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溶血弧菌(Ⅵbrio parahaemolyticuss,VP)是我国海水养殖鱼、虾、贝类的重要病原,其主要致病因子热不稳定性溶血素(thermolabile hemolysin,TLH)的功能和致病性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利用PCR技术从VP临床分离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tlh基因,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副溶血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副猪嗜血杆菌脂寡糖合成相关基因lpxM对其生长、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抗50%猪血清杀菌能力、对巨噬细胞毒力和抗生素敏感性部分生物特性的影响,为揭示HPS致病机制,lpxM基因缺失疫苗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为猪场防治HPS进行药物选择时提供依据。【方法】以高致病性血清5型HPS地方分离株H45为研究对象,自杀性质粒PK18mobsacB为载体,通过自然转化法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进H45,使其在抗生素的压力下发生同源重组,最终经过抗生素筛选并通过PCR和测序验证得到lpxM基因缺失株H45-△lpxM,比较两者之间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测定两者的OD600-t关系曲线比较生长情况;用结晶紫染色法比较两者在培养24h后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测定两者在50%猪血清中存活率,比较两者的抗血清补体杀菌能力;将两者同时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作用时间为6、12和24h,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的释放量,比较两者对巨噬细胞毒力影响;利用K-B纸片扩散法研究两者对氨苄西林等临床上常用13种抗生素和多粘菌素B抗生素敏感性,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来并参照耐药标准判...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科学》2020,(16)
【目的】研究副猪嗜血杆菌脂寡糖合成相关基因lpxM对其生长、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抗50%猪血清杀菌能力、对巨噬细胞毒力和抗生素敏感性部分生物特性的影响,为揭示HPS致病机制,lpxM基因缺失疫苗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为猪场防治HPS进行药物选择时提供依据。【方法】以高致病性血清5型HPS地方分离株H45为研究对象,自杀性质粒PK18mobsacB为载体,通过自然转化法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进H45,使其在抗生素的压力下发生同源重组,最终经过抗生素筛选并通过PCR和测序验证得到lpxM基因缺失株H45-△lpxM,比较两者之间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测定两者的OD_(600)-t关系曲线比较生长情况;用结晶紫染色法比较两者在培养24h后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测定两者在50%猪血清中存活率,比较两者的抗血清补体杀菌能力;将两者同时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作用时间为6、12和24h,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的释放量,比较两者对巨噬细胞毒力影响;利用K-B纸片扩散法研究两者对氨苄西林等临床上常用13种抗生素和多粘菌素B抗生素敏感性,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来并参照耐药标准判断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成功构建lpxM基因缺失株H45-△lpxM,生长情况比较发现菌株生长前期缺失株慢于野生株,8h后保持一致,结果表明lpxM基因缺失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45的生长;两者均能形成生物被膜,但是缺失株弱于野生株;野生菌株在50%猪血清中存活率为16.1%,而缺失株只有0.71%,缺失株明显低于野生菌株;两者均能引起巨噬细胞的死亡,作用6、12和24h后,野生株对细胞的致死率分别为6.63%、10.86%和22.17%,而缺失株对细胞的致死率为2.62%、6.35%和18.01%,结果表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两者对细胞的毒力作用越来越大,具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在各个时间点,缺失株的毒力作用均低于野生株;抗生素敏感性结果发现,两者对头孢噻吩等10种抗生素均表现敏感,对恩诺沙星均表现抗性,但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磺胺二甲异噁唑和氨苄西林三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发生了较大的差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磺胺二甲异噁唑两种抗生素由耐药变成了敏感,氨苄西林也从中介变成敏感,结果表明lpxM基因缺失对H45抗生素敏感性具有一定影响。【结论】lpxM基因缺失能一定程度地抑制HPS生长,降低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菌能力和对巨噬细胞的毒力作用,增大对临床上多数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揭示lpxM基因可能是HPS毒力基因,与HPS的致病能力密切有关,但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根据GenBank上已有的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毒素的基因序列,设计并人工合成引物.将耐热直接溶血毒素的基因全长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GEX- 4T-1上,构建重组表达载体tdhA/pGEX- 4T-1和tdhS/pGEX- 4T-1,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得到表达的工程菌株.优化诱导表达条件,表达耐热直接溶血毒素.转化有重组质粒tdhA/pGEX- 4T-1,tdhS/pGEX- 4T-1的BL21可稳定高效地表达可溶形式的目的蛋白.表达产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用GST琼脂糖珠柱亲和层析纯化.溶血实验表明,表达的蛋白具有溶血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引起拟穴青蟹发病死亡的病原菌,并了解其致病性及药敏特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保障拟穴青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患病拟穴青蟹的病料组织中分离优势菌株,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学鉴定,并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药敏特性分析.[结果]从患病拟穴青蟹肝胰腺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株(编号NS1SP18),菌株NS1SP18感染拟穴青蟹48 h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3.18×104 CFU/g,感染发病拟穴青蟹呈现出多体液、偶有黑鳃及肝胰腺暗黄等症状,与自然发病拟穴青蟹的症状相似.综合菌株NS1SP18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可鉴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患病拟穴青蟹的肝胰腺细胞发生变性;心肌纤维肿大,细胞坏死,有血淋巴浸润;网状鳃腔结构消失,脱落细胞阻塞鳃腔;肌纤维形变、断裂,局部坏死.菌株NS1SP18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四环素、多四环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和庆大霉素等7种抗生素敏感,对麦迪霉素、万古霉素和阿莫西林已产生耐药性;对诃子、乌梅、苏木和八角茴香等4味中药极敏,对地榆、女贞子、山楂、五倍子、黄连、半枝莲、赤芍和救必应等8味中药高敏,对应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7.81~31.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5.62~125.00 mg/mL.[结论]从患病拟穴青蟹分离获得的副溶血弧菌具有较强致病性,能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而导致拟穴青蟹发病死亡.在拟穴青蟹养殖生产中,可适度选用氟苯尼考和恩诺沙星等抗生素抑制副溶血弧菌病暴发流行,或以诃子、乌梅、苏木和八角茴香等中药进行副溶血弧菌病防治. 相似文献
6.
抗副溶血弧菌IgY的提纯及检测副溶血弧菌的间接ELISA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纯化抗副溶血弧菌IgY,并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副溶血弧菌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indirect ELISA),分析了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 将水稀释法、乙醇沉淀法和DEAE-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联用以分离纯化抗副溶血弧菌IgY,然后以纯化的IgY为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兔抗鸡IgY为二抗,建立检测副溶血弧菌的间接ELISA方法. 结果表明: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一抗的最佳工作质量浓度为15 μg/mL,二抗的最佳稀释度为1∶ 10 000,副溶血弧菌培养液的检出限为1.0×105 cfu/mL,该方法对测定的其他8种菌株没有交叉反应. 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能够快速、准确地对副溶血弧菌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7.
8.
《福建农业学报》2015,(7)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嗜盐的革兰氏阴性菌,它广泛分布于温暖海域的海产品中,如鱼、虾、贝类等,食用被其感染的海鲜可导致食用者出现腹泻、肠痉挛、恶心、呕吐等典型胃肠炎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肾功能衰竭等临床反应。近年来,由副溶血弧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比例呈猛烈的上升趋势,并且领先于其他食源性致病菌,居于首位。鉴于其污染范围广,致病力强,对副溶血弧菌实现快速、灵敏、经济、有效的检测是减少其污染海洋产品,保障人体健康的关键,也是当代研究的热门。目前,基于其毒力致病机理的检测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范畴的PCR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核酸探针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与免疫学范畴的ELISA,胶体金技术等。本文综述了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优缺点,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7,(3)
为了解天津市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主要血清型、毒力因子携带情况和耐药性情况。调查了2015年天津地区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污染状况,并分析了不同来源的副溶血弧菌主要毒力基因TDH、TRH的分布情况及血清分型,对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弧菌进行了耐药性试验。2015年从天津地区9个区县采集样品共计73份,共分离出38株副溶血弧菌,分离率达52%,毒力相关基因分析结果显示,TDH基因携带率为13.2%,TRH阳性率为5.3%;血清分型结果显示,共分出O1、O3、O10三个血清型,其中O1血清型占60%,为主要的血清型;对不同血清型进行了9种药物的MIC试验,结果显示,对喹诺酮类(烟酸诺氟沙星、乳酸诺氟沙星)比较敏感,对磺胺类的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嘧啶钠、新诺明和氨基糖苷类的硫酸新霉素不敏感,对其他抗生素也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弧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在治疗该菌引起的疾病时可以不考虑血清型。结果提示,天津地区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检出率较高,部分菌株携带毒力基因,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Ⅲ型分泌系统2(ETT2)转录因子eivF缺失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转录组学分析,探究转录因子eivF基因在APEC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后期深入研究ETT2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APEC ETT2转录因子eivF基因缺失的APEC AE81△eivF株及其回复株AE81 C-eivF,通过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等试验分析eivF对APE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利用转录组学方法分析eivF在转录调控网络中对细菌鞭毛和生物被膜等相关因子的转录调控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了APEC eivF基因缺失株AE81△eivF和回复株AE81 C-eivF;生物学结果表明,与野生株AE81相比,缺失株AE81△eivF运动能力降低,生物被膜形成褶皱堆砌且厚度增大,空间结构呈立体、多层次状,并形成类似于三维塔状结构的突起,回复株AE81 C-eivF运动能力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基本恢复;与野生株AE81相比,缺失株AE81△eivF有576个基因差异表达,且鞭毛和生物被膜等相关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均发生显著变化。【结论】ETT2的转录因子eivF参与调控APEC的生物表型变化,其可能通过调控鞭毛、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而调控APEC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布鲁菌是兼性胞内寄生菌,其入侵宿主细胞后的胞内存活能力决定着布鲁菌的毒力,布鲁菌毒力因子功能的研究对阐明其致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前期研究中利用转座子随机突变技术发现转录调控子GntR4与布鲁菌毒力相关,故进一步通过定向缺失方法构建布鲁菌gntR4基因无痕缺失株,并通过耐受性试验、免疫印迹试验、胞内存活试验、小鼠致病性试验等对gntR4缺失株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gntR4缺失显著减弱布鲁菌抵抗阳性杀菌肽的能力,说明GntR4可能调控部分基因帮助布鲁菌抵抗宿主非特异性免疫杀伤。但GntR4与T4SS的表达无关,与布鲁菌在胞内的存活能力及对小鼠的致病力无关。综上,这一研究构建的基因无痕缺失方法为布鲁菌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针对GntR4调控子的研究完善了GntR调控子家族的功能研究,为阐明布鲁菌抵抗宿主免疫杀伤与建立慢性感染机制间的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ssaV基因对鸡白痢沙门菌致病性的影响,利用同源重组技术,以pKD3质粒为模板,设计同源臂,扩增外源线性DNA片段,将该片段电转化入含有pKD46的鸡白痢沙门菌C79-13,丢失pKD46后,获得重组菌C79-13ΔssaV::Cm,将pCP20导入该重组菌,通过筛选获得ssaV基因缺失株C79-13ΔssaV,同时构建其回补株C79-13ΔssaV(pBR322-ssaV),并对突变株C79-13ΔssaV的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遗传稳定性及毒力等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PCR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缺失株C79-13Δssa V,野生株 C79-13、缺失株 C79-13Δssa V 和回补株 C79-13ΔssaV(pBR322-ssa V)呈现出一致的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突变株C79-13ΔssaV的遗传稳定性良好,其在雏鸡体内的定殖能力降低,且口服攻毒后,缺失株C79-13ΔssaV对雏鸡半数致死量(LD50)至少是野生株(C79-13)的100倍.以上结果表明,sssaV基因与鸡白痢沙门菌的致病性相关,其缺失会明显降低鸡白痢沙门菌的毒力. 相似文献
13.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4):247-251
采用硫酸铵盐析、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和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柱层析等方法,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弧菌病病原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的胞外产物中分离纯化出两种具有致病作用的胞外蛋白酶。相对分子质量为39 600的蛋白酶是一种金属蛋白酶,EDTA可抑制其活性,金属离子Cu2+、Mg2+、Fe2+对该酶有抑制作用,而Ca2+对其则有一定程度的激活作用;该酶在5060℃下热稳定性最好,最适pH为9。而相对分子质量为20 000的蛋白酶属于丝氨酸蛋白酶,EDTA对其酶活力几乎没有影响,但苯甲基磺酰氟(PMSF)可抑制其酶活性;该酶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8。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硫酸铵盐析、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和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柱层析等方法,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弧菌病病原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的胞外产物中分离纯化出两种具有致病作用的胞外蛋白酶。相对分子质量为39600的蛋白酶是一种金属蛋白酶,EDTA可抑制其活性,金属离子Cu^2+、Mg^2+、Fe^2+对该酶有抑制作用,而Ca^2+对其则有一定程度的激活作用;该酶在50—60℃下热稳定性最好,最适pH为9。而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0的蛋白酶属于丝氨酸蛋白酶,EDTA对其酶活力几乎没有影响,但苯甲基磺酰氟(PMSF)可抑制其酶活性;该酶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8。 相似文献
15.
为了监测上海市养殖对虾中副溶血弧菌致病基因的携带情况及潜在致病株流行情况,采用PCR方法对上海地区不同对虾养殖单位中分离获得的19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及1株标准菌株进行6种致病基因的检测筛查,并采用ERIC-PC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分析。结果发现:19株副溶血弧菌中未检测出携带tdh、ORF8基因,只有1株携带trh基因,而tox RS/new基因携带率较高,19株中有14株检出阳性,基因携带率为73.7%。对能够引起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的副溶血弧菌特异性质粒基因的检测中发现,AP1和AP2基因均有3株检测出阳性,基因携带率均为15.8%。通过ERIC-PCR分型技术将20株副溶血弧菌分成7个不同的类群,其分辨力指数DI值为0.811,表明ERIC-PCR具有较好的基因分型能力,分型结果发现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不同时间段获得的菌株,而对不同地理位置获得的菌株区分并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从养殖对虾中分离得到的副溶血弧菌致病基因携带率总体偏低,但存在一定的流行风险,需要防范一些新的致病株的流行,这些可以为对虾养殖单位中副溶血弧菌致病流行株的预防控制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DH)对实验小鼠的急性毒性,经腹腔注射实验小鼠不同浓度梯度的TDH(42.0、19.5、9.1、4.2和1.9mg·kg~(-1)体重,对照组设为PBS),连续观察14d,记录各组小鼠的死亡情况及生理反应。实验终止时进行大体解剖,摘取心脏、肝脏、脾脏、肺和肾脏观测脏器指数,断尾采血并计数血细胞。结果表明,TDH对昆明种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11.0 mg·kg~(-1)体重,小鼠的死亡主要集中发生在注射TDH后的72 h内,并且伴随着腹泻现象。各组存活的实验小鼠在注射TDH后的第5天后,精神状态基本恢复,正常进食进水。各组小鼠脏器未见明显炎症反应,小鼠血液中红细胞与白细胞数量也未见统计学差异。TDH的毒性靶器官是心脏、肺、肾脏、脾脏、胃和肠。TDH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和毒性靶器官及病理学表现可为TDH的进一步实际应用及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17.
大黄鱼副溶血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于2000年7月,从福建省宁德地区东吾洋海区患败血病的大黄鱼体内分离到1种优势菌,根据人工感染证实为病原菌,其半数致死剂量为1.0×107 cfu*ml-1;经43项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鉴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其主要特性为革兰氏阴性,弧状,极生单鞭毛,氧化酶阳性,发酵型,精氨酸双水解酶、尿素酶为阴性,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为阳性,VP为阴性,吲哚为阳性、不产生H2S,利用葡萄糖、甘露醇产酸,不利用肌醇、蔗糖,神奈川溶血活性(KP)为阴性,对O/129等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副溶血性弧菌在玻璃器皿上的粘附及去除技术.[方法]以栽玻片模拟厨房中的玻璃类和陶瓷类厨具,选用酒精、醋酸及乳酸链球菌素作为抑菌剂对人工污染粘附到载玻片上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处理,通过观察副溶血性弧菌在栽玻片上的存活数和去除率考察3种抑菌剂及其协同抑菌作用.[结果]载玻片上粘附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活菌数经生理盐水和不同浓度的酒精、醋酸和乳酸菌链球菌素作用后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抑菌剂组残留的活菌数(残留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各抑菌组的抑菌能力均随着抑菌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协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pH 4.0、35%酒精、1.0 g,/L乳酸链球菌素的组合能有效抑制副溶血性弧菌在玻片上的粘附,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结论]副溶血性弧菌在玻璃器皿上有一定的粘附力,但酒精、醋酸和乳酸菌链球菌素具有较好的除菌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未引入任何遗传标记物的溶藻弧菌vscC基因框内缺失突变株。[方法]首先以溶藻弧菌ZJ51-O基因组DNA为模板,用重叠延伸PCR(gene 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 PCR,SOE-PCR)扩增法构建体外vscC基因缺失片段;扩增产物经酶切后连接至自杀质粒pDM4,再转化入大肠杆菌SY327进行克隆,筛选阳性克隆子并进行PCR分析鉴定;提取阳性克隆子的自杀重组质粒pDM4-△vscC,用热休克法将其转入到大肠杆菌S17-1中,再经接合生殖的方式将自杀重组质粒导入溶藻弧菌ZJ51-O菌株中,利用抗生素筛选策略与蔗糖反向筛选系统,挑选疑似目的突变菌株,最后利用PCR鉴定与测序分析进行确证。[结果]溶藻弧菌ZJ51-O的vscC基因框内缺失突变株构建成功。[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vscC基因的功能和T3SS在溶藻弧菌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溶藻弧菌的其他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和研究提供了参考和试验经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