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今年,由于去冬今春气温偏低,小麦收获期一般推迟一周左右,玉米播种也相应较晚。为最大限度保证玉米高产稳产,推广玉米晚收增产(推迟收获)技术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玉米晚收增产(推迟收获)技术是在不影响小麦适期播种的前提下,充分延长玉米灌浆时间,增加粒重,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是一项增产增效突出、操作简便、有很大推广潜力的实用技术。增产增效情况:把生产上常用的以玉米苞叶发黄收获推迟至籽粒乳线消失收获,需比常规收获期推迟10  相似文献   

2.
刘世杰 《河南农业》2014,(19):36-36
<正>当前,河南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普遍推广,产量逐年增加,但适时晚收技术却很难得到实施,成为玉米增产的瓶颈。要想大幅度、大面积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必须发挥"木桶效应",实施玉米晚收技术。一、玉米收获现状河南省中部一般在9月中旬收获,此时,玉米苞叶发黄,籽粒变硬,灌浆完成90%,早收10d左右,减产10%。二、玉米晚收标准玉米成熟后不存在养分向茎秆倒流的问题,只要不影响小麦播种,收获越晚越好。因此,一定要改变早收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挖掘玉米后期增产潜力,切实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玉米丰产丰收,玉米适期晚收技术是一项比较有效的技术措施,因为在玉米收获期正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最有利于玉米灌浆的时期。因此,玉米适期晚收,有利于高效利用有限光热资源,延长玉米灌浆时间,增加粒重,提高单产。文章简要论述了玉米适期晚收技术。  相似文献   

4.
晚收技术促春玉米增产增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收技术是指不增加任何生产成本的情况下,通过延长作物收获时间,降低子粒含水量、增加作物产量、提高肥料效率的一项简单有效的科学技术。当前,东北地区春玉米早收现象普遍,不利于茎叶养分向子粒转移、降低子粒含水量、增加春玉米产量、提高肥料效率。以吉林省梨树县春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晚收试验,研究不同收获时期对子粒含水量、子粒百粒重、春玉米产量、肥料偏生产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晚收技术如何促进春玉米增产增效。现将试验结果总结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域概况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东辽河西岸,土地肥沃平坦,素有  相似文献   

5.
当前,河南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普遍推广,产量逐年增加,但适时晚收这个“守株待兔”式技术却很难得到实施,成为玉米增产的瓶颈,要想大幅度、大面积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必须发挥“木桶效应”,实施玉米晚收技术.一、玉米收获现状河南省中部一般在9月中旬收获,此时,玉米苞叶发黄,子粒变硬,灌浆完成90%,早收1Od左右,减产10%.  相似文献   

6.
通过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期晚播,优化麦玉茬口衔接,利用常年玉米收获与小麦播种之间光热资源,在保证小麦不减产的基础上,使玉米增产。玉米晚收14 d增产7%~16%,同时机械直接收获籽粒每亩较早收减少运输、机械脱粒、人工等50~70元费用。  相似文献   

7.
伊川县属豫西丘陵地区,近年来,夏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收获偏早的问题,使玉米不能充分成熟,增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小麦播种偏早易形成旺苗、假旺苗。应合理采取夏玉米适期晚收增产技术,合理搭配品种,合理安排玉米收获期及小麦播期、  相似文献   

8.
今年,山东省的小麦普遍晚收,夏玉米播种比常年晚7天左右。针对今年的特殊气候,山东省农业厅召开了玉米生产技术专家座谈会,分析了播期推迟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生产技术措施。省农业厅要求各地要以“一早(早管理)一晚(适当晚收)三防(防芽涝、防病虫害、防倒伏)”为重点,切实加强玉米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9.
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产调查分析和试验研究,针对陕西省关中灌区的生态条件和限制小麦、玉米产量高产的障碍因素,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农艺措施进行统筹调控,从品种搭配、播期调整、群体构建、水肥运筹等方面,总结形成了以“两旱”(小麦早种、玉米早收)为“两晚”(小菱适期晚播、玉米适期晚收)为主体的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所谓"两晚",简单讲就是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期晚播. 1 "两晚"技术的优点 这项栽培技术具有四大好处:一是简单易学,容易掌握,不需要增加投资和用工,只需把玉米收获时间和小麦播种时间向后适当推迟几天即可;二是可以提高玉米籽粒的品质和商品性,增加玉米产量,玉米推迟到完熟期收获,晚收7~10d,亩产可增加35~50kg;三是有利于培育小麦冬前壮苗,提高抗寒性和抗逆性,建成合理的小麦高产群体结构,有利于小麦高产;四是可达到节水节支,在足墒播种的前提下,小麦可免浇一次冻水,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可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1.
适时收获是一项无需增加任何投入的增产措施,但不同的作物都具有各自的适宜收获期,只有在适期内收获才能提高产量和品质;收获过早或过晚,不仅产量低,品质也差. 玉米玉米的收获适期在完熟期.此时果穗苞叶变白干枯,籽粒灌浆停止,"乳线"消失,基部变硬,其含水量在30%左右.但目前生产上普遍存在着收获偏早的现象,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假熟性的品种尤为如此,一般在苞叶变白或籽粒顶端变硬时即行收获,实际距收获适期还有7~10天,此时的籽粒重只有适期收获的90%左右.  相似文献   

12.
通过选择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和耐密紧凑型优质高产玉米品种,采取小麦玉米适期播种,科学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各适期追肥,改革种植模式,小麦等行距播种、玉米麦后直播,小麦适时收获、玉米适时晚收技术等优质小麦玉米高产栽培综合技术,取得小麦玉米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3.
夏玉米适期晚收能显著提高千粒重,最大限度地发挥玉米增产的潜力,增加玉米产量。但是,许多农民缺乏科学判断玉米成熟的知识,仅以玉米苞叶变黄作为玉米成熟的标志,过早收获现象十分普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减产。  相似文献   

14.
气候因子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试验表明,伊盟沿河井灌区玉米产量与当地播种至初霜的积温关系密切,与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关系不大。适期早播晚收增加积温,适当控制灌水,增加留苗密度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态区玉米适时晚收增产效果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适时晚收技术的增产效果和适应性,为玉米适时晚收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中国主要玉米产区(东北、华北和黄淮海地区)的41个试验点,设置推迟7d和14d两个时间收获,分析适时晚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调查数据显示,适时晚收,玉米产量和千粒重显著增加。推迟7d收获,两年各试点的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4.20%和4.94%;推迟14d收获,两年各试点的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7.79%和7.92%。玉米晚收增产效果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增加(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淮海地区),推迟7d收获时,纬度每降低一度,2007年和2008年的增产幅度分别为0.08%.d-1和0.06%.d-1;推迟14d收获时,纬度每降低一度,2007年和2008年的增产幅度分别为0.06%.d-1和0.07%.d-1。玉米适时晚收提高了对光温资源的有效利用,推迟7d和14d收获,有效积温分别增加了109.5℃和194.5℃,日照时数分别增加了44.55h和83.38h。【结论】玉米适时晚收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但增产幅度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增加,适宜的晚收时间与当地生态条件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浚单20为试验材料,6月10日直播,于9月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共分5次收获,研究了不同收获期对浚单20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浚单20苞叶变黄白时收获,占最高产量的91.3%,自此晚收10d,每亩可增产72.0kg,晚收15d,每亩增产77.5kg。适期晚收可充分利用充足的光照和日夜温差,有效增加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7.
<正>河北省属资源型极度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制约小麦面积扩大。要提高总产量,只有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入手。选择适应当地条件和用途的小麦品种,明确栽培技术原理后,高产的关键是应用以下技术。1提倡"两晚"技术两晚即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当晚播。玉米晚收10 d可使玉米充分成熟,每亩可增产115129kg,小麦适当晚播可适当减少小麦冬前积温以形成壮苗,避免形成旺苗。因此,"两晚"技术以"两适"技术(玉米适时收获小麦适时播种)的表述更为  相似文献   

18.
1近年小麦生产上主推技术 1.1"两晚"技术。即玉米适期晚收和小麦适期晚播配套技术。晋州市种植的玉米品种主要有郑单958、浚单20等,生育期在100d左右,籽粒灌浆期需要50~52d。而晋州市播种期多在6月10~15日,其收获期应当为9月25日~10月1日。  相似文献   

19.
不同收获时期对夏直播玉米产量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玉米灌浆期,定期取样测量乳线形成的位置,风干后称量籽粒百粒重,计算不同收获时期夏直播玉米产量.试验结果,郑单958、浚单20、超试1号、聊玉20和鲁单9002五个品种在9月20日左右苞叶变白时,乳线形成50%左右,粒重仅为完熟期最大值的83%~88%,此时收获,会减产10%以上.生产上,如果推迟8-10天收获,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情况下,可增产1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提高安徽省玉米产量技术措施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指出了安徽省玉米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阐述了当前提高玉米生产水平的技术措施,即选用抗病、耐密、适宜粗放管理的品种类型;注意密度与行距合理配置;加强对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控;适期早播与适当晚收相结合,确保玉米完熟收获;着力提高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