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资源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调查了6种农业生境类型的土壤动物数量和群落组成,共获得土壤动物6631头,分属于4门11纲17目.从总体讲,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弹尾目和线虫纲,分别占总捕获量的34.92%,31.82%和11.68%;常见类群为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和寡毛纲,分别占总捕获量的7.92%,4.78%,1.45%和1.31%;其他16类为稀有类群.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表现为林地>果园>苗圃>荒地>菜园>农田,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果园>林地>苗圃>荒地>菜园>农田,但各试验样地的优势种类和常见种类有所不同.说明人为干扰较小的农业生境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类群数较多.林地和果园、荒地、菜园的相似性系数较高,群落结构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市蔬菜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对乌鲁木齐市5、10、15和20年蔬菜地及玉米田土壤动物进行调查研究,查明该区不同种植年限菜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群落多样性指标、组间聚类及多维度排序分析法,对不同菜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结果]共捕获到土壤动物3 957头,隶属于6门16纲34目,其中弹尾目(44.45;)及真螨目(13.82;)为优势种群,这二类占采集总捕获量的58.27;,而寄螨目(7.33 ;)、三肠目(6.7;)、蛭态目(3.39;)、垫刃目(3.36;)、膜翅目(1.67;)、后孔寡毛目(2.3;)、近孔寡毛目(1.34;)、鞘翅目成虫(2.5;)、等足目(1.06;)及鞘翅目幼虫(2.27;)等10类群为常见类群占总捕获量的31.92;;其余的22类土壤动物均属稀有类群,占总捕获量的9.85;.对不同种植类型蔬菜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析表明:5 a菜地>20 a菜地>玉米田>10 a菜地>15 a菜地,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C)表现为15 a菜地>10 a菜地>20 a菜地>玉米田>5 a菜地.垂直分布分析表明蔬菜地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且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类群数的季节动态分布不太明显(P<0.05),但个体数的季节动态分布已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秋季土壤动物数量有增加.组间聚类和排序结果表明,将5种不同种植蔬菜地类生境分为3大类型.[结论]5种不同种植类型蔬菜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均有不同,反应了菜地土壤动物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相似文献   

3.
2011年3~5月对周口市滨河公园绿地生境中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获到土壤动物967只,隶属3门9纲17目.其中优势类群为后孔寡毛目、膜翅目和蜘蛛目,常见类群为等足目、膜翅目幼虫、柄眼目、鞘翅目、双尾目、鞘翅目幼虫、鳞翅目、双翅目和直翅目,其余类群为稀有类群.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复杂性指数(Gj)表征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比多样性指数(H')更能客观反映土壤动物分布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4.
李冬梅  由文辉  方芳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584-12588
为探讨城市系统下不同土壤背景对绿地凋落物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07年7月至2008年4月对上海外环线(闵行段)土壤背景为农田土和客土的两种绿化带的凋落物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到土壤动物22189只,隶属3门8纲18目,优势种为蜱螨目,占总数的93.08%,常见类群为弹尾目。不同土壤背景的绿地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群落优势类群与常见类群组成一致,类群数与密度为农田土绿地〉客土绿地;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的密度一类群DG值、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c)为农田土绿地〉客土绿地,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与之相反;凋落物土壤动物类群数季节变化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捕获量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土壤pH值、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不同,对凋落物土壤动物捕获量、主要类群及类群数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周口市不同绿地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淑梅  马克世  丁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876-16877,16910
[目的]为了解城市不同绿地大型土壤动物的分布规律。[方法]2009年4~5月份对周口市常见的4种不同绿地为研究对象,进行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对调查样地采用随机定点、分层取样,手拣法野外采集大型土壤动物,在实验室内分析鉴定。[结果]共采获到大型土壤动物927只,隶属3门7纲14目。从总体讲,其中优势类群为柄眼目、正蚓目和膜翅目,分别占总捕获量的12.08%、21.25%和22.87%。常见类群为同翅目、蜘蛛目和鞘翅目幼虫等,分别占总捕获量的8.85%、7.12%和6.80%等。其余类群为稀有类群。多样性指数表现为苗圃绿地〉防护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但各调查样地的优势种类和常见种类有所不同。垂直分不显示大型土壤动物有明显的表聚现象。[结论]人为干扰较小的环境大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较多。  相似文献   

6.
为填补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的空白,为该地区的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Tullgren干漏斗法和手捡法对小秦岭自然保护区4种代表性生境[刺槐-杨树混交林(Ⅰ)、人工油松林(Ⅱ)、栎类-油松混交林(Ⅲ)和橿子栎灌丛(Ⅳ)]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获得土壤动物1 287只,隶属于4门11纲20目25类。其中,优势类群为弹尾目(30.38%)、甲螨亚目(30.15%)和中气门亚目(14.69%),常见类群为双翅目幼虫(4.43%)、膜翅目(4.04%)、虫齿目(3.65%)、双尾目(1.48%)、小蚓类(1.71%)和线虫类(4.20%),其余为稀有类群。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构成该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的主体,对土壤动物群落的特征起决定性作用。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垂直分布具有一定程度的表聚性。4种生境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排序依次均为ⅡⅣⅠⅢ,Simpson优势度指数依次为ⅠⅢⅣⅡ;Ja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Ⅱ和Ⅲ之间为中等不相似,其他生境两两之间为中等相似。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紫色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揭示土壤动物对紫色土壤发育的内在规律,在湖南常宁市不同生境设立5个样区进行取样调查,共获得紫色土土壤动物1 761头,隶属于5门、8纲、33目、145科、共237种.其中矛线目、蜱螨目、蜘蛛目属于优势类群,弹尾目、膜翅目、单齿目、小杆目等11个目属于常见类群,构成了常宁市土壤动物的主体,余下的18个目为稀有种类.不同生境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都有一定的差异:桃树林、菜地和芦竹林都远远大于松树林和荒地.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层也比较明显,种类和个体数量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而减少,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经测定各生境的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C′,均匀性指数E′和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8.
夏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592-18593,18659
在神农架自然保护区7种生境中土壤表面共获取土壤动物2 467只,分别隶属于21个类群,类数组成以高草最丰富,草地最贫乏。其中,甲螨类和革螨类为优势类群,分别占土壤动物全捕获量的64.17%、16.70%,其他种类为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两两相比,7种生境相似性指数较高。在7种生境中,杉树林、竹林和原始林生境中多样性指数较高,表明生境条件较优越。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土壤捕食性螨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为开发利用及保护乌鲁木齐地区农林害虫捕食性天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塔氏( Tullgren)分离法和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对该区不同生境土壤捕食性螨类资源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乌鲁木齐市不同生境土壤农林害虫捕食性螨类3643只,分别隶属于2目21科38属.其中前气门目螨类有5科11属,中气门目螨类有16科27属,其中优势类群为美绥螨属Ameroseius、囊螨属Asca、真长须螨属Eustigmaeus和表刻螨属Epicrius 等四类,占总捕获量的61.57;.常见类群为背刻螨属Epicriopsis、毛绥螨属Lasioseius、吸螨属Bdella、肉食螨属Cheyletus、寄螨属Parasitus、真派盾螨属Euparholaspulus、尾足螨属Uropoda、维螨属Veigaia、厉螨属Hypoaspis、土厉螨Ololaelaps等10类,占总捕获量的30.47;,其余14类为稀有类群,仅占总捕获量的7.96;.在不同生境土壤捕食性螨类个体数和类群数之间差异均为显著(P<0.05),其中自然榆林最高,菜地最低,个体数顺序为自然榆林>植物园>菜地>防护林>居民点>草地.群落类群数及个体数的垂直分布均具有表聚性,不同生境及不同土层间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个体数和类群数在不同季节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顺序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群落相似性系数在不同生境样地之间基本上属于中等不相似(0.25≤q<0.50).群落多样性指标在不同生境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Shannon - Wiener多样性指数(H)顺序为自然榆林>植物园>草地>菜地>居民点>防护林.Margalef丰富度指数(M)顺序为自然榆林>草地>植物园>防护林>居民点>菜地.[结论]乌鲁木齐地区土壤捕食性螨类资源相当丰富,因此,为了加强农林害虫的生物控制、提高绿色农产品产量,亟待进一步加强此类资源的保护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研究郑州市公园绿地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垂直分布及多样性,以期为公园绿地土壤动物多样性保护及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郑州市公园绿地土壤动物分属于4门9纲26目;小杆目、蜱螨目、膜翅目、弹尾目为优势类群,其动物数量占总动物数的83.26%;颤蚓目、姬马陆目、蜘蛛目、鞘翅目、双尾目、缨翅目为常见类群,其动物数量占总动物数的14.60%;稀有类群动物数量占总动物数的2.14%;公园绿地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非常明显,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逐渐减少,表现出较强的表聚性,且土壤动物优势度指数升高,多样性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皆伐后天然更新成林的过程中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分析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为油松林的地力维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演替时序法,在河北平泉地区选择立地条件一致的中龄林(32年)、近熟林(40年)、成熟林(53年),皆伐后不同时间(5年、10年、24年)的天然更新林及皆伐后8年撂荒地作为对照,分0 ~ 10 cm、10 ~ 20 cm土层测定土壤肥力和酶活性,并对2组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1)从中龄林到成熟林土壤质量持续提升,其中在0 ~ 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61.5%、379.1%和181.3%,各指标在10 ~ 20 cm土层也有显著提升(P < 0.05)。(2)皆伐后5年天然更新林与成熟林相比土壤肥力和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 > 0.05),到伐后24年土壤肥力和酶活性逐渐下降,与伐后5年相比,土壤毛管持水量、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在0 ~ 10 cm土层分别下降了24.4%、61.0%和28.8%,在10 ~ 20 cm土层各指标也均有明显下降(P < 0.05),但伐后24年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仍高于中龄林和近熟林。(3)天然更新林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显著高于撂荒地(P < 0.05),天然更新林在0 ~ 10 cm土层土壤毛管持水量、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相比撂荒地分别提高了43.7%、145.7%和116.6%,在10 ~ 20 cm土层各指标也显著高于撂荒地(P < 0.05)。(4)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 < 0.01),土壤肥力主要受土壤密度、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的影响,而土壤酶活性主要受脲酶和蔗糖酶的影响。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典型变量得分均表现为成熟林 > 伐后5年 > 伐后10年 > 伐后24年 > 近熟林 > 撂荒地 > 中龄林。结论油松人工林成熟林阶段土壤质量明显改善,随着时间推移皆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下降,但在皆伐迹地上及时实现植被恢复会显著减轻下降的程度,且土壤质量明显好于同一发育阶段的人工林。皆伐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可以有效地缓解地力衰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几种人为土壤中黑碳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人为活动对土壤黑碳积累的影响,从浙江省采集251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表层土样,样点涉及城市绿地土壤、城市道路附近土壤、工厂厂区土壤、城郊蔬菜地土壤、农村旱地土壤和农村水田土壤,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中黑碳含量.结果表明:土壤黑碳含量在0~15.22 g·kg-1之间,平均为3.83 g·kg-1,变异系数达51.96%;土壤黑碳含量主要集中分布在1~5 g·kg-1之间,占样品数的70.92%;各类土壤黑碳平均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工厂厂区土壤城郊蔬菜地土壤城市道路附近土壤农村旱地土壤城市绿地土壤农村水田土壤;黑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在0%~53.20%之间,平均为24.83%,变异系数为38.06%,该比例由高至低为:工厂厂区土壤城市道路附近土壤城郊蔬菜地土壤城市绿地土壤农村旱地土壤农村水田土壤.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黑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积累成正比;黑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与土壤黑碳含量成正比,但与有机碳积累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元谋干热河谷象甲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元谋干热河谷采用震落法对10种植被类型的象甲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中,云南松-栎林个体数量最多、物种最丰富、狭栖种最多、优势度最低、多样性最高,而牛筋条-黄荆林和明油子-扭黄茅灌草丛物种较贫乏、无狭栖种、多样性较低;7种类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石榴林象甲个体数量较多、物种较丰富、狭栖种较多、优势度较低、均匀度较高,是多样性最高的人工生态系统;木亡果林次之,云南松林物种丰富度低于石榴林及木亡果林,高于其他恢复时间较短的人工生态系统及处于退化的牛筋条-黄荆林和明油子-扭黄茅灌草丛,同时具有较多的狭栖种;印楝-明油子林、木豆-余甘子林和印楝-久树林在恢复过程中尚未形成多样性较高的象甲群落;龙眼林木、亡果林和石榴林,农药使用频繁,其象甲群落主要建立在林下的草本及地被物层。象甲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植被恢复时间长短、恢复措施和经营措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中龄林土壤碳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黄土高原26年生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为对象,在调查了5个样地和测定125个碳含量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与造林对土壤碳增汇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研究的0~80cm土层范围内,26年生刺槐林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4.093 kg.m-2)与荒地(4.533 kg.m-2)相比,减少了0.440 kg.m-2,说明黄土高原荒地刺槐造林不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密度。对土壤分层研究表明:荒山刺槐造林明显改变了原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表现为:在0~10 cm土层范围,有机碳密度显著提高(33.4%);在10~30 cm土层范围内,有机碳密度则明显降低(45.5%)。通过土壤层中总有机碳密度的研究显示,由于根系有机碳不断积累,林地总有机碳密度(5.214 kg.m-2)比荒地(4.688 kg.m-2)明显增加,土壤中总碳增汇率为11.2%,说明黄土高原刺槐造林具有显著的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内重要的生命体,对其所生存的微环境十分敏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和敏感指标。[方法]对徐州市4种不同绿地类型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相关分析,系统研究其土壤微生物空间分布及其特征变化。[结果]就不同绿地类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状况而言,公园绿地&gt;生产绿地&gt;居民小区绿地&gt;道路交通绿地。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变化较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较一致,即公园绿地最高,道路交通绿地最低。另外,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量氮呈正相关。[结论]为了较科学地分析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微生物特征变化,需要对该城市绿地土壤进行长期的取样调查分析,并且结合当地绿地土壤历年变化资料以及绿地植被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6.
2010年4月-2010年9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晴天日条件下华北南部低丘山地34年生的侧柏人工林林地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与撂荒地的差异.结果表明:撂荒地和侧柏林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且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均出现在7或8月份.观测日侧柏林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为3.853μmol/(m2·s),比撂...  相似文献   

17.
根据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群落生物量实测资料,比较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各个径级的林分密度变化状况,分析了 生物量在刺槐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30 年撂荒地、35 年坡耕地和30 年荒坡 地林分密度分别为1 050、950 和1 410 株/ hm2 ,在不同的径级分配上各样地均以 20 cm 为主,分别占总株数的 77.62%、85.79%和81.70%。撂荒地、坡耕地和荒坡地的造林,刺槐群落总生物量分别为146.58、165.76 和160.97 t/ hm2 ;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的比例的变化趋势为:撂荒地(78.94%) 坡耕地(79.57%) 荒坡地 (83.47%);林下灌草和枯落物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16.53 ~21.07%。3 个研究区刺槐人工林林分生长高度、胸径 和生物量等综合指标的排序为:坡耕地 撂荒地 荒坡地。根据刺槐林植被生长的变化特征,可以判断在黄土区 30 年左右人工刺槐林群落生长基本达到数量稳定和林分成熟阶段,在该区应进行合理的间伐利用,可获得较高的 生物产量,促进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晋西黄土区退耕年限对土壤孔隙度等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退耕年限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方法以晋西黄土区不同退耕年限的荒草地、纯林地、混交林地为研究对象、以农地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退耕年限对土壤密度、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退耕地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加深显著增加,0 ~ 60 cm土层平均密度分别为:农地(1.38 g/cm3) > 荒草地(1.27 g/cm3) > 纯林地(1.20 g/cm3) > 混交林地(1.18 g/cm3),退耕还林后纯林地、混交林地与农地、草地的土壤密度差异显著(P < 0.05);土壤密度随退耕年限的增加逐渐减小,退耕23年后基本稳定在1.16 g/cm3,退耕还林对表层土壤密度的改良效果最好,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这种改良效果逐渐减弱。土壤总孔隙度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波动性增加,并逐渐趋于稳定。表层(0 ~ 20 cm)孔隙度最大(50.8% ~ 57.6%),且在退耕5 ~ 10年内孔隙度变化最大,退耕25年后孔隙度基本稳定在55.61%左右。0 ~ 60 cm土层的孔隙度为混交林地(53.67%) > 林地(52.87%) > 农地(47.82%) > 荒草地(45.97%)。退耕后形成的纯林地、混交林地与农地、草地的孔隙度差异显著(P < 0.05),纯林地与混交林地孔隙度差异不显著(P > 0.05)。土壤毛管孔隙度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混交林地、纯林地毛管孔隙度分别为51.21%和50.37%,与农地的毛管孔隙度(45.62%)显著差异。结论退耕还林工程能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且混交林对土壤改良效果好于纯林。   相似文献   

19.
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荒地植茶后土壤质量变化趋势及科学评价其生态效益,以四川省名山县生态茶园为例,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并以相邻人工林地为对照,研究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获取土壤动物11 720只,隶属于5门15纲32目36类;蜱螨目、线虫纲和弹尾目为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共有的优势类群;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密度-类群指数和群落复杂性指数均小于人工林,而群落个体数和优势度大于人工林;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波动大于人工林;土壤动物密度、类群数、群落多样性及均匀性在土层中分布均呈现一定的表聚性;茶园土壤动物群落仅类群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出层次间的显著差异,而人工林群落的类群数、密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表现出层次间的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茶园土壤有机质、自然含水量、速效氮和全氮与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偏相关关系,而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阳离子交换量、速效钾和速效磷与群落特征无显著偏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