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鹅痛风是由于机体蛋白质代谢异常而引起的一种疾病,病鹅主要特征是体内生成并沉积较多的尿酸盐。该病可分成内脏型和关节炎型两种,其中前者通常是1~3周以内的幼龄鹅易发,而后者易在仔鹅阶段发生。目前,部分养鹅户一味追求鹅快速生长,选择提高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常会造机体蛋白质代谢异常,从而出现发病。病鹅表现出运动缓慢,翅、腿关节发生肿大,呈现跛行,排出白色稀粪,病死率非常高,应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我国养鹅业飞速发展,而鹅痛风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给养鹅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鹅痛风病也叫尿酸盐沉积症,是由多种因素引发尿酸盐在内脏、皮下结缔组织和关节沉积而导致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根据尿酸盐形成的部位,可分为关节型和内脏型。关节型以尿酸盐沉积于关节为特征,通常呈散发和慢性发作,主要表现为关节肿大,跛行或无法站立等。内脏型以尿酸盐沉积于内脏器官为特征,多为急性发作,死亡率高。鹅痛风的发病原因包括营养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雏鹅痛风是因尿酸盐代谢障碍而在内脏、肌肉、关节广泛沉积引起的一种疾病,是近年来危害养鹅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鹅痛风分为内脏型和关节型两种类型[1],一般不同时发生,内脏型发病率高。内脏型痛风类似于人的尿毒症,关节型痛风类似于人的痛风[2],有时内脏型痛风关节部位也有尿酸盐沉积,但周围组织不会出现炎症,  相似文献   

4.
六安市某皖西白鹅养殖户给种鹅饲喂轻度霉变的玉米后,种鹅出现精神不振、行走困难、拉白色稀便等症状,并有零星死亡。经病理剖检和细菌分离确诊为内脏型痛风,同时并发轻度关节型痛风。经对症治疗后,鹅群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我国广东、江苏和山东等主要养鹅地区雏鹅群暴发了以关节和内脏器官尿酸盐沉积为特征的雏鹅痛风,死亡率高达50%,给我国养鹅业造成较大损失。相关研究表明引起此次雏鹅痛风的相关病原是一种新型鹅星状病毒(GoAstV),且GoAstV在我国鹅群广泛流行。本文将从雏鹅痛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以及综合防控对雏鹅痛风进行阐述,以期为雏鹅痛风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雏鹅痛风是近几年在肉鹅养殖业引起雏鹅死亡率较高的因素之一,雏鹅痛风的原因包括饲养过程中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过高、饲料保存不当、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环境阴冷潮湿、雏鹅缺乏运动等,鹅星状病毒(GAstV)是引起新型雏鹅痛风病的病原。该病给我国肉鹅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目前尚无针对雏鹅痛风的特异性药物和疫苗,且现有治疗手段效果不显著。因此本文将从雏鹅痛风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进行讨论,为今后饲养雏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苏烜  刘久源  时九明  董浩 《中国兽医学报》2023,(12):2612-2617+2624
鹅星状病毒所引起的鹅痛风是一种传播范围广、致死率高的病毒性疾病。自2017年国内发现鹅痛风致死病例后,陆续在全国各个养鹅省份流行,不同省份之间株系差异较大,且存在新型鹅星状病毒和暂无特效药等因素,对养鹅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严重制约着养鹅业的发展。本文综述了鹅星状病毒的病原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临床诊断特征和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以期为鹅星状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鹅痛风也叫尿酸盐沉积症,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近年来趋于高发状态,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通过对一例雏鹅急性内脏型痛风病例进行分析,以期指导养殖者科学养殖,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9.
周威 《水禽世界》2021,(1):54-55
鹅痛风是鹅生产的一种常见疫病,多由于饲料和环境造成发病.鹅痛风发病缓慢,早期病鹅出现食欲降低、饮水增加以及精神萎靡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鹅关节出现肿胀,病鹅行走困难.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加强观察,避免鹅痛风大范围发病.  相似文献   

10.
2017年起,我国主要养鹅地区雏鹅群暴发了以关节和内脏器官尿酸盐沉积为特征的雏鹅痛风,相关研究表明引起此次雏鹅痛风的病原是一种新型鹅星状病毒(GoAstV).近年来,GoAstV在我国雏鹅群广泛流行,给我国养鹅业造成极大损失.本文将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疫苗研究进展以及综合防控措施对雏鹅痛风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一起皖西白鹅内脏型合并关节型痛风的病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一起雏鹅痛风病例。对患鹅进行发病情况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和实验室检查,并分析了饲料成分。结果发现,雏鹅共有2300只,5日龄起发病,死亡率19.6%。患鹅食欲下降或废绝,排白色稀便,跛行甚至腿瘫,跗关节肿大,严重者死亡。病理剖检发现患鹅关节腔、内脏表面、肾脏和输尿管内有白色尿酸盐沉积。饲料粗蛋白含量为20.5%。与同群未发生临床痛风鹅相比,患鹅血清尿酸、尿素氮和肌酐显著升高(P0.05),而乳酸脱氢酶无显著差异(P0.05)。患鹅肝组织有坏死灶和炎性浸润,肝细胞索紊乱,肝细胞脂肪变性;肾组织内可见许多结晶,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空泡变性、脱落,肾小球萎缩;心肌结构紊乱、有炎性浸润,心肌纤维间距增大。未发生临床痛风鹅的内脏也发生较轻微的病变,血清尿酸值较高,处于亚临床状态。结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解和实验室检查,判断该起鹅痛风是由饲喂高蛋白饲料,同时缺乏青绿饲料引起的内脏型痛风合并关节型痛风。  相似文献   

12.
痛风是禽体内蛋白质代谢障碍引发的疾病,能够引起食欲不振、消瘦,严重时会导致死亡,是危害养鹅业生产的一种重要的营养代谢疾病。笔者就一例雏鹅内脏型痛风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测等进行阐述,并分析了病因,提出了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鹅痛风是对养鹅业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不具有传染性,但可群发,可使雏鹅出现停止成长、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鹅大量死亡。鹅病风的发生与鹅日粮的质量(卫生状况、营养配比等)以及饲养管理不当有很大关系。因此,要认真分析痛风的发病机理,结合疾病的症状特点,找到日常防控鹅痛风的方法,从而降低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正1鹅痛风病的病因分析鹅痛风病的病因主要与食料喂养及养殖环境有关。例如,食料中蛋白含量过高,导致蛋白质摄入量过高,因尿酸盐过度沉积而引发鹅痛风;或因长期添加磺胺类药物,对鹅肾脏损伤很大,导致肾脏型痛风发生;另外,食料中维生素A含量不足也是诱发鹅痛风病的主要原因。饲养环境方面,若鹅  相似文献   

15.
<正>禽痛风病是由于尿酸产生过多和(或)排泄障碍,进而在各器官和关节组织中形成尿酸盐结晶的一种代谢病。笔者接诊了一例雏鹅痛风病病例,临床症状较典型,解剖症状与关节型痛风和内脏型痛风又有区别,在皮下组织、肌肉组织中出现了尿酸盐沉积,现报道如下;并对禽痛风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1发病情况2016年9月17日,某养鹅户带5只雏鹅到驻马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求诊。主诉:8月30日  相似文献   

16.
2017年10月—2019年5月,本实验室从广东、四川、河北、山东、安徽、辽宁等广大养鹅地区采集了67份典型雏鹅痛风样品进行了实验室检测以及病原的分离鉴定,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均检测到了鹅星状病毒,并且约有94.03%的样品为两个不同种的鹅星状病毒混合感染。病原分离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FLX株的变异株病毒(命名为SCCD)可以在鹅胚上稳定增殖,并且能稳定致死10日龄鹅胚,致病力较鹅星状病毒FLX增强;新型鹅星状病毒株(命名为SDPD)不能在鹅胚和SPF鸡胚上稳定增殖。病毒的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FLX株与鹅星状病毒FLX的变异株病毒SCCD株、新型鹅星状病毒SDPD株全基因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89.7%、58.1%,ORF1b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8.4%、61.0%,ORF2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81.0%、42.5%。将新分离的鹅星状病毒株接种1日龄健康雏鹅,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SCCD株和鹅星状病毒SDPD株虽然能使雏鹅发生死亡,引起肝炎、肾肿胀和增重减少等变化,但雏鹅均无典型痛风(脏器尿酸盐沉积)表现,而两种鹅星状病毒株混合攻毒能使44%的雏鹅发生典型痛风,并与临床发病症状一致。因此,临床上引起雏鹅痛风的病原可能是两种鹅星状病毒,即新型鹅星状病毒和鹅星状病毒FLX的变异株病毒。  相似文献   

17.
雏鹅痛风发病原因及其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雏鹅痛风是近年造成肉鹅养殖严重损失的新问题,主要表现为血尿酸升高,尿酸盐晶体在内脏表面和关节部位沉积等,病死率较高。通过行业调研并结合试验研究,可以确认雏鹅痛风的发生与日粮蛋白水平过高、肠道微生态紊乱、孵化与育雏环境差、星状病毒等病原感染、饮水量下降等因素有关。雏鹅痛风综合性预防措施包括:均衡日粮营养水平、抑制肠道有害菌群滋长、孵化严格消毒切断病菌传播途径、改善育雏环境降低病菌环境浓度、防止饮水不足等。  相似文献   

18.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I型副黏病毒引起的,1997年在我国由辛朝安等首先报道,是各种鹅龄都易发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达98%,已成为养鹅业危害极大的传染病。与新城疫病毒相比,鹅副黏病毒不仅能感染鹅、鸭等水禽,还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养鹅业迅猛发展,养殖场户在缩短饲养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刺激下,盲目添加高蛋白饲料,加上养殖空间有限、饲养密度暴增、圈养缺乏运动等因素,导致了痛风等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常常可见。本文就笔者临床诊治过程中接收的1例仔鹅痛风为例,试探讨该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措施等,为养殖者在今后的饲养中少走弯路提出一些建议。1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20.
试验选取具有典型内脏型痛风特征的雏鹅5只和相同日龄及生长环境下的健康雏鹅6只,利用RNA-seq技术分析其肾组织转录表达差异,旨在了解雏鹅痛风发生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痛风雏鹅肾组织转录表达显著区别于健康雏鹅。试验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 749个,上调基因501个,下调基因1 248个。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具有趋化因子活性、T细胞受体结合、抗原结合等分子功能,参与免疫反应、趋化因子介导信号通路、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并主要富集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肠道IgA免疫网络、细胞黏附等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