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更好地促进小麦新品种的推广利用,试验以豫麦49和新麦18号做为对照品种,对小麦新品种国审周麦22号的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因素、灌浆和光合规律、生理生化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周麦22号产量的主要贡献来自千粒重(46.5 g)和穗粒数(34.7粒)的协同提高;冬前大分蘖较多和成穗率(47.3%),减少了无效分蘖对养分的消耗;较稳定的净光合速率及较低的气冠温差有利于保持较高的灌浆强度(1.27 g/d·千粒);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特别是扬花期可溶性蛋白含量(69.40 mg/g)较高表明周麦22号具有较强的源叶碳氮代谢活性;另外,周麦22号在灌浆中期SOD含1 752.4 U/g,显著高于豫麦49和新麦18号。周麦22号良好的生理生化特性,保证了源、库、流协调高效,为周麦22号高产、抗病、抗逆、广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试验选取弱春性主推小麦品种偃展4110、濮麦9号、豫麦18号为对照,对周麦23号产量构成因素、灌浆和光合规律、生理生化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周麦23号产量的主要贡献来自穗粒数(40.6粒)和千粒重(46.1 g)的协同提高,以及较高的收获指数(46.6)和成穗率(54.8%),减少了无效分蘖对养分的消耗,有利于大穗的形成。较稳定的净光合速率及较低的气冠温差能有效的维持籽粒灌浆。另外,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也表明周麦23号具有较强的源叶碳氮代谢活性,灌浆中后期较强的根系活力保证了籽粒灌浆的充分进行。  相似文献   

3.
探讨不同小麦品种光合性能,筛选高光效小麦品种,对促进小麦高光效育种研究进程奠定重要基础。选用河南省新中国成立以来28个主推品种,通过测定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8个小麦品种的13个光效率相关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间13个光效率指标变异系数为2.33%~26.53%。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8.22%,表明能全面反映光效率信息。基于光效率综合得分和小麦产量,筛选出高产高光效品种(百农307、周麦16、洛麦6号、内乡188、豫麦49、郑麦7698和百农207)、低产高光效品种(豫麦10、豫麦21、豫麦25和周麦27)、高产低光效品种(矮抗58、宝丰7228、高优503、温6、西农979、豫麦34、郑麦366、郑麦9023和周麦18)和低产低光效品种(阿勃、阿夫、辉县红、陕农7859、西安8号、豫麦54、豫麦18和豫麦13)。  相似文献   

4.
以河南省大面积播种的春性品种豫麦18、兰考矮早8,半冬性品种周麦18、豫麦49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上述两类小麦群体发育、灌浆速率、光合性能、光能利用率、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小麦群体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春性品种豫麦18、兰考矮早8这两个品种在10月23日播种群体发育较好,数量较大,CAP、FV/Fo、Fv/Fm等光合参数等各项群体指标较优,光能利用率及产量最高。而周麦18、豫麦49这两个半冬性品种在10月15日播种上述各项群体指标较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1品种选择 选择对路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是优质小麦栽培的关键,667平方米产量在400~500千克以上的小麦应选择综合性好,抗病较强的、适应早茬种植的半冬性品种,如新麦18、周麦16、周麦9号等,这些品种主要表现穗多、株高适中、抗倒、旗叶上冲、穗位整齐等;适于中晚茬种植的春性品种为豫麦70、豫麦18、新麦11、偃展4110等.这些品种主要表现生长势强、成穗率高、灌浆快、落黄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农业科技通讯》2014,(4):297-297
<正>偃高21,豫审麦2014010,(周麦16/豫麦49)F2//豫麦18,偃师市高龙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新麦29,豫审麦2014011,偃展4110/周麦16河南省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信麦9号,豫审麦2014012,周麦11/豫麦18,信阳市农业科学院;郑麦314,豫审麦2014013,周麦13/sp94540-0-3-1-1-2-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鹤麦801,豫审麦2014014,99-6/周麦18,鹤壁市农业科  相似文献   

7.
不同小麦品种的生理和产量特性对灌浆期干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小麦生理和产量特性对灌浆期干旱胁迫的响应,以周麦18和众麦1号为材料,在正常和干旱处理下,测定了小麦品种的生理指标和单株产量相关性状。结果表明,众麦1号的抗旱特性显著优于周麦18,正常处理下周麦18与众麦1号的各项生理和产量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干旱胁迫后2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分别降低37.86%和27.68%,Fv/Fm分别降低23.15%和15.12%,K点相对可变荧光(Wk)分别升高41.94%和25.31%,J点相对可变荧光(Vj)分别升高54.51%和26.98%,脯氨酸(Pro)含量分别升高19.43%和26.60%,叶绿素a+b含量分别降低30.96%和17.51%,丙二醛(MDA)含量分别升高59.66%和38.5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上升15.81%和24.89%,根干质量分别降低37.76%和21.21%,众麦1号的各项生理指标均优于周麦18。灌浆期,干旱胁迫后2个品种的单穗粒数较正常处理分别降低13.52%和7.36%,千粒质量分别降低13.76%和6.04%,单株产量分别降低25.53%和16.16%,单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降低是产量降低的原因。综合分析表明,灌浆期干旱胁迫下众麦1号具有更高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根干质量,这可缓解逆境下小麦受伤害程度,延缓叶绿素降解,维持较高的光合效率,最终获得较高产量,这是其具有优良抗旱特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1 周麦 1 6在豫北的产量表现周麦 1 6是周口市农科所育成的矮秆大穗型半冬性小麦新品种。 2 0 0 1~ 2 0 0 2年河南省超高产区试中 ,在安阳 (中棉所)、滑县、济源、延津、温县等共设 8个点 ,周麦 1 6平均产量861 6kg/hm2 ,居第 2位 ,比对照种豫麦 49号增产 6.5 1 %。2 0 0 2年省生产试验 ,在浚县、濮阳县、获嘉县共设 3个点 ,周麦 1 6平均产量为 75 66kg/hm2 ,比对照种豫麦 49号增产 1 4.2 3 % ,3点均居第 1位。2 0 0 2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 ,在新乡市、濮阳市共设 2个点 ,周麦 1 6平均产量为 7444 .5kg/hm2 ,比对照种豫麦 49号平均增产 9.62…  相似文献   

9.
1.中北部地区:早茬:以豫麦49号、豫麦69号为主导,搭配豫麦54号、豫麦68号、豫麦41号、豫麦55号,积极展示郑麦98、周麦16、新麦13、开麦13.  相似文献   

10.
2013—2014年度在界首市进行小麦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洛麦23、新麦26早熟2~3 d,豫麦69较晚熟。9个参展品种产量变化幅度在6 568.5~9 582.0 kg/hm2,其中周麦26居参试第一,产量为9 582.0 kg/hm2。在抗倒性方面,周麦系列抗倒能力较强,鑫麦8号、新麦26抗倒能力略差。  相似文献   

11.
播种期对周麦18号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2008年度对不同播种期条件下的周麦18号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周麦18号籽粒灌浆和粒重有显著影响,籽粒灌浆持续期T、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max、渐增期持续时间T1、缓增期持续时间T3均随着播种期推迟而降低;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快増期持续时间T2、快増期灌浆速率R2、缓增期灌浆速率R3则随着播种期推迟而先升高后降低。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影响周麦18号粒重的灌浆参数主要是平均灌浆速率R和最大灌浆速率Rmax,此外,不同阶段的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时间对粒重也有较大影响。通过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本试验条件下,于10月12~17日播种,有利于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鉴定出适于陕西关中地区种植的粮饲兼用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以前期初步筛选的具有一定粮饲兼用潜力的7个品种(系)作为试验材料,对其冬季鲜绿饲草产量、农艺性状、籽粒产量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周麦18比较,7个品种(系)冬季刈割后的农艺性状均适合当地的生产条件。周麦32的冬季分蘖数较多,稷麦8号的春季再生能力较强;西农136的冬季鲜绿饲草产量最高,为19.35 t/hm2;西农119的籽粒产量为8.80 t/hm2,比对照周麦18增加了4.76%,显著高于其它6个品种(系)。西农136和西农119的粮饲综合经济收益分别比周麦18的单一籽粒收益增加了47.36%和46.57%。综合各项指标进行评价,西农136和西农119表现突出,较为适宜作为粮饲兼用型小麦品种(系)在陕西关中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不同基因型小麦根系吸收特性与地上部氮素利用的差异,明确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为氮高效小麦品种的选育和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采用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不同氮效率品种筛选的基础上,以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和氮低效品种周麦28、开麦20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研究其根冠关系、根系生物量、根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以及地上、地下部氮素转运分配能力的差异。【结果】两类品种小麦拔节期前根系特性无明显差异,拔节期之后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和氮低效品种周麦28根系生物量、根冠比、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开麦20。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根系活力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周麦28和开麦20。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和氮低效品种周麦28氮素积累量和花后氮素吸收量也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开麦20。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籽粒产量、植株氮素利用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花前氮素转运量、氮素籽粒分配比例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周麦28、开麦20。与常规供氮水平相比,降低供氮量,4个基因型小麦根系生物量、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成熟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和产量降低,根冠比、氮素吸收效率、植株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升高。增加供氮量,根系生物量表现为周麦27、郑麦366、开麦20降低而周麦28增加。4个基因型小麦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和产量均显著升高,而根冠比、氮素吸收效率、植株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降低。【结论】氮高效品种周麦27、郑麦366较高的根系生物量、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促进了其对氮素的吸收,是氮高效的基础。较高的氮素转运、氮素籽粒分配能力和合理的根冠比促进了其对氮素的高效利用,是氮高效的关键。氮低效品种周麦28虽然也有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但其氮素转运能力过低、生育后期根冠比过大限制了植株对氮素的合理利用,不利于氮效率的提高。氮低效品种开麦20氮素吸收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地上部生长的需要,限制了氮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3种类型专用小麦(强筋小麦郑麦9023、中筋小麦温麦4号和弱筋小麦豫麦50)在籽粒灌浆过程中旗叶、倒一茎节、倒二三茎节、倒四五节茎节、叶鞘中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及籽粒中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灌浆过程中,中筋小麦温麦4号和弱筋小麦豫麦50旗叶中可溶性总糖、蔗糖、SS和SPS活性均高于强筋小麦郑麦9023,温麦4号略高于豫麦50。SS和SPS活性峰值出现时间早于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在花后12 d至成熟期间,豫麦50籽粒中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温麦4号次之,郑麦9023最低;豫麦50淀粉含量显著高于温麦4号和郑麦9023,灌浆后期的ADPP活性也高于温麦4号和郑麦9023。相关分析表明,开花后18 d至成熟期茎中可溶性总糖含量与籽粒淀粉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叶片中蔗糖、籽粒中可溶性总糖与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茎鞘可溶性总糖含量对籽粒淀粉的贡献率存在基因型差异:豫麦50和郑麦9023以倒二、三节间最大,而温麦4号则以倒四、五节间最大。  相似文献   

1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豫麦34号和豫麦5 0号2种筋力型小麦品种灌浆期旗叶、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淀粉积累速率及粒重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旗叶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在开花后30d出现高峰,籽粒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在灌浆期呈一致的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籽粒淀粉积累和粒重关系密切。强筋型品种豫麦34号较弱筋型品种豫麦5 0号灌浆期旗叶具有较强的营养物质外运能力,籽粒同样具有很强的转化利用同化物的能力,致使豫麦34号最终的总淀粉含量较高,支链淀粉含量也明显高于豫麦5 0号,粒重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研究结果表明,郑单18上中部叶片夹角小,下部叶片夹角大;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高,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丙二醛积累少,叶片功能强,衰老慢;叶面积系数大;灌浆时间长;千粒重高,产量高于郑单958。  相似文献   

17.
春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和蛋白质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各异的3个春小麦品种研究灌浆过程中淀粉和蛋白质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籽粒灌浆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由开花14d开始逐渐减少,成熟期达最低值,品种间的差异仅表现在14d和20d两个时期;淀粉积累动态与可溶性糖变化规律相反,随灌浆成熟而逐渐增加,品种间差异显著;蛋白质积累动态年际间略有差异,总的趋势是随灌浆成熟而逐渐增加.开花后14d可溶性糖含量与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有关,蛋白质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关系更为密切.成熟期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高蛋白品种在灌浆初期就表现出较高的积累合成蛋白质的能力,而高淀粉含量品种同样在灌浆初期就表现出较高的淀粉含量,高产高蛋白品种介于两者之间.从生理角度分析,培育或通过田间管理达到高产优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在本地探明周麦18的高产性与水肥的偶合效应。[方法]针对小麦超高产栽培研究的现状,从施肥数量和施肥比例2个方面,研究了超高产小麦群体质量动态指标、小麦根系分布状况、子粒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等重要指标。[结果]对于周麦18,在出现次生根生长高峰的同时叶龄、叶面积指数、干物重也出现生长高峰,且后3个性状的生长量曲线孕穗期比前2个时期跳跃大,说明孕穗期前后植株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最快;小麦高产要注重氮肥作为基肥的比例不能太小,以5∶5为宜,否则将显著影响高产品种产量的发挥;N∶P∶K以8∶8∶4产量为最高,同时由于试验地肥力较高,没有表现出增施氮肥对产量的有效作用,还是以最小量氮素产量为最高。[结论]在周麦18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中做到"7分种3分管"。基肥有利于培养群体,同时与产量存在正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钾对夏谷灌浆过程中蛋白质周转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开花前叶喷KHCO3(20mg/kg)对夏谷灌浆过程中蛋白质周转的。结果表明,钾处理能提高籽粒产量,增加籽粒总蛋白质,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钾对灌浆过程中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与旗叶的氮素周转紧密相关。旗叶中蛋白水解酶活性在灌浆初期低于对照,后期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