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能大幅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以及其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农业遥感技术的应用、作用以及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基于兽药GMP以生产质量管理为核心的兽药GMP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背景、系统特点以及其在兽药生产企业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在兽药生产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意义和前景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兽药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种羊育种资料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使用本软件提高对种羊育种资料的管理水平,提高对育种资料的保存、查询、总结的速度和准确度,从而提高育种水平.方法以Access 2000为开发平台,中间穿插VisualBasie应用程序完成有关任务.使整个应用系统操作简便、运行稳定,使一般的畜牧技术人员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学会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提高奶牛选育水平和经营管理效率为目标,应用现代家畜育种理论和数据库软件开发技术,以Visual FoxPro9.0为开发工具,设计出可在Windows9X/Me/NT/2000/XP等操作平台上运行的现代奶牛场辅助育种管理软件。经6个大中小型奶牛场运行,该系统体现出技术先进、易于操作等特点,对提高奶牛选育的水平和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提高奶牛选育水平和经营管理效率为目标,应用现代家畜育种理论和数据库软件开发技术,以Visual FoxPro9.0为开发工具,设计出可在Windows9X/Me/NT/2000/XP等操作平台上运行的现代奶牛场辅助育种管理软件。经6个大中小型奶牛场运行,该系统体现出技术先进、易于操作等特点,对提高奶牛选育的水平和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有著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一些规模化牛场配置了水平较高的自动识别、自动计量的转台式或鱼骨式挤奶机,但因配置全进口自动化的挤奶机投资过大,目前半自动化的计量瓶式挤奶机仍然是我国奶牛场挤奶机配置的主流。针对计量瓶式挤奶机的计量需手工记录和人工制表汇总核算的情况,河南中荷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有关单位利用单片机开发了现场输入设备和管理系统。本文对该系统的功能、基本结构和应用情况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张玉  高杰  张小华 《青海草业》2003,12(2):42-43,46
基于实践,通过一个应用LousNotes和Tcp/Ip协议组建的网络实现方案来介绍如何应用Lous Notes开发办公自动化(OA)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VCC)菌(毒)种基因序列管理模式的研究以及对用户需求的调研,开发了CVCC菌(毒)种基因序列管理系统,实现了菌(毒)种分子生物学特性的数据信息化呈现。由此为菌(毒)种基因序列资源的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提高了基因序列资源的利用率。对微生物领域的科技创新和菌(毒)种资源共享服务质量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冻结壁温度场模型基础上,运用单元网格划分法,通过Visual C++编译器,开发并设计了深厚表土冻结法凿井信息化施工管理系统软件。本软件通过实际施工的状况和监测到的数据,探索和研究施工参数有效性以及冻结壁的稳定,对工程施工进行优化和必要的修改,确保冻结法凿井安全、有效、经济、优质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11.
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遥感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8年以来的遥感资料,计算了不同时期的NDVI,同时基于遥感影像和光谱特征直接提取了土地退化指标,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宏观变化和荒漠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历史上水草丰美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的植被指数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呼伦贝尔沙地植被指数下降幅度明显;近年来一些大的沙尘源地如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的植被呈持续好转状态;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保护任重而道远,在加紧治理一些风沙源地的同时,要加强对草原的保护与管理,在稳定生态的同时逐步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生物入侵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公众健康及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收集、汇总和对比分析,以明确内蒙古自治区外来植物入侵现状、发生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畜牧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影响等,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内蒙古自治区外来植物入侵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外来入侵植物已达45种,其中分属16个科36个属。入侵植物以一、二年生草本为主,占总入侵植物的79.5%,入侵来源以国内其他省区传入和国外直接传入两种途径实现;入侵植物有19种原产自美洲,占入侵植物总数的42.2%,欧洲次之,为18种。虽然内蒙古自治区外来植物入侵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整体上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相关法制法规不健全、监管脱节、投入不足,评估与预警机制不健全、相关研究滞后等问题。因此,应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防范意识,建立入侵植物风险评估、早期预警监测体系,提升科研能力和监测技术水平,构建信息平台,加强对外交流,从而保障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天然草地资源丰富,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2%,目前草原遥感研究采用的数据在精度和效率上不能完全满足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遥感研究与大面积应用需求。介绍了高分一号卫星数据长时效、高时空分辨率、大幅宽、高效能的特点,分析了其在草地分类,面积监测,生产力监测,牧草品质监测,病虫、鼠害监测及草地生态安全业务化监测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天然草地生产潜力及其限制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构建了"光、温、水、土与草地利用"草地生产潜力5级订正模型,利用ArcGIS软件,以1 km×1 km栅格为单元,根据1980—2001年间气象观测资料,定量计算了对内蒙古6种天然草原的光合、光温、气候、土地和自然生产潜力,揭示了各级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找出了天然草地生产力形成的主要限制因子。结果表明:从光合、光温、气候、土地到自然生产潜力,各种草地类型的生产潜力逐级降低;内蒙古草原生产潜力的分布范围在454~12323 kg/hm2;空间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不同地域、不同草地类型生产潜力的主导限制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15.
艳燕  胡云锋  刘越  毕立格吉夫 《草业科学》2012,29(10):1497-1502
采用草地植被群落学调查方法,对内蒙古东北-西南草地样带典型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变化进行了测量、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1)内蒙古东北―西南草地样带上草地背景点地上生物量在50~80 g·m-2;自东向西,随着区域植被类型由温性草甸草原向温性典型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演变,背景点草地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小。2)受草地开垦、耕地撂荒、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等土地利用活动的影响,包含全部物种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土地利用强度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但是,可食牧草地上生物量以及可食牧草比率随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逐步减少。3)在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评估中,单纯应用草地地上生物量指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可食牧草地上生物量指标以及可食牧草比率指标在应用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苜蓿是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重要的牧草之一,在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治理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缺乏规范的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本文阐述的苜蓿栽培技术模式,是在林西县多年苜蓿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而后又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后形成的.该技术模式着重介绍了在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建植苜蓿人工草地时需着重考虑的四个方面,即苜蓿品种的选择原则、播种要点、田间管理及收获技术.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苜蓿栽培技术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是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重要的牧草之一,在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治理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缺乏规范的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本文阐述的苜蓿栽培技术模式,是在林西县多年苜蓿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而后又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后形成的。该技术模式着重介绍了在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建植苜蓿人工草地时需着重考虑的四个方面,即苜蓿品种的选择原则、播种要点、田间管理及收获技术。  相似文献   

18.
以内蒙古巴林右旗退化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收集的方法,研究各种围封条件下,退化草原在自然演替过程中土壤凋落物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典型草原在封育演替过程中,凋落物呈增加的趋势,以封育10年的凋落物量最高;凋落物的养分,不同年限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碳素含量以封育1年的最高,封育10年的最低,氮素则是以封育4年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白绒山羊育种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白绒山羊育种信息管理系统是为了对内蒙古白绒山羊育种资料进行管理和分析而开发设计的.系统由系统管理、数据输入、统计查询、育种分析、报表打印和帮助6大功能模块组成.可实现对羊场产羔记录、断乳记录、生产记录、鉴定记录和配种繁殖记录等信息的全面管理和维护;在育种方面还可以进行遗传参数和育种值的估计,能为羊场制定育种方案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0.
Mapping large-scale spatial patterns of grassland community properties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and learning how they are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vital to understand grassland changes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y. We collected data on six grassland community properties across 198 sample plots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eight, coverage, aboveground biomass (AGB), belowground biomass (BGB), soil bulk density (SBD), and species number (SN). We then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and a rang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ing elevatio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AT),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 10 C annual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humidity index,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using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we undertook a multifactor model using ArcGIS, in which different weights were assigned to each factor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fitness between the estimated results and measured data. We then mapp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assland community properties in Inner Mongolia. We foun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all of the grassland community propert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measured (P < 0.01). In terms of spatial patterns, SN, height, coverage, AGB, and BGB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ransition from desert grassland to meadow grassland. The community properties model provided good results, with average accuracies of 53.05–90.21% and R2 values of 0.40–0.68 (P < 0.01) across the six grassland community properties. The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model provide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edicted results and measured data. Therefore, this could be used as a basis for future studies on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s and to underst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grassland in response to human activity and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