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阐明喜马拉雅旱獭心肌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组织学特点,试验以5只成年喜马拉雅旱獭为研究对象,以SD大鼠为对照,采取左心室心肌组织,运用组织学技术研究其心肌肌纤维直径和表面积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等指标,运用电镜技术测算心肌线粒体的部分结构参数,包括平均体积、面数密度、体积密度等。结果表明:喜马拉雅旱獭心肌肌纤维直径比SD大鼠小,并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喜马拉雅旱獭心肌肌纤维表面积密度大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喜马拉雅旱獭的VEGF含量和MVD均高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喜马拉雅旱獭心肌线粒体的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均小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而喜马拉雅旱獭心肌线粒体的体积密度、面数密度均大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说明与SD大鼠相比,喜马拉雅旱獭的心肌特点表现为肌纤维直径小、表面积密度大、VEGF含量和MVD高的特点,心肌线粒体表现为平均体积小、面数密度和体积密度大的特点,喜马拉雅旱獭心肌对高原具有低氧环境适应的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yana)属于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它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草甸环境中,是青藏高原特有动物。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旱獭进行了生态学、人工驯养和组织学方面的研究,但对喜马拉雅旱獭泌尿器官组织结构未见系统报道。为丰富动物组织学内容,也为高原医学积累资料,对喜马拉雅旱獭的部分脏器进行了组织学观察。  相似文献   

3.
对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的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皮质肾单位较髓质肾单位多,在大小上无明显差异;输尿管管壁由黏膜、肌层和外膜组成;膀胱壁包括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尿道壁由变移上皮、海绵体、肌层和外膜构成。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低、中、高3个不同海拔梯度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基因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筛选该物种与高原低氧及强紫外辐射环境适应的相关候选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进行无参转录组学分析,通过对质控后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后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乐都样品(低海拔组,LD)、玉树样品(高海拔组,YS)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较大,刚察样品(中海拔组,GC)与其他两组间均具有较小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上调表达基因在19个GO Terms和6个KEGG通路上有显著富集,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HiF-1α、MPKA3)、矿物质吸收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s)在高海拔组中呈现上调表达,推测这些基因可能直接或间接在喜马拉雅旱獭适应高海拔低氧等极端环境中,通过调整细胞代谢、提高氧化还原能力以及增强免疫反应来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和生存能力,为后续深入研究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多样性以及喜马拉雅旱獭低氧适应性提供基因组学数据。  相似文献   

5.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旱獭夏季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旱獭夏季食物组成及营养生态位,为喜马拉雅旱獭科学管理提供基础资料。2012年7~8月,对采集的喜马拉雅旱獭60份粪样组合为10个复合样本进行粪便显微组织分析,同时将研究区域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鉴别,之后通过显微镜对比分析确定食物组成及比例,并计算生态位宽度。喜马拉雅旱獭夏季采食11科18属20种植物,按科统计,禾本科(24.55%)、莎草科(17.82%)、豆科(16.31%)和菊科(10.57%)是喜马拉雅旱獭的主要食物。参考装片集合的46种植物的大约一半(43.48%)出现在粪样中。喜马拉雅旱獭夏季的食物以禾草和杂类草为主。  相似文献   

6.
用弓形虫的重组蛋白GST-SAG1作为ELISA诊断抗原,采用ELISA检测方法,对青海省祁连县喜马拉雅旱獭血清进行了弓形虫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被检92份喜马拉雅旱獭共检出阳性血清25份,阳性率约为27.17%。结果提示,青海省祁连县的喜马拉雅旱獭中存在弓形虫病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用弓形虫的重组蛋白GST-SAG1作为ELISA诊断抗原,进行了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并对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进行了弓形虫病的血清学调查。经对所收集的68份喜马拉雅旱獭血清抗体进行检测,共检出阳性血清15份,阳性率约为22.06%,表明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中存在弓形虫病的感染。  相似文献   

8.
测定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马拉雅旱獭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雌雄个体间及与野生状态下喜马拉雅旱獭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人工饲养喜马拉雅旱獭雌、雄性个体全血黏度(ηa)、全血还原黏度(ηn)、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刚性指数(IR)及血沉方程K值(KESR)差异均不显著(P0.05);野生状态与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旱獭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水平比较显示,野生成体旱獭血浆黏度(ηp)、红细胞沉降率(ESR)、全血还原黏度(ηn)、红细胞电泳指数(ES)、胆固醇水平(CHOL)、甘油三酯(TG)水平均显著高于人工条件下驯养旱獭的指标(p0.01)。以上数据的获得将为喜马拉雅旱獭作为实验动物进行应用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是测定喜马拉雅旱獭对D型肉毒梭菌毒素的敏感性。应用序贯法测定了D型肉毒毒素生物灭鼠剂对喜马拉雅旱獭最小致死量(LD01)。测定结果为D型肉毒毒素生物灭鼠剂对喜马拉雅旱獭的LD01为375万MLD,表明喜马拉雅旱獭对D型肉毒毒素等敏感性相对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低。  相似文献   

10.
人为活动会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组成、过程和功能产生极大影响。明确人为活动干扰对甘南高寒草甸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食性的影响,可为其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分析比较了自然生境和两种人为活动干扰生境下喜马拉雅旱獭夏季的食物组成、比例、多样性及其营养生态位的变化。结果表明,喜马拉雅旱獭主要采食杂类草和禾本科植物,不同生境下其采食的植物种类变化不大,采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比例最大(自然生境、干扰生境1和干扰生境2的相对密度分别为46.67%,24.59%和19.00%)。相较自然生境,干扰生境下喜马拉雅旱獭对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采食相对比例显著降低,而对杂类草的采食相对比例显著增加。人为活动干扰后,喜马拉雅旱獭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增高,食物生态位宽度增加,拓宽自身食物生态位宽度是喜马拉雅旱獭应对人为活动干扰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切片技术对褐云玛瑙螺肝及肾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显微方面的观察。结果发现,褐云玛瑙螺的肝脏表面被纤维性结缔组织覆盖,它的外面是浆膜,在黏膜下层存在较多的脂肪组织,肝小叶之间存在结缔组织,能观察到肝脏静脉,没有很明显的肝细胞索;肾脏表面包着的纤维膜紧贴在皮质上,其下面为平滑肌,可见肾小管和肾小球,肾小管管腔较窄。  相似文献   

12.
东北虎肾组织形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一只 8月龄东北虎 (雌 )肾脏组织形态结构的观察 ,结果表明 ,其肾小体体积较小 ,数量较少 ,且呈集中分布 ;在肾小体周围的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细小而稀少 ,并有较多的大血管分布 ;且近曲小管内微绒毛和侧突较稀疏 ,肾小囊腔较窄 ;髓放线、髓质部内的肾集合管细小而稀少 ,肾集合管及髓袢呈较疏松分布。观察结果还表明 ,东北虎肾脏的组织形态学结构有着显著的生态适应特征。  相似文献   

13.
禽类输卵管精子腺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剖学、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鸡、鸭、鹅、鹌鹑的输卵管精子腺形态学特点。结果表明,禽类输卵管精子腺是由单层柱状上皮或锥形细胞围绕而成的单管状腺,分布于黏膜固有层内;含输卵管精子腺的环状黏膜带的宽度因输卵管的机能状态及种类不同存在差异;鸡、鹌鹑和鹅的输卵管精子腺细胞,在产卵期和休止期均呈过碘酸雪夫染色(PAS)阳性反应,而鸭呈PAS阴性反应;产卵期和休止期鸡精子腺细胞,均呈脂肪染色强阳性反应,而鸭、鹅、鹌鹑的精子腺细胞呈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对 3 5例双峰驼肾上腺的组织学和细胞超微结构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双峰驼肾上腺的主要组织结构特点为 :( 1 )被膜厚而致密 ,其纤维束常伸入球状区并将此区实质分隔成大小不等的细胞团 ;( 2 )束状区中可见由纤维组织和球状区细胞构成的圆团状结构 ,有时也见髓质细胞团分布 ;( 3 )网状区细胞着色均匀 ,因此不像其他动物的那样分为明细胞和暗细胞 ,此区与髓质界限不清 ,其中有较多孤立存在的髓质细胞团 ;( 4)髓质细胞分亮细胞和暗细胞 2类 ,但其分布与人和其他动物的完全不同 ,髓质因此也不能被分为内区和外区 ;更特别的是在髓质中有较多大小不一的皮质小体 ,其中心为一束纤维和血管 ,向外依次由皮质各层细胞环绕。  相似文献   

15.
选用不同日龄东北民猪母猪16头和公猪18头,进行卵巢和睾丸的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母猪在90日龄时均出现成熟卵泡,并且有1头试猪出现黄体;公猪90日龄时曲细精管出现精子,120日龄时附睾内出现精子。  相似文献   

16.
东北林蛙皮肤及其腺体组织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观察了东北林蛙皮肤及其腺体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表明:东北林蛙体表各部位皮肤薄厚不一,头部背侧皮肤最厚(224.4±5.46μm),后肢腹侧皮肤最薄(135.7±5.06μm),但基本结构相同,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薄,为复层扁平上皮;真皮疏松层有大量腺体分布,主要是粘液腺和颗粒腺。粘液腺广泛分布于全身皮肤,颗粒腺多见于背部皮肤,以躯干背侧褶处体积最大。色素细胞分布于真皮浅层,以背侧皮肤多见。  相似文献   

17.
山羊胚胎肝脏组织发生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常规光镜技术对关中奶山羊胚胎期肝脏的发育进行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早在50日胚龄的肝组织中,就已经形成血管、窦状隙、幼稚型血细胞和成熟的红细胞。随着胎龄的增长,窦状隙先增大,然后减小。小叶间胆管在大约60日胚龄形成。小叶间动脉在大约66日胚龄形成,并且此时造血灶的数量最多。肝板在105日胚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应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对鸵鸟肝脏形态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鸵鸟肝脏外包被膜,其结缔组织伸入肝内,形成不发达的小叶间结缔组织,将肝分成许多大小不同的肝小叶,中央静脉位于其纵轴中央,肝细胞排列成管状,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状排列,但不整齐。肝细胞管的中央有一小管即胆小管,其管壁亦由肝细胞膜构成。肝细胞管之间的间隙为肝血窦,窦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窦内可见枯否氏细胞。  相似文献   

19.
麋鹿肝脏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对麋鹿的肝脏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肝脏被膜的结缔组织深入肝内,形成非常不发达的小叶间结缔组织,将肝脏分成多个不明显的小叶.中央静脉位于小叶中央,肝细胞排列成单板状,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板之间的间隙为形状不规则的肝血窦,窦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窦内可见枯否氏细胞分布,汇管区位于多个小叶的角缘结缔组织中,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结构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梅花鹿肝脏的形态及组织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花鹿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用大体解剖与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等方法,对梅花鹿肝脏的形态及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梅花鹿的肝脏具有反刍动物的共同点,分叶不明显,但亦可分为右、中、左三叶,但无胆囊。其组织结构也和其他反刍动物相似,肝小叶间结缔组织不发达,分界不明显。被膜较薄,肝细胞体积较大,内皮连续、有基膜,内皮之间有枯否氏细胞,窦状隙中可见血细胞。门管区的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结构均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