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研究加味黄连解毒汤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机制研究。用肉汤稀释法确定加味黄连解毒汤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低于MIC的浓度,在不同时间下培养耐药大肠埃希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逆转效果;提取ESBLs,测定酶活性及含量;运用96孔酶标板结晶紫法测定并分析加味黄连解毒汤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0.5 g/L加味黄连解毒汤作用7 d,逆转效果最佳,可显著增大头孢吡肟的抑菌圈直径。加味黄连解毒汤可以抑制ESBLs的活性和含量(P<0.05)。加味黄连解毒汤能够抑制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形成,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其中0.5 g/L的加味黄连解毒汤作用于产ESBLs大肠埃希菌7 d后,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为31.5%。说明加味黄连解毒汤能够通过抑制ESBLs的活性和含量以及生物膜的形成,从而逆转大肠埃希菌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鳖感染大肠埃希氏菌的诊治陈信忠,黄印尧,林炳玲(厦门动植物检疫局)1996年1月,福建连江某养鳖场养殖的近5万只鳖发生以“穿孔病”病症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造成近千只鳖死亡。经检验确诊由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感染引起。现将诊...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对大肠埃希菌病的防治以药物控制为主要手段,但是随着抗菌药的长期大量使用,导致了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产生,给大肠埃希菌病的防治带来严重的障碍,通过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现状、作用机理、主要特点、对人类的危害和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提出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展望,为消除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更好地防治大肠埃希菌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探讨大肠埃希菌感染对实验兔圆小囊的组织病理学损伤及血管活性肠肽(VIP)在兔圆小囊组织内的分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圆小囊黏膜层出现了明显的病理性损伤,黏膜下层淋巴滤泡的长度极显著变短(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组兔圆小囊组织中的VIP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感染可引起兔圆小囊组织结构明显的病理损伤,并导致圆小囊组织中VIP的表达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5.
中草药对大肠埃希氏菌的抑菌试验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笔者将采于梵净山地区的二十四种中草药作大肠埃希氏攻的抑菌试验,发现“红花酢浆草”抑菌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6.
大肠埃希菌病是一种禽类的高发性疾病.2005年9月,吉林大学动物医院对吉林农安县发病鹅进行诊断,综合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大肠埃希菌病,经治疗,有效的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7.
从某鸵鸟养殖场发病的幼鸵鸟肝脏和脾脏分离到一种细菌,通过培养特性,菌体形态,菌落形态,染色特性,生化试验等一系列的系统鉴定,确定为大肠埃希氏菌,动物致病性试验表明该菌对小白鼠和雏鸡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证明该菌对常见的抗生素不敏感,经血清型鉴定该菌血清型为O1。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某动物因秃鹫连续发病、死亡,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死亡率高达83.3%.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分离、生化试验、动物试验、药敏试验等诊断其为大肠埃希菌病,并分析了发生该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兔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简称 E.coli)某些特定血清型菌株所引起的一种肠道细菌传染病,尤其在幼兔中造成严重的损失,其中以1~4日龄幼兔感染最高,其次是7~15日龄内哺乳幼兔,有关试验结果资料表明:致病性血清型为 O_(23)、O_(35)、O_(86)、O_(13)、O_(26)等。我院实验动物中心家兔繁殖场连续不断发生幼兔腹泻下痢疫病,幼兔繁殖一直较困难,成活率较低,造成本院实验  相似文献   

10.
1菌种来源某动物园有一只患败血症死亡的卷尾猴,取其肝、肺、脾组织,分别接种血液琼脂平皿,37℃培养20h后,均长出纯粹的灰色菌落,以此菌落移植后作细菌鉴定。2细菌鉴定2.1细菌形态以琼脂斜面培养物涂片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大小为0.5~0.7×1....  相似文献   

11.
作者旨在研究阿如拉-7味散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1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的影响。选用60只6~8周龄SD大鼠进行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未治疗组、环丙沙星组和阿如拉-7味散高(1.08g·kg-1)、中(0.54g·kg-1)、低(0.27g·kg-1)剂量组,共6组,每组10只。试验结束时,计算其保护率,并采集小肠各段进行HE染色,测定小肠黏膜形态指标;同时采集血清和回肠组织,ELISA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中的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含量以及回肠黏膜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和肠三叶因子(ITF)含量。结果表明:(1)阿如拉-7味散中剂量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_1大鼠的保护率最好,为50%;且对小肠黏膜形态有一定的改善和修复作用,其效果与环丙沙星相当;(2)环丙沙星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乳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阿如拉-7味散高、中剂量组DAO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除阿如拉-7味散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未治疗组相比回肠黏膜s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未治疗组大鼠回肠黏膜ITF含量与其余各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阿如拉-7味散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_1大鼠引起的肠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其中中剂量(0.54g·kg-1)效果最佳,与抗生素环丙沙星的修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2.
鉴于沙门菌、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的危害及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多,在评价沙门菌噬菌体SP3383、大肠杆菌噬菌体EP-SY体外杀菌活性及安全性的基础上,应用二者进行了预防和治疗宿主菌感染实验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显示,SP3383和EP-SY分别在与宿主菌体外共培养的初始7 h和5 h使细菌数量明显减少;10~(12) PFU/只的噬菌体对离乳昆明小鼠是安全的;噬菌体SP3383、EP-SY可明显减轻宿主菌感染导致的小鼠空肠或十二指肠病变,显著降低宿主菌感染小鼠脾脏及空肠或十二指肠的荷菌量(P<0.05)。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枯草芽胞杆菌对大肠埃希菌K88感染仔猪血清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6.8kg±0.5kg的去势"杜×长×大"三元杂交公猪8头,随机分为2组,每头猪单栏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0.1%枯草芽胞杆菌,每头猪灌服致病性大肠埃希菌K88菌液(1×1011 CFU)。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和猪瘟抗体水平。结果表明,采食添加枯草芽胞杆菌的处理组仔猪比对照组仔猪血清IL-10水平提高(P0.01),血清IL-8和TNF-α水平降低(P0.01),猪瘟抗体阻断率提高(P0.05)。结果提示,仔猪采食含枯草芽胞杆菌的饲粮时,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缓解致病性大肠埃希菌K88感染造成的炎症反应。研究工作为枯草芽胞杆菌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探索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感染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诱导的microRNA (miRNA)表达谱变化,为解析宿主miRNA在ETEC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利用Illumina 6000 Novoseq SE50测序平台分别对ETEC感染前后的IPEC-J2进行高通量测序,用Bowtie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用DESeq R Package进行miRNA差异性分析。通过miRanda和RNAhybid共同预测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对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随机选取5个miRNAs,对测序结果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IPEC-J2在感染前后的sRNA文库经过滤分别得到12 889 260和11 203 056条clean reads。感染前后文库中,miRNA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73.16%和54.10%;分别有97.98%和69.83%长度为18~40 nt的sRNA可比对到参考基因组,表明测序质控良好。长度在22~24 nt的序列大部分首位碱基偏向U,2~8位点出现频率最高的碱基分别为AGCUUAU。共发现311个已知miRNAs,128个新miRNAs。在2个文库中,长度为23 nt的miRNA序列占比最高,分别为41.42%和23.56%。感染后共筛选到140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74个表达上调,66个表达下调。GO分析表明,miRNA靶基因显著富集于代谢过程、正向调节代谢过程、细胞成分或生物合成、免疫系统、细胞内部分和细胞器等功能。KEGG分析表明,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显著富集于赖氨酸降解、生产IgA的肠道免疫网络、NF-κB信号通路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随机选取的5个miRNAs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表明测序准确可靠。综上所述,IPEC-J2的miRNAs参与了ETEC感染过程,为进一步揭示调控ETEC感染的关键miRNA及其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甘露聚糖肽(MTY)对致病性大肠杆菌(PEC)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选取无特定病原体(SPF级)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MTY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小鼠),其中,空白组和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阳性药物组灌服抗生素阿莫西林,MTY组灌服酵母甘露聚糖肽。4周后,对模型组、阳性药物组、MTY组昆明小鼠进行致病性大肠杆菌(PEC)攻毒试验,通过对攻毒试验前小鼠肠道微生物分析以及PEC感染后小鼠死亡率、脏器指数、肠道组织以及各器官切片组织病理分析,同时观察体内试验过程小鼠体质变化,综合评价MTY对PEC感染小鼠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MTY对PEC有抑制作用。与空白组相比,MTY组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有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表现为有益菌丰度增加,菌群多样性增加;与模型组相比,MTY处理能有效降低小鼠感染PEC后的死亡率;MTY显著提高了小鼠胸腺指数(P<0.05),降低脾指数(P>0.05),并极显著降低肝指数(P<0.01);MTY抑制了小鼠空肠杯状细胞的减少(P>0.05);MTY抑制了小鼠肠道中MUC2及ZO-1表达下调(P<0.05);MTY对感染PEC后的小鼠肠道、肝、脾和肺等器官均起显著的保护作用。由此可见,灌服酵母甘露聚糖肽能减轻PEC对机体的损害,进而对小鼠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探讨黄芩汤预防及治疗感染大肠杆菌K88小鼠的作用与机理。通过观察统计小鼠的死亡率,采用血常规检测小鼠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变化以及采用显色基质鲎试剂法和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的IL-1β、IL-6、TNF-α和LPS的变化。结果显示,预防试验中黄芩汤组小鼠死亡率为25%,治疗试验中黄芩汤组死亡率为40%,均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黄芩汤组中小鼠血液中各项白细胞指标均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各项红细胞指标均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LPS及TNF-α、IL-1β、IL-6的含量均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黄芩汤对感染大肠杆菌K88小鼠有极显著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硫酸庆大霉素在健康和鸡大肠杆菌感染鸡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试验通过给健康鸡腹腔注射大肠杆菌O157,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微生物检查为指标,成功建立鸡大肠杆菌感染模型。选取健康鸡和患病鸡各8只,分别以20 mg/kg体重单剂量肌内注射硫酸庆大霉素,分别于0.167、0.25、0.5、0.75、1、2、3、4、6、8和12 h时间点采血,采用管碟法测定血浆中庆大霉素的浓度。结果显示:试验所建立的标准曲线相关性好,相关系数均达0.990以上,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肌注给药后,硫酸庆大霉素在鸡体内吸收迅速,房室模型分析表明,健康鸡与患病鸡药时数据均符合有二室开放模型,硫酸庆大霉素在健康鸡体内峰浓度(Cmax)为(15.01±3.51)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00.79±5.14)μg/mL·h,消除半衰期(t1/2β)为(4.41±1.32)h,达峰时间(Tp)为(1.27±0.50)h。硫酸庆大霉素在患病鸡体内峰浓度(Cmax)为(12.50±2.19)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83.38±4.19)μg/mL·h,消除半衰期(t1/2β)为(4.18±1.17)h,达峰时间(Tp)为(0.97±0.05)h。结果表明:硫酸庆大霉素在患病鸡体内的峰浓度和药时曲线下面积低于健康鸡(P<0.05),因此对于已感染大肠杆菌的病鸡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给药剂量。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究苦参苍术颗粒是否通过调节肝组织胆固醇代谢,改善致病性大肠杆菌诱导的肉鸡肝组织胆固醇合成异常。将40只21日龄白羽肉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苦参苍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8只。模型对照组和苦参苍术组分别胸部肌肉注射0.7 mL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液(8.37×108 CFU·mL-1),苦参苍术组在接种菌液24 h后,在饮水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苦参苍术颗粒(低剂量组:3.6 g·L-1,中剂量组:5.5 g·L-1,高剂量组:7.3 g·L-1),自由饮水,连用7 d。试验结束,所有试验肉鸡处死,收集血液,采集组织样品,称体重和各器官重;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检测血清和肝组织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H)、甘油三酯(hepatic 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分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感染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后,在感染初期细胞内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 coding RNA,lncRNA)的表达谱变化,探究lncRNA在ETEC感染初期所起到的调控作用。使用ETEC F41感染IPEC-J2,在感染前和感染初期(感染后4 h)收集细胞,通过Illumina Hiseq Xten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共发现lncRNA 9 975条。感染初期与感染前相比,共发现100条差异表达lncRNA,其中40条表达上调,60条表达下调。通过miRanda-3.3a和psRobot_v1.2软件共同预测差异表达lncRNA的靶基因,并对差异表达lncRNA的靶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初期差异表达lncRNA的靶基因显著富集于细胞核、核仁、代谢过程调控及发育过程等GO功能条目中。KEGG分析表明,感染初期差异表达lncRNA的靶基因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黏附斑及细胞周期等信号通路。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随机验证了5条差异表达lncRNA,结果与测序分析中表达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对ETEC感染IPEC-J2细胞初期的lncRNA表达谱进行了差异分析,为深入探究lncRNA在ETEC感染初期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讨香菇多糖对大肠杆菌攻毒大鼠空肠形态结构、上皮细胞数量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4个组(A、B、C、D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A、B组饮用蒸馏水,C、D组饮用蒸馏水中添加20μg/m L的香菇多糖;试验第15天B、D组灌服2 m L浓度为1×1010CFU/m L大肠杆菌K88,A、C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试验第18天心脏采血处死,取空肠固定和冻存,制作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高碘酸雪夫氏(PAS)染色,测定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宽度、上皮内淋巴细胞(IEL)数量和上皮杯状细胞(GC)数量,计算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并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法测定空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各组绒毛高度和绒毛宽度无显著差异(P0.05)。C组隐窝深度极显著低于A、B组(P0.01),显著低于D组(P0.05)。C组V/C极显著高于A、B、D组(P0.01)。C组IEL数量极显著低于B、D组(P0.01),显著低于A组(P0.05)。C组上皮GC数量极显著高于A、D组(P0.01),与B组差异不显著(P0.05)。D组Occludi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B和C组,B组Occludin表达水平高于A组。综上,大鼠饮用水中添加香菇多糖可改善大鼠空肠形态结构,并提高其抵抗大肠杆菌感染能力,促进Occludin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