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讨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秸秆粉碎带膜还田对春玉米氮肥追施过程土壤氨挥发的影响,设置不还田(CK)、传统粉碎全地翻压覆膜还田(CM)、全量粉碎带状翻压覆膜还田(CB)、全量整株带状覆盖覆膜还田(WM)4个处理,采用密闭法测定各处理在追肥过程中土壤氨挥发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拔节期追肥后,CM和CB处理的氨挥发肥料损失累积量分别为76.94 g·hm-2和85.49 g·hm-2,占追肥量的0.06%和0.07%,相比不还田CK处理差异显著,降幅达到了71.24%和68.04%;WM处理的氨挥发肥料损失累积量为253.50 g·hm-2,占追肥量的0.21%,相比不还田CK处理差异不显著,降幅仅为0.96%。大喇叭口期追肥后,CM、CB、WM处理的氨挥发肥料损失累积量分别为37.92、33.45、40.88 g·hm-2,分别占追肥量的0.02%、0.02%、0.03%,相比不还田CK处理差异不显著,CM和CB处理的降幅仅有3.76%和15.09%,WM处理的增幅为1.04%。整个追肥过程中CM、CB、WM处理的的氨挥发肥料损失累积量分别为114.86、118.94、294.39 g·hm-2,分别占追肥量的0.08%、0.10%、0.20%,相比不还田CK处理的降幅分别达到了61.58%、61.25%、0.91%。综上所述,全量粉碎带状翻压覆膜还田和传统粉碎全地翻压覆膜还田对土壤氨挥发的抑制作用显著且基本相当,全量整株带状覆盖覆膜还田对土壤氨挥发的抑制无显著效果。可见,在河西绿洲灌区,采用秸秆粉碎带膜还田措施来抑制玉米全生育期化学氮肥追施后的氨挥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根据长期定位试验结果,提出增产稳定性系数(增稳系数)指标,据此研究化学钾肥和秸秆配合施用对小麦玉米产量的持续增产稳定性效应,以期更合理评价钾肥配合秸秆还田这一施肥方式对作物增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1)只施氮磷肥的对照(NP);(2)在对照基础上加施秸秆(NPSt);(3)在对照基础上加施钾肥(NPK);(4)在对照基础上加施秸秆和钾肥(NPKSt)。结果表明:增稳系数可以作为评价施肥方案对作物产量长期持续增产效应的综合指标;不同施肥方案的长期持续增产效应定量分析表明,钾肥配合秸秆还田方案不但促进作物增产,还能提高增产的持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秸秆覆盖还田的整体功能效应与系列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89-1992年,在宁南山区黑垆土耕地采用裂区设计,通过定位主试验并辅以年度副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还田的效应与技术。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具有蓄水保墒,平抑地温,保持水土,抑制杂草等覆盖效应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与矿质营养水平,增强土壤生物活性等培肥效应。4500kg/hm^2秸秆配施1.1%N素覆盖还田,4年粮油总产增加29.84%。覆盖方式,覆盖期,覆盖还田量及氮磷化配施构成秸秆覆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秸秆粉碎还田机工作效率低、留茬较高、与现有农艺不匹配等问题,结合新疆棉花种植模式和秸秆粉碎还田的要求,研制了一种立式棉秆粉碎还田机,主要由机架、切割装置、动力传动装置等组成。为明确该作业机的性能,提高作业质量,利用Fluent进行流体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折线形1机架、粉碎刀为三组、粉碎刀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3°时有利于棉秆的粉碎。确定机具前进速度、动力输出轴转速和刀尖离地间隙为试验因素,以秸秆长度合格率、留茬平均高度为评价指标,根据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原理,进行田间试验。利用Design-Expert V8.0.6.1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响应曲面分析,得出该机具最佳作业参数为:机具前进速度3.5 m·s-1、大刀盘转速1 200 r·min-1、小刀盘转速1 380 r·min-1、刀尖离地间隙70 mm。通过田间试验验证,秸秆长度合格率为92.24%、留茬平均高度为74.63 mm,与预测值误差为0.58%和3.71%,参数优化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玉米秸秆深层还田技术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试验,利用玉米秸秆深层还田技术对0~40 cm土层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深层还田不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土壤,还能增加玉米产量。秸秆深层还田3年后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8%~8.38%,速效氮含量提高了5.47%~14.66%,速效磷含量提高1.33%~1.42%,速效钾含量提高了1.77%~5.31%,容重降低了0.75%~4.51%;20~4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1.94%~46.27%,速效氮含量提高了6.15%~30.82%,速效磷含量提高1.74%~2.98%,速效钾含量提高了4.3%~13.98%,容重降低了5.52%~13.79%;深层秸秆还田后玉米增产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增产量在4.7%~8.5%之间。  相似文献   

6.
水稻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水稻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为推广水稻秸秆还田提供科学的防病依据。在不采取防病措施的情况下,对4种方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稻纹枯病发生从轻到重次序是:秸秆还田翻压一秸秆还田免耕一秸秆不还田翻耕一秸秆不还田免耕。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秸秆禁烧后,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调控对水稻的影响,开展氮肥三次施用与两次施用的效果比较,氮肥减量与正常施肥的效果对比.结果显示,氮肥三次施用较两次施用株高变矮,穗长增长、穗总粒和穗实粒增多,增产3.67%.氮肥减量15.4%分三次施用,有效穗减少,但穗总粒、穗实粒增加,千粒重增重,增产4.82%.  相似文献   

8.
设置5种不同机械化秸秆还田处理,包括:卧式棉秆春季常规还田(HT1)、棉花整秆起拔不还田(HT2)、卧式常规粉碎还田后起拔棉根不还田(HT3)、卧式常规粉碎还田后起拔棉根粉碎全量还田(HT4)、立式常规粉碎还田(HT5,CK),对不同机械化秸秆还田方式下棉花生长发育指标和产量品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理HT1出苗率最低,与其他处理(HT2~5)差异显著,HT2~4出苗率与对照(HT5)基本持平。整个生育期各处理的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差异较大,为143.90~6 594.24 kg·hm~(-2)、0.6~2.1;株高在苗期和蕾期差异显著(2~6 cm);果枝台数和叶龄仅在蕾期差异显著。各处理除单铃重差异不大(4.87~5.59 g)外,单株铃数、收获株数均差异显著。不同机械化秸秆还田方式产量存在差异,其中HT1处理减产最大,为2 065.8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HT2、HT3较对照增产261.90 kg·hm~(-2)、316.65 kg·hm~(-2),HT4较对照减产265.95 kg·hm~(-2)。HT1~4的绒长、比强度、整齐度、伸长率、成熟度指数和纺织均匀度指数大于对照0.58~1.05 mm,2.27~5.46 CN·tex~(-1),1.6%~2.5%,0.26%~0.46%,0.01~0.02,21~232;短纤维指数小于对照0.9%~1.33%;马克隆值有增有减。HT1、HT4处理降低了棉花效益,分别亏损了15 583.5元·hm~(-2)、3 153.75元·hm~(-2),HT2、HT3增加了棉花效益,分别盈利了1 334.25元·hm~(-2)、1 684.88元·hm~(-2)。不同机械化还田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特征及产量品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综合考虑推荐棉花整秆起拔不还田、卧式常规粉碎还田后起拔棉根不还田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措施,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如何解决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探析秸秆还田技术对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对策,以期为秸秆还田模式下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旱地玉米秸秆还田秋施肥的增产培肥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普东豫西寿阳旱农试区连续5年进行了多种方式秸秆还田与秋季深施肥配合定位试验,主要探讨秸秆还田秋施肥对旱地玉米产量、土壤肥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证明,秸秆还田秋施交好的解决了深施肥与春季保墒促全苗以及秸秆腐解与幼苗急水急肥影响幼苗生长的矛盾,秸杆资源丰富的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土壤水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具体表现为玉米苗全苗壮,根系发达,植株叶片光合、蒸速率提高,玉米产量大幅度增长。同时给持了较高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后对土壤酶以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文中以崇明滩盐碱土壤酶和微生物量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间试验方法,对不同秸秆还田量以及不同泡水时间的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进行了测定,另外还利用稀释平板法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S1W1、S2W3处理均极大提高了土壤尿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促进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增长;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负相关,S3W4、S2W3、S2W1、S3W3能极大提高土壤中脲酶的活性,而S1W2、S1W1、S2W2、S3W1、S2W3极大提高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通过文中研究的结果,得到了水稻秸秆还田的科学还田量以及水淹时间,这为合理利用水稻秸秆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麦和玉米秸秆不同还田量下腐解特征及其养分释放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麻子川村尼龙网袋埋土试验,研究玉米、小麦秸秆在10g、30g、50g、70g四个还田量水平(等碳量以小麦含碳量为基准)的腐解特征及其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经过100天的腐解,玉米、小麦秸秆的腐解速率均呈现出前期快、后期慢的趋势,玉米秸秆腐解率大于小麦秸秆。就秸秆四个还田量水平来说,还田量为26.23g的玉米秸秆腐解最快,累积腐解率为64.15%,而玉米秸秆还田8.74g处理的腐解最慢。而小麦秸秆还田量为50g的腐解效果较好,10g还田量水平下的腐解率最小。因此,玉米秸秆26.23g或小麦秸秆50g还田的腐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田试验和蒸发桶模拟试验,分析了短期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结构和水分蒸发的影响.设对照(CK)、碎秆还田(T1)、碎秆还田+整秆覆盖(T2)和整秆覆盖(T3)4种处理.研究发现:(1)0~20 cm土层,T1、T2和T3均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毛管孔隙度,但对团聚体影响差异较大,T1和T2大团聚体含量比CK显著增...  相似文献   

14.
秸秆还田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秸秆处理方式,但存在腐解效率低、易发生病虫害和释放有机酸等问题。汽爆膨化技术具有破坏秸秆纤维间聚合力,增大秸秆比表面积,使其更易被微生物降解、消灭秸秆自身携带的病虫卵的作用。故采用膨化秸秆和常规秸秆两种形态还田,于2020—2021年进行盆栽试验,探究两种还田形态在不同还田量下对水稻氮素积累与转运、产量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垦粳8号’水稻为供试材料,秸秆不还田作为对照(CK),以当地秸秆还田7 500 kg·hm-2为基准,各还田形态分别设置4种还田量,即25%、50%、75%和100%,共9个处理,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结果表明:氮素积累量在齐穗期表现为膨化还田>CK>直接还田,并随还田量的增加而降低,25%秸秆膨化还田2 a间较CK分别提高了10.92%和11.66%,秸秆直接还田较CK略有降低;在成熟期,25%秸秆膨化还田处理地上部氮素积累最多,2 a间分别较CK增加1.11%和10.54%,75%直接还田处理在2020年试验中较CK显著提高4.99%,在2021年50%直接还田处理最佳,较CK增加了8.51%。2 a间秸秆还田均提高了水稻产量,秸秆膨化还田表现为25%还田量处理增产效果最佳,较CK分别增加5.54%和8.93%;秸秆直接还田以75%还田量处理增产效果最佳,较CK分别增加6.65%和9.14%;2 a间秸秆膨化还田处理和秸秆直接还田处理均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其中25%、50%秸秆膨化还田稻米的食味评分均高于同施用量下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但各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综上,秸秆膨化还田量为25%的处理有利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秸秆直接还田量为75%的处理次之。  相似文献   

15.
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银北盐碱地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水稻秸秆不施腐熟剂为对照和水稻秸秆配施"沃土天地"、"鸿生源"、"谷霖"、"君德"、"农富康"等品牌秸秆腐熟剂为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水稻生育进程及群体结构、产量及其构成、水稻品质以及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结果显示:(1)秸秆还田配施不同秸秆腐熟剂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水稻的出苗率和保苗率,以"君德"牌秸秆腐熟剂出苗率和保苗率最高;(2)"君德"牌秸秆腐熟剂处理结实率最高,达到77.3%;(3)还田秸秆腐熟配施秸秆腐熟剂可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在秸秆还田+"君德"牌秸秆腐熟剂处理中明显高于对照。(4)施用秸秆腐熟剂后土壤0.25 mm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含量均达46.18%以上;以秸秆还田+"沃土天地"牌有机物料处理容重最低,为1.46 g·cm~(-3),比对照下降了7.6%;并提高了土壤含水量1.88%~10.8%;(5)施用不同秸秆腐熟剂不同程度的增加了水稻产量,最高增幅为4.64%;(6)不同处理的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都有所提高,而垩白率、垩白度都有所降低,但不同腐熟剂处理对稻米品质等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综合评价盐碱地水稻秸秆还田及配施不同品牌秸秆腐熟剂对盐碱地种植水稻的影响,以"君德"牌秸秆腐熟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秸秆还田对土壤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旱田试验研究了冬小麦生长期内,秸秆还田与肥料配施对土壤脱氢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脱氢酶活性在冬小麦生长期内波动较大,出现多个峰值;秸秆还田和厩肥的施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脱氢酶活性.在冬小麦生长后期,尿素能显著提高土壤脱氢酶活性,而过磷酸钙的施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脱氢酶活性.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表现为在冬小麦生长前期和中期活性较低,4、5月份活性迅速升高,出现高峰值,随后在收获期迅速降低;秸秆还田和过磷酸钙对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在冬小麦生长中期,厩肥和尿素对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冬小麦生长旺盛期,厩肥和尿素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秸秆和紫云英覆盖还田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设置半量秸秆覆盖(HS)、全量秸秆覆盖(WS)、紫云英覆盖(M)、半量秸秆加紫云英覆盖(HS+M)、全量秸秆加紫云英覆盖(WS+M)、无覆盖(CK)6个处理,于玉米乳熟期测定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日变化、光响应曲线以及叶片生理指标和干物质量等。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都呈“双峰”曲线变化,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整体呈“单峰”曲线变化;HS+M处理的日平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最高且较CK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33.44%、60.81%、33.36%,而各处理间的日平均胞间Ci差异不大;光响应曲线中,WS+M处理的Pnmax和LSP的实测值在各处理中最高,分别为23.46、1 900 mol·m-2·s-1,且各处理的光响应曲线拟合决定系数均高于0.99;Rubisco和PEPC的活性在各处理间均表现为:WS+M>HS+M>M>WS>HS>CK,各处理中,以WS+M处理的Rubisco和PEPC活性最高分别为12.92 U·L-1、6.59 U·L-1,且较CK处理高出1.12和1.59倍;玉米穗位叶叶面积和地上部分单株干物质量都以WS+M处理最高,分别较CK处理显著增加了16.40%、46.32%;气体交换参数与玉米叶片生理指标间均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将秸秆、绿肥覆盖还田可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能力,促进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为玉米最终增产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秸秆还田等新的栽培制度下,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土传、种传病害的发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多种病虫叠加为害,给农作物的生产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了靠前防治、压前控后、科学防治、多措并举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质量改良效应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6年采取田间定位试验方法,对比研究了秸秆不还田对照(CK),长秸秆(50 mm)覆盖还田(LM),长秸秆(50 mm)翻压还田(LP),粉末秸秆(1 mm)翻压还田(SP),长秸秆(50 mm)氨化翻压还田(ALP)和粉末秸秆(1 mm)氨化翻压还田(ASP)6种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质量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选择土壤体积质量(X1)、饱和导水率(X2)、饱和含水量(X3)、>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X4)、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X5)、水稳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X6)、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X7)、总有机碳(X8)、全氮(X9)、可溶性有机碳(X10)、可溶性有机氮(X11)、微生物量碳(X12)、微生物量氮(X13)、土壤呼吸速率(X14)、蔗糖酶...  相似文献   

20.
短期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秸秆还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差异.在春玉米吐丝期,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常规秸秆不还田(CK)、秸秆深翻还田(SF)和秸秆旋耕还田(XG)3个处理下,0-10cm、10-20cm、20-30cm 3个土层细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秸秆还田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较大,细菌菌群Alpha多样性及样品属水平群落组成丰度分析可知,XG及SF 10-30cm土层细菌多样性均比CK的高.CK中纤维素分解菌为鞘氨醇单胞菌属,而XG和SF中纤维素分解菌多样化,其中节杆菌属、湖沉积杆菌属、噬几丁质菌和乳杆菌属相对丰度较高.SF表层土壤固氮、解磷、解钾等功能细菌多样性均比XG的高.秸秆深翻还田提高土壤纤维素降解菌、固氮、解磷、解钾功能细菌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