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为探索水电梯级开发下鱼类的趋流行为,采用自制鱼类游泳能力及代谢测定装置,研究了3种沅水常见鱼类(鲫、大眼鳜和黄颡鱼幼鱼)的趋流游泳能力及代谢特征。结果显示,鲫、大眼鳜和黄颡鱼的相对感应流速分别为(0.79±0.14)、(1.16±0.07)和(0.75±0.09) BL/s,相对偏好游速分别为(2.31±0.11)、(1.86±0.04)和(1.60±0.03) BL/s,相对临界游速分别为(3.43±0.37)、(2.58±0.32)和(2.68±0.13) BL/s。同样条件下黄颡鱼偏好游速、临界游速、呼吸频率和耗氧率均显著低于鲫和大眼鳜。3种鱼呼吸频率、摆尾频率和耗氧率均随流速增加而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0 BL/s流速下,3种鱼呼吸频率均出现峰值。在2.0 BL/s流速下,鲫和大眼鳜摆尾频率和耗氧率出现峰值,而黄颡鱼则在1.5 BL/s流速下出现。随着流速的增加,鲫趋流率从静水组的64.1%增加至4.0 BL/s的100.0%,大眼鳜和黄颡鱼分别从静水组的60.2%和58.9%增加至2.0~3.0 BL/s的100.0%。水流流速显著影响3种鱼的游泳状态。鲫在静水条件下以逆流前进和顺流而下为主。大眼鳜静水和大多数流水条件下以逆流静止状态为主。黄颡鱼在静水组和较低流速组(<1.0 BL/s)长时间保持逆流静止状态,随着流速的增大,逆流静止比例迅速减少,逆流后退时间比例不断增加。研究表明,沅水3种常见鱼类趋流行为的差异性与其生活习性、形态特征、食性和捕食方式以及生活水环境等密切相关。了解3种鱼类趋流行为参数与流速环境条件的对应关系,有助于建立鱼类游泳生物学仿真数据模型,为梯级开发背景下鱼类的运动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及运动方式的演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于2010年9-11月在长江干流朱杨江段采集到8种鱼类标本,分别为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鲫(Cyprinus auratus)、铜鱼(Coreius heterodon)、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鲤(Cyprinus carpio)、大眼鳜(Siniperca kneri)、鲇(Silurus asotus)。在该江段上游支流沱江富顺江段采集到5种鱼类标本,分别为鲤、鲫、大鳍鱯(Mystus macropterus)、大眼鳜、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各种鱼的样本量为6~12尾。采用快速溶剂萃取及气相色谱法对各标本鱼体内的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两个江段的各种鱼类标本体内检测到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在所有鱼体样本中均未检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在长江干流朱杨江段所采集到的8种鱼中圆筒吻鮈体内邻苯二甲酸酯的总量(∑PAEs)最高,为(1 818.32±190.88)μg/kg。在沱江富顺江段采集到的5种鱼中鲤体内∑PAEs最高,其含量为(790.60±76.04)μg/kg。在长江朱杨段和沱江富顺段两采集地的相同种类有3种,其中鲤和大眼鳜各自体内的∑PAEs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朱杨段鲫体内的∑PAEs含量显著高于富顺段鲫体内的含量。结果表明,长江朱杨段及支流沱江富顺段的鱼体均受到了PAEs的污染,而长江干流朱杨段的污染程度要稍高于其上游支流沱江富顺段。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2年2月—2013年1月赤水河赤水市江段逐月渔获物调查数据,对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共采集鱼类41种,隶属于3目7科38属。唇(Hemibarbus labeo)、蛇(Saurogobio dabry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银(Squalidus argentatus)、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粗唇(Leiocassis crassilabris)、吻(Rhinogobio typus)和鳜(Siniperca chuatsi)为该江段的重要优势种,它们的百分比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均在2%以上。聚类分析和排序分析显示,赤水市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显著,在50%的相似性水平上,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两个群组,其中群组Ⅰ包括4个冬季月份(2012年2月、3月、12月和2013年1月),而群组Ⅱ包括其它8个非冬季月份。对于群落季节差异贡献率较大的种类依次为唇、瓦氏黄颡鱼、蛇、大鳍鳠、鲤(Cyprinus carpio)、中华倒刺鲃、鲫(Carassius auratus)、粗唇、银、吻、鳜、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es),其中唇、蛇、鲤、鲫、吻和草鱼在冬季月份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非冬季月份,而瓦氏黄颡鱼、大鳍鳠、中华倒刺鲃、粗唇、银、鳜和切尾拟鲿的相对丰度以非冬季月份为高。典型对应分析(CCA)显示,水温和溶氧量是影响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洞庭水系鱼类趋流特性的生态适应性及为水域渔业资源保护提供基本数据,在水温(20.0±1.5)℃和自然光周期下,用实验室自制的鱼类运动测试水槽和递增流速法测定了沅水中游常德河洑江段体长(13.94±1.85)cm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和体长(12.28±1.42)cm鲫(Carassius auratus)的临界游泳速度及最大游泳速度等参数,分析两种鱼这两个参数与体长等因素的关联及差异。外置变频器调节电机功率改变螺旋桨的转速而呈不同流速。1 BL·s-1时开始实验,每15 s提高流速2 cm·s-1,直到鱼变疲劳在拦网处停止游泳20 s时的水流速度就是该鱼的最大游泳速度(Umax,单位cm·s-1)和相对最大游泳速度(Umaxr)[(=Umax/BL(体长),单位BL·s-1)]。流速慢慢增至60%Ucrit估计值下,实验鱼持续游动15 min后,将增加...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斑重唇鱼的游泳能力,给过鱼设施设计和鱼类游泳行为学研究提供基础参数,本研究以木扎提河野生斑重唇鱼(全长TL=12~16 cm)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在(16.6±1.6)℃水温下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爆发游泳速度及持续与耐久游泳能力。结果显示,斑重唇鱼感应流速为(0.18±0.02)m/s,相对感应流速为(1.40±0.23) BL/s (BL为体长);临界游泳速度为(1.02±0.15) 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为(8.58±1.65) BL/s;爆发游泳速度为(1.39±0.17) m/s,相对爆发游泳速度为(10.92±1.86) BL/s;最大持续游泳速度为0.87 m/s,最大耐久游泳速度为1.37 m/s,与平均爆发游泳速度相近。其持续游泳时间与流速呈负相关(l g T=?5:136X+8:504)。当以斑重唇鱼为主要过鱼对象时,建议为吸引鱼类进入鱼道,进口流速设计为1.02~1.39 m/s,休息池主流设计为0.20~1.02 m/s,鱼道竖缝处流速宜低于0.85 m/s。鱼道长度为1 000 m时,鱼道内平均水流速度应低于0.78m/s。本研究结果可为新疆木扎提河流域鱼类游泳能力研究提供参考,对保护日益减少的鱼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鳡、翘嘴红鲌、蒙古红鲌、鳜、鲇和黄颡鱼是丹江口水库中群体数量较大的凶猛鱼,而且也是库中重要的经济鱼类。研究了这六种凶猛鱼的摄食种类、食物组成的变化、摄食频度和食物组成的一致性程度。  相似文献   

7.
陆水水库鳜属鱼类食性及消化器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韩德举 《水产学报》1996,20(2):97-103
通过对陆水水库三种鳜属鱼类的食性及消化器官比较,结果表明,三种鳜都以摄食鱼虾为主,在鳜和大眼鳜的食物组成中,虾的出现率分别为82.35%和81.03%,鱼的出现率分别为47.06%和31.23%,斑鳜中鱼和虾和出现率分别为63.07%和50.07%,鱼虾出现率在不同月份变化圈套。鳜摄食强度最大,大眼鳜次之,斑鳜最小。但它们摄食鱼的饱满分指数均大于虾。在消化器官中,鳜、斑鳜、大眼鳜的幽门盲囊的平均数  相似文献   

8.
<正> 我们在1985年做了翘嘴鳜(Sinipercachualsi)与大眼鳜(S.knerii)生长速度对比试验。兹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1.材料翘嘴鳜苗和大眼鳜苗均取自长江边的绠网中,规格是1.5朝鱼筛之上,2.7朝鱼筛之下的鱼苗。鳜适口的饵料鱼规格为1.5朝鱼筛之下的鱼苗。 2.方法 1985年5月16日将翘嘴鳜苗750尾(体有墨绿色斑块)和大眼鳜苗250尾(体有黄褐色斑块)同时放入一个三亩的长方形鱼池中,水深1.0-1.5米,排灌方便,池底有2-5寸的淤泥,生长着多种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幼苗,水质清净。池中原有虾、鲫、虾  相似文献   

9.
<正>鳜属经济鱼类主要包括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等。其中鳜又称桂鱼、季花鱼、翘嘴鳜等,为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因其生长速度快、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是目前江苏常见鳜属最具经济价值养殖品种,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体量巨大。斑鳜又名石鳜、岩鳜、花鲫子等,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的长江至珠江、辽河、鸭绿江及其以南的海河等水系,因其肉  相似文献   

10.
通过自制的鱼类游泳试验装置,研究了流速对鲫(Carassius auratus)游泳行为和能量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鲫的摆尾频率、摆尾幅度随游泳速度变化有明显的规律。随着游泳速度的增加,鲫的摆尾频率与幅度都相应地增加。流速小于3倍体长/s与大于3倍体长/s,摆尾频率差异性显著(P<0.05),而摆尾幅度差异性不明显。鲫单位时间耗氧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并且随着速度的增加,鲫用于游泳所消耗的能量占总能量消耗逐渐趋于稳定,运动净耗氧率最大为90%。水温(16±1)℃时,体长12~20cm鲫的相对极限流速为其(3.85±1.10)倍体长/s,绝对极限流速为(0.66±0.10)m/s;相同流速的温度环境中,随着体重的增加,耗氧量呈增加趋势。在相同的流速下,水温(10±1)℃时的游泳耗氧量小于(16±1)℃,而净耗氧率较大;温度(16±1)℃时,2.5倍体长/s的游泳速度有利于鲫生长代谢的能量积累。  相似文献   

11.
5种鱼感应流速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鱼类感应流速的差异性以及鱼类感应流速的决定因子,为过鱼设施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鲤、鲫、鲢、鳙及蒙古鲌体长分别为(24.46±5.9)、(13.66±4.7)、(32.73±3.7)、(30.47±1.7)、(23.51±3.1)cm,试验装置采用自行设计的螺旋桨式游泳能力测试水槽,试验用水均为经过沉淀处理的山涧流水,水温(21±1)℃,溶解氧(6.5±0.5)mg/L。利用流速与电动机调节频率的关系式计算试验对象的感应流速,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检验5种鱼感应流速与各自体长之间的关系,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分析5种鱼之间的感应流速差异。结果表明鲤、鲫、鲢、鳙以及蒙古鲌的绝对感应流速分别是(3.55±2.43)、(2.408±2.00)、(4.605±2.575)、(2.033±1.019)和(1.843±1.205)cm/s,相对感应流速分别是(0.147±0.097)、(0.182±0.166)、(0.142±0.078)、(0.067±0.034)和(0.08±0.054)BL/s;鱼类的体长与绝对感应流速不存在相关关系;相对感应流速更能准备表达鱼类对水流变化的敏感度;不同种鱼之间的感应流速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2.
鲢幼鱼游泳能力及游泳行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四大家鱼的游泳能力,指导鱼道水力学设计,提高鱼道过鱼成功率,增殖鱼类资源总量,以四大家鱼之一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为试验对象,研究其游泳能力及游泳行为。在(30±1)℃水温下,采用流速递增法,鲢的体长7.3~16.8 cm,体重6.10~66.50 g,按体长将鲢分为(8.17±0.59)cm、(10.09±0.53)cm、(11.84±0.67)cm、(13.94±0.68)cm、(15.90±0.64)cm共计5个试验组。结果表明,鲢的临界游泳速度为52~100 c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为5.90~7.14 BL/s,摆尾频率为98.7~432.2次/min。鲢的临界游泳速度随体长增加而增大,其线性拟合方程为Ucrit=4.908L+17.63(R2=0.998);其相对临界游泳速度随体长增加而减小,线性拟合方程为U'crit=-0.130L+8.025(R2=0.979);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根据鱼类对水流速度的游泳行为响应,鲢摆尾频率随水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加,两者呈线性关系;在相同流速下,较长个体鲢的摆尾频率显著小于较小的个体。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玉曲河流域裂腹鱼类的游泳能力,给过鱼设施建设和鱼类游泳行为学提供基础参数,本研究以该流域优势物种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贡山裂腹鱼(S. gongshanensis)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现场采用游泳能力测试水槽对裂腹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及持续游泳速度、耐久游泳速度进行测定。测试结果表明:怒江裂腹鱼和贡山裂腹鱼的绝对感应流速相近,分别为0.18±0.01 m/s、0.18±0.06 m/s。怒江裂腹鱼和贡山裂腹鱼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1.05±0.12 m/s、1.11±0.14 m/s,绝对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1.45±0.26 m/s、1.40±0.21 m/s。二者的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8.47±0.95 BL/s、9.21±2.45 BL/s,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均突破了十倍体长,分别为11.90±2.31 BL/s、10.80±3.16 BL/s。测得的怒江裂腹鱼和贡山裂腹鱼最大持续游泳速度均为0.63 m/s,怒江裂腹鱼和贡山裂腹鱼最大耐久游泳速度分别为0.93 m/s、0.73 m/s。当以怒江裂腹鱼、贡山裂腹鱼为主要过鱼对象时,建议鱼道入口及竖缝处流速1.05~1.40 m/s,过鱼设施内部的整体平均流速设计范围为0.24~1.05 m/s,以及休息池主流流速为0.18~1.05 m/s。本研究结果可为西藏玉曲河流域过鱼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对该流域的鱼类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挠力河源头在七台河市境内,全长490公里,流经宝清县、五九七农场、八五三农场、富锦市、大兴农场、红旗岭农场、饶河县汇入乌苏里江,渔业资源十分丰富。鲤科鱼类有鲤、鲫、鲢、鳙、草鳊鱼等;鳅科鱼类有泥鳅、花鳅、刺鳅;(鱼危)科鱼类有黄颡鱼;鲶科鱼类有鲶鱼、南方大口鲶;鳜科鱼类有鳜鱼。在农场建成初期仅八五三农场在挠力河段的捕捞产量就达400~500吨。水禽品种多,对面街泡子、罗海荣泡子、落马湖泡子是大雁北飞,鱼类回游产卵、摄食最佳的栖息场所,当时流传的一句民谚“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是对挠力河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5.
正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隶属于鲈形目、鮨科、鳜亚科、鳜属,又名石鳜、岩鳜、花鲫子等,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的长江至珠江,辽河、鸭绿江及其以南的海河等水系,为典型的肉食性底层鱼类。斑鳜出现遗传分化的时间较早,与同属的翘嘴鳜(S.chuatsi)、大眼鳜(S.kneri)相比,生长速度慢但抗病力较强,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价值高、具观赏性,又有"淡水石斑"之美  相似文献   

16.
杨海乐  沈丽  何勇凤  田辉伍  高雷  吴金明  梅志刚  魏念  王琳  朱挺兵  胡飞飞  龚进玲  杜红春  段辛斌  邓华堂  王导群  朱峰跃  李云峰  吴凡  茹辉军  张燕  李君轶  杨俊琳  周运涛  方冬冬  王银平  蔺丹清  杨彦平  李佩杰  刘思磊  杨健  庄平  王思凯  张涛  杨刚  杨文波  袁立来  曹坤  徐硕  刘慧媛  梁志强  王崇瑞  李鸿  袁希平  杨鑫  傅义龙  张燕萍  章海鑫  陶志英  王生  高小平  金斌松  李柯懋  王国杰  简生龙  李英钦  薛晨江  雷春云  薛绍伟  孙昳  朱滨  邵科  胡兴坤  熊美华  杜军  何斌  颜涛  黄颖颖  邹远超  谢碧文  王永明  李斌  刘飞  张瑶瑶  范飞  王志坚  黄静  辜浩然  葛海龙  但言  李燕  王恕桥  张闯  周路  王雪  曾圣  向燕  何绪刚  覃剑晖  夏成星  侯杰  石义付  高立方  朱志强  沈红保  杜耘  段学军  熊嘉武  杨德国  刘绍平  倪朝辉  张辉  刘凯  赵峰  李应仁  王剑伟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23,47(2):029301-029301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了落实长江大保护,农业农村部统筹部署设立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2017—2021)。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总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技术总协调,联合流域内外2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及分布、鱼类资源量、濒危鱼类、长江江豚、渔业生态环境、消落区、捕捞渔业和休闲渔业等7个专题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长江历史(2017年前)分布鱼类记录有18目37科163属443种,本次调查中有135种鱼类未采集到,新采集到15种外来鱼类;(2)当前鱼类资源数量约为8.86亿尾,重量约为12.48万t,仅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的27.3%、80年代的58.7%,流域性优势种为鲤、鲫、鲢、黄颡鱼、短颌鲚、鲇、蛇、草鱼、光泽黄颡鱼、?、鳜、铜鱼、翘嘴鲌、鳊、鳙,重量占比达50%,数量占比达45%;(3)长江流域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鱼类29种(属),本次调查共记录到15种,白鲟已被IUCN认定灭绝,鯮和鲥已多年未见野生个体,长江鲟被IUCN认定野外灭绝,中华鲟、胭脂鱼和松江鲈多年未见自然繁殖;(4)2017—2021年,长江中下游干...  相似文献   

17.
丁照刚 《水产养殖》2006,27(2):43-43
黄墩湖位于邳州市新河镇和京杭大运河之间,形状呈长茄形,蓄水面积4.8万亩,湖区水质清新,无工农业污染,2005年10月。湖区内1万亩网箱和围栏养殖被认定为江苏省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养殖区水质符合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用水标准,湖区内盛产草、鲫、鳜、黄颡鱼、青虾等优质鱼类20多种.年可利用水草量达15万吨以上,可发展网箱养殖面积达9万平方米以上。黄墩湖盛产黄颡鱼,是市场上的畅销货。  相似文献   

18.
大眼鳜密度及其饵料鱼配额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d的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大眼鳜密度增加,生长率明显降低;而随着饵料鱼配额的增加,大眼鳜生长率显著上升。当大眼鳜密度及饵料鱼配额均升高时,大眼鳜对饵料的利用率降低。在本实验范围内,大眼鳜密度以160尾/m3,每尾大眼鳜每日配给6尾饵料鱼为好。  相似文献   

19.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俗称嘎鱼、嘎牙子、黄腊丁等,是我国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底栖鱼类。因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鱼类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市场需求和黄颡商品鱼出El的拉动,黄颡鱼苗种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20.
通过核基因ITS2片段研究四种鲇形目鱼类进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鲇形目鱼鱼类通用引物扩增了鲇形目鱼类4种鱼,长吻(Leiocassi longirostris)、南方南方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核DNA的ITS2片段,并构建UPMGA,NJ,ME和MP系统树。结果显示:根据遗传距离,斑点叉尾和黄颡鱼的亲缘关系最近(D=0.0661),接下来是黄颡鱼和南方大口鲇(D=0.1100),南方大口鲇和长吻(D=0.1184),斑点叉尾和南方大口鲇(D=0.1266),黄颡鱼和长吻(D=0.1490),斑点叉尾和长吻的亲缘关系是最远的(D=0.1503)。结果表明:长吻最早分化,其次是南方南方大口鲇和黄颡鱼,而斑点叉尾分化最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