔业经济及推动内地农民上船就业等功能;渔业生产经营方面出现了"主动性休渔"和作业方式调整等适应性决策;在调整和完善该政策的趋势下,提出利用技术手段严格确定生产用油量或者分地区制定国内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用油量测算标准,并且应考虑结合关注资源养护、调整作业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严控商业渔业、配合生产管理及促进转产转业等因素构建综合性补贴系数。  相似文献   

18.
傅文栋 《海洋渔业》2003,25(4):193-194
为了调整海洋捕捞结构,2002年,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实施了“拖网作业转向刺网作业示范”项目。该项目由秀屿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历时一年。现将示范项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87年舟山渔区针对近海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的实际,进一步调整捕捞结构,发展多种作业,开发外海资源,使海洋捕捞产量在连续三年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仍趋上升。全市群众海洋渔业总产量达到41.56万吨,  相似文献   

20.
刘勇  程家骅  陈挺 《水产学报》2022,46(2):298-309
海洋捕捞渔船现为属地化管理,但其海上生产具有跨地区管辖水域作业特点.传统上,各地渔船因在近岸水域沿袭地方捕捞经验与传统捕捞习惯,均具显著的地方特性.但随着捕捞渔船的钢质化、大型化,海洋捕捞的作业空间不断扩展,了解与掌握当前海洋捕捞是否具有区域特征差异,对于渔业抽样统计调查研究和精准渔业管理有着重要的科学理论指导意义.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