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述了生态遗传(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鉴定标准和方法。指出可供采用的生态遗传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表达必须在年际间表现稳定,在雄性不育阶段其不育株率应达到100%,深不育单株不育度应达到99.5%以上,浅不育单株不育度应达到90%以上;在雄性可育阶段其可染花粉率应达到60%以上,异交结实率应达到50%以上。不论是长日光敏感型、短日光敏感型,还是高温敏感型或低温敏感型的雄性不育系,其育性鉴定应当同时在自然光温条件下、自然变温控制光周期条件下和人工定温控制光周期条件下进行。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稻     
<正> 1973年湖北省石明松先生在粳稻农垦85中找到不育稻株,研究发现这种不育株在长日高温条件下为不育,在短日低温条件下为可育,他进一步提出了一系两用的设想:在不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生态遗传(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鉴定标准和方法。指出可供采用的生态遗传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表达必须在年隙间表现稳定,在雄性不育阶段其不育株率应达到100%,深不育单株不育度应达到99.5%以上,浅不育单株不育度应达到90%以上;在雄性可育阶段其可染花粉率应达到60%以上,异交经应达50%以上,不论是长日光敏感型,短日光敏感型,还是高温敏感型或低温敏感型的雄性不育系,其育性鉴定应当同时在自然光温条  相似文献   

4.
核质互作不育和光敏核不育聚合的粳稻不育系选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粳型核质互作不育系高温自交结实和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低温自交结实的现状,选择BT型核质互作不育系与含有BT型保持基因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通过杂交和回交,使雄性核不育基因与核质互作不育基因聚合,育成了粳型光敏核质互作不育系2308SA和2310SA。该不育系的不育性是由两套相互独立的基因系统控制的,分期播种育性观察结果表明,在长日高温下,雄性光敏核不育隐性纯合基因控制水稻不育性,避免了BT型不育基因因穗期受高温影响而导致不育系自交结实;在长日适温下,水稻不育性由核不育基因和核质互作不育基因共同控制而表现稳定;在低温(低于光敏不育系不育临界温度)或短日适温(日最高气温<32℃)下,BT型核质互作不育基因控制水稻不育性,消除了育性敏感期低温导致核不育系"打摆子"造成杂交种子不纯的风险。还对粳型光敏感核质互作不育系的可恢性、可繁性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要人工气候室长日低温(昼/夜:24/20℃,光长14.5h)和武汉自然短日高温条件下,分别研究了7个光温敏不充系育性临界温度。结果表明,供试光温敏不育系对低温敏感期大致为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以套袋结实率为指标时,长日不育的下欠序为W6154s〉W7415s,N58S〉3300as,N5047s,31111s,N5088s;在武汉秋季自然短日高温条件下,粳型光敏不育系N58s,330  相似文献   

6.
在人工气候室长日低温(昼/夜:24℃/20℃,光长14.5h)和武汉自然短日高温条件下,分别研究了7个光温敏不育系育性临界温度。结果表明,供试光温敏不育系对低温敏感期大致为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以套袋结实率为指标时,长日不育的下限温度次序为W6154s>W7415s,N58s>33001s,N5047s,31111s,N5088s;在武汉秋季自然短日高温条件下,粳型光敏不育系N58s,33001s,N5088s和N5047s的套袋结实率与抽穗前20~10d的日均温呈显著负相关,31111s的套袋结实率也与其抽穗前15~5d的日均温呈显著负相关,短日可育上限日均温范围为28.76~32.38℃,各品种次序为33001s>N5088s>N5047s>N58s>31111s。  相似文献   

7.
油菜生态型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H90S具有原双隐性核不育材料(117AB)恢复源广、配盒和强、易选配强优势组合的优点,又有胸质不育三系材料(陕2A、PO1 imaCMS)不育株率高的特点,以异地播期试验探讨其育性变化、以微粉株自交及授粉结实率探讨微粉活力,结果表明,H90S在低温短日照下表现为不育,在高温长日下为可育,可以实现本地正季制种和异地夏季繁殖。各年份之间不育株自交结实率因当年气候而改变。微粉花朵授精结实率较低。该材料杂种优势强,选配的4个组合在预备试验中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10.5%-27.8%,在大区对比中比油研七号增产8.5%-12.3%。  相似文献   

8.
水稻新质源光温敏核不育系B06S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质源光温敏核不育系B0 6S系我室从CP2 3 1×奉新红米杂交F3 群体中发现 1株不育突变体选育而来。该不育系属早籼类型 ,3月下旬、4月下旬、5月下旬和 6月中旬播种 ,其播始天数分别为 78~ 80d、68~70d、65~ 67d和 5 5~ 5 7d。株叶形态好 ,主茎叶片数 1 2片 ,每穗颖花数 96;米质优 ;开花习性好 ,柱头外露率高达 82 .5 %。育性转换明显 ,且育性转换以温度诱导为主 ,光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属温光型 ,即高温长光不育 ,低温短光可育 ;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 2 3 .5℃左右 ,在南昌不育期长达 80d ;可育期结实率高。该不育系的育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并具一定的广亲和性 ;配合力强 ,可配制出长江中下游早稻中熟优质杂交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农垦58S、7001S、3116S、培矮64S、B14018S等外缈育系为供体,黑龙江省早粳材料为授体的转育后代中,所选出的不育株系为供体在哈尔滨地区气候生态条件下,观察研究镜检查袋自交和自然结实率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认为,转育后能株受年度间气温变化的影响,长日高温的1994年正常气温年份的1995年相比,套袋自交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有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表现出长日高温下不育,长日低温下可育的光  相似文献   

10.
2011和2012年在阿肯色大学潘布拉夫分校农场,进行了6个两系不育系690s、691s、692s、695s、697s和698s的育性变化试验。在每年8月13日至10月14日分别在抽穗期对参试种选穗套袋,每周1次(2011年9次、2012年10次)。抽穗开始,每品系套袋10个穗子,套袋35 d后收获套袋,考种调查每穗结实率。结果:2011年8月13日至9月4日和2012年8月13日至9月2日较高气温条件下,所有参试品种的结实率为0(较高气温条件下抽穗扬花);在适当低温条件下,不育系690s、691s、692s、695s、697s和698s于2011年于9月10日、9月17日、9月24日、10日1日和10月8日抽穗,平均结实率分别为1.73%、5.88%、25.67%、20.63%和17.92%;2012年9月9日、9月17日、9月24日、9月30日和10月8日抽穗,平均结实率分别为0.9%、3.22%、8.37%、22.75%、28.15%和19.98%。2011年表现最好的不育系为691s,在最佳气温条件9月24日和10月1日抽穗时,结实率分别为53.6%和48.8%;其次是697s,结实率分别为46.2%和27.4%。2012年表现最好的为不育系697s,在最佳气温条件9月30日和10月7日抽穗,结实率分别为50.9%和43.5%;其次是691s,结实率分别为31.9%和43.5%。结果表明:两系不育系691s和697s在8月份和9月初高温条件下表现不育,可用于杂交水稻制种。9月底和10月初温较低条件下表现可育,可进行不育系自身繁殖。结果也表明:阿肯色大学潘布拉夫分校农场是非常理想的杂交水稻制种和两系不育系繁殖基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M58s/ 871 0 8-1”的后代进行多年育性观察和定向选择 ,育成光温敏核不育系“63 5s”。该不育系在宜春的不育期长达 60d以上 ,不育度达 99.9%~ 1 0 0 % ,对低温反应钝感。在可育期 ,其自交结实率达 60 %以上。用于籼粳亚种间强优势组合的选育 ,具有广亲和性、配合力强、米质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日长和温度对雄性核不育小麦C49S育性转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工气候箱控制试验表明,温敏型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C49S的育性转换除主要受控于孕穗、抽穗期的温度外,孕稳、抽穗期的日长对育性转换有一定影响,C49S在低温短日照不育,温暖长日照可育。长日照提高结实率,短日照降低结实率。在不育低温下,15h长日照处理可使C49S育性部分恢复,在可育高温下,8h短日照处理可显著降低育性。  相似文献   

13.
矮败小麦的芽鞘长度与成株高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576**),短芽鞘苗成长为矮秆不育株,长芽鞘苗成长为高秆可育株,依自然群体芽鞘长度预测成株期育性的准确率为72.2%.GA3处理可明显扩大矮败小麦幼苗在芽鞘长度、幼苗高度及叶长、叶色等形态上的差异,从而可将幼苗区分为GA3反应敏感型与不敏感型,2类幼苗比例为11.GA3处理体积分数以1×10-5~1×10-4为宜,处理时期自萌芽期至二叶期均可.幼苗GA3反应与成株期株高相关,与育性分离结果基本一致.依GA3反应判别育性的准确率,室内试验为95.50%,田间试验达95.15%.较高的温度也可以扩大幼苗间的差异,在16~30℃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可育株的芽鞘长和苗高明显增加,而不育株则变化不大.较高温度还可增大GA3处理的效果,提高苗期预测育性的准确性.对矮败小麦幼苗GA3反应的生理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优质早籼不育系“99A”的选育及其配组优势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1504”(赣早籼49号)作母本,“IR58025B”作父本进行杂交,在F2代中选择优良早熟单株与野败型不育系“G4A”进行测交并回交,经10代回交转育,育成了优质籼型不育系“99A”。2006年3月通过了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99A”不育性稳定,不育率高,农艺性状、异交结实率、稻米品质、抗性和配合力等方面都达到了实用不育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光敏雄性不育谷子“683”的育性及其性状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观察结果表明,引进的“683”具有明显的光敏不育特性,在短日照(11h)条件下,全部恢复可育,平均自交结实率为63.38%,可以繁种;在长治春播自然日照下,群体不育株率为100%,平均自交不实率(不育度)为99%以上,可用于繁种。“683”属中早熟类型,可用于转育适宜山西省中晚熟区利用的新光敏不育系。  相似文献   

16.
BNS(Bai-Nong sterility)是一个对温度敏感的小麦雄性不育系,有完全的不育性和高自身转换性,在小麦杂交育种中有重要利用价值。为探讨该不育系的遗传方式,用该不育系与455个正常可育小麦品种杂交,结果发现F_1代套袋自交结实率从0到91%非正态连续分布,平均值24.52%,其中与BNS自交结实率相同的高不育组合占总组合数的15.42%,达到父本育性水平的高恢复组合占0.88%,其余是由低到高的部分不育组合。用F_1典型不育组合正反交,结果发现反交组合自交结实率虽提高显著,但远不达可育水平,仍是不育类型,表明BNS是核不育,不是质核互作不育。在核不育模式下,由于F_1有大量不育组合,表明BNS的不育性在F_1具有显性特征,由于F_1也有完全恢复组合,表明这些组合的父本中有恢复基因,且是非等位的。因此,BNS的不育性应是显性不育和非等位显性恢复的遗传模式。用F_1典型不育组合的F_2估计不育主效基因是2对,典型恢复组合F_2估计恢复主效基因也是2对。在2对显性不育基因和2对显性恢复基因的核遗传方式下,推断BNS、不育保持父本、不育恢复父本的基因型,然后用自交法和测交法检测后代分离,其中测交法用BNS测交可育组合的F_1基因分离,用无恢复基因的"郑麦366"测交不育组合F_1基因分离,4年共观察了16个F_2自交组合,20个Ft测交组合,结果表明,F_2和Ft的自交结实率不育与可育分离比与理论期望分离比均吻合,说明BNS的"显性不育和非等位显性恢复"遗传模式成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农垦58S的衍生系W6417S等作基因供体与早、中籼品种杂交转育,分离世代在四川长口下选败育株,海南陵水短日下选可育株的方法,获得光敏(或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是可行的。材料的育性对日长变化反应敏感,稻穗发育敏感期处于较低口均温及在高山上均能表现出较稳定的败育。  相似文献   

18.
短光低温诱导雄性不育水稻种质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宜DS在广州观察了两年,结果表明,它具有短光低温诱导下不育长光高温诱导可育的特性,农艺性状于籼粳之间,遗传基础比较复杂,欲转育稳定的不育系可能要较多的世代,在杂交稻华南双季制种区,低温诱导不育可以前效地抑制早晚稻在孕穗期因冷空气引起不育系的不育性改变,能保证双季制种成功,这一种质的利用,有可能使华南两季杂交稻育种发生较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科丰S”是从“安湘S/香优早”的后代经多年系谱选育而成的温敏型两用核不育系。该不育系属早籼中熟类型,具有不育期长、不育度好、柱头外露率高、在海南的可繁性较好、配组自由、配合力好等特点。简要介绍了“科丰S”的繁殖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转换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威  孙辉  赵昌平  刘黎明  于卓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349-6350,6362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转换规律,是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小麦光温敏不育系表现出不同的育性转换特点,包括光温敏感时期和光温转换阈值。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规律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鉴定、筛选二系杂交小麦安全制种生态区和不育系高效繁种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