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超级小麦的由来 1983年,日本公布了为期12年的水稻超高产育种规划.该规划提出:在12年内,育成比日本全国平均每667m2增产50%的水稻新品种,使日本水稻每667m2产量从当时的300多kg提高到500kg以上.这种能增产50%的水稻新品种,在当时就叫做超高产水稻品种.笔者曾于1984年对这个超高产水稻育种规划作了详细报道和评述[1].之后,我国相继开展了水稻超高产育种,并取得很大成功.近几年,袁隆平先生将超高产水稻改称超级水稻,这更适合我国国情. 80年代和90年代,笔者发表了一些关于小麦超高产育种的文章[2~4],开始进行此方面的研究.这项工作始终得到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教委的支持.1992~1996年间,北京农学院小麦研究室先后育成了北农6号、北农9号和北农10号.它们的产量水平为550~600kg/667m2,与当时北京地区小麦平均300~350kg/667m2相比,都属于超高产小麦品种.1997~1999年又先后育成了超优66、超优69、北农49和北农30等品种,这些品种不但品质优良,而且产量水平可以达到550~650kg/667m2,称为优质超高产小麦品种.2000年,为了与超级水稻的提法相一致,改称为超级小麦.  相似文献   

2.
多枝多粒穗小麦—分33李丕皋、封如敏等人,利用小麦的4倍体、6倍体、导原8倍体及Rht10矮化基因,经过多次杂交和回交,前后历时29年,把分枝型圆锥小麦的穗分校特性,成功的导入了普通小麦,育成了小麦超高产亚远缘杂交新品种“多枝多粒穗小麦──分33”,...  相似文献   

3.
他情系小麦育种事业,一心从事优质专用小麦和超级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经他育成的"济麦系列"5个优质高产超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在黄淮麦区和北部冬麦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5亿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00多亿元,不仅对山东省,而且对黄淮麦区乃至全国小麦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育种专家刘建军。  相似文献   

4.
<正>国内篇1日农业部印发通知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http://www.agri.gov.cn/V20/ZX/nyyw/201412/t20141201_4259116.htm1-2日山东省正式启动超高产小麦、玉米创建工程,计划培育超高产小麦、玉米新品种,预计到2020年带动山东粮食增产40亿斤。http://www.agri.gov.cn/V20/ZX/nyyw/201412/t20141201_4260402.htm2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政策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5.
畜禽经济性状主效基因与QTLs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畜禽的重要经济性状大多由主效基因或QTLs与微效多基因联合控制,因而主效基因和QTLs在畜禽超高产育种中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综述了主效基因和QTLs的遗传特征,检测定位方法及已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并对连锁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6.
亩超千斤多枝穗小麦多技穗小麦是超高产特种巨型小麦新品系。1994年正式定名“分33”。在连续三年的黄淮麦区品试中,亩超千斤,名列榜首,平均亩产749.5公斤。1995年在河南新郑市试种的5亩麦棉套种,首创平均亩产802公斤的全国小麦单产最高纪录。5年...  相似文献   

7.
《山东饲料》2005,(7):4-4
6月21日,在山东莱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我国著名农作物研究专家、中国农业大学王璞教授带领验收组对“二熟制粮食超高产研究”进行了实打验收。在承接超高产玉米后茬小麦试验田,实收小麦0.0756公顷,实收鲜重607.75千克,按13%标准水分计算,1/15公顷产506.09千克。加上去年秋季前茬“金海5号”玉米创造世界夏玉米最高纪录的1146.74千克实打产量,验收组确认该超高产田两季粮食单产达到1652.83千克,试验研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应用植物生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小麦进行叶面喷施,结果表明:适当喷施硼、锌、稀效唑、硼+膨大素的组合、硼+锌的组合以及化控2号+喷淋肥的组合均有效地增加了产量.但各种化控处理对子粒蛋白质含量均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山东省农科院获悉,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黄淮东部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取得突破性进展:据最新统计,2007年,泰安市岱岳示范区超高产玉米攻关田,实收1.55亩,平均亩产1127.5公斤,创下鲁西南玉米单产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超级稻甬优15特征特性及其超高产栽培技术,提出间歇浸种催芽、培育壮秧、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精量施肥、提前搁田、科学管水及病虫防治等技术措施,以达到生态高效超高产栽培目标。  相似文献   

11.
小麦施氮后效和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13-2014年度田间试验,在种植小麦时设置不施氮、低氮、中氮、高氮4个氮肥施用量(0,60,120,180 kg/hm2),同时设置净作大豆(小麦-大豆)和套作大豆(小麦/玉米/大豆)两种种植模式,探究了前作小麦施氮后效及净作、套作两种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净作或套作,大豆均能利用前作小麦的施氮后效,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均在N120处理(纯氮12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其中套作大豆籽粒产量最高为4133 kg/hm2,达高产水平。2)分枝期时大豆地上部生物量为净作显著高于套作,平均高 62.3%,而收获期时为套作显著高于净作,平均高 57.9%。与净作相比,套作大豆单株粒数、籽粒产量分别高63.9%和55.9%,百粒重二者间相差不大。净作大豆的籽粒重在主茎、分枝上分别占54.2%和45.8%,以在主茎上较多,而套作大豆的籽粒主要分布在分枝上,平均达68.9%。虽然套作大豆的倒伏率比净作大豆高5.2%,但空杆率、瘪荚率却分别低78.0%和25.4%。前作施氮量增加,套作大豆籽粒在分枝上的比例增大。3)大豆主茎长,在分枝期时为套作(平均39.5 cm)比净作(平均33.3 cm)显著高6.2 cm,而收获期时为净作(平均84.8 cm)比套作(平均74.4 cm)高10.4 cm;第一节间长,在分枝期、收获期均为套作(8.3和6.6 cm)大于净作(5.6和4.6 cm);分枝数,在分枝期时为净作(平均1.9个)显著高于套作(平均0.7个)1.2个分枝,而收获期时是套作(平均6.1个)高于净作(平均3.5个)2.6个分枝。同时套作大豆分枝数随前作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小麦-大豆和小麦/玉米/大豆体系中大豆能充分利用前作小麦的施氮后效;套作大豆前期虽受玉米的抑制影响,但玉米收获后能加快生长,可以通过合理的前作氮肥调控促进分枝、结荚和鼓粒,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郭云霞  周霞  高嘉豪 《中国饲料》2021,1(24):119-122
文章旨在评估蚕豆秸秆作为粗饲料对绵羊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及胴体性状的影响。将体重为(20.01±0.19)kg的30头绵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对照组饲喂小麦秸秆水平为8%的全混合日粮,处理组饲喂蚕豆秸秆水平为10%的全混合日粮。试验为期10 w。结果:蚕豆秸秆组绵羊日增重、饲料效率及干物质、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摄入量显著高于小麦秸秆组(P<0.05)。与小麦秸秆组相比,蚕豆秸秆组干物质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分别显著提高2.26%和2.63%(P<0.05)。蚕豆秸秆与小麦秸秆对绵羊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蚕豆秸秆组绵羊屠体重、背膘厚度、肾脏和大肠重量分别显著提高4.64%、6.31%和27.16%(P<0.05)。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全混合日粮中用蚕豆秸秆完全替代小麦秸秆可以通过改善绵羊养分表观消化率提高体重和饲料效率,同时提高了屠体重和背膘厚度,降低了增重成本。 [关键词]蚕豆秸秆|绵羊|生长性能|养分消化|胴体性状  相似文献   

13.
对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研究与育种实践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是实现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正> 育成和推广桑树良种是提高亩桑产茧量和养蚕效益的有效措施。我市自1984年以来以优质丰产抗逆性为引种目标,试验鉴定出川852、7681和薪一圆三个良种,还推荐育2号和实钴11—6两个品种配套使用。通过大面积生产应用,由于川852叶质优,长势旺,丰产性能稳定而得到蚕农认可并在全市普及。但按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等条件分类栽植,桑品种资源尚嫌缺乏,尤其是优质早生、超高产和扦插用的桑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小麦品种经过5次更新后,300多万亩小麦平均亩产已达350kg以上.小面积地块亩产超过500kg的随处可见.对于进一步的高产,育种上提出要组合多个关键性状的超高产育种,栽培上则希望更多地应用基础学科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为更大面积持续增产作出贡献.从根本上说,产量是品种特性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对品种特性和环境变化的特点了解得愈深刻和具体,则获得高产的把握也愈大.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要从现有产量水平上再提高一步,确定和改善作物的基本结构是根本性的,这是高产的基础.另外,这也因品种和生态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多种高产结构的模式.为此1997年我们以北京地区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为主,对苗、蘖、穗、粒的组成和分蘖成穗的基本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高产更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探讨饲粮能量和蛋白来源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胴体性状以及肉质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选取DLY育肥猪60头[平均体重(81±7.89) kg],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饲粮能量来源包括玉米和小麦,饲粮蛋白来源包括豆粕和菜粕。4个处理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玉米-菜粕型、小麦-豆粕型、小麦-菜粕型饲粮,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①4种饲粮对猪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但玉米豆粕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②能量和蛋白来源显著影响养分的消化率。与小麦饲粮相比,玉米饲粮极显著提高了粗脂肪、干物质、灰分、钙和磷的消化率以及能量的利用率(P0.01);与豆粕饲粮相比,菜粕饲粮极显著提高了钙、磷的消化率和能量的利用率(P0.01),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的消化率(P0.05)。③与豆粕饲粮相比,菜粕饲粮极显著提高了猪血清尿素氮的含量(P0.01);与小麦饲粮相比,玉米饲粮显著提高了猪血清总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④玉米豆粕组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玉米菜粕组(P0.05);与玉米菜粕组相比,小麦菜粕组显著降低了肌肉的蒸煮损失(P0.05),显著提高了肌内脂肪含量(P0.05)。由此可见,4种饲粮对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猪养分的表观消化率,且对育肥猪胴体性状、肉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山东饲料》2005,(6):5-5
由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超级稻“两优培九”在创新育种方面取得突破,成为我国第一个将两系法与亚种间杂交合为一体的杂交稻,表现出超高产潜力,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育种进入超高产时代。  相似文献   

18.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农牧研究交错带地区退耕还草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小麦比较牧草对土壤容重、含水量、孔隙度和团聚体等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作用非常明显。0-20cm土层,单播草地以冰草土壤容重最小,孔隙度和>0.25mm团聚体总数最大,而混播草地则以无芒雀草+冰草的土壤容重最小,而孔隙度和含水量最大。  相似文献   

19.
景电灌区次生盐渍化土地枸杞林的土壤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种植枸杞对改良次生盐渍化土壤的效果,实现次生盐渍化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对次生盐渍化土地不同利用方式的弃耕地、不同种植年限枸杞地和小麦地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与弃耕地相比,枸杞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加;水溶性盐离子除HCO3-显著增加、Ca2+降低不明显外,K+、Na+、Mg2+、Cl-、SO42-、全盐量、电导率均显著降低,离子组成中Na+降幅最大,达70.1%~82.9%,全盐量降低70.9%~82.8%;砂砾含量降低、粉粒和粘粒含量升高,CaCO3含量升高,pH值降低,容重先降低后升高,孔隙度先升高后降低。枸杞地Na+和全盐量比小麦地分别高118.1%~282.3%和84.0%~211.5%,其他土壤理化指标和小麦地没有差异。这些说明种植枸杞改善了次生盐渍化土壤质量,除占盐分主导地位的Na+含量明显较高外,其他土壤性状恢复至与盐渍化程度低的传统农耕地相当。种植枸杞的前4年间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迅速变化,之后变化速度很缓慢。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次生盐渍化土壤性状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兴义市的水稻超高产试验研究,证明在兴义市海拔1150米地区、土壤质地为褐沙壤土的中上等肥力田块,完全能实现水稻超高产(900~1000kg/亩);并进一步摸索出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管理指标要求:亩穴数1.2-1.6万/亩,旱育秧或机插秧早栽促苗(减少大龄秧移栽的植伤缓苗),N肥前轻后重、前肥后移,水稻全生育期化肥为纯N11.2kg/亩,P2O525kg/亩,KCL20kg/亩。N:P:K=1:2.2: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