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贵州茶叶产业发展的态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茶叶产业作为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对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利用态势分析法(SWOT),对贵州茶叶产业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贵州茶产业竞争力、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侠  田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9145-9146
通过透视贵州茶叶产业现状,分析了贵州茶叶的比较优势,提出了贵州茶叶运营新模式,并对加快贵州茶叶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贵州发展优质茶叶产业的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发挥贵州茶叶产业发展中的区域比较优势,根据国内相关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介绍贵州优质茶栽培生产现状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条件、发展潜力和制约因素等方面分析了贵州发展优质茶叶产业的前景,指出了贵州茶叶产业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贵州茶叶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贵州茶叶生产及科研现状,分析了目前贵州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贵州茶叶产业机械化发的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机械采茶率低是制约贵州省茶叶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瓶颈,对贵州省茶叶产业机械化基本现状及近年茶叶机械试验示范推广情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贵州茶叶产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分阶段重点解决和突破;加强中高档名优荼荼青采摘机具和分级分选设备的研发,为贵州特色的高品质名优绿茶生产提供机械化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贵州茶树栽培研究主要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栽培既是茶叶产业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关键环节,又是茶叶研究和生产的薄弱环节.回顾贵州茶树栽培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结合新阶段茶树栽培学科的态势和贵州茶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对未来贵州茶树栽培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树栽培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贵州曾有两样产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一个是如今已名扬天下的国酒茅台,另一个就是贵州茶叶的代表--都匀毛尖茶.而且贵州茶叶出口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和荣耀的过去.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茶叶是贵州重要的出口创汇大宗产品,最多时年出口创汇达300万美元以上,远销欧洲、非洲等地.茶叶作为特色农产品,对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近年来由贵州外贸企业直接生产加工用于出口茶叶几乎为零,斗转星移,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而今,面对入世的机遇,如何重振贵州茶叶产业,再现过去的辉煌?  相似文献   

8.
构建贵州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家启动茶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从茶树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治理与病毒资源调查与利用、制茶工艺及机具和茶史与茶文化等方面对贵州茶叶产业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贵州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金洁 《农技服务》2010,27(5):663-666
根据国内外茶叶发展形式,分析了贵州湄潭茶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湄潭县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贵州茶叶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贵州茶叶加工业现状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贵州茶叶加工业快速发展最基本的着力点、定位和要求,提出了建设贵州茶叶加工工程的科技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中国茶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宗懋 《农学学报》2018,8(1):89-92
文章回顾了建国68年来中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归纳了中国茶产业发展的3个特点,即茶园面积的迅速发展引发的产量大幅度增长、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和茶叶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笔者提出在新时代的茶产业发展中应突出创新和绿色的发展理念,具体讨论了控制茶产业发展规模、种植的机械化和良种化、生产管理的清洁化和连续化、茶叶产品的多样化、产品利用的精深化和功能化和以健康促进茶叶消费等6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莫怀鸿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6):1051-1056
【目的】针对目前广西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思路,为今后广西茶业发展方向及具体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广西茶叶产业的生产现状及发展优势,剖析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从生产、研发、营销三方面提出广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结果】广西具有发展茶叶生产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地资源及种质资源优势。自2000年以来,广西茶叶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2010~2014年年均种植面积同比增加7.69%,年均产量增长10.68%;2015年广西茶园面积7.06万ha,茶叶产量6.0万t,毛茶产值38亿元。但从2014年后广西茶叶生产发展几近停止,劳动力紧缺、茶园管理粗放、产品安全性较低、企业规模小和生产设备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及品牌效益低等成为制约广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议】在生产层面上,推广机械化管理,推进绿色生产,建立茶叶标准园,培育职业茶农;在研发层面上,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深加工程度;在营销层面上,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消费渠道、开发休闲茶业等,以促进广西茶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当地的茶叶市场消费的影响,因此,探讨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茶叶市场消费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几个县市的抽样调查,结合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分析总结了符合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消费特点及云南茶叶市场消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云南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茶叶市场消费调整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概述2011年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广东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包括广东茶叶的产量及区域分布情况、产业化经营现状和产品供需与展望,总结了广东茶叶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广东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根据贵州茶叶加工业与国内外比较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以贵州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生产潜力、良种和品牌为基础,浅析贵州茶叶加工业的发展趋势。认为:在“十一五”期间,贵州茶叶栽培面积将稳定增长,加工规模不断扩大;茶叶消费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科学技术的提升将促进茶叶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茶叶深加工是茶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贵州茶叶加工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茶叶加工产业化。  相似文献   

16.
湖南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南省茶产业"十二五"建设成就进行回顾,梳理了目前湖南省发展茶业产业的有利因素与不足,展望了未来茶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湖南省茶产业"十三五"发展思路以及营销带动、创新驱动、文化助力、人才支撑的四大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湖南省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捷  徐有明  高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692-15694,15697
采用SWOT方法分析九江茶叶产业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提出九江茶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包括优化茶叶区域布局,着力培植名优茶区和重点茶区;提高茶产业集中度,统一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加大茶叶基地建设力度;建立生态观光示范园,培植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加快茶叶加工设施改造,推行清洁化生产;建立茶叶专门市场,健全营销体系;实施科技兴茶,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加快推进茶叶产业与茶文化的融合,营造产业发展氛围;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保障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茶叶种植面积、产量、经营主体3个方面,对近5年来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扶持资金不足、古茶园过度开发、认识不到位、茶叶企业规模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西双版纳州茶产业总体发展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疆主栽春播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新疆推广较好的主要玉米品种15 个,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袁进行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分析袁 鉴定新疆自育玉米品种和国外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和机械化种植的适应性袁比较国内外品种在农艺性状方面的差 异袁明确新疆进一步提高玉米育种水平的主要方向遥结果表明院国外玉米品种比国内自育品种熟期早袁抗倒伏尧抗倒 折性强袁籽粒灌浆脱水速率快袁结实性好袁其中先玉335尧KWS2564 等几个品种籽粒产量高尧熟期早尧抗倒伏性强尧出 籽率高袁是适宜新疆机械化种植的优良品种遥 关键词院新疆春玉米曰品种曰产量曰适宜机械化种植  相似文献   

20.
张清改 《农业考古》2020,(2):247-253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茶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就。而各地的茶产业、茶文化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大潮,立足当地实际,充分发掘地方茶的优势,创造了地方茶发展的辉煌业绩,积累了地方茶发展的有益经验。本文以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茶为例,对其70年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进行研究,希望能对区域茶产业发展和中国茶产业发展都产生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