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晋西黄土地区小老树的防治与改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黄土地区广泛分布小老树的系统研究,分析了黄土地区小老树的特征,提出了晋西黄土区小老树的基本标准;分析了造成小老树土壤水分资源不足、土壤肥力不足、造林密度过大和种苗质量差等四方面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黄土地区小老树防治改造对策,即控制适宜的林分密度、采用适用的造林方式、加强地面覆盖和使用物理化学方法,实验表明在晋西黄土地区使用隔坡反坡梯田方式整地是防治和改造小老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研究结果表明,形成小老树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水分亏缺、水分利用率低和土壤肥力不足。小老树改造的途径主要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增加土壤肥力,更替树种也会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树龄的油松人工林地土壤物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树龄和土壤深度变化的差异极为显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与树龄之间均无确定的变化规律,随土壤深度变化的差异极为显著;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随树龄的变化差异显著,随深度的变化差异极显著,因而树龄和土壤深度均可表征油松林地的持水能力。与撂荒地相比,油松人工林通过凋落物和土壤根系的作用可以降低土壤客重,并不同程度地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增强土壤的持水能力。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分别增加了9.3%~36.3%、40%~232.8%、1%~103%、21.6%~46.2%、22.4%~43.7%,土壤毛管孔隙无明显增减规律。表明在黄土高原营造油松人工林有利于改善土壤水分物理状况。  相似文献   

4.
干旱影响下人工林的天然更新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晗生 《干旱区研究》2012,29(5):743-750
通过植被状况调查、气象条件分析以及地面处理试验,在分析人工林天然更新因子的同时,对更新幼苗的发生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落种的萌发成苗过程是干旱影响下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关键环节,其间水分因子起着显著的作用。更新幼苗与降水特点密切相关,冬季积雪、春季或旱季出现连续数日的降水过程或连阴雨天气,都是更新幼苗发生的有利条件。冬、春季缺少持续降水,干燥的地表使得更新幼苗难以发生。地面处理产生的覆土效果可改善落种的水分环境,克服降水条件的制约,从而促进更新幼苗的发生。为使成苗状况稳定和完成天然更新,进一步讨论了人工促进更新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 1.宁夏黄土高原、六盘山区生态环境质量本区70年代土地利用结构十分不合理,农林牧用地分别占50.91%,6.32%,33.3%。80年代以来,调整了农业生产建设方针,大力种草种树,退耕还林还牧,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农林牧用地分别为33.2%。15.1%,36.8%,使系统功能有了很大提高。据测算,1987年比1980年提高了2.47倍,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作物生长模型DSSAT3数据库组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介绍了DSSAT3模型的结构与功能,组建了黄土高原地区DSSAT3模型气象、土壤和作物品种参数数据库,包含了28个气象台站逐日气象资料数据、60种主要农耕土壤土种特性数据和7个作物136个品种的遗传特性数据,覆盖了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类型区。还特别介绍了CERES-小麦和CERES-玉米模型品种遗传特性参数的确定方法与取值范围,为DSSAT3模型在黄土高原地区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土内保墒措施在黄土高原对油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黄土高原地区,研究了不同土内保墒措施对渍松幼林土壤水分状况,土壤物理才林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内施用保水剂、绿肥和锯末保墒材料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孔隙度等有明显提高;且显著提高了油松幼林的地径和树高生长量,与对照相比,施用保水剂使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分别提高了76%和75%,绿肥分别提高了82%和88%,锯末分别提高了51%和50%。土壤内施用保水剂时,要半保水剂和土壤充分混匀,且施入后要进行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制约粮食生产的干旱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该文以大量翔实的调查资料,从生态学、地理学、灾害学、农经学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因素,干旱发生规律及其主要类型,进而对该区干旱缺水的因素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对粮食及农业生产的防旱抗旱减灾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使用地面平行观测资料,就甘肃陇东黄土高原作物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进行初步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主要表征为全生育期与越冬期缩短,返青期与成熟期提前;各发育阶段对增温的响应差异明显,增温使营养生长阶段的返青~起身~拔节和生殖生长阶段的开花及成熟日期提前,乳熟日期和开花~成熟期间的总日数无明显变化,但增温使开花~乳熟有延长趋势,使乳熟~成熟有缩短趋势.产量随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和≥0℃、≥5℃、≥10℃及≥15℃积温的增加而增加,随≥20℃积温的增加而减少,表明乳熟期的高温天气对冬小麦产量有逼熟减产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陇东黄土高原主要农作物生长状况评定指标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陇东黄土高原主要农作物冬小麦、玉米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作物生长势的基本概念,同时分析了冬小麦、玉米各发育期生长势的影响因素,最后以生长势为量化指标,建立了陇东地区冬小麦、玉米不同发育时段生长状况评定指标体系。该体系可使农作物生长状况评定由定性向定量,由多要素向单要素转化,不但剔除了评定的不确定因素和模糊因素以及主观误差,而且使评定方法更加简便、科学。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未来粮食供给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并从影响粮食有效供给的因素出发,讨论了未来30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粮食供给状况。要解决本区粮食的缺口,首先发展粮食生产,努力实现粮食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2.
13.
黄土高原具有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但是长期以来被忽视,文中以《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的相关标准做依据,分析了黄土高原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论证了黄土高原具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讨论了黄土高原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意义,并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展开黄土高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工作,使黄土高原尽早加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4.
ALMANAC 模型对黄土高原玉米、谷子和糜子产量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ALMANAC作物模型对黄土高原安塞县大南沟小流域2000~2004年玉米、谷子和糜子的产量进行模拟.结果显示,ALMANAC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该地区的粮食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大于0.72,回归方程接近1∶1线.玉米、谷子和糜子模拟产量与实测产量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29%、-2.32%和8.34%,模拟产量与实测产量之间的标准化均方根差分别为15.7%、11.5%和15.8%.梯田、阴坡和阳坡之间的模拟误差有所差异,玉米梯田产量的模拟值比实测值偏高,阴坡和阳坡产量的模拟值偏低;谷子梯田和阴坡产量的模拟值偏低,阳坡产量的模拟值偏高;糜子梯田和阳坡产量的模拟值偏高.梯田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一致性较好,其次为阴坡,再次为阳坡.  相似文献   

15.
持续时间大于t的沙尘暴次数N满足lgN=a-bt(即LH现象).文中分析了黄土高原四季沙尘暴持续时间.平均持续时间:春季126.5分钟,冬季113分钟,秋季95分钟,夏季51.9分钟;春季、秋季和冬季满足LH现象,拟合的b值:春季0.1634 hr-1,秋季0.2043 hr-1,冬季0.1707 hr-1.夏季例外,但在t≤8hr也满足LH现象,拟合的b值为0.2639 hr-1.  相似文献   

16.
北京山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RIME管状土壤含水率测试仪定位测定,对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典型林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季节性变化以及土壤水分消退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总体趋势基本上一致,先增加再近稳定后缓慢减少,各林地土壤含水率大小顺序为:栓皮栎>刺槐>油松>侧柏,土壤水分大致分为:表层速变层、水分利用层、水分稳定调节层。2)4块林地土壤含水率变异系数平均值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10cm处的变异系数最大,这可能与降水的入渗与树木的吸收两种作用有关。3)各林地土壤水分季节性变化明显,大体上在7月~9月份较高,6月份含水率较低。整个生长季土壤平均含水率差异不是很大。4)在8月3日较大规模降水后,4种林分的土壤水分消退都体现出了蒸渗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黄土高原区降水规律与集雨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地下水埋深较深的地区,通过建立水窖集雨供人畜饮用和作物补充灌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沙圪堵镇的准格尔旗气象站1959—2000年气象资料,进行降水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位于内蒙古黄土高原区的准格尔旗年均降水量为392.1mm,最大年降水量为635.5mm,最小降水量仅为142.5mm。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上的保证率为19%,接近五年一遇,年降水量400mm以上的保证率为44%,可基本上满足短季耐旱作物的生长之需;降水量在300mm之下的频率为21%,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有1/3的年份年降水量300—400mm之间,作物生长所需水分亏缺的部分,需要适当补灌。由于4—5月作物播种和苗期降水量少,存在生长障碍,如能在前一年集雨次年春天补充灌溉将有利于全苗和增产。对于10mm以上的降水,保证率80%以上的降水量仅为135mm,保证率60%的降水量为200mm。中雨雨量为达到300mm的保证率只有30%。对于大雨过程,总降水量200mm只有15%的可能性,100mm以上的保证率为60%。如果降水10mm以上才能集到雨水,100m2的集雨面,只有60%的年份产水量大于20方。不同集雨面的集流效益不同,在建立集雨水窖时,要根据水窖体积和集雨面材料的集流效率,合理确定集雨面,保证80%以上的年份达到满意的集雨效果。另外,根据降水规律可利用自然地面进行田间集雨,利用土壤库容保存降水供作物生产之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系统地分析西北黄土高原原旱作农区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借用系统动态预测方法展示了旱区粮食供需系统前景,在此基础上对旱区农业系统中人口生产与食物生产、第一性生产与第二性生产、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为本区农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区沙棘人工林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沙棘人工造林效果的调查,分析总结出了沙棘人工林的生长规律;沙棘地上生物量随年龄增长之间有Y=0. 0002X5 -0. 0658X4 +0. 686X3 -2. 5659X2 +2. 2501X+3.3027(R=0. 96)的规律;沙棘产果量与地上生物量之间有Y=-0. 0819+0. 2299X-0. 0018X2(R=0. 99)的规律;沙棘结实和经济系数有随着树龄的增大而增大,石砾河滩至生长10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的规律;进一步分析了沙棘人工林对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和生态水文功能。结果表明:沙棘林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 10年生沙棘林枯落物厚度平均在1~3cm,枯落物重22t/hm2,水容量为绝干重的2. 12 ~4. 25倍;蓄水量达13. 65 ~23. 37t/hm2;林冠郁闭度在0. 7~0. 8时,林冠对降雨的截留量为39. 3%;林地0 ~20cm土壤的初渗率为16. 165#/min是对照区的8. 7倍;稳渗率为2. 4#/min是对照区的2. 53倍。  相似文献   

20.
提要:利用56株解析木,分析了不同密度、坡向、坡位刺槐林生长分化特征。研究表明:不同密度、坡向、坡位的林分生长量、速生期长短不一,导致了林木分化。分化过程主要表现在分级木的相互转换中。刺槐林以树高、胸径表述的转换率分别为:35.7%,21.4%。将坡向按转换率从高到低的排序为:阳坡、半阳坡、阴坡。不同坡向以树高、胸径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