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宁夏地区5种治沙灌木: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花棒、杨柴、沙柳放牧可食部分的化学成分、对绵羊的适口性和体外消化率进行了测定,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对其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种灌木作为饲料利用,都具一定价值,尤其以中间锦鸡儿品质最优,饲用价值表现为高;花棒为较高;杨柴、沙柳、柠条锦鸡儿为中等。  相似文献   

2.
柠条叶粉对肥育猪的饲养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柠条是豆科锦鸡儿属植物,在世界上有80余种,我国有50余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由于柠条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良好抗逆性和很高的经济价值,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畜牧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柠条在猪等单胃动物的应用至今未见报道。为广开饲料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柠条资源,进行了柠条对肥育猪的饲用价值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应用酶制剂,提高柠条草粉适口性和消化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豆科锦鸡儿(Caragana),俗名柠条,落叶灌木,旱生,饲用价值较高,是我国干旱地区很好的天然绿色粗饲料资源。本文通过对柠条草粉饲用价值评价和用作畜禽粗饲料利用的现状以及畜禽不易消化的粗纤维含量高,适口性差等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后提出:在柠条草粉中加入适量的生物酶制剂添加剂,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和饲喂方法等措施,是提高柠条草粉适口性、消化率和利用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柠条是豆科锦鸡儿属植物的俗称,为多年生落叶灌木[1]。柠条具有抗性强、易繁殖、耐啃食、寿命长等诸多优点,在冀西北地区明显优于其他树种。随着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林业工程的实施,冀西北地区的柠条种植面积迅速增加。通过观测,柠条作为防护林,除了生态作用外,还可成为草食动物的优良饲料。为了在干旱地区充分利用这一饲料资源,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总结出柠条饲用价值的综述,现报道如下。1柠条的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5.
<正>锦鸡儿为豆科、锦鸡儿属落叶灌木。别名为娘娘袜、铁扫帚、金雀花、金雀根、黄刺、阳雀花、黄雀梅、绣花针、土黄豆、阳雀花,拉丁文名为Caragana sinica(Buc'hoz)Rehd。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虽然都是锦鸡儿属植物,但并非同一种蜜源植物,人们通常所说的柠条往往是指柠条锦鸡儿、小叶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等三种植物。锦鸡儿花期较长,主要用于园林绿化美化,而柠条锦鸡儿则主要用于防风固沙。锦鸡儿同属植物约  相似文献   

6.
1.牧草种子现状 内蒙古是全国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拥有天然草场13亿亩。牧草资源丰富,野生饲用植物种类繁多(约有800种),其中有些是珍贵的品种,甚至还有一些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也是稀有的,如扁蓄豆、塔落岩黄芪、柠条锦鸡儿、优若藜、梭梭和伏地肤等。草籽产量较大,居全国之首。据统计,全区现已建立37个牧草种子繁殖场,经营面积达30万公顷,年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西北荒漠区沙生植物瘤胃降解特性及饲用价值,试验选择西北荒漠区4种典型沙生植物沙棘、柠条、花棒及沙芦草,测定其休眠期营养成分含量.以山羊为试验对象利用尼龙袋法研究其瘤胃降解特性,分析其饲用价值.结果 显示,4种沙生植物营养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干物质(DM)、粗蛋白(CP)、酸性洗涤纤维(ADF)及粗灰分(CA)含量差...  相似文献   

8.
为给川西北草地畜牧业发展提供更多具有较高饲用价值的植物资源,本研究以四川省第二次草地资源清查工作结果为基础材料,从川西北天然草地(高寒草甸和山地草甸)植物群落优势种和豆科(Leguminosae)植物中筛选和分析饲用价值较高的野生植物资源。研究发现,川西北饲用价值较高的主要野生植物有10科27属104种。通过查询资料获取其中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和豆科共计17种主要饲用植物的营养成分,计算各植物的总能量和营养比,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植物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广布野豌豆(Vicia cracca)、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四川嵩草(Kobresia setchwanensis)和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总能量较高,小叶锦鸡儿、高山嵩草、四川嵩草、广布野豌豆和西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的营养价值较高。这17种饲用植物的适口性均在中等及以上,均可用于饲喂羊,其中多种植物可用于建植刈割或放牧草地。因此,可知川西北天然草地中,禾本科多种植物的营养价值较高且选育推广比较可行,豆科的小叶锦鸡儿和广布野豌豆有很好的饲用植物开发利用前景;莎草科植物开发利用存在较大难度。  相似文献   

9.
灌木植物量测定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存琦 《草业学报》1994,3(4):61-65
本文对梭梭,柠条,毛条和花棒四种树冠具有代表性的旱生灌木植物量的测定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用传统的样方收获法测定这类灌木的植物量不具备实际的可行性,而数量化处理法,相对生长法和标准木法是测定这类植被植物量的理想方法,其中以数量化处理法效果最佳,相对生长法次之。  相似文献   

10.
三种锦鸡儿属植物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对柠条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的31份材料的10项形态指标进行了研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这10个性状在材料间表现出显著差异;聚类分析把这3种植物的31份材料分为2组;主成分分析表明种子长和宽、千粒重、荚果长和宽等是造成这3种植物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了地理生态因子对这3种植物的表型性状变异有较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沙柳是一种具有防风、固沙、保土功能的灌木类植物,同时也是当前我国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中有着特殊饲用价值的新型粗饲料资源,具有抗逆性强、数量多、分布广、价格低廉和营养价值丰富等特点。介绍沙柳的生态学特征及生态和经济价值,总结沙柳的饲用价值和营养成分,对以沙柳为代表的灌木类植物的饲料化处理方法和加工技术进行归纳,分析当前灌木类植物饲料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开发利用的有效措施,旨在为沙柳等灌木类植物的饲料化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密度草本化栽培对饲料桑全株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密度对饲料桑‘特优2号’(Morus alba‘teyou No.2’)全株产量及饲用价值的影响,探讨最适栽培密度。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连续3年对不同密度下的饲料桑产量进行测定,并就进入丰产期的饲料桑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进行评定。结果显示,密度对饲料桑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栽植年限的增加,饲料桑产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同一年份内均以105000 plant·hm^-2密度下产量最高。饲料桑的总产量变化趋势与其产叶量的变化一致;密度对饲料桑的茎叶比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总分枝数呈现先升高后略降低的趋势,株高变幅为75.33~78.33 cm,分枝数变幅为11.67~12.33;主茎粗、单枝叶片数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茎粗变幅为0.64~0.75 cm,叶片数变幅为11.67~12.67。密度对饲料桑饲用品质影响显著。随着密度的增加,饲料桑全株粗蛋白(crude protein,CP)、粗脂肪(ether extract,EE)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105000 plant·hm^-2密度下全株CP和EE含量最高,分别为16.60%和3.67%;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在75000 plant·hm^-2密度下最低,均值为42.84%和30.18%;灰分(crude ash,CA)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最高为8.69%;所有密度下的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范围为128.19~141.93。综合考虑,适宜川东北地区推广的高产、优质饲料桑栽培密度为105000 plant·hm^-2。  相似文献   

13.
连云港云台山野生草本植物资源调查、应用及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佳平  丁彦芬 《草业学报》2012,21(4):215-223
连云港云台山是苏北地区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库。其野生草本植物资源丰富,多数具备较好的观赏价值和经济用途,却至今尚未得到开发利用。通过线路和样方调查,结合文献整理,对云台山的草丛基本类型和草本植物区系进行了细致分析。其次,筛选出具备良好观赏价值和特殊生态意义的野生草本植物106种,对其观赏特征予以了分类讨论。再次,详细分析了该106种草本植物的开发应用方式,以园林利用为主,以绿化、改良盐碱地等生态意义和药用、食用等各类经济用途为辅。最后,整理出云台山三类具备物种多样性保护意义的关键性草本植物,对以结合园林开发利用为主的保护措施予以讨论,以期为苏北、皖北等气候型相近地区,在调查、利用和保护乡土野生草本植物资源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及其环境因子的关系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而多年冻土退化的生态效应是冰冻圈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本研究以疏勒河上游地区21处试验样地的9种类型植被为对象,初步分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盖度、生物量及其同海拔梯度、土壤理化性质和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盖度、生物量存在显著的“单驼峰型”关系,同海拔梯度关系满足“中度膨胀”理论。另外,0~40 cm深度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速效养分含量适中,而pH值、全钾和全磷低,则使植被群落盖度升高、生物量增加,物种多样性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具有高饲用价值的莎草科类植物增多,杂草类植物减少。定量分析表明,多年冻土退化,活动层厚度增加,土壤pH值升高,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明显降低,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增加至一定程度后减少;从而导致植物组成由湿生型逐渐向中旱生乃至旱生型转变,植被类型由高寒沼泽草甸演替为高寒草甸、黑土滩及高寒草原,最终成为沙化草地,群落盖度不断降低、生物量不断减少;功能群类型中高饲用价值的莎草科类植物不断减少,而禾本科、豆科及杂草类植物先增加后减少,致使物种多样性同样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小花棘豆毒性的危害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卢萍  赵萌莉  韩国栋 《草业科学》2009,26(3):97-101
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是内蒙古主要的疯草植物之一,所含有毒成分苦马豆素可抑制动物细胞内的甘露糖苷酶,引起牲畜慢性中毒。概述小花棘豆的生物学特性和牲畜小花棘豆中毒的机理及其危害,分析与牲畜中毒相关的生态和环境因素,指出中毒发病与采食量、饲养管理和草原生态状况有关;评论了通过化学脱毒、抗毒疫苗和药物研制、生态治理等措施对小花棘豆进行利用,对于苦马豆素的抗肿瘤应用也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阐明草地补播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食性的影响,能为其防控和草地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利用胃容物显微分析法,研究高原鼢鼠在甘南高寒草甸补播草地和退化草地的食性与生态位差异.结果发现,草地补播显著改变了高原鼢鼠的食物资源,退化草地下优势植物主要是菊科(Asteraceae,45.30%)、唇形科(Lamiaceae,26.40%)和蔷薇科(Rosaceae,18.72%),而补播后则变为禾本科(Poaceae,37.00%)、蔷薇科(25.68%)和莎草科(Cyperaceae,16.54%).退化草地中高原鼢鼠采食15科27属27种植物,食物比例中蔷薇科(45.72%)、禾本科(19.68%)和廖科(Polygonaceae,17.11%)最高.而在补播草地高原鼢鼠采食15科25属28种植物,主要采食蔷薇科(40.71%)、禾本科(25.32%)、廖科(11.70%)和莎草科(11.45%).草地补播影响了高原鼢鼠采食植物的比例,且食性的生态位宽度、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有所提高.综上所述,补播可以通过减少杂类草的比例来减少高原鼢鼠的食物来源,喜食植物的减少可能会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时间从而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代价.通过补播影响高原鼢鼠食性是其生态防控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畜禽粪便排放量急剧增加,致使含有大量兽用抗生素和有抗菌活性的代谢产物排入环境,引起了一系列的潜在生态风险,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结合我国兽用抗生素使用及其在土壤、植物中的残留现状,对抗生素残留的潜在风险和降解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辽西北沙地草原乡土植物种类及其园林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构建园林应用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沙地草原中出现86种植物,其中综合评价值在4以上的有6种,分别为菊叶委陵菜(Potentilla tanacetifolia)、尖叶铁扫帚(Lespedeza juncea)、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ios)、野韭(Allium ramosum)、野葱(Allium chrysanthum)和石竹(Dianthus chinensis),这6种植物生态适应性强,抗旱性强,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是辽西北及干旱寒冷地区植被修复、园林绿化的优良植物。  相似文献   

19.
The use of natural plant anthelmintics was suggested as a possible alternative control of gastrointestinal nematodes (GIN) in ruminants. Direct anthelmintic effects of tannin-containing plants have already been shown in sheep and goat GIN. These anthelmintic properties a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condensed tannin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valuated possible in vitro effects of three tannin-containing plants against bovine GIN. Effects of Onobrychis viciifolia, Lotus pedunculatus and Lotus corniculatus condensed tannin (CT) extracts on Cooperia oncophora and Ostertagia ostertagi were determined by a larval feeding inhibition assay (LFIA) and a larval exsheathment assay (LEA). In the LFIA, all three plant extract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larval feeding behaviour of both C. oncophora and O. ostertagi first stage larvae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The L. pedunculatus extract, based on EC(50)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for 50% inhibition), was the most effective against both nematodes, followed by O. viciifolia and L. corniculatus. The effect of CT extracts upon larval feeding behaviour correlates with CT content and procyanidin/prodelphidin ratio. Larval exsheathment of C. oncophora and O. ostertagi L3 larvae (third stage larvae) was also affected by CT extracts from all three plants. In both in vitro assays, extracts with added polyvinylpolypyrrolidone, an inhibitor of tannins, generated almost the same values as the negative control; this confirms the role of CT in the anthelmintic effect of these plant extracts. Our results, therefore, indicated that tannin-containing plants could act against cattle nematodes.  相似文献   

20.
三江平原地区的野生饲用植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国昌 《草业科学》1990,7(4):12-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