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种养凤眼莲条件下,通过定期调节上覆水pH值,对底泥中不同形态磷释放的趋势进行研究,为凤眼莲生态修复技术的更广范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圆柱型聚氯乙烯(PVC)桶模拟法,通过84 d种养凤眼莲模拟试验,研究底泥中不同形态磷的消减趋势及其对总磷释放的贡献。[结果]凤眼莲生长条件下,随pH值升高底泥总磷释放量呈增加趋势,上覆水总磷浓度减少量呈降低趋势。在弱酸性和中性偏碱条件下,凤眼莲吸收磷是底泥释放磷素的主要去向,分别占底泥总磷释放量的58.9%和69.7%。其中:弱酸性条件下,铁锰螯合态磷(BD-P)是对底泥总磷释放贡献最大的磷形态;中性偏碱条件下,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磷(NaOH-rp)和聚磷酸盐(NaOH-nrp)是对底泥总磷释放贡献较高的磷形态。而碱性条件下,不同形态磷对底泥总磷释放均呈正贡献,其中:钙磷(HCl-P)和活性磷(NH4Cl-P)对总磷释放的贡献较其他不同形态磷最小。[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提高上覆水pH值对促进太湖底泥总磷的释放效果较为显著。碱性条件下,各磷形态对总磷释放均表现为正贡献;而弱酸性和中性偏碱条件下,不同形态磷对总磷释放的贡献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实验以凤眼莲(Eichhirnia crasslpes)-水体-底泥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pH 值为6.0、7.5、9.0 和10.5 条件下,各系统内各组分(凤眼莲、水体、底泥)中总磷(TP)含量变化和释放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底泥TP的释放受pH值影响很大,即碱性条件下释放量最大,近中性的释放量最小;随pH 值由低到高,种养凤眼莲各处理底泥TP 的释放量较空白对照分别增加了7.40、6.73、7.33mg·kg-1和1.13 mg·kg-1。水体TP 变化是底泥释放和凤眼莲吸收作用平衡后的外观表现,并不单独决定于某一因素,如pH 值在6.0~9.0 范围内,种养凤眼莲处理水质净化优于空白对照,其降低范围在0.03~0.27 mg·L-1之间;pH 值为10.5 时,种养凤眼莲处理水质净化劣于空白对照。在凤眼莲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其吸收吸附是系统可移动TP的主要去向,占系统可移动磷的73.12%~79.06%,但极端碱性条件下,凤眼莲死亡后腐烂产生的TP也是系统可移动TP 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外源有机酸对土壤pH值、酶活性和Cd迁移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筛选植物修复土壤Cd污染适宜的外源有机酸,采用盆栽试验,在温室内以油菜为试验材料,在模拟重度Cd污染的土壤(原土Cd含量为0.838 mg·kg~(-1),人工喷洒CdCl_2水溶液,制备成Cd含量为4.838 mg·kg~(-1)的试验土)中加入5种有机酸:乙酸、草酸、柠檬酸、苹果酸和酒石酸,设置6个浓度:1、2、3、4、5、6 mmol·kg~(-1),以不加有机酸为对照(CK),测定了油菜收获时的土壤pH值、酶活性和油菜干物质量以及Cd累积量,并分析了土壤理化指标与土壤Cd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3、4、5、6 mmol·kg~(-1)乙酸处理,4、5、6 mmol·kg~(-1)柠檬酸处理,3 mmol·kg~(-1)苹果酸处理,3、6 mmol·kg~(-1)酒石酸处理可显著增大土壤pH值(P0.05),草酸处理pH值与CK差异不显著;但施加有机酸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1、4、6 mmol·kg~(-1)乙酸处理显著提高了油菜地上部干物质量,1、6 mmol·kg~(-1)乙酸处理根干物质量较CK增加了1倍以上,差异显著(P0.05),4、6 mmol·kg~(-1)苹果酸处理根干物质量较CK显著增加了77.13%和88.30%(P0.05),其余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1 mmol·kg~(-1)乙酸处理地上部Cd累积量较CK增加了51.52%,2mmol·kg~(-1)草酸处理根系Cd累积量较CK增加了1.58倍,1 mmol·kg~(-1)柠檬酸处理地上部+根系Cd吸收总量高于CK,差异均显著(P0.05);增加苹果酸量有利于提高根系Cd吸收总量,1、2 mmol·kg~(-1)酒石酸处理也提高了根系Cd累积量,但与CK差异均不显著(P0.05)。施加乙酸时,土壤pH值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和土壤总Cd显著负相关,施加柠檬酸时,土壤pH值与碳酸盐结合态Cd和试验结束时土壤中的总Cd量显著正相关,施加苹果酸时土壤pH值与可交换态Cd显著正相关,其余处理土壤pH值与Cd形态相关性不显著。在碱性土上种植油菜,施加5种有机酸均会增大收获时土壤的pH值,且不同有机酸施加量对土壤Cd形态的影响不同。5种有机酸中乙酸最有利于提高油菜干物质量和油菜Cd累积量。  相似文献   

4.
为给太湖地区凤眼莲高产栽培技术提供技术支持,以太湖地区人工围养生长的凤眼莲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其6~10月旺盛生长季节,采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以开放式气路测定了其不同叶位的净光合速率(Pn),功能叶片重要的光合参数如最大光合速率(Pmax)、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AQE)以及...  相似文献   

5.
不同pH值对DNA提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775-1775,1780
[目的]探索pH值与DNA提取率的关系。[方法]以新鲜猪肝为研究材料,在常规DNA提取方法的基础上设置5个不同的pH值,分析不同pH值对DNA提取率的影响。[结果]OD值与pH值有一定的关系。pH值为7.4时,OD值最大,DNA提取率最高。pH值偏离此值越远,则DNA提取率越低。pH值对DNA提取率有一定的影响。用pH=7.4的缓冲液作提取液时,DNA提取率分别为pH值为7.2、7.6、7.8和8.0时的1.09、1.03、1.06和1.11倍。DNA提取的最适pH值为7.4。[结论]该研究对于提高DNA提取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不同pH值对杜鹃插条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鹃和毛鹃为材料,使用珍珠岩配格里克营养液和复合营养土为培养基质,5个介于4.0~6.0 间不同pH值梯度处理,5周后统计插条成活数、新生根数、新生芽数、新生叶数.研究结果显示,当pH值为5.0时,西鹃和毛鹃插条的成活、发芽、发叶、发根等指标显著优于其他几种处理;当pH值大于5.0时,随着pH值的增高插条成活率降低;而pH值小于5.0时,随着pH值的降低插条成活率降低.效果排序为:pH值5.0>pH值5.5>pH值4.5>pH值6.0>pH值4.0.在相同条件下,西鹃适应性好于毛鹃,复合营养土优于珍珠岩配格里克营养液.  相似文献   

7.
沉水植物对磷素在湖泊沉积物-水界面迁移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沉水植物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讨论了沉水植物对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类小分子有机酸对砖红壤磷素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有机酸的作用机制,为提高酸性红壤累积态磷素(P)可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草酸、柠檬酸、苹果酸为代表的小分子有机酸对砖红壤磷素形态的影响。【结果】柠檬酸处理抑制了树脂交换P(P1)的解吸,而水(对照)、草酸和苹果酸处理促进了P1的解吸;在培养前期,3种有机酸抑制了NaHC_O3提取态无机P(P2)的活化,柠檬酸抑制作用最强,草酸抑制作用最弱;3种有机酸处理在整个培养时期均表现为活化NaHC_O3提取态有机P(P3)的作用,其中草酸活化能力最强;3种有机酸促进了NaOH提取态无机P(P4)的活化,其中草酸活化作用最强;3种有机酸抑制NaOH提取态有机P(P5)的活化;在整个培养时期,3种有机酸都表现为抑制稀盐酸提取态P(P6)、浓盐酸提取态无机P(P7)、浓盐酸提取态有机P(P8)和残留态P(P9)活化的作用。【结论】3种有机酸在不同培养时期对土壤磷形态的作用不同,草酸活化能力最强,其次是苹果酸,最后是柠檬酸。  相似文献   

9.
不同耕作措施对白浆土pH值变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长期定位试验下白浆土pH值,除有机肥处理外,均较开垦初期有一定程度下降.并以大豆连作降低最为明显.有机肥具有明显提高土壤pH值的作用.长期免耕与深松对土壤pH值影响差异不大,但二者均略低于平翻处理.  相似文献   

10.
栽培环境pH值对冬小麦根系pH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生长在不同 pH环境条件下几个冬小麦品种苗期根系 pH值的测定表明 :在酸性、中性、微碱性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冬小麦苗期根系均表现为偏酸性 ;不同品种在相同 pH环境中根系 pH值存在差异 ;同一品种在不同 pH环境中根系 pH值也存在差异。各品种根系 pH值随环境 pH值变化的大小 ,能反映该品种的适应性及自我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不同pH值对旱稻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pH值(3.00~9.00)的培养液对旱稻幼苗进行培养,15 d以后测定幼苗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pH值培养条件下,旱稻幼苗丙二醛含量和3种抗氧化酶活性差异显著,pH值5~6最适宜旱稻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温不同处理对MS培养基pH值的影响。[方法]测定培养基经高温高压与普通高温煮沸处理前后的pH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种高温方式单独处理后分别使25 ml的培养基pH值下降了0.52与0.57,培养基经过先普通高温煮沸后高温高压处理的pH值下降幅度大于先高温高压后普通高温煮沸处理的pH值下降幅度。[结论]高温不同处理均能引起pH值的下降,下降的幅度依具体处理而异。  相似文献   

13.
底泥再悬浮条件下pH值对磷的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底泥再悬浮条件下,不同pH值对磷的赋存形态以及生物有效磷(BAP)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再悬浮会促进上覆水中的磷向底泥迁移,而这种促进作用随着pH值的增加逐渐减弱.在底泥再悬浮条件下,pH值对不同形态磷的数量分布有明显影响:BD-P、NH4Cl-P含量随着pH值升高而增加,而Al-P、NaOH-nrP和Ca-P含量则在不同pH值条件下均有所增加,pH较低时,Al-P、Ca-P增加量较大.与原底泥相比,pH<8时,潜在活性磷(PMP)含量以及PMP/TP均显著降低,而pH较高时,则显著增加,由此推测,pH<8时,底泥再悬浮促进了易释放态磷向难释放态磷转化;pH<8时,碳酸氢钠可提取磷(Olsen-P)含量减少,而pH较高时,Olsen-P含量大幅度增加;不同pH条件下,藻类可利用磷(AAP)生成量均显著增加,但随着pH值升高,AAP生成量逐渐减少.线性相关分析表明,AAP与PMP、TP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太湖不同污染程度底泥对磷滞留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磷(P)是湖泊富营养化的限制性营养元素,而沉积物是湖泊营养物质的重要蓄积库,沉积物对P的滞留能力是决定湖泊自净能力的重要因素。采用室内有机玻璃圆柱装置,研究了太湖两种污染程度不同的底泥对P的滞留能力。结果表明,污染程度较轻的黄泥在实验期间对P的最大滞留量为28.365μmol·m-2,污染程度较重的黑泥最大滞留量仅为9.321μmol·m-2,两种底泥对P的滞留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与实验初期相比,实验末期黄泥中总磷增加0.06%,而在黑泥中却减少0.02%,黄泥对P的滞留能力远远大于黑泥。  相似文献   

15.
以典型高原山地分散养殖型农村沟渠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灭菌和未灭菌处理条件下pH为5.5、7.5、9.5、11.5的环境条件,估算底泥-水界面总磷(TP)和正磷酸盐(PO~(3-)_4-P)释放通量变化,研究pH对底泥磷释放及各形态磷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渠底泥中铁铝结合态磷(NaOH-P)占TP比例最高,钙结合态磷(HCl-P)次之,有机磷(OP)则相对较少;NaOH-P和OP占TP的比例随pH的升高而降低,HCl-P则相反。随时间推移,NaOH-P和HCl-P占TP比例在15 d时出现拐点,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OP则先降后增;碱性条件(pH9.5)更有利于底泥磷释放,且底泥中各形态磷在pH影响下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pH=5.5)pH与HCl-P含量为正相关关系,中性条件下(pH=7.5)pH与NaOH-P、HCl-P含量为负相关关系,碱性条件下(pH≥9.5)pH与NaOH-P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未灭菌处理组的释放通量和上覆水中TP、PO~(3-)_4-P质量浓度始终高于灭菌处理组,强碱性条件下(pH=11.5)TP和PO~(3-)_4-P的释放通量分别是酸性条件下(pH=5.5)的13和24倍,微生物对于底泥中各形态磷转化为PO~(3-)_4-P进入上覆水体的影响较小。说明沟渠底泥在碱性条件下磷释放潜力较大,微生物能够促进底泥中磷释放,增加底泥磷向上覆水释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在环太湖丘陵地区选择4种有代表性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野外原位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磷素随地表径流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各场降雨水相总磷的“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呈对数正态分布。悬浮颗粒态磷是水相磷素迁移的主要形态,占水相总磷的76%~89%,其浓度主要由表土总磷含量及地表径流量决定;而溶解态磷(DP)主要与表土中的有效磷含量以及径流与表土相互作用深度有关。溶解态无机磷(DIP)占溶解态磷的57%~85%,竹林的DIP浓度最高。菜地径流的有机磷含量(DOP)明显高于另外3种土地利用。不同土地利用下溶解态和悬浮态磷的迁移通量分别为23~92.7mg·m^-2·a^-1和113.4~364.3mg·m^-2·a^-1,与地表径流量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以实验室自制的30%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和4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为对象,初步研究了pH值、温度、水质、研磨时间对农药悬浮剂粒子大小、粒度分布及悬浮率的影响,其中粒子大小、粒度分布分别以中位径和跨距2个指标来反映。结果表明,以上4种因素的变化对30%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和4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的中位径影响均很小,但粒度分布和悬浮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pH值的变化,2种体系跨距波动的幅度并不明显,当pH值分别为10、6时,30%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和4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的悬浮率较低;随着贮存温度的升高,2种悬浮剂的跨距均有所增大,悬浮率均降低;随着水质的改变,跨距差异均不大,悬浮率高低呈蒸馏水>超纯水>自来水的趋势,但差异不明显;随着研磨时间的延长,跨距均先显著降低随后趋于平缓,悬浮率则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最后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18.
用不同pH值(3~9)的水稻培养液对旱稻幼苗进行培养,15 d后分别对其光合性能、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H5~6时,旱稻幼苗光合速率最高,丙二醛、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最低,旱稻幼苗生长最好。pH值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旱稻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pH值和碳酸钙对不同形态磷酸盐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结果,在培养液为pH6.5,7.5,8.5条件下,Ca2-P,Ca8-P和Ca10-P处理均随溶液pH值降低其速效磷含量增加,而Fe-P和Al-P则随溶液pH值降低而减少,加入CaCO3,各形态磷酸盐有效性明显降低,且pH值越低下降幅度越大,小麦幼苗对各形态磷酸盐的吸收量均随溶液pH值降低而增加,当CaCO3存在时,小麦幼苗对磷的吸收明显降低,随溶液pH值的升高,加CaCO3与不加处理间差  相似文献   

20.
不同pH值和重金属浓度对水花生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传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695-5696,5709
研究不同pH值和不同重金属浓度对水花生生根情况的影响。试验表明,水花生的适应性很强,在pH值为2~13范围内的溶液中均可生根。总体而言,水花生在碱性溶液中比在酸性溶液中生根情况好,当pH值在8.85左右时生根情况最好,根长为26.2 mm,根数为60根以上。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升高,其对水花生生根的抑制作用加大,但不同重金属离子对水花生的生根影响不同。当溶液中Pb2+浓度在10 mg/L左右时,水花生生长最好,根长达22.3 mm,根数达37根;当溶液中Cr3+浓度在5 mg/L以下时,水花生生长最好,根长为39.0 mm左右,根数为40根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