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研究锦江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1月、4月、7月和10月按季度在锦江河保护区进行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门51属82种,轮虫类、原生动物、桡足类和枝角类物种数占浮游动物物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6.34%、29.27%、15.85%和8.54%。优势种类为4门6属16种,其中轮虫类6种,原生动物4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2种。保护区浮游动物密度变幅为297.76~1 430.10 ind/L,平均为855.13 ind/L;生物量变幅为5.73~26.36 mg/L,平均为14.37 mg/L;群落丰富度指数(D_m)变幅为3.18~4.90,平均为3.96;香农指数(H')变幅为2.11~3.12,平均为2.81;均匀度指数(J')变幅为0.81~0.89,平均为0.86。研究表明,在被摄食压力下降及饵料生物资源下降的共同影响下,保护区外界环境对个体较小的原生动物和轮虫有利,群落生态优势度也集中于上述浮游动物类群。受到水文特征的影响,锦江河核心区的浮游动物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以及多样性指数总体高于实验区。  相似文献   

2.
江苏镇江长江豚类保护区是唯一没有被开辟为主航道的长江干流豚类保护区,是长江下游少有的长江江豚的优良栖息地。为了解这一地区的浮游动物群落特征,2010-2011年对镇江保护区进行了4个季度的考察和调研。结果表明,在浮游动物种类数和丰度上,原生动物和轮虫占据主导地位,但浮游动物生物量主要由枝角类和桡足类决定。保护区2(现有保护区)的物种丰度、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都要明显高于保护区1(拟扩展保护区)和主航道。浮游动物各类群随季节的变化不尽相同,原生动物和轮虫的密度高峰主要出现在春季,而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高峰主要出现在秋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在夏季和秋季时高,在冬季时最低。对不同采样点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研究发现,受干扰较多的主航道表现出更明显的季节性。结合浮游动物的渔产潜力评估,认为保护区能够满足江豚生存的鱼类资源量已趋紧张。  相似文献   

3.
太湖五里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滨带在保持物种多样性、拦截陆源污染物、净化水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选取经生态修复的五里湖湖滨带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对该水域4个区域(A,B,C,D)浮游动物进行逐月采样,以探讨五里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意义。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4属207种,其中原生动物37属88种,轮虫38属76种,枝角类17属29种,桡足类12属14种,物种数最多出现在8月(63种),最少出现在2月(25种);岸型对物种数的影响表现为自然滩地型明显高于水泥护岸。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值分别为3 135.35个/L和2.38mg/L,原生动物和轮虫丰度是五里湖湖滨带浮游动物丰度主体,轮虫生物量是五里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生物量主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明显,枝角类丰度和生物量表现为春季最高,夏季最低,而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和桡足类丰度和生物量均为秋季最高,冬季或春季最低;空间格局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浮游动物及各类群丰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C区D区B区A区,整体呈现东五里湖高于西五里湖的趋势。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及丰度对水质的分析表明,五里湖湖滨带水质为中污染,水体营养状态为轻度富营养。冗余分析表明,TN、DO、Chl-a及pH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4.
2002年4次在洪门水库的7个采样点对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计检出浮游动物64属、90种,其中原生动物27属、35种;轮虫22属、34种;枝角类9属、14种;桡足类6属、7种;年平均密度4073.5个/L,生物量2.632 mg/L。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较明显,数量高峰为9月,而生物量7月最大;水平分布呈现水库中游数量和生物量相对较低,下游的数量和生物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
黄河兰州市区段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现存量及多样性,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和水质状况,为黄河兰州段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于2014年秋季(11月)在黄河兰州市区段设定7个调查断面,即市区上游工业集聚区设置3个断面(H1-H3),中游人口集聚区设置3个断面(H4-H6),下游人类活动较少区设置1个断面(H7),每个断面设3个采样点,共计21个采样点,进行浮游动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检出4大类、27种(属),其中原生动物9种(属),占总种(属)的33.3%,轮虫10种(属),占37.1%,枝角类5种(属),占18.5%,桡足类3种(属),占11.1%,种类组成主要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浮游动物密度为1.88~11.09 个/L,均值为4.64 个/L;生物量为1.3~4.4 μg/L,均值为2.5 mg/L。浮游动物优势种为5种(属),以小口钟虫(Vorticella microstoma)的优势度最高(0.539)。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89、0.58和1.94。依据浮游动物密度聚类分析结果,7个采样断面的浮游动物可分为2大类群。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黄河兰州市区段水质处于轻-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6.
红水河龙滩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夏季和冬季对龙滩水库浮游动物进行了2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73属、137种;夏季为100种,冬季为108种;夏季优势种10种,冬季优势种11种,两季共有的优势种为6种。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5 800个/L,原生动物占绝对优势;平均生物量为1.2366 mg/L,轮虫所占比重最大。两季浮游动物现存量无明显差异,但在水平分布上差异显著。依据浮游动物密度聚类分析,龙滩水库各断面浮游动物分为3大类群。龙滩水库成库后,库尾段浮游动物现存量变化较小,坝前、库中明显增加。依据浮游动物生态学指标评价,龙滩水库水质为贫-中营养型。  相似文献   

7.
2009年夏季和冬季对龙滩水库浮游动物进行了2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73属、137种;夏季为100种,冬季为108种;夏季优势种10种,冬季优势种11种,两季共有的优势种为6种。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5 800个/L,原生动物占绝对优势;平均生物量为1.2366 mg/L,轮虫所占比重最大。两季浮游动物现存量无明显差异,但在水平分布上差异显著。依据浮游动物密度聚类分析,龙滩水库各断面浮游动物分为3大类群。龙滩水库成库后,库尾段浮游动物现存量变化较小,坝前、库中明显增加。依据浮游动物生态学指标评价,龙滩水库水质为贫-中营养型。  相似文献   

8.
受高砷背景的影响,渫水河及其支流存在不同程度的砷污染,为揭示砷污染的生态效应,探寻防治对策,研究了该水域中浮游动物的种群分布和季节变化,分析其密度与砷含量及TN、TP的关系.2006-2007年共进行3次调查,设置8个采样断面;共检出浮游动物166种,其中,原生动物(95种)>轮虫(55种)>桡足类(10种)>枝角类(6种);丰水期有104种,远大于平水期和枯水期.浮游动物现存量以丰水期最高,其次是平水期,枯水期最少;空间分布上以断面Ⅱ最高,黄水河支流高于渫水河干流,而渫水干流中段的现存量最小.种类组成上,由于桡足类和枝角类对重金属污染较为敏感,检出种类极少,且均是耐污型,轮虫则以α-β型种类为主,纤毛虫比例不高,只在断面Ⅱ和断面Ⅳ超过肉足虫比例.渫水河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均<2.生物多样性指数与As含量不相关(r=0.674),但轮虫密度与As含量显著相关(r=0.931).浮游动物密度与TN显著相关(r=0.826),TN对渫水河的浮游动物群落组成起着关键作用,而As只对轮虫的生物量影响较大,并不能决定整个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印江县主要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8年7—8月在印江县主要水域进行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在印江县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门22属34种,轮虫类、桡足类、原生动物和枝角类物种数占浮游动物物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7.06%、38.24%、8.82%和5.88%。优势种类为4门6属10种,其中桡足类5种,轮虫类3种,原生动物1种,枝角类1种。印江县主要水域的浮游动物密度变幅为24.12~363.89ind./L;生物量变幅为0.2071~1.4118mg/L;群落丰富度指数(Dm)变幅为3.27~5.44;香农指数(H')变幅为0.69~3.69;均匀度指数(J')变幅为0.35~0.88。从多样性指数分析来看,水体介于β-中污染带到轻污染带之间。通过综合分析,印江县水域整体上说为β-中污染或贫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0.
小龙虎泡浮游动物组成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嫩江下游小龙虎泡为大水面绿色渔业水体,为查明小龙虎泡生态系统基本情况,更好地对其进行渔业管理,于2017年2、4、6、8、10、12月对小龙虎泡浮游动物季节变化及相关水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动物22属36种,其中轮虫7属15种,枝角类9属12种,桡足类6属9种。优势种19种,其中枝角类8种,轮虫7种,桡足类4种。浮游动物年均密度为356.7个/L,年均生物量为5.45 mg/L,其物种数量、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值均出现在8月,最低值在2月。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年均值分别为1.99和2.88,多样性季节差异显著。多样性指数法和优势种指示法评估结果显示,小龙虎泡在2017年基本处于中营养化状态。浮游动物物种数、密度、生物量与水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是影响小龙虎泡浮游动物种类、密度和生物量的决定性正相关因子,总磷和氨氮含量是影响浮游动物密度的重要正相关因子,pH和总氮是影响物种数的负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11.
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9月和12月、2005年3月对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浮游动物108种,以轮虫最多,45个种属,占41.66%;原生动物12个种属,占11.11%;枝角类25个种属,占23.14%;桡足类26个种属,占24.07%.年浮游动物密度为47.96个/L,生物量0.3663mg/L.全年常见的优势类群为:轮虫的臂尾轮虫属、三肢轮虫属、龟甲轮虫属、晶囊轮虫属;枝角类的象鼻溞属、秀体溞属;桡足类的真剑水蚤属、温剑水蚤属、许水蚤属.  相似文献   

12.
2015年4月(春)、7月(夏)、11月(秋)以及2016年1月(冬),依据《水域生态系统观测规范》,利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及冗余分析调查了长江和汉江之间的湖北长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1种,其中轮虫29种、原生动物15种、枝角类11种、桡足类6种,各季节种类数分布为夏(43种)春(37种)秋(20种)冬(19种);共鉴定出12种优势种,包括8种轮虫和4种原生动物,其中针簇多肢轮虫和萼花臂尾轮虫为4季共有优势种。浮游动物4季平均丰度为3249个/L,平均生物量为10.16 mg/L,其中夏季丰度和生物量均为最高,海子湖区高于其他湖区(除秋季生物量外),相邻季节物种平均更替率最高可达81.01%(桡足类)。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表明,长湖浮游动物季节性差异特征明显,聚类分析将不同优势类群按其相似性程度聚类并划分成4个簇。优势种冗余分析排序结果表明,夏季总氮、总磷与各优势种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除受到水温、溶解氧、pH的限制以外,各优势种还受悬浮物、总氮和总磷含量等指标的影响。与2012年研究结果相比较,长湖整体仍处于中度—重度富营养化状态,且变化趋势为富营养化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13.
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逐月对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县城境内的梁家湾水库浮游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共检出浮游动物58种(属),其中,原生动物22种(属)、轮虫30种(属)、枝角类3种(属)、桡足类3种(属)。浮游动物年均密度为16 418个/L,年均生物量为9.894 mg/L。种类数、密度、生物量均呈现夏秋两季相对较高的特点。相关性分析显示,水温、总磷、叶绿素a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表明梁家湾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与水体营养状况密切相关。综合运用水质理化因子、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多样性指数及浮游动物优势种对梁家湾水库进行水质污染水平和富营养化评价,得出2015年梁家湾水质状况属于β-中污染,营养程度为中营养型水库  相似文献   

14.
西藏尼洋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尼洋河是雅鲁藏布江流域内的五大支流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干流与主要支流上的采样点、增加对支流巴河上的冰川堰塞湖-巴松错采样,研究尼洋河流域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经鉴定,浮游动物有47属、78种;其中,原生动物17属、35种,占浮游动物总物种数的45%;轮虫17属、30种,占39%;枝角类9属、9种,占12%;桡足类4属、4种,占4%.结果表明,尼洋河流域动物群落结构在种数上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密度上主要取决于原生动物和轮虫密度的多寡,枝角类和桡足类所占的比例极低;生物量以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原生动物所占比例最少.结合各采样点的生境特征分析,尼洋河干流和支流中的巴郎曲和巴河浮游动物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群落稳定性较高;本研究再次证明尼洋河地区肉足虫类是以古北区种类分布为主的特点,并对筒壳亚目(Tintinnina)在西藏及其周边地区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对解决西藏原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计分析表明,相较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小环境对浮游动物的分布有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探究皖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可为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主要栖息地的生境保护与动态评估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12月、2018年4、6、9月对皖河口4个断面的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和水环境因子进行调查,运用Pearson相关性和冗余(RDA)分析,解析浮游动物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2属、47种,其中原生动物(20种)占优,轮虫(12种)和枝角类(11种)次之,桡足类(4种)较少。全年共出现优势种6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轮虫,仅出现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一种富营养指示种。皖河口浮游动物年均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00.18个/L和0.1586 mg/L,季节性差异显著(P<0.05),生物密度以春季最高,冬季最低;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冬季最低。皖河口浮游动物群落总体上呈小型化现象,以食藻原生动物种类群落及喜中营养化轮虫群落结构为主。Shannon-Wiener指数(H′)、Margalef指数(D)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53、1.53和0.32。综合营养指数(TLI)显示,皖河口水质良好,处于中营养状态。Pearson相关性表明,溶解氧(DO)、总磷(TP)和叶绿素a(Chl-a)与皖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密切相关;RDA分析表明,氨氮(NH;-N)也是影响皖河口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春、夏、秋和水华发生末期,对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的原生动物、轮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共监测到原生动物52种、轮虫35种;其中,原生动物秋季种类最多,有30种,轮虫夏季种类较多,有25种。水华发生末期的现存量最高,但多样性指数最低。理化参数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江回水区水环境具有明显的时间异质性。从物种组成聚类结果来看,不同时间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群落组成不同,且与水环境的时间异质性并不一致。浮游动物现存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水温与浮游动物群落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江苏镇江长江豚类保护区是唯一没有被开辟为主航道的长江干流豚类保护区,是长江下游少有的长江江豚的优良栖息地。为了解这一地区的浮游动物群落特征,2010-2011年对镇江保护区进行了4个季度的考察和调研。结果表明,在浮游动物种类数和丰度上,原生动物和轮虫占据主导地位,但浮游动物生物量主要由枝角类和桡足类决定。保护区2(现有...  相似文献   

18.
小江回水区原生动物和轮虫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春、夏、秋和水华发生末期,对三峡水库小江同水区的原生动物、轮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共监测到原生动物52种、轮虫35种;其中,原生动物秋季种类最多,有30种,轮虫夏季种类较多,有25种.水华发生末期的现存量最高,但多样性指数最低.理化参数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江回水区水环境具有明显的时间异质性.从物种组成聚类结果来看,不同时间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群落组成不同,且与水环境的时间异质性并不一致.浮游动物现存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水温与浮游动物群落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循环水对池塘中氮、磷含量、浮游生物种群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循环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3种,隶属6门47属;非循环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0种,隶属6门48属,循环塘与非循环塘均以绿藻门种类最多,分别占各塘种类总数的40.86%、42%。两塘中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循环塘为247.68~1133.31(×104ind/L)和3.07~10.83 mg/L;非循环塘为511.68~1773.3(×104ind/L)和4.48~17.34 mg/L。循环塘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比非循环塘要低,且差异性显著(P<0.05)。循环水鱼塘中共检出浮游动物33属42种,非循环水池塘68属88种,在试验期间两塘中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主要是由原生动物和轮虫组成,其种数变化顺序为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循环塘中原生动物和轮虫分别占浮游动物总种类数的52.38%、33.34%;而非循环塘中原生动物和轮虫分别占浮游动物总种类数的42.05%、48.86%。其中循环塘72~708.11 ind/L和0.41~1.69 mg/L;非循环塘152.9~208.20 ind/L和0.26~0.46 mg/L。循环塘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非循环塘(P<0.05)。循环塘与非循环塘中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介于1.39~1.62和1.16~1.48之间,两塘中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介于0.50~1.95和1.08~1.45之间。结果表明:循环水对养鱼池塘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出现率、丰度和生物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了解长江三口(藕池口、松滋口、太平口)和西洞庭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探究洞庭湖来水及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现存量的周年动态变化,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浮游动物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为洞庭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撑,于2016年11月、2017年3月和8月对长江三口及西洞庭湖18个断面进行了浮游动物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动物4门、40种,长江三口浮游动物密度为9~323个/L,生物量为0.006~0.319 mg/L,西洞庭湖浮游动物密度为9~45个/L,生物量为0.019~0.045 mg/L,枯水期与丰水期浮游动物密度差异显著,长江三口浮游动物密度均值(67个/L)高于西洞庭湖(23个/L);三口的优势类群为无节幼体(Nauplii)、桡足幼体(Copepodid)、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西洞庭湖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普通表壳虫(Arcella vulgari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长江三口浮游动物Shannon-Wienner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07和0.77,西洞庭湖分别为1.17和0.80。CCA分析表明,水温(WT)、总氮(TN)、总磷(TP)和正磷酸盐(PO 4-P)是影响长江三口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而WT、TN是影响西洞庭湖区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