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乳山湾6—9月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及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5年6~9月对乳山湾东流区进行的6次综合调查结果,着重阐述了乳山湾东流区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初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乳山湾东流区对绿素a含量6~9月份平均值为11.16mg/m3,最高值出现在9月中旬,高达45.26mp/m3;估算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432m星C/m2·d;在影响叶绿素a含量分布与变化的环境因子中,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温度、径流和营养盐等关系密切;乳山湾东流区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处于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乳山湾表层沉积物质量现状及其评价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乳山湾东流区表层沉积物的综合调查分析表明,乳山湾东流区为弱还原环境。总氮、总磷局部超标,且其含量与有机质、硫化物的变化特征相似,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在东部湾顶虾池排放口附近含量相对较高,说明养殖排放污水对其沉积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以Cd的污染指数最大,平均值为32.54,其他重金属指标的污染指数较低,均小于1.0,说明乳山湾沉积物中存在Cd的潜在污染危险。  相似文献   

3.
鳌山湾水文要素的分布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年6月~1998年5月首次对鳌山湾进行了生态环境综合调查。本文利用水文要素调查资料,分析了鳌山湾水温、盐度和透明度的水平分布和变化特征,并结合历史资料,简要描述了鳌山湾潮汐、海流和水交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春季鳌山湾水温由湾顶向湾口递减,夏季水温呈近岸高、离岸低的分布趋势,秋季水温由湾顶向湾口递增。鳌山湾水温月变化明显,8月水温最高,海区平均值为28.0℃,3月水温最低,海区平均值为6.6℃。(2)鳌山湾盐度基本呈湾顶高、湾口低的分布趋势,其月际差异较小,3月盐度最高,海区平均值为31.75;5月盐度最低,海区平均值为31.45。(3)3~9月鳌山湾海水透明度基本呈由湾口向湾顶递减的分布趋势,11月为湾顶区和湾口区低、中部高。透明度月际变化较为明显,3月透明度最高,海区平均值为1.4m;5月透明度最低,海区平均值为0.6m。  相似文献   

4.
乳山湾东流区丰水期(8月)有机物及营养盐的环境容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水质预测模型,分别采用海水一类水质标准和富营养化范围值的下限值作为相应要素的预测浓度,并根据1994年8月乳山湾东流区湾内外现场浓度,对其单位潮周期的化学耗氧量,无机氮和无机磷的环境容量进行了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结合匡国瑞(1985)同期乳山湾东流区相应要素的环境容量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乳山湾东流区6-9月间的水化学,水文和生物观测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6-9月间硝酸盐与盐度有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6月和9月亚硝酸盐和氮氨与盐度呈显著性相关,而7月和8月养殖高峰期间呈弱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乳山湾东流区细菌数量的分布及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5年6~9月对乳山湾东流区的微生物调查资料,研究了乳山湾东流区海水及底泥中细菌和弧菌量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海水中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变化与温度的变化相一致,6月中旬~8月中旬,细菌数量增长比较缓慢,8月中旬开始,细菌数量增长较快,到8月底,达到最高值,异养菌为5.71×106cell/mL,弧菌为2.1×104cell/mL。而后,随着温度的下降,水中的细菌量逐渐减少。滩涂底泥中,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均比海水中细菌高l~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乳山湾东流区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种类组成等生物学特征,6~9月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8.23×104~3172×104cell/m3,其数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数量高峰出现在9月中旬。种类组成主要是广温、广盐的沿岸种类。经鉴定,乳山湾东流区浮游植物共有22属,41种。其中赤潮生物14种,主要有丹麦细柱藻、翼根管藻纤细变型、尖刺菱形藻等。丹麦细柱藻、翼根管藻纤细变型为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8.
乳山湾表层海水COD与氮、磷营养盐的分布及其营养状况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调查结果表明,乳山湾东流区化学需氧量(COD)浓度较低,均低于2mg/L。无机氮浓度较高,5月和8月无机氮的平均值分别为0.32、0.39mg/L,5月无机氮组成以硝酸氮(NO3-N)为主,8月则以氨氮(NH4-N)为主。5月和8月无机磷的平均值分别为0.015、0.035mg/L,IN/IP比值较高,平均值分别为74和25。乳山湾东流区处于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乳山湾东流区滩涂底栖微藻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6、8和10月对乳山湾东流区进行了底栖微藻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现场测定。结果表明,乳山湾东流区滩涂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a浓度和脱镁叶绿素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非养殖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8月最高(57·60mg/m2),6月次之(51·89mg/m2),10月最低(23·04mg/m2),养殖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6月最高(54·20mg/m2),10月次之(33·50mg/m2),8月最低(23·35mg/m2)。由于光的限制,养殖区沉积物中的叶绿素a主要分布在表层0~1cm,随深度的增加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浓度呈递减趋势,乳山湾东流区滩面养殖区初级生产力6月(92·98mgC/m2·h)最高,10月次之(76·85mgC/m2·h),8月最低(68·40mgC/m2·h)。滩涂单位面积初级生产力超过单位面积水体的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2004年6、8和10月分别对乳山湾东流区共进行了3个航次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乳山湾东流区属于弱还原环境,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的含量基本呈北侧高、南侧低的趋势,而氧化-还原电位则呈北侧低、南侧高变化趋势。硫化物的垂直分布基本表现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氧化-还原电位的垂直分布基本表现为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由于受到贝类养殖的影响,出现了较多的例外情况。硫化物含量和氧化-还原电位随季节的变动较明显,硫化物含量8月最高,6月次之,10月最低;而氧化-还原电位则10月最高,6月次之,8月最低。贝类养殖对沉积环境中硫化物与氧化-还原电位有明显影响,养殖区硫化物的含量高于非养殖区,而氧化-还原电位则低于非养殖区。  相似文献   

11.
有机污染在时间上的变化为,7月前呈有机污染不断加剧的过程,到7月整个东流区均达到严重污染水平;7月后是污染程度逐渐减轻的过程,到9月整个东流区水质恢复到较好水平。有机污染程度在空间上的变化是从湾外向湾内逐渐加剧趋势。6、7和8月整个东流区均达到富营养化水平,但富营养化的程度有所不同,7月富营养化程度最严重,8月较7月减轻,到9月湾内基本恢复正常。与1994年8月比较,1995年8月东流区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加剧。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1年5-11月及2012年3-4月在莱州湾进行的每月1次共9个航次的调查资料,通过解剖镜下镜检浮游生物网拖网样品,分析莱州湾3-11月大型砂壳纤毛虫丰度的水平分布。结果显示,砂壳纤毛虫总丰度的水平分布在不同时间呈现不同的特点:3–5月砂壳纤毛虫总丰度在湾底较高,向湾口递减;6-11月砂壳纤毛虫总丰度在湾中及湾口较高,湾底近岸海区较低。各月砂壳纤毛虫丰度较大的区域温度、盐度比较相似,表明砂壳纤毛虫可能有一定的适温性和适盐性。其中,6月砂壳纤毛虫丰度的分布与同期调查的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较一致,表明砂壳纤毛虫可能是仔稚鱼的开口饵料,对鱼类仔稚鱼的成活和发育有帮助。3-11月砂壳纤毛虫种丰富度的变化范围是5-20种,有17个种在不同月份成为优势种。优势种种类数最多的是7、8月(10种),4月最少(2种)。各航次中不同优势种的最大丰度为489×103个/m3(运动类铃虫Codonellopsis mobilis,5月);较小的丰度仅为4×103个/m3(半旋拟铃虫Tintinnopsis hemispiralis,11月)。主要优势种(连续3个月或3个月以上为优势种的种类)有运动类铃虫(C.mobilis)、白领细壳虫(Stenosemella nivalis)、根状拟铃虫(Tintinnopsis radix)、妥肯丁拟铃虫(T.tocantinensis)和半旋拟铃虫(T.hemispiralis)。8月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3个站位发现河口拟铃虫(Tintinnopsis estuariensis),这是在长江口海域发现的砂壳纤毛虫新种。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1年5月?2012年4月(除冰期12月和翌年1?2月外)在渤海莱州湾逐月由底至表垂直拖网(网孔目160 µm)获得的浮游动物样品,开展小拟哲水蚤丰度分布周年季节变动研究。结果显示,小拟哲水蚤季节变化呈单峰型,7?10月份丰度较高,高峰值出现在8月份;水平分布以湾中部偏东侧丰度较集中,其次为湾口站位,湾顶站位为相对低值区。应用Primer 6.0软件中的BIOENV程序分析发现,小拟哲水蚤总丰度的月变化主要受水温影响、特别是1月前的水温,可能还受黄河径流量的间接影响;水平分布则与盐度、水深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丁字湾海水交换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研究对虾养殖和水环境污染问题,通过调查,探讨了丁字湾的水交换特点和自净能力。丁字湾为典型半日潮海湾,进出海湾的潮流以往复流为主,平均每个潮周期湾内与湾外海水交换率大约为13.85%,湾内水交换50%大约需经过17个潮周期,即8.5d左右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锦州湾夏季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结果表明:锦州湾生态监控区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6种,包括桡足类、水母类、毛颚类、磷虾、糠虾和各种浮游幼体以及一些原生动物。其中,小拟哲水蚤、强额拟哲水蚤、双毛纺锤水蚤为优势种,合计占浮游动物总个体数的56%。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和总个体数水平分布格局都表现为湾外大于湾内,浮游动物数量与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基本一致,但相关不显著。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232,说明该海域水质和生物群落较稳定、成熟。  相似文献   

16.
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每季度在流沙湾内湾养殖区、外湾养殖区和外湾非养殖区采集沉积物和水质样品,测定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质量分数,以及底层水溶解氧(DO)和水温(T),结合水动力分析,研究其表层沉积物中富营养物质碳( C)、氮(N)、磷(P)的分布特征和受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流沙湾的物理地形决定了湾内流场水流缓慢、内外湾之间水交换过程缓慢的固有特征。底层水 DO 自春季开始逐步升高,冬季达到最大值。内湾养殖区的底层水 DO 均值低于外湾。表层沉积物 TOC 和 TP 质量分数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但 TN 质量分数在春、夏季明显高于秋、冬季。养殖区的 TOC、TN 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非养殖区,且以内湾养殖区最高,其 TP 空间差异不显著。流沙湾表层沉积物 TOC 年平均有机碳污染指数为1.29,TN污染指数达2.98,而 TP 磷污染指数仅为0.92,表明该海域已受到中等水平的氮污染和低水平的有机碳污染,且现有养殖格局加速了养殖区的富营养物质沉积。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根据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2月(冬季)东海近岸海域3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春季、夏季和冬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与生物量、优势种季节变化及生态类群。结果显示,3个航次共鉴定浮游动物108种(含未定种),浮游幼体14类,隶属于7门15大类,其中桡足类和水母类的种类和数量占绝对优势,桡足类为最优势类群,共47种,占总种数的43.52%,水母类共19种,占总种数的17.59%。浮游动物种类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夏季种类显著高于春季和冬季。各季节浮游动物种类数目与纬度呈负相关。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与平均生物量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其中平均丰度与平均生物量冬季最低,平均生物量夏季最高,平均丰度春季最高。根据浮游动物对水文环境条件耐受性和生活海区的差异性将浮游动物群落分为6个生态类群:近岸低盐种、广温广盐种、高温高盐种、近岸暖温种、暖水种和大洋广布种。其中东海北部近岸海域春、冬季近岸低盐种和广温广盐种占绝对优势,夏季暖水性种群所占比例高;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暖水性种群在春、夏、冬三季中均占主导地位;东海中南部近岸海域春、冬季暖水性种群占绝对优势,但夏季高温高盐种、大洋广布种优势明显。各季节中华哲水蚤均为优势种,但其他优势种季节更替较明显,其中春、夏两季优势种更替率为90.9%,夏、秋两季为50%。  相似文献   

18.
王昆  吴景  杜静  王年斌 《水产科学》2016,(6):675-680
为研究辽东湾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于2013年8月(夏季)和12月(冬季)在辽东湾设置38个站位,分别采集了表、中、底层的海水样品,检测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水体中叶绿素a的含量,分析该海域叶绿素a的季节分布与空间变化特征。同时利用相关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将各水质因子对叶绿素a含量影响的差异显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夏季的叶绿素a平均质量浓度为6.90μg/L,冬季为1.26μg/L,时间分布上夏季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冬季;空间水平分布上,夏季辽东湾湾口的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湾内的平均质量浓度,而冬季则越靠近湾口处叶绿素a的平均质量浓度越低,与夏季规律正好相反;空间垂直分布上,夏季表层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最高,10m层次之,底层的质量浓度最低;而冬季的叶绿素a质量浓度则呈现10m层最高,底层次之,表层质量浓度最低的趋势。说明辽东湾叶绿素a含量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同期的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中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溶解氧和营养盐的季节性变化是导致叶绿素a含量趋势变化的最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