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枣粮间作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与间作地的光照条件、作物产量、枣树群体产量等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适宜天津市自然条件的枣粮间作优化模式,即枣带走向以南北为宜,带距10—15米,株距3米。这种模式可改善生态条件,比一般模式的总产值增加35.9%。  相似文献   

2.
枣粮间作优化模式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枣粮间作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与间作地光照条件、作物产量、枣树群体产量等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适合太原市自然条件的枣粮间作优化模式,即枣带走向以南北为宜,带距10~15m,株距3m。这种模式可改善生态条件,总产值比一般模式的总产值增加46.89%。  相似文献   

3.
运城地区截止1986年,枣树已发展到400多万株,枣粮间作面积达12万亩,比1978年红枣树株数增长了34.6%,面积增长了33.3%。这说明,枣粮间作有所恢复,现在面临着如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其在全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振兴河东经济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发展枣粮间作的好处(一)枣粮间作是建立合理的农业经济结构,促使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途径。枣树和小麦间作,既可合理利用土地,又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秸山县城关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河北沧州地区枣粮间作实施计划,枣粮间作的生物学特性及效益,发展枣粮间作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枣粮间作密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枣粮间作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创举,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产值的有效途径.为探讨枣粮间作中枣树栽植的合理密度,遵循"枣粮并重"的原则,从1999年6月开始,在枣粮间作集中分布区,实际调查了不同枣树密度下粮、枣产量及产值,并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模拟出枣粮间作的最佳理论密度.  相似文献   

6.
枣粮间作生态经济效益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枣粮间作是我国枣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枣树的生物学特性,巧妙安排作物茬口、精耕细作,独创的耕作制度。它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和光热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和产值。为了系统地了解枣粮间作的综合效益,我们受省林学会委托,对金丝小枣的中心产地沧县、献县、泊头市及赞皇大枣的中心产地赞皇县进行了枣粮间作考察,现总结如下: 一、枣粮间作生态效益评价 枣粮间作采取适宜的间作行距和株距,可以为间作农田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农田的抗灾能力,起到农田防护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调查了稷山县枣粮间作的发展现状,详细分析了枣粮间作中存在着间作密度不合理、品种选择不科学、整形修剪不到位、土肥水管理不到位、病虫害防治不科学等问题。针对稷山县的立地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枣粮间作合理密植、推广高新优技术、加强培训、组建专业队伍、应用配方施肥和无公害防治技术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试验,对灌区发展枣粮间作中的枣树品种,苗木选择,栽植季节,栽植方法,病虫害防治和枣粮间作技术要领等进行了试验探析,从而为大面积发展枣粮间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稷山县枣粮间作综合效益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稷山板枣枣粮间作栽培模式的综合效益,分析了枣粮间作模式所具有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桐粮间作是一种新型的人工立体农业生产结构,是农田林网的另一种好形式,也是宜桐区农民致富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人们对桐粮间作的认识,有些不一致。一种认为桐树胁地,叶罩苗不旺,根吸地不肥,影响粮食产量,反对桐粮间作;另一种则认为桐粮间作构成的农田林网,胁地一条线,增产一大片,它能调节田间小气候,降低风速,减轻自然灾害,增加空气湿度等,为大面积粮食增产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在单位面积上又增加一项木材收  相似文献   

11.
对鲁西南农桐间作主要模式桐—粮、桐—粮—棉、桐—粮—菜、桐—粮—棉—菜、桐—果—粮—菜、桐—果—粮—菜—药间作等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优化结构模式为:南北行,株行距5m×40m或5m×50m,桐—粮—菜—药、桐—粮—棉—菜—药间作。并就进一步完善优化结构模式提出了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一、概况 花椒是我国分布很广的木本油料、香料树种。河北省太行山区是我国花椒主要产区之一,栽培面积达17200ha,常年产量3500-4000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8%左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经营管理粗放,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于1988-1989年承担了河北省林果技术开发项目中的椒粮间作技术试验示范课题,一方面对花椒增产技术和椒粮间作技术进行试验研究,一方面建立大面积椒粮间作示范园。试验方法是从椒粮间作有关的花  相似文献   

13.
<正> 紫穗槐进农田与粮食作物间作(以下称槐粮间作),是青县人民在与盐碱、旱涝等自然灾害斗争中的一个创举。目前全县有紫穗槐9000万墩、槐粮间作面积达到60多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59%,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越来越大。根据调查情况,就槐粮间作的规格和效益作初步报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枣粮间作区和纯农作业区水土径流含沙量测定和收益情况调查,表明:枣粮间作区含沙量低于农作物区15.16%,土埂径冲刷损害轻微;枣粮间作区经济效益是纯农物区的4.7倍。  相似文献   

15.
对鲁西南农桐间作主要模式桐-粮,桐-粮-棉,桐-粮-菜,桐-粮-棉-菜,桐-果- 粮-菜,桐-果-粮-菜-药间作等北行,株行距5m×40m或50m,桐-粮-菜-菜-药,桐-粮-棉-菜-药间作。并就进一步完善优化结构模式提出了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6.
枣棉粮高效立体间作模式及配套技术措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豫北黄河故道地区枣粮间作的调研分析,对枣树的矮化密植栽培技术研究,结合小麦晚播早收和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总结了枣树与小麦和棉花的间作模式,这种模式能使枣树与小麦、棉花优势互补,协调生长,实现枣粮双盈。并总结提出了枣粮间作的配套技术措施,包括枣树早丰产管理技术、棉花地膜覆盖栽培关键技术、小麦配套栽培管理技术及综合土肥水管理技术,对实现枣粮双盈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该文研究了3种林分类型樗蚕Philosamia cynthia自然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樗蚕世代内种群数量呈不断减少趋势;在各虫期中,1~2龄幼虫存活率最低,卵期存活率最高;不同世代间,第1代存活率高于第2代;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枣粮间作存活率最低,而臭椿片林最高.在不同世代间各虫期的死亡原因和死亡率及变异程度有所不同,在不同年度间以蛹期死亡率变异最大;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枣粮间作类型中樗蚕世代总死亡率及各虫期死亡率高于臭椿片林和臭椿行道树.  相似文献   

18.
刘静  杨斌  赵克昌 《甘肃林业科技》2012,37(4):30-32,41
在靖远县普遍采用枣树与小麦、豆类、胡麻等粮食作物间作的生产方式。近年来,当地又将枣树与籽瓜、枸杞等经济作物进行间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枣粮间作生产中也存在着重栽轻管、土壤管理粗放、间作物的选择配植不当、栽植密度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进行枣粮间作生产中要合理修剪、土壤精细管理、因地制宜选择好株行距等技术措施的建议,以达到枣树和粮食作物之间互惠互利,实现枣粮双丰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桐粮间作是贫下中农长期与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斗争取得的科学种田经验,能提高土地和光的利用率,发挥农林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作用,达到桐粮双丰收的目的。几年来,我们对桐粮间作效益进行了研究。据测定,桐粮间作对改善田间气候条件有明显的作用,间作区和不间作区相比,间作区的风速平均降低42—55%,水面蒸发少44—50%,空气相对湿度高9—29%,土壤含水量大24%。这些条件的改变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特别是风沙严重和气候干旱有干热风危害的地区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就更为有利,促进了农作物增产。如在鄄城县什集公社杨庄生产  相似文献   

20.
枣粮间作效益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粮间作效益好高春翔河北省大城县农林局大城县是河北省小枣基地县之一,以盛产金丝小枣著名,农民历来就有枣粮间作的习惯。间作面积已达到2万hm ̄2。间作地内连年果粮双丰收。近2年来,每年增加的面积都在4000hm ̄2以上。枣粮间作的好处是:1枣树对农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