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城市是以人与自然为核心,由自然、社会、经济等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多级别的人工生态系统。主要目标是实现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理性模式,旨在为人类建设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生产高效、生活舒适,生态良  相似文献   

2.
生态园林城市--未来人居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文明的发展,创造了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一度成为了中国城市建设的热潮。生态学专家认为,任何城市都是自然、人文、生态结合的“生态城市”,只不过有些城市生态合理,有些城市生态恶化而已。故我们要用全新的眼光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作为可预见的未来人类居住模式,是建立在对未来社会、经济以及技术可利用基础上的,它是人类社会及其居住区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也是为了实现全球、全人类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城市建设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保护性地开发利用城市湿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态保护、观赏游憩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作用。长沙城市湿地的保护利用要立足其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采取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开发利用、突出湿地文化、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功能,建设城市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4.
生态城市及其内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什么是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断升华的结果。虽然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已于1990年、1992年、1996年、2000年召开过4次,但对于“生态城市”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都发表过各自的见解;一些国家还提出了生态城市发展原则。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1992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上,组织者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5.
一、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原则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优先考虑城市整体环境,立足科学,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土地、人文、自然资源。三是要保护、恢复和再造城市自然环境,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四是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满足植物生态要求,提高单位绿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城市是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面对如今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相互影响,错综复杂的现实状况,协调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事关重要。在美丽中国战略理念的倡导下,创建生态城市,有利于促进自然、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探究了成都市创建生态城市必要性,以推动全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生态化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一、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原则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优先考虑城市整体环境,立足科学,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土地、人文、自然资源。三是要保护、恢复和再造城市自然环境,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四是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满足植物生态要求,提高单位绿  相似文献   

8.
周力军 《森林与人类》2002,22(12):16-16
一个沉重的话题:城市森林建设源于环境污染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必经之路。目前,60亿的世界人口中,城市人口已高达30亿,占总人口的50%。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了社会进步,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两大矛盾日益突出。首先,是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与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其次,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绿色生态文化消费需求与城市灰色建筑不断增加、绿色自然空间日益减少之间的矛盾。而森林因具有抵御风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提供游憩等对应功能,为都市中被恶劣环境所困…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融和:绿色生态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目前,世界正从工业文明时代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城市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聚集地、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集中的空间载体,正面临着生态文明的全面挑战。近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运动,城市社会的重心、经济活动和政治影响力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地区转移,人们更追求贴近自然的低密度独立生活空间和更高的生活质量,或者说是追求城市生态化、田园化,这种现象就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生态规划是将生态学原则与景观规划相结合的一种规划方法。其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自然保护主义形成时期。20世纪中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景观的干扰不断加剧:一方面,人类无视自然过程,大规模开发资源,破坏自然环境,引起了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高新科学技术在城市景观研究和规划中得到了应用,促进了生态规划的迅速发展,并提出了遵从自然的生态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1.
根据吉林市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结合城市景观布局,对吉林市的城市林业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和水资源保护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态景观是自然、经济与社会相结合的多维生态网络,它强调人类的生态系统的内、外部环境相协调,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契合,过去、现在与未来发展相关联,以及天、地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生态景观设计是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它与生态城市设计密不可分,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生态景观不但可以舒缓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的情感压力、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精神需求,还能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达到建筑、景观与自然协调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能量、物质的良性循环,促进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景观设计离不开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功能,文章将从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两方面对生态景观设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生态城市的建设在世界各地方逐渐兴起,随着人们对其研究的深入,其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态城市中的"生态",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而是综合的,整体的概念,蕴涵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对生态城市的本质、内涵、目标、主要特征、功能与结构作了分析,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是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城市。在论述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基础上,探讨了生态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以人为主体并与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建立相互联系,以人类的技术和社会行为为主导、生态代谢过程为经络,受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所供养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城市园林建设与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城市规模以空前速度扩展,新城市也纷纷涌现。我国是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作为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这一进程中生态环境也受到一定的破坏。因此.人们渴望自然,要求建设“生态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陆地生态系统,人是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发展的核心。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心,在创造了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热岛效应、生物多样性失衡等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蓝天白云等原本最自然的需求竞成为城市居民的奢望。当前,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工业化、城市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趋势,这既是统筹城乡生态环境问题根本解决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容易忽略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引发城市生态危机的社会敏感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形势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18.
“生态城(ecopolis或ecoville)”这个概念是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tsky于1981年提出来的一种理想城模式,旨在建设一种理想的人类栖息环境。其中,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换句话说,就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的“生  相似文献   

19.
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107,自引:1,他引:107  
王木林 《林业科学》1995,31(5):460-466
城市林业是建设和经营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行业,指建设、经营、利用城市范围内,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设施。它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城市林业生态系统是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听子系统,它广泛参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高效利用,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和系统的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20.
防灾减灾是保障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本文通过详尽地分析与论证,明确提出发展岭东南高效灌木林是增强农区防灾减灾能力,发展生态经济,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极为重要和有效的手段。通过对灌木林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岭东南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综合分析,论述了在岭东南发展高效灌木林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