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指出了基于GIS软件的水文分析模块,以DEM为基础数据,提取马莲河流域河网水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网格法求取了马莲河流域水系分维数。结果表明:该流域分维数介于0.9999~1.0867之间,判断其处于地貌侵蚀发育阶段的幼年期,河流下切侵蚀较强,易导致水土流失。此研究有助于认识该流域地貌发育情况,并可为加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厘清河网水系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助力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研究基于30m分辨率的DEM数据,提取成都市数字化河网,探讨其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成都市河网提取最佳集水面积阈值为7.02 km2,河网共5级,总河长4 949.75 km,其中,有利于健康的弯曲河道占71.30%。全市平均河网密度0.35 km/km2,平均河道弯曲系数为1.39,不同流域、地貌类型的河网数量特征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全市河网空间分布随河网级别增加聚集度也随之增加,弯曲河道相对平直河道则呈分布更广,且均匀性更高。西南部岷江流域河网分布的均匀程度明显高于东北部的沱江流域。不同地貌的河网以平原河网疏密程度最密,丘陵次之,山地最疏。  相似文献   

3.
论文充分结合帽儿山地区的实际地势环境以及现今以次生林为主的森林环境,以较完整实现帽儿山地区的三维虚拟林相为主要目的,探索实现在森林地域地形环境和相应地理信息调查清楚的情况下,根据地区实际模拟当地三维林相的可视化过程。利用Autodesk MAP软件首先对帽儿山地区已有的等高线矢量数据做进一步的处理,在图像处理软件ERDAS中生成DEM,再通过该软件提供的Virtual GIS模块,建立树木的外观模型,利用已生成的DEM以及相应林相图最终实现三维虚拟林相。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化高程模型(DEM)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关于DEM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以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形数据作为源数据,通过不同的内插方法得到DEM数据,再对DEM数据提取地形因子坡度和坡向,对比分析不同的DEM内插方法对地形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坡度小于24°时,不同的DEM内插方法对坡度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大于24°时不同的DEM内插方法不会对坡度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乔淼 《绿色科技》2020,(6):31-33
指出了地形起伏度是研究地貌、水文、地质灾害等的重要数据。利用局地高差与标准差法,通过邻域分析及变点分析计算得到全国1∶100万DEM数据的最佳地形起伏度统计单元为11×11,提出了标准差计算地形起伏度的分级标准为:平坦地形(0~5m);小起伏(5~15m);中起伏(15~45m);山地起伏(45~140m);高山起伏(>140m),最终得到了中国地形起伏度分级图。通过与实际地形地貌资料进行对比,1∶100万DEM数据提取地形起伏度的结果完全满足山体完整性与区域普适性原则,标准差分级标准具有可用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ArcGIS Engine帽儿山森林多资源管理系统的研建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旭  刘兆刚 《森林工程》2011,27(2):23-27
以C#语言为开发平台,以ArcGIS Engine为开发组件,以帽儿山实验林场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进行森林多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实现帽儿山实验林场地区森林多种资源信息的查询、分析与决策,其中包括GIS基本功能、专题图的生成、森林灾害管理和伐区采伐管理等功能,最终完成帽儿山实验林场的一个较为完善、专题性强和可扩充的森林多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对帽儿山林场的经营管理及外业调查工作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DEM是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形分析的基础数据。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是二维的,因此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建立是对其必要的补充。利用DEM自动提取地形因子进行空间分析,具有快速、科学、客观等特点,可以部分取代传统作业中繁杂的野外实地观测,在数字林业建设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DEM为基础数据,通过水文分析将研究区自动分割成28个小流域,并分别提取各个小流域的沟壑密度、平均坡度、平均坡长、起伏度等地形因子,建立地形因子间的回归模型,利用聚类分析将小流域划分为6种类型,并采用C5.0算法发现各个类型的基本特征,该文还进一步探讨了地形与土地利用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省松溪县渭田镇吴村村为例,探讨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矢量地形图转换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再以DEM为基础获得林业区划小班的平均坡度并与林业小班数据库相关联的方法与步骤,同时分析了具体应用过程中矢量地形图的提取方法以及地形转栅格中DEM分辨率对坡度计算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抚顺市为例,提取该市地形图中的高程点和等高线信息构建DEM,与相应区域的SPOT 5融合影像和森林资源调查小班数据进行叠加,制作三维影像,并实现简单的查询、定位、统计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以广州流溪河区域水文基础信息资料为基础,基于ArcEngine设计和开发了流溪河区域数字水文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在建立数字水文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了水文信息输入输出及数字水文空间数据库管理,基于DEA数字流域特征提取、森林涵养水源模拟及地形的三维可视化模拟与显示。  相似文献   

12.
通过数字化地形图构建大山包羊窝河流域数字高程模型,生成羊窝河流域DEM,利用DEM提取流域水系、子流域、汇流方向及汇流量.结合河道简化,用GIS模拟出羊窝河流域地表径流及筑坝后黑颈鹤适宜栖息生境动态变化.进一步研究羊窝河流域筑坝地点选择、筑坝高度与汇水量关系,为羊窝河流域湿地水文恢复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集水区法的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径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具有减少地表径流、调节河川流量、减小土壤侵蚀等一系列保护环境的功能。森林植被变化对森林水文过程的影响会改变水量平衡方程的各个变量, 从而影响森林流域的水分分配和河川径流量, 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从森林结构、森林类型、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经营4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基于集水区法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径流的结论, 即小流域的研究结果认为森林的减少将增加河川径流量, 而大流域的研究结果认为森林的减少将减少河川径流量。最后指出, 在研究单位和研究项目合作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各相关学科的新兴技术和研究设备, 通过整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阐明森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过程与机理, 是今后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服务功能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冷苗  刘骏 《广东园林》2021,43(1):13-17
传统水利工程措施展现的弊端促使着城市河道管理的范式由工程治理向生态修复转变.而绿色基础设施(GI)在尺度、功能等方面对城市河流问题都有其相对应的"柔性"调控方式.从GI视角出发,类比河流廊道与GI网络的功能特征并探索其定位与功能,提出了基于GI理念的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流程,并以重庆盘溪河为实例提出多尺度(中观-微观)生态...  相似文献   

15.
特大洪灾与森林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及其相伴随的灾害威胁,以致发生1998年的特大洪灾。这些灾害最根本的原因是长江中上游森林受到严重破坏。恢复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品质,立即禁止顺坡耕作,尽快改坡耕地为梯田,是治理长江水患的根本措施,也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湿地水文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湿地是流域水资源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功能和效益。湿地的水文功能主要包括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提供水源、保持或改善水质、调节气候、保护海岸带等功能,其独特的水文功能对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湿地水文功能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湿地水文、水文功能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广西宁明县以马尾松和桉树为例,对比分析野外实测与利用1∶10 000比例尺DEM推算的地形因子所建不同树种生产力模型的精度,探讨了高分辨率DEM在森林生产力估算中的作用.结果认为:①基于1∶10 000比例尺DEM推算的地形因子可代替实测数据进行森林生产力建模,其精度满足估算要求;②仅利用立地条件不能进行马尾松生产力建模,但却能建立桉树模型.对两树种而言,均是用树龄与立地条件共同建立的模型更优.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适地适树网络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黑龙江省造林树种选择为例,通过林业空间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图像处理,生成主要造林立地因子的迭合矢量图怪;为了适用于可视化查询和析,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生成与遥感影像相迭加的EDM立体模型;建立适用于网络运行的空间信息库和造林专家知识库;采用ESRI ARCIM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对象模型的二次开发,建立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运行的适地适树系统;实现林业空间信息、专家知识信息等的多种数据融合,以及空间信息的网络表达、分析和决策。  相似文献   

19.
以湖南省湘江、资江、沅江和澧水四大流域为研究对象,探索在大尺度上森林覆盖率对水文效应的影响.通过编制水文特征值得分表和精度检验,确定了径流深(y1)、相对河况系数(y2)、河流含沙量(y3)、侵蚀模数(y4)4个水文因子和森林覆盖率(X1)、水利工程数量(X2)、流域形状系数(X3)、平均坡度(X4)、流域面积(X5)、年降雨量(X6)6个流域因子,并建立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模型,并求出流域在其它因子一定时的该水文因子所要求的适宜森林覆盖率,综合考虑各水文因子在水文生态环境中的相对重要性并进行加权平均,确定流域内适宜森林覆盖率指标分别为:湘江49%,资江47%,沅江51%,澧水50%.  相似文献   

20.
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流域边界提取修正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Boundary extraction of watershed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forest landscape research. The boundary of the upriver watershed of the Hunhe River in the sub-alpine Qingyuan County of easter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was extracted by digital elevation modeling (DEM) data in Arclnfo8.1. Remote sensing image of the corresponding region was applied to help modify its copy according to 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ETM) image‘s profuse geomorphological structure information. Both the DEM-dependent boundary and modified copy were overlapped with county map and drainage network map to visually check the effects of result. Overlap of county map suggested a nice extraction of the boundary line since the two layers matched precisely,which indicated the DEM-dependent boundary by program was effective and precise. Further upload of drainage network showed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boundary and the drainage network. Altogether, there were three sections of the extraction result that needed to correct. Compared with this extraction boundary, the modified boundary had a better match to the drainage network as well as to the county map. Comprehensive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ogram extraction has generally fine precision in position and excels the digitized result by hand. The errors of the DEM-dependant extraction are due to the fact that it is difficult for program to recognize sections of complex landform especially altered by human activities, but these errors are discernable and adjustable because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ETM image is less than that of DEM. This study result proved that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could help obtain better result when DEM method is used in extraction of watershed bound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