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4—2016年春季,在贺兰山马麝活动比较频繁的12条沟段对马麝的生境选择进行研究。共记录马麝春季利用样方164个,对照样方77个。利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及Bonferroni不等式对非数值型生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马麝偏爱选择位于阴坡的、以青海云杉为优势树种的针叶林带活动。Mann-whitey U检验表明麝春季对于13种数值型生境因子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偏好选择海拔高度高、乔木密度大、乔木高度低、乔木距离近、灌木高度高、灌木距离远、水源距离远、裸岩距离远、隐蔽级高的生境类型。此外,利用逐步判别分析得出影响马麝春季生境选择的生境因子按贡献值大小排序为海拔高度、灌木距离、坡度、裸岩距离、灌木高度、隐蔽级、水源距离、乔木距离、乔木密度以及乔木高度,利用这10种生境因子对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区分的正确率为91.9%。马麝生性胆小、机警,在贺兰山的种群数量小,对生境的要求较高,应当加大保护力度,减少人为干扰,保护好马麝的适宜性生境。  相似文献   

2.
贺兰山蓝马鸡春夏季对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刚  胡天华  翟昊 《野生动物》2009,30(6):310-313
2008年4~8月,在贺兰山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蓝马鸡春夏季的栖息地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春夏季分别测定了135个和126个样方的16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春夏季贺兰山蓝马鸡在优势乔木、灌木密度、灌木高度、灌木距离、坡向、坡位、海拔高度、人为干扰距离和隐蔽级上差异极显著(P〈0.01),而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于春季生境而言,贺兰山蓝马鸡夏季更偏爱选择灌木密度小、高度低、距离近,海拔较高,人为干扰距离较远,隐蔽程度较高的栖息地。典则系数显示春夏季蓝马鸡的栖息地选择存在一定的重叠和分离,Wilk'sλ值显示春夏季蓝马鸡的生境选择具有较高的差异性(Wilk'sλ=0.692,x~2=121.769,df=12,P〈0.001)。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在区分春夏季蓝马鸡栖息地选择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海拔高度、人为干扰距离、灌木高度、隐蔽级、灌木密度和乔木高度,由这6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春夏季蓝马鸡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84.6%,其中对春季的误判率为15.4%,对夏季的误判率为17.2%。  相似文献   

3.
2010年68月,在贺兰山的哈拉乌沟、甘沟、樊家营子等沟段收集了野化牦牛夏季的新鲜粪便,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了野化牦牛的夏季食性。结果表明:夏季野化牦牛共取食13科21种(属)植物,珠芽蓼、内蒙葶苈、高山柳、针茅、梭草、禾叶凤毛菊为野化牦牛夏季取食主要食物,其中猪芽蓼(14.69%)是牦牛最喜食植物。在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取食的各科植物中,禾本科(22.48%)、廖科(14.69%)、莎草科(13.14%)为主要取食植物。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取食非禾本科草本植物最高,比例达到59.20%;其次为禾本科草本,比例为22.74;灌木排名第3,比例为16.77%。夏季牦牛Shannon-Wiener指数为-3.79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1.246,食物生态位宽度为13.581。同时将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食性与冬春季节食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地理信息系统在野生动物生境选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境选择研究是野生动物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产生为野生动物生境选择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笔者简要介绍了GIS的主要功能和数据管理方式,对GIS在野生动物生境选择研究中的主要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掌握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的分布、种群大小及与生境适宜性的关系是对濒危马麝开展可持续就地保护的前提和基础。2021年7月1日—8月25日,采用样线法和粪堆计数法对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麝种群进行调查,分析马麝的分布和种群大小与保护区夏季生境适宜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分布有马麝922~1 480头,主要分布在适宜生境内,平均种群密度为(4.00±0.93)头/km2;随夏季生境适宜性的增加,马麝的种群密度也呈上升趋势,高适宜区生境种群密度可达(18.01±1.36)头/km2。兴隆山保护区可通过生境保育提升其非适宜区的生境质量,扩大马麝的分布范围,促进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6.
野猪(Sus scrofa)是我国重要的野生经济动物之一。近年来,由于生境破坏严重,造成野猪与人类发生冲突。文中以国内外相关资料作为参考,从食物丰富度、隐蔽度、坡度与坡位、水源和海拔6类主要生态因子综述了影响东北地区野猪生境选择的生态机制。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在大兴安岭地区松岭林业局壮志林场对貂熊冬季生境进行了调查,并利用Vanderploeg&Scav-ia选择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貂熊冬季喜欢栖息在海拔600~800 m,雪深较厚的东向或北向缓坡上,选择在距河流500~1 000 m,郁闭度为40%~60%,隐蔽度30%~50%,乔木密度〉80株/100 m^2和倒木数〉10株/100 m^2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或阔叶林中活动,而要求距铁路和公路距离大于5 km,距居民点距离大于20 km。  相似文献   

8.
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生境选择的有关资料为参考,对植被类型、食物、水源、人为干扰、气候五类主要影响原麝生境选择的生态因子加以分析,探讨原麝生境选择的生态机制,为合理保护原麝种群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春季生境选择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12年35月,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野猪生境选择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共设置了33个10 m×10 m样方和18个生态因子。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野猪生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猪偏好选择的生境为海拔2 4005月,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野猪生境选择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共设置了33个10 m×10 m样方和18个生态因子。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野猪生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猪偏好选择的生境为海拔2 4002 800 m、草本高度≤30 cm、草本覆盖度>50%、无灌木(54.5%)、1 m以下当年生枝比例高的温性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对水源距离≤100 m和人为干扰距离>500 m的生境有一定的选择性;对地理因子没有明显的偏好。  相似文献   

10.
生境丧失或片段化是物种多样性丧失及物种灭绝原因之一。本文选择密点麻蜥的三种生境类型,优势植物分别是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羊柴(Hedysarum mongdicum Turcz Var)和麻黄(Ephedra sinica)。对不同生境的密点麻蜥种群密度及优势植物高度、植被盖度、植被丰富度、食物(昆虫)资源量、昆虫丰富度、裸地比例6个生态因子进行调查。计算密点麻蜥密度,采用U检验及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密点麻蜥偏爱中等植被高度、盖度及具有一定裸地比例的生境;A样地中食物(昆虫)资源量、昆虫丰富度对被提取的公因子的解释能力非常强,其次是植物丰富度;而其余三个变量的解释能力不是太强。  相似文献   

11.
采用病毒、真菌、细菌学及血清学等检验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马麝以出血性肺炎或纤维素性-化脓坏死性肺炎为主要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原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马麝的呼吸系统疾病是由巴氏杆菌(P.multocida)单独感染或与大肠杆菌(E.coli)、绿脓杆菌(P.aeruginosa)混合感染的一种普通传染性疾病。药敏试验表明,这3种细菌均对苄星青霉素、硫酸链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片、酒石酸泰乐菌素敏感,而对麦迪霉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12.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sifanicus)亦称香獐(Musk-deer),属哺乳纲(真兽亚纲),偶蹄目(反刍亚目),麝科,麝属,麝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现今全世界仅在我国幸存的一种珍稀药用动物资源,其主要分布于我国青海、西藏、甘肃、宁夏、四川和云南等地区.  相似文献   

13.
2010年7月4~18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测牦牛的行为,对贺兰山野化牦牛的夏季行为时间分配与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将所有行为划分为运动、摄食、休息、社群和其他行为5种类型。结果表明,运动、摄食和休息是牦牛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分别占总行为时间的(41.06±2.36)%、(33.14±2.51)%和(22.84±4.71)%,社群和其他行为所占比例较少,分别为(1.49±0.17)%和(1.47±0.20)%。运动的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8:00~10:00和15:00~16:00;摄食行为的高峰期出现在9:00~10:00和15:00~16:00,12:00~13:00有个小高峰出现:休息的高峰期出现在10:00~12:00和13:00~15:00;贺兰山牦牛呈现出取食-休息-取食的行为规律。利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对不同年龄的牦牛行为进行了比较,成体与幼体的社群行为差异显著(P<0.05),运动、摄食、休息和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at the Xinglongshan Musk Deer Farm of China from July to September 2008. Results showed that captive male musk deer exhibit aggressive dominance behavior, by which a stable social ranking is established. Generally, there were three types of aggression in agonistic interactions among males: attacking, displacing and threatening. Threatening was more frequently observed than displacing and attacking. When in conflict with other deer, high‐rank males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more attacking than displacing and threatening. Moreover, no attacking occurred in low‐rank and middle‐rank males, but these individuals initiated significantly more threatening displays than high‐rank individuals. Among musk deer groups with different social rank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reats received by middle‐rank and low‐rank groups, but attacks directed to high‐rank mal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displacing and threatening behaviors. On the basis of these results, it is suggested that when a captive male musk deer population is assembled, individuals should be diversified in fighting ability and level of aggression. In particular, deer with higher aggression should not be enclosed with deer with similar tendencies, but should be enclosed with individuals with lower fighting levels. This should maintain stable social structures within captive musk deer groups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welfare of captive musk deer.  相似文献   

15.
贺兰山不仅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的后勤基地,也是卫青、霍去病、李靖等大将北击胡虏的一线阵地;随着党项、蒙古、瓦剌、鞑靼与明王朝的铁骑肆掠而过,贺兰山古道上鲜血染透了尘土,留下一段段铁血挽歌……  相似文献   

16.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贺兰山山地疏林草原建群种、优势种、伴生种等10种主要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掌握了它们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花粉的外壁纹饰非常清晰,萌发器官类型鉴定准确.同时表明这10种归属于不同科、属的植物,其花粉形态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