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夏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雪害的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宁夏六盘山2011年秋一场罕见的早雪造成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受害情况,分析林分受害率与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海拔冲风地段和土层瘠薄立地的林分受害率偏大;高密度林分的受害率显著大于低密度林分,说明密度是影响林分抵抗雪灾能力的重要结构指标,但直接原因是林分密度增高导致林分高径比增大;当高径比在0.7~0.9时,样地出现受害,但受害率随高径比增大的增幅不大,当高径比大于0.9后,林分受害率随高径比增大快速升高,当高径比大于1.0后,林分受害率随高径比增大急剧升高;及时间伐降低林木密度,把林分高径比降到0.7左右并维持在0.9以内,是提高森林抵抗雪灾能力的可行营林措施。  相似文献   

2.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30m的样带法,比较了林分草本植物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缘草本植物Menhinick丰富度指数随距林缘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密度为630株/hm2时,随林缘距离的变化不明显,其他密度林分林缘草本植物Menhinick丰富度指数与距林缘距离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873 5。低密度林分林下草本植物生长好于高密度林分,不同林分林下草本植物生物量与林分密度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草本植物Menhinick丰富度指数和生物量能较好地反映华北落叶松的林缘效应。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内蒙古大青山42株华北落叶松解析木数据,从中选取密度相同、立地条件不同的4块标准地分析立地条件对华北落叶松生长规律的影响以及密度不同、立地条件相同的3块标准地分析密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向、坡位对华北落叶松人工生长均有一定影响,树高、胸径生长量,阴坡大于阳坡,相同坡向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的树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密度对树高生长影响较小。不同密度对落叶松胸径和材积的生长有显著的影响,即密度越大的林分其标准木的胸径和材积越小,胸径和材积生长速度越慢,生长量也低。通过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密度调控,可发挥其生长潜力。  相似文献   

4.
林内光照环境是林分更新的基础。本试验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30m的样带法,比较了林分内部及林缘光照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缘相对光照度随距林缘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之后趋于稳定;密度为630株/hm2时,随林缘距离的变化不太明显;林缘相对光照度与林分边缘不同距离呈明显的二次多项式关系;相对光照度能较好地反映林缘效应;随林分密度的增加林内光照度逐渐降低,相对光照度与密度呈显著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5.
立地因子对冀北山区华北落叶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立地潜力,对华北落叶松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调查冀北山区华北落叶松的生长状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立地因子对华北落叶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向、坡位、坡度、土层厚度对华北落叶松的胸径和树高生长均有显著影响,而海拔对华北落叶松的树高生长有显著影响。华北落叶松在阴坡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分别比阳坡高8.3%和8.2%,华北落叶松在阴坡的生长表现要显著优于阳坡;坡下位的平均胸径比坡中位、坡上位分别高8.3%和7.7%,坡下位的平均树高比坡中位、坡上位分别高8.0%和10.2%,坡下位的华北落叶松生长表现要显著优于坡上位和坡中位,坡上位和坡中位的差异不显著;平坡的华北落叶松平均胸径分别比缓坡、斜坡高3.0%和10.6%,平坡和缓坡的平均树高分别高于斜坡11.3%和12.0%,平坡、缓坡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的差异均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斜坡;低海拔的平均胸径比中海拔和高海拔分别高2.0%和2.5%,三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中海拔的平均树高比低海拔和高海拔的分别高1.3%和9.1%,中海拔和低海拔的平均树高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高海拔;厚土层的华北落叶松平均胸径分别比中土层、薄土层高8.6%和15.6%,厚土层的华北落叶松平均树高分别比中土层、薄土层高10.5%和28.0%,三者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因此,营造华北落叶松速生丰产林,应选择在立地条件较好的中低海拔(海拔1 500m以下)阴坡的下坡位。  相似文献   

6.
该文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研究了不同坡位辽东林区57年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生产力,结果表明:生长在不同坡位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蓄积量表现为坡下部﹥坡上部﹥坡中部;生长在坡下部、坡中部和坡上部林分的大径材分布比例依次为60.0%、58.6%和33.3%,中径材分布比例依次为40.0%、41.4%和66.7%,生长在坡下部的林木,大径材较多,生长在坡上部的林木中径材较多。  相似文献   

7.
冰冻雪压对杉木人工林近成熟林分危害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受冰冻雪灾较为严莺的江西省大岗山林区杉木近成熟林分为研究对象,探讨杉木林分结构和立地条件与杉木受损类型及灾害发生程度的关系,得到几点主要结论:1)冰冻雪压造成大岗山林区杉木受害株数比例达66.84%,受灾相当严重,杉木林分受害类型可分为弯梢、断梢、斜干、断干、倒地及翻蔸等6种,其中断干和断梢为最主要的2种受害类型.2)杉木林分结构对冰冻雪压危害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灾害主要发生于径阶相对较小的林木,林分内径阶越大的林木其受害程度明显越轻;林分密度与受害强度具极显著正相关,密度越高,林分受损株数愈多,且密度主要影响断干、翻蔸这2种不可逆的受损类型,合理的密度调控至关重要.3)杉木林分的立地条件与受害程度紧密相关,高海拔、高坡位、陡坡处的林分更易受到冰冻雪压的危害,较高的立地指数有利于杉木在遭受冰冻雪压灾害时减轻损失.  相似文献   

8.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对大青山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夏季(6~8月)土壤CO2和CH4通量进行原位测定,研究了夏季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和昼夜变化规律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青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6、7、8月土壤CO2排放通量平均值分别为296.7、727.7、461.2 mg/m2·h;不同月份的CO2通量昼夜变化均呈现昼高夜低的现象.大青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大气CH4的汇,6~8月土壤月均CH4吸收通量均值大小顺序为8月>7月>6月;各月CH4吸收通量昼夜变化表现为单峰型,最大吸收通量出现在白天.9:00和19:00这2个时间区域内进行土壤呼吸观测,经矫正后可以代表6~8月大青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CO2和CH4气体通量值.温度是影响CO2和CH4通量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华北落叶松与长白落叶松基本材质材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国家标准对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华北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木材基本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种落叶松木材的pH值均呈酸性;长白落叶松的晚材率为29.70%,大于华北落叶松的26.30%;2种落叶松的弦向干缩率均大于径向干缩率,长白落叶松的干缩率略小;长白落叶松的气干密度为0.547g/cm3,略大于华北落叶松的气干密度0.534g/cm3,长白落叶松全干密度为0.413g/cm3,小于华北落叶松的0.419g/cm3;顺纹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中,长白落叶松为59.0 MPa和11.48GPa,华北落叶松为59.3MPa和12.87GPa,华北落叶松的力学性质较好;华北落叶松管胞的长度为2 490.24μm、宽度为28.45μm、长宽比86.43,略优于长白落叶松管胞长度2 684.42μm、宽度36.12μm、长宽比80.12。通过方差分析可知,2种落叶松管胞宽度差异显著,其余所测木材的材性无显著差异,长白落叶松晚材率较高、干缩稳定性较好、力学性质略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种源间的生长特性,调查分析了华北落叶松25份种源的2a生苗高和地径生长动态,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种源间苗高和地径年生长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很大的改良潜力;种源24、7、2和20的苗高年生长量均大于20cm,种源7和2的地径年生长量均大于2.9mm;综合评价苗期生长情况,华北落叶松种源2、21、24、7和15表现优良。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主要造林树种冰雪灾害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8年2-3月,采用典型取样法,设置20 m×20 m的方形样地,对湖北省受灾较重的鄂东南和鄂西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冰雪灾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鄂西南林木的受害率、受害级和受害指数分别比鄂东南高2.0%、12.0%和12.1‰2)鄂东南常绿树种受害率、受害级和受害指数分别比落叶树种高177.0%、260.0%、117.2%,而鄂西南常绿树种比落叶树种分别低23.4%、33.0%、33.0‰3)针叶树种的受害率、受害级和受害指数分别比阔叶树种高14.7%、46.7%、48.2‰4)引进树种的受害率、受害级和受害指数分别比乡土树种高54.4%、95.5%、92.6‰5)林分结构对林木冰雪灾害有重要影响.林分密度过大或过低均会使林木受灾程度加重,纯林比混交林受灾严重.7)地形因子直接影响着林木灾害发生程度,并表现出高海拔比低海拔严重,北坡比南坡严重,上坡比下坡严重,陡坡比缓坡严重.8)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如及时的抚育问伐和合理施肥等有利于减轻林木冰雪灾害.建议:进一步开展主要造林树种冰雪灾害发生机制和风险评估研究;重视优良乡土树种,慎重引进外来树种,但不能轻易放弃日本落叶松和柳杉这2个引进树种;贯彻适地适树原则,做到科学造林育林;注重培育近自然混交林;对天然林进行必要的抚育性间伐.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省漆树新品种"盛禾绿漆"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调查漆树遭受严重雪害的受害数据可以得出:受害率达67.58%,以2、3级伤害为主;北坡的上、中坡位比下坡位严重,同坡向不同海拔受灾程度不同,高海拔受害较为严重;同海拔不同坡向以迎风南坡受害最严重,高达96.67%;低海拔地区的受害漆树的萌发率高于高海拔地区,受灾漆树生长恢复较好,该品种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13.
落叶松是河北省中高海拔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为了给冀北山地落叶松苗木管理及造林提供技术支撑,在孟滦林管局四合永林场和孟滦林场,对落叶松早期生长进行了监测,并对管理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及日本落叶松(L.kaempferi)1 a生苗在6月中旬前生长缓慢,7月中旬后进入生长旺盛期;日本落叶松耐寒性较差,但生长期较长;2 a生苗,华北落叶松Ⅰ、Ⅱ级造林合格苗成苗率较高,日本落叶松侧枝较多,株高、基径均比华北落叶松高。9 a生日本落叶松的生长量明显高于华北落叶松。因此,对日本落叶松有进一步研究、应用和推广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在吕梁山南段进行了6a日本落叶松引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比华北落叶松造林成活率高,林分生长快,南好,在山坡中下部、阴坡、半了坡地段,表现明显的速生丰产特性。尤其在海拔1500m左右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5.
林分密度和林龄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大青山华北落叶松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分密度和林龄对生长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胸径和树高在11林龄前增长缓慢,12~27龄时增长加快,为速生期,到27龄后又增长变缓,且逻辑斯蒂生长方程很好地拟合其随林龄的生长的变化过程。树高对林分密度的敏感性不大,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树高表现为略微降低;但胸径明显减小,且林龄越大,密度效应越显著。在林龄16龄后林分密度增大导致林木胸径减小,引起胸径明显减小的密度为低于1 500株/hm~2。林分生物量随密度增加一直增大,在研究的年龄阶段(10~40年)其密度效应还不明显,但以培育大径材为目标的林分密度不高于1 500株/hm~2。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北沟林场精品流域区华北落叶松林分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树种组成复杂程度上,落阔混交林大于华北落叶松纯林,而且落阔混交林的树种组成比纯林更加合理,结构更加稳定,在空间利用上也更加充分;在水平结构上,各树种直径大小分布均匀程度比较:落阔混交林大于华北落叶松纯林;在垂直结构上,落阔混交林有分层现象,但差异不明显,而华北落叶松纯林无明显分层。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规律,对燕山北部地区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龄的落叶松人工林在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均匀度Pielou指数都以9 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最高,其次为33 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而18 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低;林隙林隙地段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非林隙。随林分年龄的变化,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与林分年龄相比,林分郁闭度以及林隙的数量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省宁东林业局平和梁华北落叶松和华山松人工林,1985年10月16日至19日因受雨淞和降雪危害,林木发生断梢、断干、倒伏,损失严重,总面积达2579.35亩,直接经济损失约达105624.38元。1985年12月18日对其受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一、调查方法采用10×10米的样方进行调查。每个样方要求有充分的代表性,调查时分正常、断梢(近两年生梢以上折断者)、断干(近两年生梢以下折断者)和倒伏四种情况进行每木检尺登记;并在每个样方内或样方附近的林分中测定未受害的生长正常林木的树高,每个径阶测3~5株,以求其林分平均高。二、调查结果经调查,在平和梁北坡海拔1970米以上南坡海拔2030米以上的林木,除云、冷杉外均  相似文献   

19.
《林业资源管理》2016,(6):44-49
为了探究冀北地区华北落叶松与樟子松人工林生物碳汇能力的差异,对其人工林的最大生物碳贮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胸径相同的情况下,单株华北落叶松的干、枝及地上生物量均高于樟子松,而叶生物则相反;在林分平均胸径小于19cm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高于樟子松人工林,大于19cm时,樟子松林生物量高于华北落叶松林。在胸径相同时,华北落叶松单株林木的碳贮量高于樟子松;在林分平均胸径小于19cm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碳贮量高于樟子松林,大于19cm时,樟子松林高于华北落叶松林。  相似文献   

20.
在木兰林管局华北落叶松集中分布的地区,采用对降水在林分中的样地进行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对降水的截留效应。据2002~2005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林冠平均截留率为23.6%,树干径流率占大气降水量的3.7%,枯枝落叶层的截留率为10.2%。表明了华北落叶松在本地区发挥了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