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是从茶树植物的叶子中获得的最常见的饮料。由于发酵过程的不同,茶叶被分为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六大类。茶种的重要差异源于植物的栽培条件的,收获工序和叶子的加工工艺不同。其中绿茶中的白化绿茶(以下简称白茶)具有非常鲜嫩的茶叶和芽,覆盖着小的白银绒毛,每年早春收获一次,具有非常温和的甜味。特别要指出白茶中的儿茶素及其衍生物比其它茶类更多。由于含有没食子儿茶素和没食子酸酯(EGCG)成分,白茶对健康有积极作用:心脏保护,抗糖尿病,神经保护,抗癌作用,抗突变活性,抗微生物和抗肥胖特性。由于这些因素,白茶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症,中枢神经系统和微生物造成的疾病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这篇综述中,研究了白茶的产量和组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并与不同的茶类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据新华社电 日本蔬菜和茶叶研究所通过分析和试验确认,茶叶中有一种新的抗过敏性物 质,能够减轻花粉症等过敏病症。 该所科学家山本万里发表的科研成果说,这种新的抗 过敏物质是儿茶素的一种,属于表儿茶酸(简称EGCg) 的衍生物。通过动物试验及让50名花粉症患者饮用含有 该种物质的绿茶,结果发现它比已知的表儿茶酸有更好的 抗过敏症效果。 根据山本本万里的研究试验,这种有用物质在制作红 茶的过程中会因发酵而消失,而在制作绿茶过程中由于没 有发酵工序因而得以保留。喝绿茶可抗过敏 茶叶中含有新抗过敏物质  相似文献   

3.
茶叶具有天然抗菌性能。新型茶纤维纺织产品以茶叶中的天然茶色素、茶多酚、儿茶素等物质为功能性成分,具有抗菌除臭、改善人体微循环等功能。本文主要阐述茶叶抗菌功能,对其新型抗菌纤维的生产工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饮茶之风,自古至今。从西安到罗马,茶叶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畅销商品。茶叶最初是作为草药来饮用的,化学分析表明,茶叶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如多酚、甲基黄嘌呤、咖啡因、脂类、氨基酸、矿物质等。其中,茶多酚是茶叶的主要活性物质。茶中多酚的种类取决于它所经历的发酵水平。多酚类化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酚酸、花青素和类黄酮组成,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比例最高[1]。绿茶含有的茶多酚包括类黄酮(儿茶素,单宁,茶黄素以及酚酸,统称为绿茶多酚[2]。近年来,大量科学研究把茶多酚与肥胖、抗氧化、抑菌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本文旨在探索茶多酚与疾病在医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茶叶提取物除臭机理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茶叶提取物中多酚类含量及除臭效果影响的研究,认为茶叶提取物除臭可能主要为茶多酚的作用,并且可能是儿茶素B环上的-OH提供H^+同NH3反应生成铵盐而使臭味减弱或消失。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研水平有效提升,如今我们在对茶叶进行深入研究时,我们发现茶氨酸这一物质对抗疲劳有着重要帮助。茶氨酸是茶叶中的一种主要成分,其实质就是氨基酸类的物质,是在绿茶中所包含的物质,茶氨酸的含量直接决定了整个茶叶的具体品质。我国是绿茶大国,也是在整个绿茶生产体系中极具优势的国家,因此研究绿茶中的茶氨酸对缓解人体疲劳的作用和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拟从运动疲劳和篮球运动员的运动疲劳入手,结合分析茶氨酸的相关功效,从而研究茶氨酸对篮球运动员抗疲劳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献摘要     
《中国茶叶》2009,31(9):41-42
茶叶农药残留检测中咖啡因干扰的去除;绿茶提取物对冷却羊肉保鲜作用的影响;三种林-茶复合林分中环境因子和茶的光合特征参数的日变化规律;茶树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茶儿茶素氧化聚合物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江和源 《中国茶叶》2009,31(4):14-17
茶儿茶素是茶叶中的主要功效成分。茶儿茶素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和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在体内进行的多种生物代谢过程,对茶儿茶素的功效有着重要影响。结合茶儿茶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功效机理,开发利用茶儿茶素,将可能挖掘出茶儿茶素防御疾病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9.
茶叶是深受全世界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一种饮品,尤其在中国,茶叶有着深厚的受众群体和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条及加工工艺。我国种茶和制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当前我国茶叶制作和加工工艺的不同,大概能将茶叶分为如下几种:没有发酵过的绿茶、半发酵过的乌龙茶、完全发酵过的红茶、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的普洱茶。随着消费升级,人们愈加注重产品尤其是食品类的健康与安全,因此,有着保健、减肥以及养生效果,并且清新自然的茶产品,就愈加受到人们的热爱。从科学角度看来,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以多酚、咖啡因为主的水溶性滋味物质,以及一些具有挥发性的香气物质等。而这些化学成分不是固定的,他们根据加工工艺以及茶叶品种的不同,也会出现一些区别和差异。本文就对加工工艺和品种对茶叶化学成分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茶主要是指从茶树植物的叶子内提取所得的一种常见饮料.但是,由于茶叶的发酵过程不同,茶叶被分为绿茶、白茶、黄茶、红茶以及黑茶六个不同的种类.茶叶不同品种的差异与植物的栽培条件存在密切的联系,获取茶叶的各项工序以及叶子的实际加工工艺存在显著的差异.绿茶中所包含的白化绿茶又被称之为白茶,其具有十分鲜嫩的叶子以及茶芽,常覆盖较...  相似文献   

11.
以从舜皇山筛选出的17个野生茶树单株为研究对象,通过表型性状调查,利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春、夏、秋三季生化成分含量差异,筛选优异种质。结果表明:17个野生茶树单株多为灌木型和中叶类,整体发芽期较晚;初步鉴定5个单株适制红绿茶,12个单株适制绿茶,其中2个单株(XN-1、XN-2)的春季游离氨基酸高于4%,茶氨酸均为2.5%,酚氨比小于5,具有制作高品质绿茶潜力。对17个单株的生化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春季提取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1.445%,茶氨酸、非酯型儿茶素、EGCG、茶多酚和水浸出物是影响春季茶叶品质的主要成分;夏季提取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7.454%,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茶氨酸是影响夏季茶叶品质的主要成分;秋季提取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4.127%,酯型儿茶素、EGCG、游离氨基酸、茶氨酸和水浸出物是影响秋季茶叶品质的主要成分。基于生化成分的聚类分析,将舜皇山17个野生茶树单株分为4类,其中XN-2单独成一类。  相似文献   

12.
红茶和绿茶是世界性大众饮料.茶提取液对各种氧化还原酶、淀粉酶和消化酶的作用,已有人作了研究.茶叶对酶的作用主要是迂过酶和单宁物质反应而表现出来的,每杯茶中含50~100毫克单宁物质.单宁会引起酶蛋白沉淀,使酶活性下降,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降低.已知药用植物中的单宁物质有影响脂类代谢的作用,但至今未对茶提取液作过研究.作者研究了红绿茶提取液对动物脂类特别是脂肪酸的影响,并对这二种茶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从过敏反应的概念、过敏症的群体分布、不同茶类及不同茶叶功能成分的抗过敏功效和抗过敏茶制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重点介绍了茶多酚、儿茶素、甲基化儿茶素、茶皂素、茶黄素等茶叶功能成分对过敏反应尤其是速发型过敏具有显著预防与治疗效果,其中茶叶中儿茶素的甲基化产物展现了更为显著的抗过敏功效。一些发酵茶抗过敏能力优于绿茶,这可能与茶叶加工过程中生成除儿茶素外的其他抗过敏活性成分有关,如茶黄素等。茶叶功能成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起到抗过敏作用:抑制化学物质诱导的过敏反应;抑制组胺及过敏介质的释放;抑制活性因子如抗体、肾上腺素、酶等引起的过敏反应;促进肾上腺、垂体的活动而有消炎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长沙县高桥相同嫩度茶鲜叶原料采用卷曲形毛尖茶加工工艺制绿茶为对照,分别对沅陵县齐眉翠峰、凤娇碣滩茶、干发茶和军大坪茶4种绿茶的主要生化成分与感官品质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沅陵4种绿茶的茶多酚总量28.76%~30.34%,游离氨基酸总量2.35%~3.22%,咖啡碱含量3.00%~3.63%,水浸出物含量37.26%~40.07%,可溶性糖总量5.46%~5.65%,可溶性蛋白含量1.50%~1.74%,类黄酮化合物总量1.16%~1.79%,叶绿素总量1.36%~2.01%,儿茶素总量13.53%~16.20%。与对照相比,4种绿茶的茶多酚、可溶性糖和儿茶素总量均高于对照,除齐眉翠峰外其余3种茶样水浸出物和叶绿素总量均高于对照,除干发茶外其余3种茶样类黄酮化合物总量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研究成果表明,茶叶中的儿茶素具有抑制流感病毒活性的作用,坚持用茶水漱口,可以有效地预防流感。流感主要是病毒附着在鼻子和嗓子中突起的粘膜细胞上不断增殖而致病的,经常用茶水漱口,儿茶素能够覆盖在突起的粘膜细胞上,防止流感病毒和粘膜结合,杀死病毒。儿茶素的作用就象对流感病毒接种了疫苗,能起到预防作用。研究人员说,绿茶预防流感的效果最好。实验表明,把日常喝的绿茶浓度稀释到1/4后,将流感病毒混入茶水中5秒钟,病毒都丧失了感染能力。茗摘自《茶叶信息》半月刊2003年第3-4期茶水漱口防流感@茗  相似文献   

16.
紧压茶儿茶素和有机酸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云南紧茶、湖北青砖、浙江奉化紧压茶和浙江绿茶的儿茶素和有机酸分析表明,紧压茶加工过程中发酵时间越长,其儿茶素总量、有机酸含量越小;三种紧压茶有机酸含量分别为绿茶的354.6%、319.8%、209.0%,每种砖茶的草酸和琥珀酸的含量占到其有机酸总量的80%;三种紧压茶儿茶素含量分别为绿茶的21.8%、15.3%、4.7%。  相似文献   

17.
《福建茶叶》,1986,第二期萧伟祥副教授所发表的《制茶发酵的生化机制研究进展》(以下简称“进展”),综合评述了近年来关于制茶发酵生化机制各家的研究报导,涉及茶叶发酵和呼吸的联系和发酵茶香气的形成,超越过去有些人把茶叶发酵局限于“儿茶酚”(即儿茶素)氧化,茶叶“转红”的范围,这对今后制茶理论的探讨,开阔了视野。  相似文献   

18.
全发酵的红茶与不发酵的绿茶是当前世界上生产量最大的两种商品茶。红茶品类较少,绿茶品类繁多。两种茶的各个品类间,既存在基本的共性,也存在明显的特性。任何成品茶其品质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茶叶品种与生长的气候环境与采摘标准。因  相似文献   

19.
徐向群 《中国茶叶》1992,14(6):18-19
茶叶抗氧化剂是从茶叶中提取制备的新型天然抗氧化剂,广泛应用于油脂及含油食品的抗氧化保鲜。其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类物质,其中又以酯型儿茶素EGCG为主。但是起主要抗氧化作用的EGCG其氧化电位较低,本身易被氧化失去抗氧化作用。因此,有必要进行茶抗氧化剂中EGCG的稳定性和耐热性研究。本文用薄层色谱分离茶抗氧化剂中的EGCG,排除儿茶素氧化物干扰,用双波长扫描法研究EGCG随温度和时间的含量变化。测得EGCG在不同温度下氧化反应的速度常数和稳定期以及反应活化能E,该方  相似文献   

20.
云南晒青绿毛茶的微生物固态发酵及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研究了添加外源优势菌种固态发酵云南晒青绿茶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主要的化学品质成分含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多酚类、儿茶素、茶红素、茶褐素、寡糖和多糖的变化最明显。发酵40天后,多酚类物质下降了约60%,儿茶素类下降了80%,黄酮类下降了55%,茶红素下降了90%,水溶性寡糖下降了65%,水浸出物下降了25%,而茶黄素、水溶性总糖和灰分的变化不大。但茶褐素类物质增加了4.5倍,水溶性多糖也增加了5.7倍。这说明多酚类物质、儿茶素、茶红素、茶褐素类、寡糖及多糖类物质可作为云南普洱茶的特征成分用于品质判定。实验结果还表明,利用优势菌种发酵晒青绿茶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熟普洱茶,其理化成分含量可达到陈年普洱茶的水平。实验结果同时还表明,离开了微生物和湿热作用,晒青绿茶是难以形成普洱茶特有品质风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