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中国扶贫战略重点由全面脱贫攻坚目标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直面贫困治理转型精细化和个性化需求,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统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逻辑及机制对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引和价值参考。【方法】在分析相对贫困内涵、特征及治理战略基础上,基于系统分析原则,考察河北地方相对贫困治理实证,阐释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相对贫困治理逻辑与机制。【结果】由于推进乡村振兴基础条件差异,地区治理侧重点不同,但相对贫困治理逻辑存在重叠共识。基于相对贫困治理逻辑构建长效化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结论】提炼出以党的政治领导为核心,产业技治,文化内治,社会共治,民生善治及生态法治为手段“一核五治”相对贫困治理逻辑。从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协同治理,收入增长及法律保障六方面架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推进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是2020年后广西贫困治理的重要方向之一.相对贫困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了相对贫困治理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脱贫攻坚的机制建设分别为广西推进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提供了战略指引、制度保障.脱贫攻坚期间,广西在精准识贫、基础设施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国贫困人口问题已由绝对贫困转为相对贫困问题.通过以分析晋江市在治理相对贫困中采取的措施及其存在的问题,探索更高效的治理相对贫困问题手段,为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以晋江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分析晋江市在治理相对贫困问题中的取得...  相似文献   

4.
【目的】面向中国扶贫战略转变的新发展阶段,如何实现脱贫农户长期有效帮扶、缩小收入不平等成为全面实现共同富裕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之一。【方法】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多维贫困脆弱性和相对剥夺指数测算脱贫农户的返贫风险和收入不平等,采用模糊断点回归的方法,实证检验脱贫不脱政策的“阻返效应”“分配效应”。【结果】研究发现,脱贫不脱政策显著降低了脱贫农户的多维贫困脆弱性和相对剥夺感,表明脱贫不脱政策在“后扶贫时代”有利于形成遏制返贫风险与收入分配改善的双赢局面。进一步研究发现,脱贫不脱政策会显著提高不依赖政府兜底保障脱贫农户的劳动参与和经营性收入,激发其通过劳动改变生活的精神状态,但会使得依赖政府兜底保障脱贫农户产生一定的福利依赖,从而削弱长期稳定脱贫的政策成效。【结论】政府应加强脱贫不脱政策的顶层设计,激发脱贫农户内生发展动力,以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5.
2020年中国消除绝对贫困之后,脱贫攻坚的重点将转向相对贫困治理。建立相对贫困帮扶机制,既可以防止绝对贫困的再发生,又可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欧美国家在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不断创新相对贫困治理方式方法,摸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减贫措施。目前,欧美国家主要通过构建综合评估体系、应用赋权干预策略、开展能力提升培训、构建心理帮扶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扶贫制度建设等方式消除农村相对贫困,减贫体系完备,策略实施精准。今后,欧美国家还将从构建福利社会、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金融扶贫等方面构建起农村防治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欧美国家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经验对中国新时期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启发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运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现状,主要做法,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下步对策建议。【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法和对比法,以全市及13个县(市、区)为切入点,研究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情况。【结果】研究发现运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问题主要包括工作进展不平衡的问题始终存在、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农村污水系统治理不到位、长效治理机制有待健全和宣传发动不够深入等,制约了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发展。【结论】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资金保障、落实部门协作、强化现场推进、营造推进氛围和严格目标考核。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救济式扶贫、体制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和精准扶贫阶段,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2020年后我国农村绝对贫困基本消除,将由绝对收入贫困转向农民工贫困、城市贫困、多维贫困和特殊群体贫困等相对贫困问题.回顾和梳理中国贫困特点、扶贫历程和政策演变,分析中国新时期扶贫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有助于为2020年后新时期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数字技术的应用对镇平县杨营镇乡村治理及公共服务的影响,为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等地区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借鉴。【方法】以杨营镇为例,对其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现状、数字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应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化乡村治理平台;以党建为中心,建立一体化、全覆盖网络信息平台;用互联网将乡村产业和社会服务连接起来。不仅能缩小智能终端与老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而且可以更好的解决杨营镇人口老龄化严重、医疗养老系统分散,难以实现统一管理,以及特色产业向外传播效率低等问题。【结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能够为空心村、人口老龄化地区实现有效治理提供保障,并对有效解决乡村治理困境,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贯彻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倡导,北京政府把农村养老服务的完善纳入乡村振兴和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方法】从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视角,以京郊农村养老服务作为调研对象,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分析京郊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得知京郊农村养老问题存在的原因,包括养老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例如在充分调研农村老人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政策并对过程加强评估、列出政府购买第三方社会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清单、政府为农村养老服务提供财政支持、创新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为农村养老服务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主观相对贫困的影响,为流动人口流向选择、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经验证据。【方法】基于CLDS 2016年数据,运用Probit、IV Probit等计量模型,从主观角度分析并检验了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越不容易陷入主观相对贫困。同时,老生代流动人口以及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流动人口均能从城市规模经济中受益,即城市规模扩大能够显著降低他们陷入主观相对贫困的可能性;城市规模对新生代流动人口和受教育水平较高的流动人口主观相对贫困不存在显著影响。此外,城市规模主要是通过降低失业可能性、提高收入满意度两条途径降低流动人口陷入主观相对贫困的可能性。【结论】大力建设中小城市、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并合理发挥政府调控、监管职能对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正规金融对宁夏民族地区农村脆弱性贫困的治理情况,为正规金融更好地在西部民族地区发挥金融减贫作用提供对策建议。【方法】在对脆弱性贫困概念进行界定基础上,以宁夏农村357户农户2011年、2013年、2015年3年的农户收入、农户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样本数据作为分析变量,利用这3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农户收入与正规金融、社会资本、财政扶贫资金等解释变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正规金融、财政扶贫资金对农户脆弱性贫困的治理作用并不显著,而以礼金及亲友间借款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资本则对脆弱性贫困的治理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正规金融与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对脆弱性农户收入增加的间接协同效应均大于直接协同效应,正规金融与教育人力资本对负向冲击的干预平滑作用较为明显,且对自然灾害等负向冲击的平滑作用力度由大到小可依次排序为: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与自然灾害。【结论】脆弱性贫困的金融治理思路应该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适时推进而予以调整与转变,一方面应将整合后的各类优质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到民族地区脆弱性贫困群体亟须的教育、健康、医疗、扶贫产业等项目中去,另一方面则应该增强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能,降低对"嵌入式"经济增长模式的依赖,加大对脆弱性贫困群体扶贫、扶智、扶志"三位一体"的人力资本培育金融扶持力度,助其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树立正确的脱贫信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消除绝对贫困,贫困治理进入后扶贫时代。中国贫困治理目标转向治理相对贫困、贫困治理重点转向城乡统筹扶贫、贫困治理内生动力要求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当前,中国面临金融扶贫面临脱贫攻坚效果不稳定、贫困脆弱性群体识别机制不健全、普惠金融发展不充分等三大障碍。为此,后扶贫时代普惠金融扶贫应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普惠金融扶贫目标应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治理相对贫困、普惠金融扶贫方式应从收入扶贫转向多维扶贫。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绝对贫困现象在中国彻底消失,但返贫和相对贫困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保证脱贫群体不返贫和解决相对贫困成为我国下一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基于河南省唐王桥的具体实践,实证探究贫困的社会治理。研究发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阶段应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其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劳动力;基层组织应充分树立预期思维与联系领导机制,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扶贫企业作为新兴社会治理体系的主要参与者要嵌入农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带动机制,整合资源,进一步补足短板,对相关政策进行厚化,抵御各种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在过去长期城乡分治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各种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平等,使农村发展陷入了瓶颈。因此,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根据晋安区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积极探索城乡社区治理之路,以期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探讨晋安区关于农村社区治理转型的经验举措及目前仍需改进的问题。【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晋安区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数字社区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人才短缺、土地流转困难、社区文化建设滞后、产业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新时代农村社区治理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及硬化设施等方面着手,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整洁、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后扶贫时代的扶贫工作,就是精准扶贫工作结束以后需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在治理相对贫困问题的过程中,要侧重解决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衔接问题、相对贫困标准的界定问题以及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减贫工作常态化工作机制建设问题。应从转变思路以防为主、建立长效监督预警机制、建立分级预警监测机制、强化综合社会保障、加强减贫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解决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了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以郑州市为例,围绕精准扶贫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展开研究。分析了郑州市相对贫困对象的特征,指出了郑州市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的城乡差距化严重、农村产业大产业发展不足、村集体资产缺乏等问题,并对其造成原因进行分析,从政策、经济、社会、法律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建立持续增收机制、构建差距拉平机制、构建多重保障机制、发展内生动力机制、建立相对贫困治理保障制度等多重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定量方法测定评价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方法】从农业产业、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投入保障、农民生活、可持续发展9个维度构建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函数模型对河南省各地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而构建提升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实践路径。【结果】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不高,优势与短板并存。【结论】基于全局考虑,从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健全农业生产体系、完善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村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农业生态建设5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以加快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年和2015年的农户数据,实证考察贫困农户的风险分担网络及其效果。【方法】把农户分担网络归纳为家庭、村庄、市场和社会层面4个纬度,建立风险分担模型和影响机制模型,检验贫困农户不同维度风险应对机制的实际效果和可能的作用路径。【结果】①贫困与非贫困农户的风险分担网络存在系统性差异;②贫困农户无法依赖自身力量、村庄社会网络和市场机制分担风险,社会救助是其应对风险冲击的最后一道屏障。非贫困农户能够利用多个纬度的风险应对机制,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③贫困农户缺乏社会资本投资能力是其非正规风险分担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结论】构建农村"社会安全网"对贫困农户意义重大,应作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战略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受教育程度和价值观念对农村居民"是否陷入贫困"的影响。【方法】以CGSS 2010数据库农村人口的调查部分为基础,结合贫困文化理论,利用Logistc模型对影响农村居民贫困的文化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农村人群体受教育程度集中分布在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呈现出普遍偏低的状态;从性别、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维度来看,农村贫困存在显著差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安土重迁的乡土观等价值观念都是影响农村脱贫的重要因素,与农村贫困呈现显著相关。【结论】文化贫困和贫困文化是解释农村贫困的有效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20.
2020年底,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反贫工作的重点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通过对相对贫困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发生机理及影响因素、特征及类型、标准及测度方法、治理机制等进行梳理,总结相对贫困问题的研究现状和不足,展望未来相对贫困问题研究的方向,为进一步开展反贫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