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桃英 《茶叶》2001,27(4):36-37
湖北省孝昌县凤凰茶叶集团公司是一个种茶历史悠久,集茶叶产、供、销为一体的大型集体企业,现有茶园1.5万亩,年创产值4700万元.随着制茶技术的不断普及推广和人们消费茶叶档次的逐年提高,该集团最近几年茶叶面积发展迅速,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老茶园的作用,从1997年春末开始逐步对老茶园进行有计划有规模地台刈改树工作,效果非常明显.通过三年的实验总结,进一步证实了老茶园进行台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台刈园综合效益初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花生与粮食作物轮作换茬之后,复种指数不高(指长江流域以北诸省区)为此,我们设想:通过移栽,来提高花生的复种指数,以达到粮油双增产的目的,进行了以下试验。 一、试验方法与经过 试验地选择在合肥市南郊晓星公社学塘大队第14生产队刘光明科技户的梯田上,代表江淮中部丘陵黄土地带。土壤质地粘结,PH值为6,有机质含量在0.1%以下,属稻麦两熟区。今年小麦亩产500斤,收后即行整地播种。  相似文献   

3.
花生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在油料作物(不包括大豆,下同)中占有较大比重。根据1980年全国油料作物统计资料,全国花生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国油料作物植种面积和总产的29.5%和46.8%。花生品种资源丰富,解放以来,尤其是七十年代,新品种有如雨后春笋似的在各地涌现出来,在生产上发挥了很大  相似文献   

4.
八仙茶是乌龙茶中的名优茶品种(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评认定),其特点是早发芽,产量高,品质好,易栽培管理.我场生产的八仙茶,荣获1980年全省名茶(毛茶)鉴评壹等奖.本文从发展胶园立体农业的角度出发.探讨适合我场的橡胶—八仙茶套种模式.总结分析在六、七十年代种植的橡胶低产品系保存率低的胶园中套种八仙茶,能提高胶园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5.
6.
介绍水果套袋技术在大埔蜜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水果套袋的作用及其操作方法,分析其效益,通过该项技术应用推广,促进大埔蜜柚的无公害生产,改善柚果外观和品质,从而提高柚果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增加果农收入。  相似文献   

7.
实行双油制,即油菜~花生一年两熟轮作制,是发展我县花生生产的重要途径。1986年全县双油制推广面积达14,950亩,占花生总面积的54.4%。 一、发展双油制是发展花生生产的必然趋势 (一)发展双油制,是耕作改制的需要,是农民的自觉要求。 我县历史上花生生产是以一年一熟的春花生为主,近三十年来,由于修水利,种绿肥,水稻面积已扩大至65万亩,而花生面积则由1955年的18万亩压缩到不足3万亩,尤其是春花生面积仅剩4,570亩,只占16.6%。且大部分集中在一片三线(涟淮片、废黄河线、张河线和盐河线)的沙地薄地,花生单产一直在100公斤上下波动。  相似文献   

8.
利用大豆、花生、甘薯等矮秆粮经作物,在不影响播种面积的前提下,应用时空技术间作玉米,使间作的复合群体产量与产值比单作增加15%以上的最佳种植方式是:大豆、花生、甘薯等主作物保持单作种植形式与密度,隔沟沟内间作2行玉米,并通过人工调控技术,使主副作物共生期能协调生长,群体结构与光能效应优于单作。大面积示范推广增产效果显著,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县花生产区连作花生的土地占80%左右,有的地块连作花生达5年以上,造成有机质缺乏,养分比例失调,花生产量低。为改革花生栽培制度,我们于1984—1985年在利泽乡对麦花苕带状轮作制中的作用及其相应的栽培技术作了初步研究。经两年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麦花苕带状轮作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水旱轮作制下蚕豆/小麦间作对小麦锰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水旱轮作制下小麦缺锰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采用田间和盆栽试验研究了蚕豆/小麦间作对小麦锰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蚕豆/小麦间作显著提高了小麦根际土壤中交换性锰的含量,其中,田间试验间作第1行、第3行小麦比单作分别增加了21.09%、7.78%,盆栽试验间作比单作增加了37.63%,但小麦锰的吸收却没有表现出间作优势。抽穗后,田间试验蚕豆/小麦间作显著促进了小麦对锰的吸收,其中,间作第1行、第3行小麦地上部锰的累积量比单作在抽穗期分别增加了39.30%、29.06%,灌浆期分别增加了51.50%、65.30%,成熟期分别增加了36.17%、13.86%;盆栽试验间作小麦地上部锰的累积量在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增加了107.46%、36.07%、26.67%、20.92%,但间作小麦根际土壤中交换性锰的含量处于劣势。总之,通过蚕豆/小麦间作在抽穗前提高了小麦根际土壤中交换性锰的含量,从而促进了在灌浆过程小麦地上部,尤其是叶和穗对锰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区玉米机收籽粒与机收果穗性能及效益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地区玉米机收籽粒普及率非常低,人们对机收籽粒的认知水平不足。对玉米机收籽粒和机收果穗两种不同收获方式,从收获成本、时间、损失率、籽粒质量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机收籽粒比机收果穗收获成本可以节省5.7%,时间可以节省50%以上,机收籽粒虽然破损率稍高(比机收果穗高6%),有待进一步改善,但是综合效果好,适合华北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引进12个甘薯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龙薯13、金山679等品种丰产性较好,综合性状优良,适合南安栽培,可以进一步试种示范;福薯9号品质特优、经济价值高、市场潜力大,可作优质薯进行栽培;泉薯84薯块后期生长快,适当密植并延长生育期提高鲜薯产量,可作高于、高淀粉类型薯进行栽培.  相似文献   

13.
一、基本情况湖南位于我国茶区中心,茶区辽阔,产茶历史悠久。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中,发现有记载茶叶一篓的竹简,说明两千多年前茶叶就已用作随葬品。西晋时代的《荆州土地记》中载有“武  相似文献   

14.
花生种肥试验初报戴洪娟(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阜新123000)花生施种肥是花生增产的一项技术措施,一般可使花生增产10%以上。但在生产实践中,往往不能因肥料品种而宜,施量不科学,出现肥料烧种,造成缺苗断垅而导致花生减产。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  相似文献   

15.
自现代育种科学开展以来,选种方法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花生利用无性杂交方法进行育种,报道还不多见,国内一些报道,曾认为花生的无性杂交,方法简便,有变异,能遗传,并获得了有希望的苗头;但尚未广泛利用于花生育种工作。本试验目的在于探  相似文献   

16.
花生适时收获,是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因素,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确定不同品种的适宜收获期,于1978、1979两年,我们分别用早熟种“白沙1016”和中熟种“花17”在5个公社8个大队进行了收获期试验,现将结果汇综初报如下: 一、收获期与产量的关系 (一)白沙1016于9月3、10、15、20、25日收获,其产量结果是:9月10日比9月3日收获的亩增果32.91斤,增8.8%,平均每早收一天减产4.7斤;9月15日比9月3口收亩增果35.5斤,增7.05%,平均每早收一天亩减果2.95斤。以9月10日前收获减产幅度最大,9月20日以后收获趋于减产(见表1)。  相似文献   

17.
临沭县小麦、夏花生双高产技术开发总结报告姚广宪万善乐王萍(临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76700)(临沭县经济作物站我县位于鲁东南,常年种植花生1.8万公顷左右,占耕地面积的30%,其产值占种植业的40%,是我县主要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  相似文献   

18.
苏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热条件较好。科学种田不断提高,促进了耕作制度的改革,由原来的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逐步改变为一年三熟。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奔牛、吕城两地群众,创造了二旱一水的麦、豆、稻轮作制,在六十年代中,相继在丹阳、武进、丹徒、金坛、江阴等地扩种推广,深受群众欢迎。七十年代由于“四人邦”干扰,长官意志的作风,不考虑不同自然环境和人力、肥料等条件,一概扩大双季稻,  相似文献   

19.
小麦—花生统筹施肥对花生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小麦花生两熟制统筹施肥对花生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小麦、花生单季习惯施肥相比,将小麦花生两作施肥统筹考虑,采取了减少周年氮用量、增加钾肥用量、调整氮磷钾在小麦-花生上的分配比例、改变施肥时期等优化施肥措施,可有效增加花生结果枝、单株饱果数、百果重和出仁率,使花生产量和周年产量分别提高10.5%、9.1%;花生籽仁中粗脂肪、钾含量、花生酸和山嵛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含量均显著增加;土壤磷、钾养分含量提高,有效解决了土壤养分不平衡问题。因此,通过小麦花生统筹优化施肥,既能够增产又提升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0.
甘薯氮磷钾平衡施肥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甘薯养分吸收规律及优化配方施肥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甘薯生长过程中,氯磷钾三元素的施用量对其产量影响明显,呈显著的回归关系。经模拟计算,获得最佳施肥量为N=127.3kg/hm^2,P2O5=145.2kg/hm^2,K2O=161.0kg/hm^2,求得最佳产量为53431.1kg/hm^2。并且还测算了氮磷钾肥的当季利用率,讨论了甘薯氮磷钾养分的施用方法和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