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平潭岛为例,依据2000年、2005年、2009年和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方向和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全面分析2000年以来平潭岛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05年,2005—2009年,2009—2013年,平潭岛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0.25、0.93、0.8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先快后慢;(2)三个时段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方向都表现出林地、农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特点;(3)2000年、2005年、2009年和2013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分别为38.73、39.02、40.60、42.74,表明人类活动使平潭岛土地利用开发程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
以福建省自然保护区为例,依据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各类型土地利用的面积及其变化特点,并参照谢高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分析了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类型之间转换比较频繁,且林地面积逐渐在减少,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在增加,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先增加后减少;(2)2000—2010年,林地主要转变为园地和耕地,园地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换而来,林地为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3)2000—2010年,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减少,且土地利用变化与各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相对一致。  相似文献   

3.
在RS和GIS的支持下,获取了滇池流域1998年、2002年及2010年的土地利用分类图,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分析了流域22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沿滇池分布,林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发生在耕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其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1.598%、2.698%和9.021%;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滇池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以烟台市1989、1996和2002年3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对经过MNF变换后的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了烟台市土地利用类型信息,研究了烟台市土地利用的总量变化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烟台市城乡建设用地由1989年的12.4%增加为2002年的20.35%,增加了近8%,主要由农田和有林地转化而来,表明城市扩张占用耕地现象严重。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单一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表述了烟台市土地利用动态呈现1996~2002年度的变化小于1989~1996年度变化特点,说明了当前采取一些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土地利用时空变化问题,以太原市为研究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模拟。基于2000、2010和2020年三期Globe Land30数据,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利用PLUS模型对2030年太原市进行多情景模拟土地利用变化,以探究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及不同驱动因子对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耕地、草地面积显著减少,林地、水体、灌木地、湿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均有增加。(2)3种情景之下土地利用变化呈现不同结果,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优先情景,建设用地面积均有一定增长,在耕地保护情景之下,耕地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3)各驱动因子对于不同地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DEM、人口、年平均气温、铁路对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是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前提。以重庆市南岸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南岸区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南岸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占南岸区总面积的88%;(2)2000~2020年,动态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建设用地和湿地,两者的动态度分别为11.88%、-4.57%;(3)近20年来南岸区土地利用转移变换明显,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持续上升,水域面积相对稳定,林地、草地、灌木地以及湿地面积在上升后出现下降趋势,不同土地类型面积的增加或减少源于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最为频繁,有69.143 km2的耕地转移为建设用地。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可以为区域未来的土地管理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是研究土地变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土地研究的热点。以宜良县2005年、2013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将研究区土地划分为林地、耕地、水域、人工用地、灌草地5个地类,提取了宜良县2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进行了精度验证。最后通过GIS叠加分析,统计了宜良县在研究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以LUCC理论为出发点,应用"3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成都市2000-200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动态度最大,土地利用转移方向表现为大面积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政策、人口和经济为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城市化水平对GDP贡献较大,而经济非农化率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华池县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和其信息熵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华池县2014-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作为基础资料,运用信息熵空间统计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该县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在时序变化上,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略有上升,优势度略有下降。在空间差异上,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且基本集中分布。(2)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正空间自相关性,且局部空间格局变化不大,表现出集聚演变特征。(3)华池县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增减直接导致了其信息熵的变化,地区经济与信息熵的变化呈强度关联,是其信息熵增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华池县近10 a的土地利用状况,以华池县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结果和华池县2018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和ArcGis10.2操作软件,对华池县2008—2018年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研究时段,华池县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换频繁,草地面积变化最大,其次是林地、耕地和建筑用地;草地主要向林地和耕地发生转移,耕地向其他土地类型发生转移较少,表明华池县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措施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1.
城市湿地公园被誉为"城市之肾",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生态修复净化环境等功能。因此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监测,对环境改善、合理利用土地以及保护湿地资源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都市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利用ENVI进行监督分类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前后变化情况,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白鹭湾湿地公园2012土地类型划分情况为:植被、耕地/半裸地、人造物/裸地占比分别为42%,33%,25%;2015年土地分类占比分别为42%,20%,22%,同时增加了16%的水体,湿地公园耕地、植被、水体等面积逐年增加,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通过遥感技术动态监测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有利于湿地公园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对城市湿地的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变化是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向高生态位转变的自组织行为。在生态位理论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生态位模型定量分析了石家庄市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和经济生态位。研究表明,石家庄市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中,耕地数量生态位最高,其次是草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数量生态位最低;2000—2009年期间,耕地、草地数量生态位呈总体下降趋势,园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数量生态位呈总体上升趋势;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差值较大,近几年市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加剧了这种差值的进一步拉大。最后,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从提高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的角度探讨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克里金插值模型对海口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利用改进型土地利用景观稳定性评价模型对景观稳定性综合评价,得出:(1)2010—2015 年,海口市生态环境整体良好,各行政区景观稳定性差异显著,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各行政区景观均遭受不同程度破坏,景观稳定性遭受影响;(2)2010—2015 年,海口市城镇建设不断扩张及国际旅游岛战略不断推进,景观稳定性整体呈现下降趋势,Ⅴ及景观稳定区消失,Ⅰ级景观稳定区和Ⅱ级景观稳定区面积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4.
神农架生态环境特殊、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之一。同时,作为中国中部生态旅游热点地区,神农架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本研究通过对神农架地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landsat 5、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30 m×30 m分辨率)进行解析,获得了这3个不同时期研究区的耕地、林地、灌草地、湿地、水体和建设用地等6种不同景观类型的分布图及不同景观类型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这20年内,神农架的主体景观森林得到了较好地保护,面积基本保持了动态平衡,耕地面积也基本稳定,建筑用地和水体显著增加,而灌草地则显著减少,湿地在2010~2020年也显著减少;且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变化幅度在2000~2010年要显著大于2010~2020年。因此,在未来应该注意加强对该地区灌草地及湿地的保护,并严格限制建设类项目。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神农架地区的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监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2000—2015年森林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森林动态变化过程及其机制,为水源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水质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0、2010和2015年3期30 m分辨率国产环境灾害卫星HJ-1 A/B CCD以及Landsat TM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决策树分类方法,监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土地覆被,并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估算植被覆盖度。【结果】3期土地覆被数据精度(K)分别为89. 4%、86. 9%和84. 4%,2000年用户精度为98%,2010年用户精度为96%,2015年用户精度为94%。土地覆被监测结果表明,受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等生态工程项目实施影响,2000—2015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森林面积持续增加,增幅达9. 5%,增加面积主要来自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然而,随着水源区大规模移民和区域经济不断发展,也使得约4 547 km^2的森林转化为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分市统计分析表明,十堰市和安康市森林面积增量最大,均超过1 300 km^2,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显著。2000—2015年,水源区植被覆盖度也呈增加趋势,其中森林植被覆盖度增幅达25. 4%,且植被覆盖度在0. 6以上的森林面积比例3期均超过70%。【结论】近15年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森林面积和森林植被覆盖度增加显著,森林密度得到提升,高密度的森林植被能够在地表形成植被保护层,降低水源区发生水力侵蚀和沟渠侵蚀的风险,从而提高水源区水土保持能力。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毛乌素沙地2000、2005、2007、2010年的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毛乌素沙地近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⑴在时间尺度上,2000-2010年毛乌素沙地裸露地、低覆盖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高、中覆盖草地、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水域无明显变化。⑵在空间上尺度上,2000-2010年,毛乌素沙地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其中在东北部,大部分由耕地转为林地,在西北部,部分中覆盖度草地转为耕地。⑶2000-200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中覆盖度草地,净增加7 598.84 hm2,主要由26 255.3 hm2的低覆盖度草地和3 550.41 hm2的裸露地转入;2005-200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高覆盖度草地,净增加7 584.81 hm2,主要由6 074.43 hm2的裸露地和3 083.12 hm2的中覆盖度草地转入;2007-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林地,净增加37 978.01 hm2,主要由35 488.96 hm2的耕地和2 640.42 hm2的高覆盖度草地转入。  相似文献   

17.
张弨 《绿色科技》2021,(6):130-131,134
以沈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系统分析了2000~2015年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生态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0~2015年,沈阳市林地、草地、湿地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空间基本格局主要集中在较低和中级水平,生态系统年均植被覆盖度状况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nges in spatial patterns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during the period 1976–2000 along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s in a watershed in Nepal. Land change patterns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examined using information on land use derived from satellite images from 1976, 1990 and 2000. During the 24-year period from 1976 to 2000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creased by 35% at a cost of loss of forestland. Agricultural expansion was most conspicuous at higher elevations (1150–2000-m). About 36%, 18% and 6% of forestland was converted into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from higher, middle and lower elevations respectively in the period from 1990 to 2000.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iving standard parameters, including farm family income and, food availability obtained from family surveys,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as the elevation increases whereas percentage of food bought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In this way it was found that, lost forest areas were smaller when located around high-income areas with good quality agricultural land and near an administrative centre as compared to areas located around low-income areas with low quality agricultural land and far from an administrative centre. Additionally, a regress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link the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with the conversion of forestland into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breaking the study area into smaller zones. The spatial trajectories of these zones are then contrasted,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governing access to land resources. The study finds that while overall land change patterns in the region are largely explained by elevation and the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of people living adjacent to the forestland, more specifically, in sub-regional areas, trajectories reflect the signatures of institutions governing access to land. As sustainability of the watershed is dependent on forests, continued deple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will result in poor economic returns from agriculture for local people together with loss of ecosystem services.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峡江县城市森林建设规划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西省峡江县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森林数量、布局等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峡江县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目标、总体布局以及建设内容。研究结果表明:按照规划实施,至2020年峡江县城市森林覆盖率将由2010年的60.5%升至68.0%,建成区绿地率由44.6%升至49.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49.9%升至5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2.2m2升至15m2,城市森林生态效益将得到更大发挥,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将显著提高。该规划的研究成果也将为其他县级城市森林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成都市为例,通过协同分析法利用皮尔逊相关性指数及双变量局部空间莫兰指数分析城市热环境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成都城市热环境的递增趋势显著,整体市域温度在2000—2015年的研究期限内上升1.0℃~2.0℃;成都市热环境对7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明显的负响应情况,其响应机制分为3类,即直接影响、间接影响以及连带影响;成都城市热环境对生态系统服务响应显著性空间呈"东-中-西"区域化分布。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成都市热环境优化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