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的文旅特色小镇——洛南音乐小镇为例,运用AHP-SWOT研究方法,在定性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战略决策问题进行量化,构造AHP-SWOT战略四边形,计算战略类型方位角,并绘制洛南音乐小镇发展战略类型、强度图谱。研究结论表明:洛南音乐小镇面临的机会大于威胁,优势大于劣势,洛南音乐小镇的战略系数ρ0. 5,发展战略类型为机会型开拓战略。基于此,洛南音乐小镇应完善内部设施建设,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积极开展文创活动,吸引多元投资主体,不断推动文旅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转型,实现乡村振兴与贫困农户增收减贫。  相似文献   

2.
特色小镇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力抓手,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载体。栟茶古镇作为全国特色小镇,创新融入古镇4.0理念,打造古镇生活+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微型度假四位一体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其古镇+特色发展体系,转换现有的古镇资源与产业以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为如东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郭萌  王怡 《江西农业学报》2020,32(1):146-150
选取2009~2018年陕南地区茶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数据,通过构建耦合模型,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对陕南地区10年间茶旅融合情况进行了实证测评。结果表明:陕南地区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度整体不高,耦合协调度从极度失调发展到中级失调,但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从政策引领、科学规划、提升内涵、打造品牌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9~2018年陕南地区茶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数据,通过构建耦合模型,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对陕南地区10年间茶旅融合情况进行了实证测评。结果表明:陕南地区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度整体不高,耦合协调度从极度失调发展到中级失调,但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从政策引领、科学规划、提升内涵、打造品牌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茶产业和旅游业都是乡村振兴当中至关重要和地位关键的产业,二者存在着极大关联性其中,茶产业发展可以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资源,而旅游业又能够让茶产业声名远扬。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茶旅融合发展,强调通过茶产业和旅游业深度结合的方式,推动两种产业的振兴与崛起,有效凸显与提高乡村魅力,突出茶旅融合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株洲醴陵市被誉为千年古邑山水洲城,人文底蕴厚重,地理、气候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茶叶和旅游产业历来是醴陵市的传统特色产业,是脱贫攻坚战中实施扶贫工作的主力军,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分析醴陵市茶旅融合发展现状、优势与存在问题,提出后续推动醴陵市的以旅兴茶、以茶促旅、茶旅互动的茶旅融合模式的对策,以期为醴陵市茶旅产业融合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推进产业融合,形成新业态,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大方向。茶旅融合将茶文化活动与旅游融合在一起,实现茶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的有机融合,从而提升茶业附加值与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助力茶旅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茶旅产业融合是资源、品牌、人才整合的系统工程,成功的茶旅融合实践是实现区域茶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资溪县为例,从分析其生态优势及茶旅产业发展现状入手,着力探索提升"资溪白茶"地位、助推经济发展的茶旅融合发展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运用AHP-SWOT研究方法,以地处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商洛市为例,在对商洛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战略定性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战略决策问题进行了量化,构造了AHP-SWOT战略四边形,并计算了战略类型方位角,绘制了地理农产品发展战略类型、强度图谱。研究表明:商洛地理标志农产品面临的优势和机会高于劣势和威胁,商洛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战略系数ρ≥0.5,发展战略类型为机会型开拓战略。基于此,提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深入推进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以提高农民收入,实现高质量脱贫,促进农业转型,建立贫困地区发展长效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AHP-SWOT研究方法,以地处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商洛市为例,在对商洛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战略定性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战略决策问题进行了量化,构造了AHP-SWOT战略四边形,并计算了战略类型方位角,绘制了地理农产品发展战略类型、强度图谱。研究表明:商洛地理标志农产品面临的优势和机会高于劣势和威胁,商洛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战略系数ρ≥0.5,发展战略类型为机会型开拓战略。基于此,提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深入推进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以提高农民收入,实现高质量脱贫,促进农业转型,建立贫困地区发展长效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茶旅融合理念的不断深入,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一体化新型产业模式。与其他农产品相比,茶叶具有极强的特殊性。茶园不仅可以作为可开发的旅游景区,也可以作为了解茶文化、学习茶礼仪的基地,与农家乐、踏春游等相比,更具内涵。茶旅融合并不是两个产业的简单结合,而是以茶为主题、以茶基地为载体、以旅游为内容、以市场为动力,形成的茶旅品牌一体化、茶旅产品一体化、茶旅理念一体化。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降低贫困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结合湖南城市学院安化驻村帮扶点的案例,对安化县茶旅一体化扶贫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茶旅融合发展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以茶文化带动旅游经济的新型"茶旅融合"产业发展迅速,作为一种创新思维,其对于带动资源经济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六安市独山镇为例进行茶旅融合营销策略分析,以调查问卷方式了解游客特点和茶旅融合存在的问题,比较了茶旅融合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了当地茶产业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营销建议,以期拉动独山镇茶叶产品消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特色小镇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通过特色小镇的培育和建设,为景德镇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开辟新平台、提供新动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景德镇样本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特色小镇是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与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为推进特色小镇更高水平建设,本文以河南省平舆县蓝天芝麻小镇为例,分析其建设现状,探讨了管理运营水平不够高、三产发展不够平衡、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从加大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高标准做好产业规划、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提出推动蓝天芝麻小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特色小镇建设目标在于构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紧密融合的新型城镇.基于"三生空间"理念,天津市特色小镇归为生产型、生活型和生态型特色小镇三类,其"三生空间"融合发展还面临着产业体系不完善、生活空间吸引力不足、生态空间受冲击的困境.基于CAS理论,剖析特色小镇"三生空间"融合发展机理,并以上仓镇为例,对其"三生空间...  相似文献   

15.
16.
特色小镇是新时期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以连云港市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特色小镇发展历程,运用AHP分析构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剖析产业发展等6个关键维度,探讨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东海水晶小镇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分5.929分,处于一般水平,基本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仍有很大的上升...  相似文献   

17.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基于历史文化与地域风情的资源禀赋,陕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及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是创新推动陕西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对陕西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进行剖析,探究陕西省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对策,对展现陕西独有的文化特色、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赣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指导下,赣州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逐步找准了本土的发展亮点和特色。有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异军突起,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但是,仍然存在些问题制约着赣州市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壮大。其中,赣州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是其他文化产业学习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有效的实现茶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实现旅游业与茶产业的共同发展,从而使该地的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生活条件不断的改善,最终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本文以余杭径山小古城村为例,并根据当地发展茶旅融合的基本条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解决措施进行探讨分析,以求通过茶旅融合的方式推动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现代农业园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式,近年来在我国的城市周边大量出现,并出现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农业园也开始萌芽,但发展速度和社会经济效益欠佳。本文以汶川县黑土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设计为例,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农业园规划应以尊重特殊自然条件为前提,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和政策背景,制定出适应当地自然、文化和产业基础现状的规划建设策略。因地制宜地将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农业园引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