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水江大熊猫食用竹引种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丰富大熊猫保护区竹子种类,我们从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引入3种大熊猫食用竹。这些竹包括拐棍竹,冷箭竹和峨嵋玉山竹。通过四年试验表明,白水江保护区海拔2600米以上地段不适应这些竹生长,海拔2300米左右地区能适应这些竹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自然地理环境、竹类分布特征以及植被中植物区系的属分布区类型的比较,分析了现今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分布区域与原有大熊猫分布的峨眉山以及大熊猫早已绝迹的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差异.结果表明:峨眉山属于大熊猫分布区域,而神农架的地理经度超出了大熊猫分布区域,其它环境因子与野生大熊猫分布地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竹子种类也分布有大熊猫喜食的中小径竹;同时植物区系的属分布区类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极为相似.因此,造成大熊猫现在在峨眉山和神农架地区没有自然分布可能是历史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龙头竹种群年龄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华梨 《林业科学》1991,27(3):268-273
生物种群的数量具有相对稳定性。国内外许多植物生态学家对多种竹子进行了很多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大熊猫所食的龙头竹研究甚少,特别是对其立竹年龄结构规律的研究还是一项空白。鉴于发现大熊猫活动区主食龙头竹有开花现象,为了掌握其种群动态,本文依据笔者1988年的调查资料,以甘肃南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的主食龙头竹林为对象,讨论了龙头竹种群立竹年龄结构规律。  相似文献   

4.
初步分析了野化培训大熊猫"祥祥"利用后拐棍竹不同龄级残桩的形态特征,大致可以将残桩划分完全锯齿型、锯齿状及秆皮撕裂型、锯齿状与竹秆破碎型和齐口型等四种类型.不同龄级拐棍竹残桩的基径和高度迥异,幼竹〉成竹〉竹笋,这与竹子生物学特性和大熊猫的觅食行为密切相关,残桩基径和高度分别是竹笋14.66 mm和19.57 cm,幼竹18.91 mm和88.92 cm,成竹17.48 mm和85.98 cm.除竹笋的残桩高度各月份之间无明显的差异之外(P=0.139),其余各参数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001).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主食竹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生存环境的逐步恶化,对大熊猫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竹子作为大熊猫的主要食物资源,对其的研究成为保护大熊猫这一濒危生物的关键。文章从竹种的分类与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生理生化特征、竹林培育技术技术以及高新技术在竹类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对近年来大熊猫主食竹种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最后提出了研究存在的三个方面的不足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人工种植大熊猫可食竹当年的环境适宜性和生长差异。调查结果表明,竹子种植成活率除刺黑竹为60.56%外,其它竹种都在84%以上,且刺黑竹与蓉城竹间的种植成活率有显著差异(P<0.05);每100丛母竹平均发笋数量,拐棍竹、油竹子、蓉城竹、篌竹、八月竹、斑苦竹、刺黑竹分别为320、277、231、181、165、61和59株,其中拐棍竹、油竹子与蓉城竹休眠芽萌发相对较多而发笋数较多,斑苦竹和刺黑竹发笋数量较少;篌竹、蓉城竹和拐棍竹新生竹笋的存活率较高,达97%以上,油竹子、刺黑竹次之,最低的为八月竹和斑苦竹;新生竹平均基径八月竹最大,为0.858 cm,其次是斑苦竹,为0.662 cm,拐棍竹最小,仅为0.265 cm,且除刺黑竹-油竹子、刺黑竹-篌竹、篌竹-油竹子、篌竹-蓉城竹外,其它竹种新生竹基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新生竹平均秆高以八月竹最高,为88.4 cm,其次为斑苦竹,为64.8 cm,拐棍竹最矮,为22.0 cm,且除刺黑竹-篌竹、篌竹-蓉城竹、篌竹-油竹子、蓉城竹-油竹子、斑苦竹-八月竹外,其它竹种间新生竹秆高生长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评价,在当地人工种植大熊猫可食竹,刺黑竹前期表现种植成效或环境适应性最差,斑苦竹次之,其它竹种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7.
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凉山山系大熊猫交流的核心通道,现区内有大熊猫23只,探明区内竹子资源与大熊猫活动范围间的关系尤为重要。采用样线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结合大熊猫活动轨迹与竹类分布情况分析两者间关系,并对熊竹生长情况和生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大熊猫喜食熊竹、短锥玉山竹、冷箭竹、大风顶玉山竹和马边玉山竹,八月竹林区未见活动痕迹,喜食竹面积达43 823 hm2,而目前大熊猫仅利用了其中的14 557 hm2,仍有大面积竹林可供更多大熊猫生活。2018年后大熊猫在该保护区活动西移,对竹子利用面积减小5 120 hm2。大熊猫生活的2 246~3 616 m海拔内分布着全部喜食竹种。大熊猫可能因熊竹发笋率低、竹林盖度高而迁出保护区扩建前区域,同时坡度、地貌和坡向也可能是大熊猫迁出该区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秦岭地区圈养大熊猫对投食竹种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熊猫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高度特化的以竹类为主要食物的采食习性,高山竹类成为大熊猫一年四季的主要食物。笔者在查阅秦岭地区竹类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了圈养大熊猫投食竹选择研究,发现大熊猫对竹种的选择范围较宽。通过差异显著性检验,大熊猫对不同投喂竹种具有选择性,文中进一步运用Forage ratio选择指数分析了大熊猫对不同竹种的取食倾向,即大熊猫对投喂的不同竹种是喜好、回避还是随机选择。  相似文献   

9.
大熊猫主食竹种及其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大熊猫分布在四川西部37个县市区、陕西南部5个县和甘肃南部1个县,栖息地面积约200,000 km2,竹林面积约600,000 hm2,竹子蓄积量约18,000,000 t。分布范围在λ(E)102°00′~108°11,′ψ(N)27°53′~33°55,′常年活动在海拔(1 200)2 000 m~3 000(3 600)m之间。从南到北长度直线距离约750 km,东西宽约50 km~180km,处于我国地形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向第二级阶梯高原山地盆地过渡地带上,呈狭长状弧形分布外貌,但并不连续而是作岛状的间断分布。大熊猫主食竹种在其分布范围内,分隶于竹亚科仅有的箣竹超族和北美箭竹超族2个超族中,前者含5属19种,后者含6属45种,一共采食11属64种竹子。其中除箣竹属的孝顺竹、硬头黄竹,慈竹属的慈竹及苦竹属的斑苦竹为栽培外,其余8属51种均为野生竹种,并有大面积的天然竹林。慈竹属、刚竹属、筇竹属、巴山木竹属和箬竹属等5属为我国特产,占大熊猫主食竹属的45%。筇竹属、镰序竹属、方竹属、箭竹属、玉山竹属和巴山木竹属等90%以上的种类产于我国西南部山区,而且大熊猫分布区也是该6属的分化中心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大熊猫分布区的植物区系起源古老,成分复杂。在大熊猫天然采食的64种竹种中,除峨眉箬竹分布区域小和数量零星,不足以形成独立的群系外,其余63种竹子均可在竹林植被型中形成独立的群系。中国大熊猫栖息地主要是针叶林和阔叶林两个植被型组,有时偶见活动于灌丛植被型组区域。在针叶林植被型组共有5个植被型中的寒温性针叶林、温凉性针叶林、温凉性针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等4个植被型及以竹子为次优势层片的59个以上植物群丛组,阔叶林植被型组的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等3个植被型及以竹子为次优势层片的56个以上植物群丛组,总计针、阔叶林有7个植被型及115个以上植物群丛组是大熊猫的栖息地。其中温凉性针阔叶混交林又是大熊猫的最主要栖息地,周年四季都有活动足迹和采食其林下竹种。大熊猫栖息在有竹子为次优势层片的森林植物群落中,不但有食物的保障,而且有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大熊猫得以长期延续生存繁衍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栖息地竹子及开花现象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被称为"活化石",栖息地出现的竹子大面积成片开花现象对其生存构成了威胁。现就大熊猫主食竹的分布、生物学特性、竹子开花等相关方面予以综述,为保护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类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以神农架国家公园竹类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在竹类植物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置42个植物样方,系统调查分类后发现调查区域共有竹类3属8种,其中箭竹属中的华西箭竹为新发现种。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海拔梯度上竹类植物生长特性有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样方内竹类植物株数和竹子盖度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大熊猫种群活动是否会对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产生影响,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分别设立了干扰样地和非干扰样地,探讨了不同干扰程度下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的形态可塑性。结果表明:大熊猫干扰样地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出现退化趋势,除分株数目与最长分枝外,其余各形态指标均显著小于非干扰样地。同时,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大熊猫取食强度与巴山木竹发笋产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巴山木竹发笋时期,大熊猫种群对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表现出明显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表明在峨眉山400 m~2 700 m的海拔范围内分布有8属23种竹类植物,其中可供大熊猫采食的竹种有8属21种。对其中部分常见可食性竹子的实验结果显示,除慈竹外的其他8种竹子均是大熊猫可食竹种。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类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4~1990年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态观察站,海拔2300~3400m地带,对主食竹种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和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种群的空间结构和数量动态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初步了解到它们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消长规律,可作为保护和发展大熊猫的食物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滇优1号’属于竹亚科Bambusoideae玉山竹属Yushania Keng f.的湿地玉山竹Yushania uliginosa Yi et J. Y. Shi。因湿地玉山竹具有独特的耐湿、耐寒特性,曾于2004年、2008年先后2次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海拔2 500 m处,小规模引种到海拔2 000 m的昆明金殿公园种植,其后曾经历数次淹没和浸泡,但依然生长良好。2015年5月,鉴于该竹的特殊价值,又在昆明呈贡滇池国际登录园苗圃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达到4 000多株。经专家实地考察,发现该湿地玉山竹人工居群的各项特征与野生居群基本一致,除适应较低海拔的不同环境外,其竹丛明显矮小、叶片更纤细、节间更短、笋色更偏绿,但总体长势良好,各项特征表现稳定,因此确认为野生竹人工引种培育成功的一个栽培新品种,并定名为‘滇优1号’,学名为Yushania uliginosa ‘Dianyou 1’。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福建永安对绿槽毛竹、龟甲竹、方竹、花叶箬竹、倭竹五个竹种,经过原产地引种试验证明,是具有极高观赏价值与发展前景的福建主要观赏竹种.针对人们对影响竹子分布生态因素、生长习性、分布规律在应用方面存在~些认知上的问题,对这五个竹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园林中应用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化(如温度升高)迅速而强劲地影响着高海拔地区的生态环境,致使植物生长发生变化,因此高山地区成为研究植物环境适应性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理想区域。为了认清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竹子的生长和生理生态特性,本文系统调查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典型主食竹种油竹子(Fargesia angustissima(Mitford)T.P.Yi),从其天然分布下限至上限,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沿海拔梯度研究了分株的比叶面积(SpecificLeaf Area,SLA)、基于单位叶面积和单位叶质量的叶氮含量(Narea,Nmass),以及组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及其组分。研究结果表明,各调查因子对海拔的响应均是非线性的,表现为随着海拔升高,各调查值先降后升,高峰值出现在分布上限区域(1 810 m),而最低值出现在中海拔区域(1 620 m),反映了环境因子随海拔的非线性变化。分析认为,油竹子的生长受不同海拔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吕荣华 《竹子研究汇刊》2000,19(2):65-67,75
竹子的颜色,姿态和不畏寒露的特征有着音乐审美的要求的价值,竹制乐器演奏的音乐清新流利、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大众喜闻乐见。研究竹子在音乐领域里的运用,对扩展竹文化的课题研究和探索竹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四川省北川县片口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下(2700 m、2800 m与2900 m)团竹分株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其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克隆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分株及构件生物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地下茎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差异,其他构件生物量分配无明显差异;秆在构件生物量分配比值中最大,为38%;(2)地上构件形态特征随海拔升高而变化显著;地下构件中根的数量、地下茎基茎、地下茎长度和分蘖强度都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海拔2800 m时达到最大值,因此宜选择海拔2800 m地带的团竹苗用于人工种植。团竹在不同海拔环境中具有生物量分配和克隆形态的可塑性,有利于其种群对水分、光资源等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20.
《世界竹藤通讯》2012,(1):31-31
历时6个月的卧龙2011年大熊猫主食竹监测工作已经完成。与去年监测情况相比,新生竹较多,长势良好,卧龙大熊猫的主食竹正处于壮年期,竹林面积呈现整体扩大的趋势。2011年竹子监测路线和去年相同,有三江中河、五一棚、核桃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