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利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和水鹿(Cervus unicolor)在天然盐井的活动进行初步观察。结果显示:羚牛和水鹿在水源的使用上具有明显的等级序位,并会利用地形进行争夺。水鹿种群扩大会缩短个体用于警戒的时间,鹿群也会在水源地停留更久。羚牛花费在警戒行为中的时间比水鹿少。2种动物在种内及种间的冲突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羚牛和水鹿具有不同的集群类型,但都由雌性引导种群的活动。2种动物的未成年个体跟随母体生活和学习的时间均超过1 a,水鹿母幼之间的亲昵行为频率要低于羚牛。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全天候观察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并可以进行视频回放。该系统在卧龙的应用增加了对羚牛、水鹿生态学和行为学的认识,有利于保护这2个物种。  相似文献   

2.
王罡 《陕西林业》2008,(5):43-43
截至2008年9月,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的羚牛种群共繁殖成活羚牛6只,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保持了中心作为世界最大羚牛人工饲养种群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保护区内多年来的羚牛种群数量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牛背梁自然保护区1998年至2012年羚牛种群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7.32%~7.33%,2007~2012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最高,达到9.21%~9.34%。  相似文献   

4.
利用他人已有研究成果和保护区观测资料,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内羚牛种群分布范围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区内羚牛种群的分布范围在逐渐扩大。自1998年以来,羚牛分布面积扩大了9.30km2,水平分布范围向东扩展了4.5km,最低分布海拔高度下降了200m,羚牛冬季栖息地数量增加了1块,冬季栖息地总面积增加了15.75km2。  相似文献   

5.
2006年7月,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SPCBCRW)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和全事件抽样法对13头圈养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的昼间(自早09:00至下午04:00)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获得以下结论:首先,羚牛的夏季白昼活动以休息为主,采食及其他活动次之;同时,羚牛的饮水、排尿、排便量均较低,依次为每头每天1.92次、0.54次、0.92次.其次,羚牛每天的活动节律与气温的变化相关.最后,年龄对羚牛活动节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羚牛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差异.此外,对羚牛群体进行观察发现,同一群羚牛的个体活动有不完全同步性.  相似文献   

6.
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是秦岭体型最大的食草动物,也是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之一,及时掌握其种群动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大熊猫国家公园佛坪管理分局是秦岭羚牛主要分布区之一,近十年来尚未开展过资源调查。2021年冬季采用路线法对佛坪管理分局秦岭羚牛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地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佛坪管理分局秦岭羚牛的种群数量为(396±53)只,主要分布在1 500~2 000 m海拔区间;平均样线痕迹遇见率为每千米0.53处,痕迹遇见率较高的样线主要分布在西河黄桶粱、草坪及龙潭区域;凉风垭管护站痕迹遇见率最高(每千米0.96处),大古坪管护站痕迹遇见率最低(每千米0.33处);秦岭羚牛主要活动在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其次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种群数量较大,越冬地段树皮被羚牛啃食现象日益严重,给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管理造成一定压力。建议加强秦岭羚牛保护生态学研究,为该区域濒危物种及生物多样性精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羚牛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近年来,受益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严格管护,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羚牛种群数量得以快速增长。2005—2008年,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分布及其时空动态调查表明:羚牛在保护区内的绝大部分(93.33%)区域均有活动痕迹;且年际间的总遇见次数和遇见率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能是该保护区内羚牛的种群数量增加,分布范围有所扩大的原因。羚牛夏季和秋季主要活动于海拔较高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冬季主要活动于该保护区山体中部的范围,拐棍竹林对羚牛的活动影响较小。保护区管理者需要控制当地村民到海拔较高的区域活动,以避免干扰羚牛的正常活动,或者被羚牛伤害。  相似文献   

8.
生境选择是动物对环境行为适应的重要内容,生境丧失或片段化是目前大多数濒于灭绝的脊椎动物所面临的基本威胁。目前,针对高黎贡山地区羚牛的生态研究仍然较少,以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龙江流域的羚牛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境选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羚牛对硝塘的利用强度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竹林、草甸和落叶阔叶林;2)离硝塘的距离是影响羚牛生境利用强度的重要因子,其次为海拔梯度和平均海拔,离公路、水源和人便道的距离对羚牛生境利用强度影响不显著;3)研究区域设置的红外相机在硝塘中拍摄到的照片和视频最多,其次为针阔混交林,竹林、草甸和落叶阔叶林,再次验证了直接观察和痕迹观察的结果。因此,保护好独龙江流域的羚牛关键在于保护好硝塘以及附近连片的森林植被。  相似文献   

9.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以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西部的光头山地区是羚牛主要的栖息地,2007年9月-2008年12月该保护区开展了光头山地区羚牛野外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在陕西秦岭地区,现有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bedfordi)3471~5 527头,沿秦岭主脊分布在秦岭地区的柞水、宁陕、长安、周至、佛坪、城固等19个县,海拔2000 m以上地带,以宁陕、城固、周至、佛坪、洋县、太白等县分布更为集中。分布区总面积24773 km^2,分布密度0.140~0.223头/km^2。生境破碎化、栖息地面积缩小以及人为活动干扰是羚牛种群目前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拯救性地在秦岭地区建立一批羚牛保护区、加大执法宣传和立法力度是有效保护秦岭羚牛资源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羊种群的基本情况和活动规律,采用固定样线法、访谈法,结合红外相机观测,对2011—2016年期间曲宗贡区域的岩羊种群数量、分布情况、海拔梯度、日活动规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岩羊种群数量平均值为107±5.6只,存在一定的年间种群数量波动,同时种群的雌雄个体活动存在社群分离现象。岩羊主要活动区域包括姬妞沟、姬妮沟、达瓦粗、粗瓦粗等地。另外,岩羊全年活动的平均海拔为4380±20.5 m,全年活动海拔跨度637 m,表现出了一定的季节性迁移行为。不同活动时间段,日活动节律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In most woody plants, leaf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extremely variable across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particularly across altitudinal gradients. Hippophae rhamnoides L., a dioecious and deciduous shrub species, occupies a wide range of habitats in the Wolong Nature Reserve, southwest China. We measured growth, sex ratio and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aves in male and female H. rhamnoides individuals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Shoot height (HT), leaf N concentration per unit dry mass (N(mass)), leaf N concentration per unit area (N(area)) and leaf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delta(13)C) were higher in males than in females, whereas females had higher specific leaf area (SLA), stomatal length (SL) and stomatal index (SI) (i.e., total stomatal length per unit leaf area) than males along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 Females also had higher values of stomatal density (SD) at all altitudes except 2800 m. The male:female ratio (MFR) was biased toward males at all altitudes except at 2800 m. Changes in HT, MFR, SLA, SD, SL, SI, N(mass), N(area) and delta(13)C along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 were nonlinear. Below 2800 m, HT, SLA, SD, SL and SI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but above 2800 m the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In contrast, MFR, N(mass), N(area) and delta(13)C showed the opposite patterns with altitude. Consequently, we confirmed our hypotheses: (1) stressful environments have a more negative impact on females than on males in a variety of ways; (2) under optimal growth conditions the sex ratio is even, but becomes male-biased as resources become limited; and (3) there is an optimum altitudinal range at around 2800 m for the growth of H. rhamnoides in the Wolong Nature Reserve.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采用样方法调查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水青树林,揭示了其分布、生境、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邓生保护站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并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卧龙特别行政区建立前后,社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生态经济效益,同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生态经济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和急待解决的问题,探讨了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应坚持的原则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横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两大地势,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保护区数量多,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的任务重。文章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大熊猫保护区为例,分析自然保护区如何通过生态建设项目推动保护区内社区发展以及实现发展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冷箭竹更新幼龄种群生长发育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分析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冷箭竹更新幼龄种群的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冷箭竹幼龄种群的地径和株高生长分别为0.15cm和13.713cm,且随着龄级的增加,其地径、株高生长反而趋于递降趋势,不同林分类型的生长发育指数相异,各指数的排序递次是岷江冷杉-冷箭竹林>铁杉+梃皮桦-冷箭竹林>铁杉+红桦-冷箭竹林;而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种群的生长发育特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山村城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何解决消费迅速增长与经济发展缓慢的矛盾以及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已成为保护区社会稳定的大事。顺应国家生态保护政策,引进市场经济规则,可成为化解保护与发展矛盾的长远之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