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湖,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内的一个高山湖泊,位于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的交错区。因湖泊及周边沼泽中两栖蓼的团块状分布,花和红叶十分醒目,被称作“花湖”。过去的花湖,经历过阵痛。如今的花湖,在环保督查整改中蝶变新生。  相似文献   

2.
湿地是介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过渡性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受人类干扰威胁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若尔盖高寒湿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为典型的高原湿地之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若尔盖高原湿地的研究进展概况:①若尔盖高原湿地自然地理概况;②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现状;③湿地植被变迁及其退化;④湿地演替变化;⑤湿地温室气体排放。若尔盖高原湿地具有典型性,独特性,同时也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针对高寒湿地特点,提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3.
郎川公路沿线湿地植被类型及水文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川公路的修建破坏了其沿线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因此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本文分析了若尔盖湿地的水文和植被的变化特征,结合水文和植被的变化特征对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水资源丰富的里下河平原典型淡水湿地植被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淡水湿地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江苏省里下河平原两种典型淡水湿地植被(池杉针叶林和杨树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布设2个地下水水位观测井,并对井中地下水水位动态进行长期观测,分析其月际和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同时采集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1个水文年的降水量和气温数据,分析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与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种典型淡水湿地植被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存在显著的差异,池杉林几乎全年淹水,其月均地下水水位大于杨树林,而杨树林月际间地下水水位变化幅度相对较大,表现出季节差异;从季节动态看,池杉林和杨树林夏季的地下水平均水位相对于其他季节均明显要低。两种淡水湿地森林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受降水量影响程度不同,杨树林地下水水位月动态表现出滞后于降水量变化约1个月,而这种滞后性未体现在池杉林中。杨树林和池杉林地下水的月均水位与月均气温间均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不同淡水湿地森林的地下水水位动态具有不同特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也有差异。在水资源丰富的里下河平原,降水量大小并不是影响该区淡水湿地植被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关键因子,而气温则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土壤呼吸是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分解并释放CO2的过程,主要受土壤温度、土壤微生物、土壤含水量、根系分泌物、地形、凋落物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储存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总量约为2477Gt,湿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量约占10%左右,而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若尔盖高寒湿地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综述了现有的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呼吸的资料,以期为今后湿地土壤呼吸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每年6-10月积水)和无积水3种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极高,表土层(0 ~ 10 cm)最高可达73.2 g·kg-1,是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6 ~10倍,且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深达400cm,远远超过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在浅土层(0~50 cm)和深土层(200~400 cm),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0 ~ 50 cm浅土层表现为常年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无积水区,在200 ~ 400 cm深土层表现为无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常年积水区,而在50 ~ 200 cm中间土层,不同水分条件下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0 ~ 400 cm土层,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C/N值多小于15,这有利于高寒湿地土壤碳的积累;若尔盖嵩草草甸湿地的有机碳储量极高,常年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和无积水区在0 ~ 400 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64.87,71.21和76.45 kt· km-2,是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的20 ~ 40倍;约60%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在l m以下土层;整个若尔盖高原地区的高寒嵩草草甸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约为0.245 Pg.  相似文献   

7.
若尔盖湿地退化原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宝贵的湿地资源,享有“高原之肾”的美誉。它在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控制碳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沙化面积逐渐扩大,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致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明显下降。如果不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该湿地将面临巨大的生态灾害。对若尔盖湿地进行的实地考察和调研表明:各种自然因素和过载放牧、挖沟排水、滥垦滥伐、开采泥炭等人为因素是若尔盖湿地退化的根本原因;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叠加效应加速了它的退化,高寒高海拔环境,尤其是低温导致了退化生态系统的难恢复性。采取全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防控手法并配合经济转型与生态补偿才是若尔盖湿地保护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章古台地下水位与降水量变化动态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辽宁省章古台气象观测站1999—2017年地下水位和降水量连续观测数据,结合2017年应用CTD水位传感器和sl3型雨量传感器对章古台2块樟子松人工固沙林生长季地下水位和降水的测定结果,对章古台地下水位与降水量变化动态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章古台地下水位变动与降水关系密切,年际间地下水位变动滞后于降水量1~2a,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有3~5a为一周期的现象。月际间地下水位变动滞后于降水量,不同埋深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受降水量影响不同,8m埋深的地下水位变化受降水影响小于4 m埋深。近19年降水量未下降而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这与近10年来人工大量抽取地下水及森林蒸散消耗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缘拥有大量的湿地,是我国重要河流的发源地.这一地区湿地的变化会影响我国内陆地区的生态环境.研究地点选取青藏高原东缘的3处典型湿地:若尔盖高原湿地,九寨沟温地及虹口自然保护区湿地.本文通过对这一地区生物量变化的观测,研究结果发现通过比较,在地上生物量方面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甘海子和其他3组都与有相关性,且相关性明显(P<0.01).而其他3组相互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在地下生物量方面若尔盖地区的数据和其他3个地区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高海拔地区的生物量要比低海拔地区的生物量要高.甘海子和九寨沟的距离极为接近,但甘海子的地上生物量却是九寨沟湿地的2倍(F=9.05,P<0.01).而甘海子和九寨的的地下生物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固碳效果方面甘海子湿地>若尔盖湿地>九寨沟湿地>虹口保护区.湿地类型是影响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0.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宝贵的湿地资源,享有“高原之肾”的美誉。它在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控制碳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沙化面积逐渐扩大,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致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明显下降。必须实行内部补偿、外部补偿和代际补偿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模式,才能实现若尔盖湿地地区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随距河道距离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地下水埋深数据分析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水埋深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荒漠河岸林植被为对象,于2014年9月下旬在英苏断面布设垂直河道、100 m×100 m的标准地20块,形成长2 000 m的连续样带,记录标准地内乔木、灌木的物种数、总个体数及冠幅、株高、胸径等形态因子,根据胡杨生物量模型和获取的灌木标准枝鲜质量,分别计算胡杨和灌木的地上生物量;将标准地进一步分割为4块50 m×50 m的样地,在每个样地对角线两侧随机布设6~8个1 m×1 m的样方,记录草本种类、个体总数等因子,并将样方内草本齐地面刈割,获取地上生物量数据。结合样带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数据和地下水埋深数据,拟合二者之间的方程,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与距河道垂直距离和地下水埋深均显著负相关(P0.05),总地上生物量、乔木层和灌木层地上生物量均随距河距离增大而减少,草本地上生物量则呈"先小幅度增加后持续减少"的单峰型变化趋势;样带内乔灌草总地上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埋深4 m(距河0~300 m)范围内,地上生物量可达855.06 g·m-2;当地下水埋深在4~5.5 m(距河道300~1 000 m)时,地上生物量为321.08 g·m-2,减少62.45%;当地下水持续降到5.5 m(距河道1 000~2 000 m)时,地上生物量只有110.19 g·m-2,比河道附近减少了87.11%。【结论】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植被群落组成和地上生物量随距河道距离和地下水埋深变化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明地下水埋深是影响荒漠植被群落组成和地上生物量的一个重要因子,同时也反映出河道作为荒漠河岸林的主要水源控制荒漠植被的空间分布和结构,体现出极端干旱区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的特殊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在黑河中游绿洲荒漠过渡带建立荒漠化定位监测站,通过降水、土壤水、地下水长期定位监测,采用特征参数算法、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降水-土壤水-地下水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及相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降水、空气湿度、水面蒸发、5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地下水埋深近6年均分别为135.92 mm、46.02%、1 108.10 mm、3.46%、265.31 cm;降水、水面蒸发、地下水埋深呈波动性增加趋势,5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和空气湿度呈波动性略有减少趋势。(2)降水量、5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和地下水埋深年内变化步调基本一致,而水面蒸发和空气湿度年内变化不一致。(3)降水、5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地下水埋深相互关系属高度相关;5 cm土壤体积含率与地下水埋深属于高度正相关。(4)降水、土壤水、地下水模型拟合属高度相关,拟合模型分别可预测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变化的86.2%、88.7%、80.7%,预测准确率分别可达83.1%、86.2%、76.4%,预测误差平均分别为5.69mm、0.56%、81.58 cm,预测水平在a=0.001(P0.001)上极显著,模型偏回归系数显著水平a分别为0.50、0.25、0.90,模型通过了R2拟合检验、F方差检验和t偏回归检验。研究成果可为荒漠化防治中的水资源管理和评估提供科技支撑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1990年、2000年和2009年三期TM卫星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利用3S技术对若尔盖高寒湿地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探寻了近20年来若尔盖县湿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2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景观斑块数总体减少,湿地景观面积呈不断萎缩的态势,湿地景观多样性呈均衡化发展,各斑块类型面积差异较大,分布不均匀,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若尔盖湿地的保护,控制景观格局变化,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树木年轮技术重建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历史变化动态过程,以期弥补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埋深历史数据资料的不足,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地下水埋深重建研究提供一个新方法。【方法】以荒漠河岸林建群植物胡杨为对象,于2015年9月在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共钻取胡杨年轮样芯58个,经Cofecha交叉定年程序和Arstan软件,选用48个样芯建立胡杨年轮宽度年表。采用滑动t-检验、M-K趋势检验、累积曲线分析胡杨轮宽指数和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采用频率分布、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轮宽指数与气温、降水量、径流和地下水埋深关系。【结果】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的胡杨树龄为40~80年,超过60年的树木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腐现象,未发现100年以上木质部保存完好的胡杨;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年表突变时间分别为1957,1967,1975和2000年;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对胡杨年轮宽影响并不显著;采用胡杨年轮宽度重建了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近83年来的地下水埋深历史变化,其重建结果与区域水文记录基本一致。【结论】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年轮的形成受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不显著;胡杨年轮可作为研究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变化过程的一个新生态指标。  相似文献   

15.
旅游开发对若尔盖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和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原湿地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旅游开发强度下土壤养分和物理性状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1)不同旅游开发强度(强度等级)对若尔盖高原湿地花湖景区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氮、磷、钾)有着较大差异。(2)不同旅游开发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放牧干扰强度的增加,样地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孔隙度逐渐减小。干扰导致土壤持水量和含水量下降,重度和中度干扰下土壤持水量和含水量与无放牧干扰时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放牧压实造成土壤表层孔隙度下降,致使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下降,其中稳渗速率下降最为明显,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干扰下土壤稳渗速率比未受放牧干扰时分别下降了49.81%,81.89%和92.34%。(3)旅游活动、过牧超载等人为干扰活动是引起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气候寒冷造成土壤利用性能受限,植被生长缓慢且破坏后难于恢复,湿地中伴随着水的大量流失和进而引发的湿地功能的的丧失对若尔盖及附近地区乃至全球生态环境的形成与演变产生重大影响。应对若尔盖湿地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严禁挖沟排水和过度无序旅游,乃是保护土壤,稳定若尔盖湿地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保护土壤生态系统才有依托,才有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2月2日,国家林业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京共同举行第十二个“世界湿地日”庆祝活动。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洪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广东海丰公平大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块湿地经国家林业局指定,并经《湿地公约》确认为国际重要湿地,至此全国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已达36处。  相似文献   

17.
《林业资源管理》2013,(3):23-27
湿地是流域水资源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文功能对保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区域生态环境良好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湿地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提供水源、改善水质、调节气候等水文功能及其作用机理,提出了将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与流域综合管理相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并对湿地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湿地水文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湿地是流域水资源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功能和效益。湿地的水文功能主要包括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提供水源、保持或改善水质、调节气候、保护海岸带等功能,其独特的水文功能对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湿地水文功能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湿地水文、水文功能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湿地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湿地景观建设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湿地植物的配置方式。文章介绍了湿地的相关概念和海南湿地的概况,并且从生态方面对湿地植物的研究动态及配置原则进行了分析。文章着重于植物的生态位特征、生态功能,以及环境中的水位和水质状况,并对湿地中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配置提出了优化,使湿地系统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其生态效益,达到环境修复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区建立的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对土壤各层含水率、植被生物量、盖度、地下水埋深、降水量等9 a(2006—2014年)长期定位监测,采用特征参数算法、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植被生长和水分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及相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土壤平均质量含水率、植被平均生物量、平均盖度、地下水埋深、降水量年均分别为2.38%、136.13 g/m2、11.01%、271.63 cm、141.56 mm;年际变化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质量含水率植被平均盖度降水量植被平均生物量地下水埋深,其中土壤质量含水率和植被平均盖度呈波动性增加趋势,植被平均生物量、地下水埋深、降水量呈波动性略有减小趋势。(2)在一年的植物生长季的3~11月份期间,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变化步调基本一致,各层土壤含水率变化步调基本一致。(3)植被平均盖度与土壤各层质量含水率中度正相关,与降水量低度相关,与其它因子关系极弱。(4)植被平均盖度模型预测准确率可达79.2%,误差平均为0.381,解释变差可达89.9%。本研究可为荒漠化防治中的水资源管理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对水资源影响的评估等提供科技支撑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